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怎麼去印度取經

怎麼去印度取經

發布時間:2023-05-30 08:59:36

㈠ 唐玄奘怎麼知道去印度取經的路線在路上是否迷路過

《西遊記》之中,唐三藏西去天竺取經,路途十分的遙遠。而在古代,並沒有現如今這么發達的科技,在出門的時候沒有GPS為他導航,那麼,唐玄奘是怎麼知道去印度取經的路線的?在路上是否迷路過?在歷史中,唐玄奘並不知道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但是卻知道佛教是由西域傳入中國的,所以,就一直一路向西而行。

唐玄奘可以說是十分偉大的僧人,是他歷經十七年的艱苦,才將佛教經典傳入我國,也成就了佛教自那而後的發展。雖然寫出來只是寥寥幾筆,但是,十七年所經歷的艱辛可想而知,我們應當向這一執著而具有強大毅力的人致敬。

㈡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請問印度怎麼

用腳走

㈢ 我想去西天,該怎麼走

古義
西天,在我國古時候,西天是白天。

文獻定義
1、 中國讓腔古代對印度的稱謂,因為印度古稱 天竺,在中國西南方向,故略稱 西天;所謂「西天取經」即山做指去印度取經。

2、 [佛教用語]∶指極樂世界。

3、在逗滑衡《西遊記》中,西天指在「天竺國」中的「靈山」。

4、指人死後靈魂要去的地方、陰間。也指死亡。如「把這傢伙送上西天」

㈣ 西天取經怎麼會經過火焰山 從長安出發應該是往西南方向印度啊,怎麼繞道新疆去了

往南當時是沒有路可以走過去的;比較容易的是沿著絲綢之路走到西域(新疆),然後再折向印度。
雖然遠,但相對容易(沿途地方要麼是被唐朝征服、要麼是跟唐朝比較友好的,比較安全)。
南路是喜馬拉雅山、或者從緬甸過去(即便現在,如果不是有公路/鐵路,恐怕也很難過去)

㈤ 佛祖是哪國人,當年玄奘取經是去哪裡取的

應該是尼泊爾那邊,古代邊界劃分不清晰,佛教初期往印度那邊發展,玄奘去的是印度,他的《大唐西域記》詳細記錄了當時印度的歷史

㈥ 玄奘西遊取經為什麼不從西藏去印度,反而繞道絲綢之路從新疆去印度

這個問題我在這里回答過了:

http://..com/question/65450142.html?si=3&wtp=wk

補充一些新內容:

今天看來,由長安往印度之最便捷陸路行線,大約是經青藏路進拉薩,再取道亞東或樟木而下印度平原了,這是一條直道。但古人卻似乎並不這樣認為,或者在他們心裡,根本從來不把吐藩路作考慮。在他們的地理知識里,辯輪青藏真不可逾越?且先看他們的選擇。

法顯(?~約422年),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出發。穿河西走廊,經敦煌、鄯善、偽夷輾轉入漠,(401年)初到達於闐,次年度過蔥嶺,進入北印度境,而後南下,進入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403年)南度小雪山(蘇納曼山),最後一個同伴慧景,亦於此凍死倒斃。而約(404年)終於到達恆河流域,此後遍游天竺諸部。

此路基本就是沿著佛教傳來的方向,取絲路而到帕米爾高原,翻越後再折東南而下,實際就是繞過整個青藏高原,玄奘(600~664年)的西行也大致如此,此線暫稱西線。輾轉跋涉兩萬余里,較直道路長過倍,其中艱辛險阻,可想而知。東漢末而到貞觀初,西域諸部並立,征伐、劫掠極多,絲路並不太平,且大漠、蔥嶺亦幾不可越。

為何玄奘等人不考慮直路?吐藩直路難道真的不可逾越?

