⑴ 老虎的特點和外貌
老虎的特點和外貌
老虎的特點和外貌,老虎在現代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甚至能見到而且也是在動物園或是電視中,現在很多人也逐漸忘記了老虎有百獸之王的稱呼,以下了解老虎的特點和外貌。
特徵:老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也是陸地上數一數二的掠食者。東北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也叫西伯利亞虎,性情兇猛,是獨居動物。
外形特徵:四肢健壯,腿短而粗,後腿 力量大,尾長而有力,體表布滿花條紋,額頭有個近似於王字的的圖案。
老虎: 大型貓科動物;毛色淺黃或棕黃色,滿有黑色橫紋;頭圓、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顯著;四肢健壯有力;尾粗長,具黑色環紋,尾端黑色。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由南方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以至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也常出沒於山脊、矮林灌叢和岩石較多或礫石塘等山地,以利於捕食。
虎常單獨活動,只有在繁殖季節雌雄才在一起生活。無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間游盪尋食。能游泳,不會爬樹。由於林區開發、人口激增,過去偏遠地區都已發展為村鎮,虎亦常到林區居民點附近覓食。虎多黃昏活動,白天多潛伏休息,沒有驚動則很少出來。虎的活動范圍較大,在北方日尋食活動范圍可達數十公里;在南方西雙版納因食物較多則活動距離較短。
發情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發情期間,虎的叫聲特別響亮,能達2千米遠。懷孕期105天左右,每產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約1千克,哺乳期5-6個月,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間雌虎不發情,故在自然條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齡時性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壽命一般20-25年。
由於人類的獵殺和野外棲息地碎片化,虎成為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目錄瀕危動物。2016年調查顯示,全球野生虎的數量為3890隻。
老虎的外形特徵
虎屬於貓科動物,豹亞科,豹屬中的5個種中其中一種,另外4個種為獅、豹、美洲豹、雪豹。
老虎的身體強健,前肢發達,頭部很大,尾巴約為身體的一半長。它的皮毛濃密而厚重,顏色在橙色和棕色之間變化,腹部有白色的區域,每個個體身上都有獨特的垂直黑色條紋,條紋有利於在植被中偽裝。老虎是僅有的幾種條紋貓科動物之一。當老虎被剃毛時,它的皮毛圖案仍然可見,這並不是由於皮膚色素沉著,而是由於嵌在皮膚里的毛囊所致。它們的頸部和下顎長著像鬃毛一樣濃密的毛發和長長的胡須,尤其是在雄性身上。瞳孔呈圓形,有黃色的虹膜。小而圓的耳朵背面有一個突出的白色斑點,周圍環繞著黑色。這些點被認為在種內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老虎的頭蓋骨與獅子的頭蓋骨相似,前額區域通常不那麼凹陷或扁平,而枕後區域略長一些。獅子的頭骨顯示出更大的鼻腔開口。由於這兩個物種的頭骨大小不同,下顎的結構是它們鑒別的可靠指標。老虎有相當堅固的牙齒,它有些彎曲的犬齒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最長的。
在雄性和雌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性別二型性,雌性的體型始終小於雄性。在大型老虎中,雄性和雌性的體型差異更大,雄性的體重是雌性的1.7倍。雄性的前爪爪墊也比雌性的更寬,這使得性別可以通過腳印來判斷。據推測,不同老虎種群的體型可能與氣候有關,可以用體溫調節和伯格曼定律( 同一種類恆溫動物的體形會隨著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來解釋,也可以用現有獵物的分布和體型來解釋。
