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並有望在未來 10 至 15 年內成為經濟強國之一,這得益於其強大的民主和牢固的夥伴關系。按當前價格計算,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為盧比。根據 2021-22 財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臨時估計,22 財年第一季度為 512.3 億千萬盧比(6949.3 億美元)。
根據經濟事務部報告中公布的數據,22 財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產出同比增長 20.1%,恢復了 20 財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產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實際總增加值 (GVA) 在 22 財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長 18.8%,恢復了其相應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財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財年,印度的經常賬戶盈餘占 GDP 的 0.9%。經濟復甦的增長是由於政府繼續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種覆蓋率,這也為進一步振興工業活動提供了樂觀的前景。
B. 印度經濟增速,為什麼會那麼快
居民消費是印度經濟主驅動因素,再加上投資的拉動,使得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現在印度每年新增1600萬人,這是支撐印度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印度的人口總量與中國相差5000萬,預計到2025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家,印度15歲-64歲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67.9%,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中國。
除了內需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印度經濟還需要強大的投資作為依託,從高速公路、到鐵路、再到港口和機場,印度每年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印度雖然沒有中國的高鐵,但是印度從孟買到新德里規劃了兩條總長2800公里,時速100公里的鐵路復線。雖然印度的鐵路狀況遠遠不及我國,但是印度的鐵路投資效益,遠遠高過了我們國家。
C. 印度作為四大古文明之一,為何如今經濟發展卻很差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對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來說,身為唯二人口數量超過十億的大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盡如人意。曾經的古印度文明,位列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現在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卻落後於世界的發展。為何會如此,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前現代的社會結構嚴重製約經濟要素的流動
印度的統治機構照搬西方制度,各種政策根本無法得到快速執行。在出台政策後,先是各方利益群體的先吵完,吵完後,地方再來一遍,最後執行時間早已是數月甚至數年之後。無法及時執行的後果就是全球產業鏈不願遷移到印度,無法參與全球化分工的話,經濟發展更無從談起。
綜上所述,印度的的種種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嚴重滯後。
D. 總算明白為什麼印度經濟發展不如中國的原因了
1、人口和教育。印度是空有人口,那些人口只是一個數字,單純的數字。過半以上人口,是一個字都不認識的純文盲,在中國你倒是找出有多少不認識字的文盲?中國是大規模普及基礎教育後,人口都能適應數字工業化時代,成為優秀的工人,所以能享受人口紅利。印度?整個國家學校都沒幾所,普及教育那是空談,更別說什麼人口紅利了。
2、基建,中國的快速發展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上個世紀大規模修公路鐵路等等道路,修高鐵,修機場等等,頂著被全國人民唾罵的壓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要致富先修路,後來證明這個是十分明智的舉動,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因素。印度沒有,基建一塌糊塗,全國連鐵路都沒多少,還是人家國家幫忙修的。還整天鼓吹要超過中國,怎麼超?
3、種姓制度,印度種姓制度雖然從法律上根除了,但是民眾的思想還是停留在種姓制度上,他們一方面談著自己是民主典範國家,一方面卻對高種姓奴役低種姓這種事,絲毫不覺得有什麼。跟鬼一樣……中國在上個世紀建國的時候,毛爺爺就說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真正做到平等,甚至現在有過之無不及。印度婦女,基本上要承擔所有工作,男人可以不工作。還有一億人口十億畜生的說法,思想都沒做到平等,我都不理解他們是怎麼說自己是民主國家的。
4、長遠規劃,從修公路基建方面,就可以看得出來中國的黨,是有著非常高的遠見,一步一步規劃,可以制定好了幾十年的發展規劃,一步一步去實現,不會急功近利,各種好高騖遠。而印度沒有,印度呢,三十年前那時候軍事比中國強大的多,但是各種買買買,買多了就開始自大了,要研製自己的戰斗機,光輝戰斗機,要秒殺這個秒殺那個,折騰了三十多年總算成功了,然後……中國五代機都出來了,光輝也就三代而已,而印度則吹著要秒殺中國五代機,然後三代光輝剛出來,他們就開始叫著,要製造自己的五代戰斗機,直接跨越四代機……嗯……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其中就種姓制度一項,就註定印度不可能發展得和中國一樣好了。
E. 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印度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47~1956年,即從印度獨立到「一五」計劃結束,是經濟恢復時期。印巴分治不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而且打亂了本來就不平衡的國民經濟。分治後大城市和大工業均分布在印度境內,而原料產地和糧食產區卻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據統計,91%的大工業如鋼鐵、黃麻、造紙等工業幾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卻生產38%的棉花和80%的黃麻。這就使獨立初期的印度花費巨額外匯進口黃麻、棉花和糧食。
印度獨立初期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總指數從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農業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糧食下降到90.5。為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擬訂了「一五」計劃(1951~1956年),其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印度停滯不前的經濟結構,以便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經過努力,印度國民經濟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平均增長率達到3.6%,超過原定指標的2.1%。5年內工業生產增長25%,農業生產增長22.2%。按1970~1971年價格計算,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7.4%,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3%,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6%。
此間,物價比較平穩,工廠工人實際工資恢復到戰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計劃期間,還實行了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積的土地轉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並促進了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
1956~1966年,即實行「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是印度工業體系形成時期。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在電力、冶金、礦山、采礦、機械製造、化工原料、採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種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經過10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總指數從1956年的136(1950的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業產品增長最快的是為生產服務的機械設備和耐用消費品,其中機床增加21倍,內燃機增加7倍,動力水泵增加5倍,發電機增加4倍,家用電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別增加14%和13%,機紡棉布反而減少15.2%。印度政府在積極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也鼓勵私人壟斷財團以及同外國資本合作興建的新型工業。印度國營企業從21家增至74家,投資額增加29倍,從8.1億盧比增至241.5億盧比。