就在玄奘西行(627年)後的14年,即公元641元,文成公主入藏。送親隊伍西行六千餘里,到達邏些(拉薩)。此時,玄奘尤身在印度(645年回到長安)。竊以為,由邏些此去恆河流域,不會再難於長安至邏些了,地理、海拔俱與前參差可比,越過大雪山(喜馬拉雅),便是一路長驅的平原了,長約四千餘里。事實上梵風東漸,天竺、吐藩的僧侶亦早有往來。何以法顯、玄奘諸僧就不作直道想?

地理氣候?羌塘高原確實可畏,但西線就好嗎,不要說大漠了,沙磧上很多時候就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至於蔥嶺,整體海拔不在青藏之下,諸山口可能更高。又以文成公主的送親隊伍來說,人員組成不乏侍婢、藝人、工匠,這些人嘗且可行,以法顯、玄奘們來說,就再沒理由辦不到。

劫掠?羌塘人跡罕至,商隊不通,根本不可能有職業盜賊團伙。至於一般牧民,民風盡管粗曠,即便到後來唐吐交惡,也不可能就形成全民性的仇視,況且,佛教東漸,對青藏影響更大,是以對求道僧侶,不可能會有所為難。相反,西線絲路是成熟的商道,劫掠的危險要大得多,真切的多。而且,西域除去盛唐時候有短暫的穩定外,更多是部落林立,諸強虎塵灶扒伺(突厥、吐谷渾、大食),兵亂對商侶威脅相當大。

那最後究竟是什麼讓僧侶卻步?竊以為,是補給!日月山後,便渺無人跡。按沈括《夢溪筆談》的計算方法,一個全職民夫,頂多背六斗米,每人每天吃兩升,一次可以維持三十天。問題是法顯、玄奘不是民夫,而且還有衣物、度牒、書籍等物件,最重要的是還要帶水!所以按折半帶三斗米,走十五天算應合理。即使雇民夫,或有善信願隨行,也不可能再多,這些人也要吃飯,有時侯還要分糧讓其半途折返。如用牲口的話,駱馱可馱三石,騾馬可馱一石五斗,但牲口要馱工管,也要備水備草料,人力物力大為膨脹,難切僧侶的實際。

即使在西線,他們的行進也只能用蛙跳方式。前進一定半徑,便要停下來補給、休整、以及宏經佈道。西線雖有種種不足,但在蛙跳距離上,比如十五天,找到綠洲、人家、城鎮,還是大概有保證的(只能說大概了)。然而在羌塘,根本沒有可能實現這樣的計劃,只有大隊派昌人馬、游牧部眾才能實現長途的行進。對法顯、玄奘們來說,日月山,便是盡頭。

㈦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正文共5119字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紶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70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里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
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
因為唐僧覺得中國的經文太少,太不全面,要得到大乘佛教,就得去印度。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 *** ,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曲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唐僧取經,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若要問一句:「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呢?」恐怕有多數人回答不上來。 大家一般主觀臆想的答案是:「為了巨集揚佛法。」也有的朋友會說,唐僧是為了學習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經的。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麼呢?《西遊記》第12回有十分明確的標准答案: (太宗)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唐僧)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見,並不是唐僧要取這個經,而是他幫唐太宗去取這個經。 也就是說,對這個「經」產生需求關系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經的過程中,僅僅只相當於一個差人、郵遞員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務只是負責幫唐太宗送一趟貨而已。 前面已經探討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謎。現在,我們再來探討唐僧為什麼要到西天去取經。凡事總有個原因,唐僧總不會無緣無故的要去取經吧。

話說唐朝開國不久,皇帝唐太宗舉辦了一次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叫作「水陸法會」。舉辦這場「水陸法會」,需要選舉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來作壇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雲集京師,眾人從中選舉出了陳玄奘法師。 注意:陳玄奘法師之所以能夠成為水陸法會的壇主主持人,是從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選」出來的。海選主持人的條件標準是:「根源」與「德行」。 小說中的玄奘,這個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為他取的,他俗姓陳,乳名江流。因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簡稱唐僧。從廣義上講,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稱作是唐僧,但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是專指陳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太宗大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 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封賞,是因為根源好、德行高這兩個條件。 「根源又好」, 這是真的。因為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則是開國元勛殷開山丞相的女兒, 所以他是標準的高乾子弟。

