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為什麼要實施手紡車運動
手紡車運動是由聖雄甘地發起的,當時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近百年。甘地認為是英國的殖民才導致了印度的貧窮,覺得只有通過號召全體人民來參與到反抗英國的運動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對抗英國。認為機器是西方的物質文明,而紡車是屬於印度的文明,於是這個運動被稱作「手紡車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是手紡車運動的中心理念,也是聖雄甘地一生推行的政治目標,經過長期的斗爭,印度最終建立了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實現了經濟的獨立。聖雄甘地的一生都是十分辛苦的,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手紡車運動中去,但是他的行為對於印度人民來講是意義重大的,是無上光榮的。
『貳』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20 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印度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而推行的農業發展新戰略,引進並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綠色革命」的進行。
使印度基本上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 (1984年人均達到180公斤),某些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提高。但貧苦農民獲利甚少,兩極分化加劇,農業內部結構亦不平衡。
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葯,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2)印度推行什麼擴展閱讀
綠色革命主要內容為
1、引進高產良種,加強水利、化肥、農葯、農業機械等方面的投資。
2、 政府擴大農業信貸、吸收外國農業貸款,對農業投入給予財政補貼。
3、成立國營糧食公司,實行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
4、加強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選擇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設施較好的地區重點推行一攬子農業現代化技術。
印度農業發展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叄』 為什麼推行了控制生育計劃的印度,人口依然不斷膨脹
(1)印度雖然頒布了計劃生育政策,但由於歷史原因、婦女受教育程度低、宗教等原因,計劃生育政策執行難度很大,導致長期以來人口出生率仍然比較高。
(2)印度經濟比較落後,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因此農村人普遍認為只有家庭勞動力多,收入才能增加。因此廣大農村地區人們從思想上沒有接受新的生育觀念,農村人口增長很快。
(3)印度人口基數大(最新的統計數字,人口約12.7億),自然增長率高,每年新增人口多,大約7--8年時間印度就會新增1億人口。
實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只能使人口自然增長率慢慢下降,人口總數在相當長的時間還有較大的增長。照現在發展速度,印度人口很快就會超過中國。
『肆』 印度軍隊的國防政策
在立足南亞、稱雄印度洋、爭當世界軍事強國的思想制導下,印度推行 「地區性有限威懾」的軍事戰略。根據這種戰略,印度平時把45%左右的陸、空兵力部署在西部邊境,突出「進攻態勢」的特點;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邊境,保護其「既得利益」;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縱深地區,作為戰略預備隊和內部治安力量。海軍在沿海部署東、西兩支艦隊,活躍於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重點放在西部,對付與其利益相沖突的國家並保護自己的海上經濟利益和石油通道。空軍重點部署在西部和首都附近。
印度還推行核威懾的政策。如何保證軍備發展不影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新的國策,印度防務決策層經爭論達成共識:發展核的軍事用途,實施核威懾。其目標:一是對擁有核武器的北部鄰國實施低度核威懾;二是同巴基斯坦進行核競賽,不僅在常規武器上而且在核武器上壓倒巴,以懾服對方;三是以核武器為後盾,把駐印度洋的外國軍隊作為核打擊目標,以達成「勸阻」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事務的目的。印度深遠的考慮是把核武器發展作為謀求世界大國地位的一條終南捷徑。在失去原蘇聯的核保護傘後,印更加強了發展核武器的信念,立場更趨強硬,不屈從國際社會的壓力,拒簽核不擴散條約。在核武器運載工具方面,印度除有能攜帶核彈的遠程轟炸機外,正在研製中程導彈和洲際導彈。多次試射成功的「火」 式中程導彈射程達2500千米,打擊范圍令國際社會尤其是印度四鄰深為憂患。
『伍』 印度是哪裡面積最大的國家,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什麼
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宏羨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印度人民經過長期蔽燃拍斗爭,終於結束了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1950年1月26日段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這個領土大小應該是英國劃分的呀,不是歸功於什麼政策之類的。而且時間也不對,後一個問不知怎麼答。
『陸』 印度的綠/白/藍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革命是指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綠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為目標的"白色革命"和以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目標的"藍色革命"
綠色革命
背景
南亞古國印度,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但因長期受英國殖民者的殘酷掠奪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曾是舉世聞名的"飢饉之國",有些地區曾出現過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僅1900~1947年就餓死2600餘萬人。
目的及成果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問題
