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為什麼在南亞次大陸被印度教取代,而在東南亞卻保留下來了
我不知道怎麼 回答你的問題,按照蘇格拉底的辦法,反問你一個問題:道教曾經在中土有統治地位,但為什麼被佛教取代。更奇怪的是儒教在中土停止了取代佛教的擴展行為?佛教和印度教淵源甚深,印度人普遍認為佛教僅僅是多神論印度教的支派,至於漢地佛教,很多崇尚佛教的國家其實是不太承認的,比如最近的那次集結。 要深刻,明確的回答你這個問題,恐怕要在印度史中尋找答案了,崇佛和滅佛交織並行。其次,並不是印度教停止,而是印度教的根源是種姓制度,而這種種姓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不再適應現代社會。
滿意請採納
❷ 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興起的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印度教和佛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二、佛度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為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為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三乘分別和一心本凈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於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為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為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為「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為「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為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爺為其特徵。儀軌極為復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現狀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復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宮靜於眾)
❸ 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但為何現在印度的佛教消亡而在其它東南亞國家長久不衰
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佛教太和平,無法抵禦來自中東的那個主張劍與火的宗教的暴力。而印度教則有「業瑜伽」的抵抗哲學。
第二,商羯羅為代表的印度哲學的復興吸收了大乘佛教的思想,這就好比宋明理學興起後,佛教在中國就沒有唐代那麼興盛了。
第一個原因是直接原因,否則佛教應該在印度維持第二大宗教的地位。
來自中東那個宗教沒有達到的地方,佛教就繼續興盛。印度尼西亞原來佛教很盛行,但是那個宗教進來以後,佛教就滅了,和印度一樣。印度尼西亞屬於東南亞,命運相同,你不能只看泰國緬甸啊。印度教重種姓,在不存在印度種姓的地方是不會流行的。
❹ 佛教為什麼會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消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原因很復雜,大體說起來有以下幾點:
1、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大肆破壞佛教,殺死了很多僧人,焚燒了幾乎全部的大寺院,強迫佛教徒改宗伊斯蘭教。
2、婆羅門教復興,吸收了佛教很多義理,成為了印度教。印度教吸取佛教教義後,對佛教造成了巨大沖擊。比如印度教的商羯羅主大師,跟許多佛教徒辯論並取得勝利。按照印度的規矩,辯論失敗了, 是要歸順勝利的一方的宗教的。
3、佛教教義的經院化和密教化。教義的經院哲化使得教義變得越來越精緻,復雜,也越來越繁瑣,日漸脫離了普通信眾的需求(一般老百姓都不懂這么復雜的哲學,也懶得去了解那麼多)。密教化就是佛教的修行越來越和印度教的密教修行趨同,有很多類似男女雙修等內容。逐漸被印度教取代。所以有些印度的宗派甚至認為佛陀就是印度教主神的化身之一。
ps:佛教大概是從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在印度滅亡了,佛陀涅槃(去世)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紀,相差了上千年了。怎麼能說佛陀被趕出了印度呢?
❺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消失
在印度,主要是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一個綜合產物。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500年左右,為釋迦摩尼所創立。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000多年,之後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之前的婆羅門教的觀點,創立了印度教
為一種多神宗教,以祭祀為主要活動,流派很多,為現在印度的主要宗教。
佛教在印度命運多舛,它逐漸衰落是由自身「無常」的思想所致。「萬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無常的概念。無論消逝的是暗喻、象徵、還是實物,佛教其最初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可能正是由於這一思想,導致了佛教在被頑固種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會舉步維艱,當年印度文明和婆羅門傳統都認為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來歸屬的種姓所註定的。佛教卻拒絕這一看法,提供了一條不因人的天生種姓而歧視,反而重視通過個人嚴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另外一個讓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後在北印度克什米爾和東印度孟加拉發生的Bhakti運動(虔誠派運動)。作為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矯正,一個更加集體而先驗的印度教從部分隱匿的吠陀經中誕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語為單數)傳播一種形式的覺悟。達到這種覺悟可能更依賴於通過了解自身所有的組成和特徵。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種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會分割而歧視。在這種思想下,婆羅門(最高種姓)和首陀羅(最低種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恆智慧,從而獲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印度民族主義與印度教普遍主義在英國殖民時代的融合。英國人對印度的殖民導致了19世紀的印度教復興,改變了東方和西方對印度教的理解。為了反抗壓迫,印度教改革者強烈地主張通過一種具有統一性的吠陀力量來闡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這不僅粘合了一個統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團體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個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質(如種姓系統)的民族。這些印度教改革者創立了「Brahmo Samaj」(基於Brahman——萬物靈魂),並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觀感取得了一神會的支持。
漸漸地,吠檀多(終極吠陀)成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這門多層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學哲學。因為流行思想不二論在印度和西方傳播的緣故,印度教有了一個機會:在構建民族意識形態的同時,使得印度可以擺脫英國殖民的壓迫與桎梏,並掃清佛教在神學上的潛在威脅。