「德行又高」, 從哪兒說起呢? 書中說他「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 錫杖賣二千兩, 合人民幣約700000元了。就連皇帝唐太宗也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可見挺貴的。盡管貴, 唐太宗還是說「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願送錦闌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唐僧就抖開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個個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叫他上大街去威風一把,就如中狀元誇官一般。感動的唐僧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長安城裡,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 唐僧直至寺里,僧人們下榻來迎。唐僧便對眾僧人感述「聖恩」不已。 太宗皇帝對唐僧如此禮遇,給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難於言表。 最後, 菩薩對太宗皇帝說, 你辦的這個水陸法會跟本就不行! 你請的法師只會講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經,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一聽,馬上就叫法會暫停。水陸法會原本計劃是做49天的,現......
玄奘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玄奘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以改變當時的中國佛教現狀。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儲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軌持)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轉識成智」,所撰《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 *** 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唐三藏為什麼要去取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麼晦澀難懂,要麼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里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里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游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注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儲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唐僧為什麼去西天取經
因為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由於翻譯的原因流傳著不同的版本,釋義也不盡相同,唐僧去西天取經為了求取正果~唐太宗給了唐僧唐三藏的稱號

唐僧,意思是來自唐朝的僧人。那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那?按照西遊記里的描述,是形勢需要。觀音來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最後選定了唐僧;唐僧是個遵紀守法的僧人,自然去向唐朝的皇帝申請護照;當時的唐朝皇帝,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自然是特別的支援,和唐僧結為金蘭,賜其金絲袈裟和金缽、寶馬,還為其組織了盛大的歡送儀式,並派官兵護送。當然,唐僧也沒讓唐太宗失望,歷經十年,吃盡千般辛苦,克服萬般困難,終於取回真經。所以,唐僧能前往西天取回真經,和唐朝皇帝唐太宗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或者可以說唐太宗的支援是唐僧取回真經的最主要的原因。不論是通訊行業華為,中興還是摩托車行業的力帆,在他們的企業當家人決定派出人士去開拓國外市場的時候,他們也像當年的唐太宗派遣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樣,根本不知前景如何,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但是,他們還是義無返顧地做了決策,派遣最優秀的員工,去開拓國外市場。唐太宗對唐僧的支援、勉勵和支援,對於中國那些志在全球的企業家有什麼可以借鑒的那?1 充分地准備。為即將出征的將士做好物質的准備,並做好精神上的鼓舞和鼓勵。2 充分地授權,特別是人事權和決策權。唐僧出國在外,私自招聘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以皇帝諭賜的金缽行賄西天的辦事人員。3 充分地信任。唐僧取經十餘載,路途之險,誘惑之多,能夠成功返回的機率很低,當唐太宗始終如一的信任唐僧,相信他能夠克服困難, *** 住誘惑,完成使命。此三點,足以為有志者鑒
唐三藏為什麼取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麼晦澀難懂,要麼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里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里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游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注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儲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唐僧取經為何一定要去西天?``