印度國內和國外壟斷組織在印度投資增加132.5%,從47.83億盧比增加到106.93億盧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財團資產總值從1958年的45.44億盧比增至1966年的131.94億盧比,增加近2倍。
在農業方面,尼赫魯的戰略是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實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評議會制度,使其成為農村基本經濟行政單位,要求10年內把全部耕地納入廣泛的發展計劃,並在美國專家的建議下實行農業精耕計劃,集中使用高產品種、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技術,以達到大幅度增產目的。但該計劃當時基本上未能實行。
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繼任的夏斯特里拋棄了尼赫魯的上述戰略。其間,工業增長一倍,而農業只增產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而且農業生產很不穩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有時甚至出現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農業生產低於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連續兩年災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戰爭和美援的中斷,形成了糧食恐慌、通貨膨脹、外匯短缺和工業減產為特徵的經濟危機。農業生產的停滯和倒退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
1966~1984年,即從三個年度計劃,經過「四五」、「五五」、「六五」計劃到英·甘地逝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著重發展農業。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恐慌,糧食庫存全部耗盡,配給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國進口小麥來維持,從而使印度對美國和世界銀行的依賴加深。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英·甘地開始實行所謂「綠色革命」,即農業發展新戰略。
在工業方面,給國內外私人投資提供新機會,開展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將14家大銀行(存款總額佔全國56%)收歸國有,對壟斷財團新建和擴建進行審批等限制措施。在這個時期,對農業和能源動力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大。農業投資比重從「三五」計劃(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計劃(1969~1974)的23%。工業企業的投資從20%下降到18%。
「六五」計劃(1980~1985)對農業的投資佔25.4%(「五五」計劃為21.7%),能源動力開支佔28.1%(「五五」計劃為26.2%),工礦業開支佔15.4%(「五五」計劃為18.7%)。「六五」計劃期間預計國民收入增長率為5.2%,人均收入增長率為3.28%。
四、第四階段:
1985年至今,經過「七五」、「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劃,即從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印度各屆政府開始經濟政策的調整與經濟改革。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甘地執政時,印度就開始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與困難較多。1991年拉奧執政後堅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績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困難。
F. 為什麼近些年來印度的經濟發展比中國慢
1. 改革和改革後的排外性
印度在改革後確定了發展民族工業的基本方針,但在這個改革明顯帶有排外性質,主流意識形態中認為一切來自於外部的都是不好的,因此拒絕幾乎一切外國資本和技術。在經濟體發展初期,資本積累和技術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那樣一個一無資本、二無技術的「窮屌絲」國家,引進外資和技術都是對其經濟發展相當關鍵的,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排外性,基本沒有引入外資,因此導致發展的滯後。時至今日,印度逐步雖然加強了對外合作,但其在經濟領域依然相當排外。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五十年代大規模引入蘇聯的資本和技術,在七十年代大規模引入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應該說,這些引進的資本和技術為中國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印度在發展初期所極度缺乏的)
2. 城市(工業)貴族與農村(農業)貴族的對立
印度是民主體制,但發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經濟雖然已經相當現代化,但也還存在相當封建的農村社會,部分農業貴族在農村實際上過著奴隸主/大領主一樣的生活,由一個家族支配一片土地上的生殺大權。反映到經濟上,印度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本有限,對工業部門的投入已經不多,再加上農業貴族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又抽走一部分資本和政策傾斜,導致工業發展進一步減慢。現階段體現出的基礎設施缺乏(比如大規模缺電)即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勞力和自然資源(如水利),但農業貴族對土地、人口流動和自然資源的控制阻撓了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發展瓶頸(工業發展對資本很敏感,資本投入對工業發展、以及工業發展後對整個經濟體的帶動作用,都要比資本投入到農業中效果要大)。印度政府缺乏在經濟發展中執行必要的干預的能力,這也是個歷史問題。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過去的社會運動中,基本將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再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巧取豪奪,中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基本沒有面臨嚴重的土地制約和資源制約。農村反倒成了城市轉嫁危機的軟著陸區,比如你們都聽說過的知青下鄉,事實上政府就是利用領袖的個人魅力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爆發的就業危機的一種方式,印度不存在這樣解決問題的渠道。注意,這里沒有做政治判斷)
近來,印度隨著計劃經濟的弱勢和政府更強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原本在社會福利領域傾向窮人的政策逐漸倒向資本,以提高社會總產值為目標,減少了社會補貼,增加了企業補助。政府從農村「退出」對農村社會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印度農村居民出現了大量的營養不良和欠債。據統計,1995-2006年約二十萬印度農民通過自殺避債。中國近年來也顯露出新自由主義傾向,但在資本管制和農村補貼上並沒有太大放鬆。
3. 民生與教育
印度的基礎教育比中國要落後很多,尤其是農村地區。2011年,印度識字率為74.4%(一部分邦的對「識字」的定義是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中國為95.9%,青年識字率接近100%。以下鏈接給出的是印度的識字率分布(File:India literacy rate map en.svg)。基礎教育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印度也體現出發展中國家的特色,即區域不均衡,而若僅從教育方面討論,則這種不均衡要比中國嚴重得多。
(中國基礎教育是厲害,同為金磚四國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其識字率是88.6%,還是低於中國)
一項綜合了教育、民生(人均壽命期待)和人均收入的數據(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類發展指數)顯示,2013年,中國HDI為0.699,在186個世界排名101,而印度HDI為0.554,排名為136。
如上,印度與中國存在很多相似的發展問題,比如發展帶來的不平等、文化上的男女不平等、社會矛盾加劇、環境的破壞等等,這其中有相同點,也有很多不同,而且不同不能僅僅歸咎於政治制度問題,這其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文化、歷史問題。
G. 印度為什麼能發展那麼快
印度是純民主國家 所以和我們國家不能相比...