《佛教之於印度教的偏移》作者:Banerjee
❻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消失
佛教在印度的確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後滅亡的,所以,稱密教為印度的晚期大乘佛教。但也不能說密教盛行,佛教必亡;西藏密教流傳,雖有興衰,也延續了下來。
密咒本來是婆羅門教四種吠陀之一的乾達婆吠陀的主要內容,後來與性力崇拜的信仰和修法結合,成為印度教的主要實踐方法。並以《奧義書》的哲學理論為上層的建構,最後吸收佛教的中觀派的思想及其思辨方法,而發揮、建立了新的印度教理論基礎。也可以說,他們集婆羅門教和佛教之大成,而形成統一的印度宗教哲學型範;理論采婆羅門教及佛教的最高原則,實踐採用咒術、禪定以及修身、健身等方法。
反觀佛教,在思想方面,到中觀派出現時已經發展到飽和點;實踐方面,到瑜伽唯識學出現時,也發展到飽和點,漸漸又偏重於理論,而偏輕於實際修法層次的指導,加上人才的凋零和教團的沒落,已經無法與印度教的勢力相拮抗。所以,一般大眾紛紛偏向於印度教而脫離佛教,特別經過幾次佛教與印度教的大辯論以後,佛教僧侶更是幾百幾百地皈向印度教。
佛教界的有心之士,為了尋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長,為佛教所用,而形成了中觀派瑜伽行的晚期大乘的特色——就是無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它採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觀點加以說明和疏導,有其實際的效果和長處,是為印度傳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由於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類似,便註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無的命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徒,還說:佛教已被印度教接收到融於印度教內,釋迦世尊是他們梵天的第七個化身。佛教的名目,雖在印度滅亡,佛教的部分內容仍活生生地存於印度教之內,有沒有佛教的名目,實無兩樣。可是,印度教是有神論的,佛教是無神論的,雖然彼此混淆,根本教義,仍大不相同,因此,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其實已經滅亡了。
佛教在印度的滅亡,並不完全是由於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紀後半期開始,回教徒從印度的西北攻進印度,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所有的佛教徒趕盡殺絕,僧侶倖存者則紛紛逃亡。到了十一世紀和十九世紀之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進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徹底滅亡的命運。
佛教在印度固然是於密教盛行時代滅亡的,但是信奉密教並不一定就會使佛教滅亡。所以,傳入西藏以後的大乘密教,從西元第八世紀直到現在,還是屹立不動。
不過在中國由於已有儒道兩流的文化背景,民情風俗有異於西藏,所以,密教雖早在西元第八世紀的唐玄宗時代,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位大翻譯師,譯出了大量的密教經典,可是密教並未在中國持續地受到歡迎,反而傳到日本成為一宗,並傳承至今。
後來到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再度把西藏的密教,帶入漢地,那也只是流行於蒙古民族及與蒙古人相關的少數人士之間,並沒有受到漢民族的普遍信奉。至於民初以來,密教也曾一度抬頭;但由於傳授密教的人,良窳不等、龍蛇混雜,而且動不動就以神鬼技倆自稱為上師的人蟻行蜂起,所以,還是沒有深入中國文化的基層。目前的藏密再度在世界各地流傳,在華人社會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我們宜正視其所長,勿學其所短。
如果,以正統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侶教育,經過長時間的薰陶、訓練而成的人才來傳播,一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以及《現觀庄嚴論金疏》等做為依據而弘揚密法,應該和顯教無異,不會有什麼遭致滅亡後果的原因。如果僅僅以搖鈴、揮杵、吹號、擊鼓、咒術、加持等來求財、趕鬼、長生、消災、免難,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雙身雙修等的謬論及符咒術數等的行法,做為推廣密教的號召,並且僅止於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這樣的密教興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
❼ 佛教信徒為什麼在印度逐漸消失了
佛教雖然產生於古代印度,但是其發展和得到廣泛的傳播卻是在古代中國和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東方國家,象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等。反而在其發源地印度,佛教卻沒有成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羅門教改革後發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廣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到了近代,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也進行了廣泛的宗教改革。使得印度教成為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數人信奉此教。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隨著阿拉伯波斯帝國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而得到傳播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基礎。特別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
佛教雖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到了9世紀以後,印度教經過改革後逐漸興盛,而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到12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進入印度,統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毀。到13世紀初,印度的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了約700年的佛教又出現了復興。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恢復了一些佛教勝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別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新的發展。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 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以後又有幾百萬「賤民」陸續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雖然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特別是下層民眾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❽ 為什麼佛教從印度消失了。。。變成了印度教呢。。。
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皈依佛教,將佛教傳入全印與其鄰國,而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印度教的詳細起源還沒有定論,大體是在公元10世紀的時候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所以在印度,佛教始終和印度教並存發展。
佛教在印度的最終發展:
中世紀早期的佛教大乘片面發展早期空的思想成為相對主義的大空思想,並出現全印度范圍內的大量偽佛造經運動.