"綠色革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化肥、農葯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資,不僅生產成本高,還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由於大量灌溉,長期使用化肥、農葯,造成土地板結和鹽鹼化,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農村舊的生產關系及落後勢力,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也起著阻礙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
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目前,印度有難以計數的"神牛",在大小城鎮的街道上游盪或躺卧。汽車司機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過馬路,不得不減速、停車,造成交通阻塞,有時為避讓突然出現的"神牛",往往釀成車禍,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輛長途客車為避讓一頭"神牛"而沖入湖中,造成28人喪生。
開展
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藍色革命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7500km,並且有眾多海灣、海角和海峽,可供捕魚的海域面積達2020000km2,具有發展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此外,印度內陸長達2900km的河流系統以及170多萬公頃的水庫和池塘,也具有發展淡水養魚的可觀潛力,80年代中期魚類捕撈量達28×105,1993年底為4365000t,本世紀末將達6×106t,投資為170億盧比。
為了加快對江河湖海資源的開發,籌集資金和培養技術人員,印度成立了漁業開發署和專門發展養魚的國家合作開發公司,與此同時,還在科欽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產、航海工程學院,在馬德拉斯建立了國家養殖中心。另外,還計劃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買等地區興建4個大型漁港和23個小型漁碼頭,在沿海地區興建水產加工廠,建造冷藏庫。目前,印度有293座水產品加工廠,現有冷藏庫367座。據統計1992~1993年度,印度水產品賺取外匯近6億美元,1993~1994年度,將提高到8億美元。
為爭取實現"藍色革命"提出的下一個目標,即到本世紀末,魚類捕撈量達6×106t,印度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千方百計推動各項計劃的實施。
『柒』 印度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國家性質呢
印度是一個西方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
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捌』 印度二十世紀六十年推行什麼政策
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以溫和的方式倡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該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最早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1941年到1951年十年內,印度人口年增長率均控制在1.3%以下,政府規劃人員樂觀地相信未來的人口增長率會與這一數據持平。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並沒有進一步鼓勵計生用品的使用以及家庭規模的控制。以至於60年代,較高的人口出生率被政策制定者認為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7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加大力度控制人口出生率,希望能將現有千分之四十一的出生率降至千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印度於1976年出台的人口政策反映了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已經達成了共識:人口政策取得的效果不大,除非僅僅把它作為提高全民整體福利項目的一個部分。20世紀80年代,印度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下,增加了大量的計劃生育項目。農村地區通過醫療中心及其分布的網路體系,令這些項目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普及。1991年,計劃生育項目提供的公共醫療機構已經達到15萬所以上。盡管公共醫療機構的發展對計劃生育項目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快的國家。據估計,1981年到1991年十年間印度年人口平均增長率在2%左右。1992年的粗略人口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相對於1981年的千分之三十四僅有較小的進步。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直至80年代,印度的人口增長率都趨於平穩狀態。印度中西部地區和西南部地區的地方政府正在積極降低本地區的人口出生率,但收效甚微。如此看來,到2060年的時候,印度將打破人口平穩增長的態勢。迄今為止,印度並沒有全國統一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目前,印度有四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省份,如馬哈拉施特拉邦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擁有9300萬人口,從2001年5月起,該邦政府工作人員最多隻能生育兩個孩子。
『玖』 印度為什麼要掀起「綠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簡要回答)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拾』 印度的大國戰略是什麼
印度作為南亞老大,不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科技發展水平上,都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素來有掌控南亞、輻射周邊和躋身一流的大國志氣,其「東進」戰略更是傾注了其幾代國家領導人的心血和努力。究近年印度大國戰略的操作路徑來看,唯我獨尊的老大作派和挾洋自重的功利心態暴露無遺。
一是在南亞奉行「周邊第一」,推行印度版「門羅主義」。莫迪政府上台以來,提出了「周邊第一」的外交政策,尋求進一步將南亞鄰國與印度「捆綁」。印度素來擔心外部大國染指南亞,特別是周邊國與域外大國發展全方位合作關系,抱定排斥而非合作的心態,總是先入為主假設域外大國的一切做法都是與印度為敵,其實是對自身實力和影響的不自信。經濟上控制、政治上打壓和軍事上威懾,便成為印度對南亞鄰國的家常便飯,經常忽視鄰國有對外發展的正當需求和獨立自主的正當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