唐僧本是金蟬子轉世,西天如來佛祖門下第二大弟子,地位比經常出場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還要高。金蟬子既是如來佛祖第二大弟子,為何放著無比崇高尊貴的地位不享,偏偏要轉世投胎做凡人呢?做凡人也就罷了,為何又要千辛萬苦歷盡磨難西天取經呢?這還要從如來佛祖某一次開壇講經說起……話說這一天,西天如來佛祖蓮台高坐,正在給眾弟子們講經說法,下面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都在認真聽講,有的還不住筆的做筆記。尤其是二徒弟金蟬子,一邊聽講一邊不住的點頭,似乎對老師如來佛祖的課程感受頗深。如來佛祖對金蟬子挺滿意,到底是二弟子,領悟的就是快。再仔細一看,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金蟬子哪裡是在點頭,分明是在打瞌睡嘛。如來佛祖當時氣就上來了,這還了得,分明是不把為師放在眼裡啊!尤其是當著這么多同學的面,不給他點顏色看看也體現不出為師的尊嚴。罰站、停課、寫檢討,這些都太小兒科,神仙最慣用的處罰方式似乎就是貶下凡間。得了,如來佛祖大筆一揮,將二徒弟金蟬子貶下凡間,做了一個肉眼凡胎的俗人。要說金蟬子投胎的運氣也比豬八戒好不到哪去,豬八戒雖錯投了豬胎,但法力還在,對於天庭的記憶一點也沒有散失。反觀金蟬子,雖說投胎到了官宦家庭,但其法力已完全喪失,對於前生的記憶也完全散失。也該著金蟬子倒霉,他投到娘胎里還沒生下來,父親陳光蕊就被賊人暗殺了,母親殷溫嬌也被賊人強行霸佔。失身賊人,丈夫遇害,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殷溫嬌想到了死,但是考慮到肚子里的孩子,她忍辱負重活了下去。或許正應了那句詩: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殷夫人。厄運自金蟬子投胎那天起,就籠罩在他生身父母頭上。小唐僧剛一降生,為躲避賊人傷害,母親殷夫人就把他放在小木板上順江流下,故而唐僧小名「江流兒」。順江而下的小唐僧及時被金山寺長老法明和尚收留,江流兒從降生那天起就做了和尚,豈料這和尚一做竟是直到永遠。唐僧自小出家在金山寺,直到一十八歲。說起唐僧出家的金山寺,大家可能不陌生,《水滸傳》里有「張順夜伏金山寺」一段書,《白蛇傳》里的金山寺則名氣更大,著名的「水漫金山」便事發於此。在中國古典文學小說里,金山寺大約是中華大地眾多寺院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古典小說《金瓶梅》、《聊齋志異》、《三言兩拍》等都有關於金山寺的記載或描寫。少林寺名聲鵲起後來居上,大約也沾了不少金庸、古龍、梁羽生等現代武俠大師的光。總之金山寺在古代是一座知名度相當高的寺院,這一點沒有疑義,金山寺在當時全國的地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在全國大學中的地位。唐僧在金山寺出家一十八年,想必也會學到一些佛家的真東西,這為其後來上京城出家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有句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唐僧一家雖歷經磨難,但終歸落了個大團圓結局。殷溫嬌、唐僧母子相認,老爸陳光蕊起死回生,並調入中央任職。稍有美中不足的是,由於當時的封建倫理觀念,殷夫人到底還是從容自盡了。關於唐僧的家世,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唐僧的父親叫陳光蕊,唐貞觀十三年的新科狀元;唐僧的奶奶姓張,具體名字不詳;唐僧的母親姓殷名溫嬌,外公便是當時的宰相殷開山。當然,上面所說僅指小說《西遊記》里的唐僧,不作為歷史依據。《西遊記》是小說,既是小說,那麼就不免要虛構一些東西,比如金蟬子這個人,在佛教中幾乎沒有記載,吳老先生硬生生將其安排成了如來手下第二大弟子。吳老先生是文人,不是專業鑽研佛教的學者,故而我們不能通過《西遊記》去了解佛教,就好比我們不能拿《三國演義》去了解三國正史一樣。《西遊記》這部小說的主線便是唐僧取經,那麼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呢?單從《西遊記》這本書上分析,唐僧......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唐僧取經的故事很像我們人的一生,唐僧為了追求至高無上的佛理去取經,而我們平凡人為了什麼是生活?生活的目的和意思這種事情困擾和尋求答案,生活種種磨難和考驗就像取經路上的各種魔難,面對的態度就是們要學習的 慈悲、善良、智慧、忍耐、堅韌不拔、寬恕、禮貌、不埋怨、不放棄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想獲得快樂的生活必須要有的,去西天取的了真經,相當於我們通過追求達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他的3個徒弟代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3種毒或者煩惱,它影響我們獲得永恆的快樂,孫悟空代表嗔恨,他好生氣發火,一發起脾氣來什麼也不管,失去理智,現實中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嗔恨心,為了降服他唐僧念咒,我們呢要熄火要管住自己的脾氣,培養自己的慈悲心,用善良的慈悲心來化解仇恨和嗔恨!八戒呢代表貪心,他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睡、他貪心過重,所以要用戒律來嚴格要求和提醒他,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心,對治的辦法就是像唐僧一樣布施,他為了取經什麼都能舍棄,什麼都不在乎,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要想得先需舍。用布施的舍心來消除自己的貪心。沙僧呢代表著 愚痴,他在流沙河吃人身上掛著好多骷髏,他不明白事理,他為人沒有自己的見解容易聽從別人的話,所以唐僧給他取法號 悟凈要他懂的清靜的正知正見,我們的一生也是要有正知正見,不要隨波逐流、人雲亦雲。唐僧最後取得真經,他去掉了身上的3種毒和煩惱,我們也是在生活中要去掉這3中煩惱和痛苦才能達到智慧生活的彼岸。
玄奘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早在南北朝時,佛教學術界就開始了「一闡提眾生有無佛性」的論爭。到玄奘時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經》、《成實經》、《毗曇》學與真諦在南方譯傳的《攝論》、《俱舍論》,構成當時南北佛學的主流。但玄奘師通過學習,深感真諦等古德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註疏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意。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這才有了唐僧取經這個千古流傳的壯舉。