由於對大空思想的反感和佛教心理學\物理學的發展,形成唯心法相思想.
但後又在邏輯思維運動的推動下由此變回具有早期佛教思想的經量部論點.
同時代的印度哲學的發展,有許多由原來從印度教家族出家的佛教人把印度教的心理信仰\<奧義書>哲學帶入了佛教。
菩薩思想的建立,同時和印度人不講歷史的壞習慣,造成了對佛陀時代的早期真正佛教的嚴厲批判.並產生佛教造神運動,觀音\阿彌陀佛\普賢等神佛就是這一時期的人類幻想力的作品..
伴隨佛教造神運動,佛國往生思想形成,阿彌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這種形式後來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純信仰主義佛教的中國凈土宗佛教.把佛陀教導的今生解脫定義為下生的事.違背早期佛教精神.
雖然佛教傳播廣泛了,但起代價是沉重的,是用改變根本教義的方法獲得信眾的增多.
以上造神運動\大空思想等又和婆羅門教儀式結合成為早期的密宗佛教----前三部分瑜伽修行.這個宗派後來在中國得到發展,成為中國唐代密宗和日本真言宗.
中世紀的金剛乘時代則由印度教和達毗羅宗教的復興帶來佛教的轉變,性力主義\生殖崇拜的修道方式\瑜伽氣功和整個佛教在印度大地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形成密宗佛教無上部二種次第的瑜伽修行及隨帶的巫術形式,又由於佛教嚴格的戒律及哲學體制對此的限制發展出佛教象徵主義.
佛教在印度的衰敗
(1)伊斯蘭國家的進攻和印度佛教的衰敗
信奉武力征服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向東部和印度北方邦強有力的進軍,中亞(伊朗\阿富漢等處)和印度佛教所在的堡壘(如那爛陀佛教大學等)相續被攻克,印度本土最後的佛教向南部亞洲和東部山區退卻,一部進入西藏地區和尼泊爾,另一部向緬\泰\柬\寮\東北印度的阿薩姆邦等國家和地區.
(2)印度佛教的終結――惡魔派和阿者里教派
最晚期的與印度教同化時代於是到來,佛陀在印度北方邦被綜合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因素,信徒認為他是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奴化身的惡魔,所有的作為是為了讓不信印度教的人被引導入地獄.這種崇拜稱為印度教的第九化身派.
印度教取代佛教
而向緬\泰\柬\寮\東北印度阿薩姆邦的一部分密宗性力佛教和當地的生殖崇拜蠻俗相結合,出現了駭人聽聞的阿者里教派,以縱欲\美酒\公開姦淫當地上至貴族下至貧農的任何婦女為修行的罪惡派別,這一形式在那裡某些地區流傳相當長的時期(有的地區超過幾百年),幸好有早已在當地紮根的代表早期佛教傳統的上座部佛教僧團聯合實踐上座部佛教信仰的國王對此用行政力量進行嚴厲打擊,才得以完全消滅.
❾ 佛教在印度怎樣沒落婆羅門教、印度教怎樣興起
佛教之在印度滅亡,有兩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 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擊敗婆羅門教成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為它有面向大眾的特點。但六七世紀之後,一來佛教的哲學逐漸向繁雜深奧晦澀的經院派發展,二來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詭秘和色情因素聲勢日上,佛教逐漸使得自己與原先的群眾基礎隔絕開來。 第二,被打敗的婆羅門教,幾個世紀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組織和思想上的優點。到了8世紀中期,印度教哲學天才商羯羅橫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納了龍樹等佛教哲學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綜合發展起了一個邏輯上強而有力的新流派,另一方面,他學習佛教僧院的組織形式,對原本鬆散的婆羅門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羅的大旗下,印度教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 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時,北方來自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對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區展開了入侵。幾個世紀斷斷續續的入侵中,由於被視為異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侶都落入悲慘境地。而印度教,由於在穆斯林勢力未達到的南印度有著深厚基礎,雖然遭受打擊,但終究保住了命脈。而佛教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十一世紀,西藏僧侶到訪印度,發現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業已變成廢墟。至此,佛教在古代印度徹底滅絕。
❿ 佛教在印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沒消失,現在還有0.8%信眾。
阿育王死後,即7世紀,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