一般來說,雄性的身體長度在2.5-3.9米之間,體重在90-306公斤之間,頭骨長度在316-383毫米之間。雌性的身體長度從2.0-2.75米不等,體重約65-167公斤,頭骨長度在268-318毫米之間。無論哪種性別,尾巴的長度都在0.6-1.1米。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亞虎是肩高最高的貓科動物,它們也被列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貓科動物。巽他群島(馬來群島西南部的一系列島嶼)的老虎比亞洲大陸的小,體重也輕,很少超過142公斤。
大型雄性西伯利亞虎(即東北虎)的體長超過3.5米,體重至少達到300公斤。這比蘇門答臘虎75-140公斤的體重要重得多。在肩部,老虎的身高可能在0.7-1.22米之間。孟加拉虎雄性的鼻子到尾根的總長度在2.7-3.1米之間,體重在180-258公斤之間,而雌性的長度在2.40-2.65米,體重在100-160公斤之間。在印度北部和尼泊爾,體重的平均值更大,雄性體重可達235公斤,而雌性平均體重為140公斤,野生個體的體重記錄表明它們比野生西伯利亞虎重。
西伯利亞虎
據報道,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虎體長為3.38米。圈養老虎中最重的是西伯利亞虎,重465公斤。在有記錄以來,最重的野生老虎是1967年被射殺的一隻來自印度北部的孟加拉虎,據稱,它重達388.7公斤,但它在被殺死前吃了一頓大餐,如果沒有這頓大餐,它的體重會明顯減輕。
顏色不同的變種
白虎缺乏黃色的色素,有深褐色的條紋和藍色的眼睛。這種色素沉著的改變是由一個突變基因引起的,是作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突變基因。它不是白化病,因為黑色部分幾乎不受影響。20世紀初至中期,印度奧里薩邦、比哈爾邦、阿薩姆邦和中央邦的雷瓦地區都有白虎的記錄。當地的印度王公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飼養老虎,並把一隻白色雄性老虎和它正常顏色的女兒養在一起,他們有白色的幼崽。為了保持這種隱性性狀,圈養繁殖中只使用了少量的白色個體,導致了高度的近親繁殖。近交退化是是造成圈養白虎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白虎出現斜視、死產、畸形、早逝等諸多問題,其他生理缺陷包括齶裂和脊柱側彎。
真正的白化虎確實存在,可以被稱為「雪白」老虎。在這種顏色改變中,條紋是非常微弱的,而尾巴有淡紅棕色的環。
金虎,另一種顏色的變形,有淡金色的皮毛,金色及紅棕色的條紋。這些類型在野外很少有記錄。
老虎的寓意和象徵
1、老虎象徵著權威,寓意著吉祥。
2、人最害怕老虎也敬佩老虎,老虎也是將軍的象徵龍是皇帝的象徵如果沒了老虎保護龍的江山也作不安穩,而且老虎也是陸地第一猛獸 第一名老虎真正的.亞洲霸主尤其東北虎也是第一大貓科動物號稱白獸之王。
3、虎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稱為寅。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 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東北虎,也叫作滿洲虎。《滿洲源流考》轉載《魏書》勿吉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逕山者,皆以物盛去。可見古代的長白山中的虎等猛獸皆被視為神物。後世闖山挖參之人尊老虎為「山神爺老把頭」,或從「山參爺」或從「老伯都」等有一定關聯,老虎與挖參人的故事至今流傳有很多。
滿語中老虎音為「tasha」,即塔斯哈。別名「be」即伯都,亦名「李耳」音為「lingsika」,亦名「李父」為「tarfu」,亦名「xusha」,須斯哈,亦名「於兔」即「utu」。滿語中母虎為「biren」,蓋伯依熱恩。公虎為「muhan」蓋即穆罕。三歲之虎叫作「xurgan」,須爾敢。