㈧ 唐玄宗去印度取經為何不走海路,而是選擇不遠萬里的繞道西域

這是我們站在時代之上,以現代眼光看古代所產生的的時間差。如今的地球,儼然已經成為地球村,就算是一個沒出過國門,甚至不會使用網路的人而言,用一個地球儀也能計算和比較出地球任何兩點之間最短路徑(不算航空)。但這對玄奘法師取經的年代而言,不現實。

我們再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有能夠航行的海路,選擇海路也還有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從長安西行,出嘉峪關就是去西天之路了,而若是走海路,玄奘法師先要抵達沿海,不論是從福建沿海還是從廣東沿海離境,自長安出發所需時日不少。而出海之後,同樣需要「繞行」才能抵達印度半島,路程相比陸路,只長不短。從時間考量上而言,也是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㈨ 怎麼去印度

首先要到當地派出所辦理旅遊簽證以及護照,目前兌換比值為RMB:盧比為:1:7。可以先兌換美元然後到印度兌換盧比。因為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為主的國家。視牛為神,在印度不要提及有關牛的問題,不然不小心觸及宗教信仰問題你就麻煩了。到了那裡自然會有安全保障。

㈩ 玄奘西遊取經為什麼不從西藏去印度,反而繞道絲綢之路從新疆去印度

翻不過喜馬拉雅山,沒有路。只有西出長安,到新疆再到印度。他沒跟李世民結為兄弟,唐朝不讓他去,就偷渡了。歷經磨難,飢餓,最終到達。

與怎麼去印度取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最容易找什麼專業 瀏覽:946
什麼義大利品牌國內沒有經銷 瀏覽:827
越南哪裡有蘋果樹苗賣 瀏覽:629
越南芽庄在哪裡有服裝批發市場 瀏覽:821
如何申請中國郵政物流專員 瀏覽:850
利比亞和中國人哪個好 瀏覽:665
越南幣500抵人民幣多少 瀏覽:603
越南炮彈多少噸 瀏覽:349
溫州哪裡有義大利 瀏覽:414
印尼英文怎麼說讀 瀏覽:477
印度什麼東西都吃的 瀏覽:430
中國電信手機卡怎麼樣 瀏覽:257
如何區分中國移動和聯通 瀏覽:150
伊朗和美國怎麼成仇人的 瀏覽:220
義大利有城市有哪些城市 瀏覽:753
英國養一個小孩多少錢 瀏覽:416
中國有哪些著名小吃街 瀏覽:11
美國為什麼要打擊伊朗 瀏覽:857
疫情日本對中國有哪些幫助 瀏覽:275
義大利斜體和手寫體有什麼區別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