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是信奉哪個教
印度人信奉的絕大部分是印度教,但是也有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於印度,在歐洲的英國,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
它擁有10.5億信徒,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印度教認為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
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所以在印度最常看見各種苦行僧。印度人信奉的主要是印度教,也有一部分人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其它教人特別的少。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② 哪些國家信奉印度教
印度,尼泊爾,錫金的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
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不丹也有一部分人信奉印度教
③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
4,錫克教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
6,耆那教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
(3)印度教會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國家環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代,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
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④ 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什麼教的發源地
佛教
⑤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社會情況
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堅持世俗主義。但是,宗教對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的人口構成已發生一些變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廟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徵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聖禮。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人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傳統服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
錫克教大金廟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四反」,即反對禁慾,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反對多神論,尚武但反對強權政治。「五K」是錫克教徒畢生實踐的五件事的印地語縮略語,即Kesh(蓄發留須);Kanga(佩戴長梳);Kachh(包裹頭帕),Kara(右手戴鋼鐲);Krpan(身配短劍)。錫克教徒男子名字後面均加「辛格」(意為獅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稱。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穩步發展,這一點與佛教的情況完全不同。據統計,該教在全印共有4萬多所寺廟 。近年來,它還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在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均有不少信徒。[2]
⑥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6)印度教會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⑦ 和印度盛行同一個宗教的國家,還有哪一個
沒有
印度主要盛行印度教
其周邊國家
要麼是伊斯蘭教為主
要麼是以佛教為主
⑧ 有哪些國家信仰印度教
除了阿三外,尼泊爾也是印度教為主。不丹的尼泊爾族也是信印度教。
⑨ 印度有哪些教派
印度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家,印度的宗教派別眾多,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活動都以宗教為中心,我們以此可以來理解為什麼印度的建築主要是神廟。
像巴比倫人崇拜山嶽一樣,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於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丘和洞窟的建築。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築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於建築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在印度,寺廟因其巨大的體量成為山的隱喻。在印度人看來,山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軸心的象徵。而神廟只有和山聯系起來的時候才真正具有神聖性。
⑩ 印度到底是信哪個教,為何寺廟那麼多
其實他們信奉的教比較多,聽說印度是一個很尊敬佛教的地方所以寺廟也是很多的。關於印度,根據資料顯示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後,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
在尋訪了幾位著名的沙門思想念家鄉然而未得到滿意答案之後,他毅然決然決定去實踐當時沙門中較為流行的做法——苦行。過了六年的苦行沒有一點成果,無奈他只能放棄苦修,吃飯睡覺來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參悟冥想,終於修成正果,悟出來大道理,成為了覺者佛陀,那時候他才三十五歲。這也就是印度為什麼那麼重視佛教界,佛教中有著 他們的信仰,他們需要的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