老虎在滿語中的特別之稱呼甚多,此中的「李耳」與雲南黎族的語言內涵相似,據說黎語中「李耳」為母虎之意、「李聃」有「虎頭」之意。故有學者認為「老子」的稱呼和老虎信仰有關系。
道教尊崇老虎,被認為是護法神,張天師手持七星寶劍,座下黑虎降妖伏魔,為民除害。道教信仰的財神趙公明也是坐騎黑虎,所以也叫作黑虎玄壇將軍。道教信仰的西王母,也叫作「黑虎女神」,據說她的使者和坐騎也是老虎。在道教民間信仰中還認為老虎是土地爺的坐騎。在土地廟內,必定供奉老虎,叫做虎爺。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稱四象,中國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白虎也代表著西方。虎常常與龍在一起,在道教中獨具象徵意義,如外丹家則以龍喻水,以虎喻火。內丹家則「神者是龍,氣者是虎」,故而也是一種道名言的暗語,如《性命圭旨》即有「龍虎交媾」之歌。
老虎梵文發音為「vyaghra」,藏文發音為「sTag」,與滿語的發音有幾分相近。在佛教中有「捨身飼虎」的佛陀本生故事之外,老虎還被視作「風大」的象徵,常常與火大象徵的金翅鳥、地大象徵的獅子、水大象徵的龍,作為四方的瑞獸。
在婆羅門教中,虎皮最初是濕婆的象徵。濕婆殺了「欲虎」,用其皮製作了他的禪修坐墊,這個傳統後來融入了印度教和佛教,成為大瑜伽士、大成就者的坐墊,代表降伏嗔毒。一般佛教眾鹿皮象徵慈悲,虎皮象徵忿怒,所以很多的忿怒本尊都是身著虎皮裙的形象。
比如宗喀巴大師至尊五見唐卡中,其中一幅宗喀巴大師顯現為大瑜伽士形象即騎著猛虎坐騎。所謂「至尊大師騎著可怖的猛虎,示現瑜伽師的`裝束,身紅色,眼鼻特大,右手持火焰劍舉向天空,左手捧滿儲甘露的顱器,紅色發髻上束藍綢以骨飾而為庄嚴,極露笑顏,容光煥發,有八十位大成就者隨從圍繞」。
又如無教派運動的《利美之光:黑如噶五兄弟》中的秋吉林巴唐卡也是騎猛虎的大瑜伽士形象,代表著降伏事業的成就。
此外佛教護法祥壽五姐妹中的「慧貞佛母」,藏文名稱為「米玉洛桑瑪(Miyo Lozangma)」,身黃色,一面二臂,右手施敬奉寶物的手印,左手捧一裝滿糧食的珍寶盤,慈眉善目,飾以各種珍寶瓔珞、耳環、鐲釵。座下騎一猛虎,代表著南方寶生部,彰顯佛功德,世間寓意衣田具足。
⑵ 蘇門答臘虎為何瀕臨滅絕
瀕危原因
1、棲息地破壞:
早在20多年前,APP(Asia Pulp & Paper,亞洲漿紙業總公司)就在印尼蘇門答臘島開設了工廠。世界環保組織曾要求APP等造紙公司立刻停止對蘇門答臘森林的破壞,因為對森林的破壞造成了蘇門達臘虎棲息地的大量喪失,這已使它們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造紙業迅猛發展使森林覆蓋率急速萎縮,「全球森林觀察組織」在 2001年估計,印尼的森林覆蓋率已減少72%。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印尼每年森林採伐量達3,000萬畝,相當於比利時全國面積的大小。「世界資源機構」統計,在前總統蘇哈托統治的32年中,印尼已失去了6億畝森林,等於德國與芬蘭面積的總和。
2、過度捕殺:
在蘇門答臘,獵虎行為一直很猖獗。在當地街頭,隨處可見虎骨、虎爪、虎皮等虎製品出售。20 世紀30年代初期,荷蘭商人弗羅林每年都能收到150-350張蘇門答臘虎皮。在當時,每張虎皮售價100美金,到70年代售價則上升到3,000 美金。韓國在1975年到1992年間進口了6,128公斤虎骨,平均每年進口340公斤,其中有3,720公斤虎骨來自印尼,這相當於獵殺333隻蘇門達臘虎(風乾的虎骨平均重約12公斤)。1981年是印尼虎骨出口量最大的一年,當時共出口虎骨1,060 公斤;其次是在1975年,當時出口虎骨620公斤;1988年則出口虎骨560公斤。在1992年之後,印尼虎骨出口量大減,92年當年只出口虎骨55公斤,因為野外的虎真的不多了。盡管如此,1992年估計仍有42隻虎被捕殺;1994年則約有51隻虎被捕殺;1998年3月到2000年間有66隻虎被捕殺;2001年一隻活虎甚至被走私到馬來西亞。2002年經有關保護組織調查,在蘇門答臘八個省中,有24個城市中的484家商店公開銷售虎製品,這些店家大部分是紀念品商店、葯店和皮毛市場。近年來由於爪哇人口猛增,每年約有60萬人從爪哇移居到蘇門答臘,這樣的移民潮給蘇門答臘島帶來更為巨大的壓力,也使得人虎沖突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