印度政府的功能非常的小
大的原因有三點
①英國、美國 把印度作為軟體的加工工廠
因此 在印度做軟體的公司 和中國做服裝做輕工業的工廠數量差不多...而且 英美都負責收購 這也是印度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當然 英美給印度錢 然後再強賣給印度軍火 把錢再收回來...
②印度太民主了...太自由了..導致了很尷尬的結果
首先 印度有幾千個黨派 開一次會 得開一年...
其次 印度的語言太混亂...說什麼語言的都有...因此 寶萊塢的電影產量世界第一..因為一部電影 幾乎要翻譯成N個版本...
再次 直接導致印度政府的執行能力很低 很多法案只能個化 不能量化 沒有凝聚力
③印度各級官員 手裡哪怕是有一點點權利的都非常的貪 貪污在印度官員的字典里 是正常的 是極為正常的 這個正常程度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和印度比起來 某些有某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簡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因此 層層剝削 人民的收入及其的低 根本沒有能力去消費
舉個例子:印度沒有家樂福 沒有沃爾瑪 甚至沒有印度本國的大型連鎖市場...全是小賣鋪的形勢..(別噴 不要以為 只去過加爾各答 新德里什麼的就以為去了整個印度...去絕大部分印度城市都看一看 你會發現什麼叫窮)
因此 印度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不買洗發膏 買的話就買一小管...和牙膏筒那麼多的 一家人能用一年...只有出席什麼重要會面的時候 才會用..
綜上所述,由於這三點的相互作用 導致了 印度的各類產品需求及低 因此 印度沒有公路網 城市與城市之間相通的仍然大部分是土路 因為沒有什麼商品需要用車每天的運...也由於人民消費水平的低下 導致印度的經濟非常的糟糕...但這不影響印度人的心態 因為印度是宗教國家 過苦日子 心裡更爽 因為他們相信 這都是在修行...
而中國完全不一樣...首先 中國是 一擋磚症 又是一個統一了語言 文字的國度..(貌似兩千多年前 中國就書同文 車同軌 統一度量衡了..)因此執行能力和印度比起來要強非常多 我們有發達的地面運輸網路 以及步入國際化的航空網路 因此 人民的物質極大豐富 基本上想要的東西 都能買的到 而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手中的錢 也比 40年代 50年代的時候要多很多 思想解放以後 也比60年代 70年代幸福的多...(別噴 我不是五毛 自己想去)起碼餓不死人了....因此 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的迅速
但是 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有很多弊端 比如 發展的程度參差不齊 東南沿海的發展度極高 而內地的發展度非常低 很多鄉鎮 偏遠的山區 甚至還沒有電 孩子們上不起學 又由於缺乏信仰(甭管是宗教信仰 還是政治信仰)導致人們的生活極度浮誇 內心嚴重空虛...
還有很多東西 無法在這里表達 因為某人的兒子會屏蔽這些....算了 寫到這了
H. 羅胖:印度總是喜歡和中國比較,為什麼印度經濟
兩國同在亞洲,印度人口數量與中國接近,還有1962年那一段他不愉快沒面子的沖突,而且曾經他的鋼鐵產量超過我們3倍,自然而然地容易與我們進行比較。令他難堪地是,人口接近,但經濟總量目前只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工業技術差距更大,他也缺乏一個完整的軍工製造體系,面對這樣的局面,好面子的印度是比較難受的,畢竟最後的較量還是要以實力說話的。本來印度的經濟總量曾經是與中國接近的,但後來那些無能的領導人,加上本身固有的落後的低種姓制度、落後的政治制度,頑固的執行不與中國友好、倒向西方敵視中國的錯誤政策,都使印度一步步落後我們,不論怎麼比,差距越拉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