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富士康在印度投10億美元後,疫情來了,員工感染,產量下滑50%
創業這種事情,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固然重要,但是運氣會占更高比例。
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僅在戰場上缺一不可,在商業上同樣如此。
但凡在商業上擁有突出成績的人,都不可能是只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富士康在大陸的代工生意做的是風生水起,成為了多家 科技 硬體公司的首選代工廠。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的身家也接近了百億美元大關。
不過,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弱,富士康早就開始為自己規劃退路。美國、印度都是富士康的備選項。
印度屢創新高的感染人數讓郭台銘意識到了海外一點也不好混!
1
印度工廠疫情肆虐
早在去年印度疫情爆發的時候,就有專家預警:印度疫情可能成為本次疫情的王炸。
說實話,印度當時也很爭氣,並沒有讓疫情的嚴重程度超過美國。只是,疫情並不會因為你一時的努力就離開,印度在全球多個國家開始全面接種疫苗的情況下,爆發了第二輪疫情。
奇怪的是,第二輪疫情爆發後,印度議員竟然親自示範喝牛尿防新冠。這種荒誕行為也被網友經常拿來開涮。
5月7日,印度對外發布了過去24小時的新冠感染情況,單日新增感染人數41萬,創下單日感染人數新高。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印度過去一周的感染人數佔了全世界的41%,由此可見,疫情的嚴峻程度。
隨著印度第二輪疫情的侵襲,在印度開展業務的公司「人人自危」,其中富士康就是受害者之一。
據路透社報道,由於疫情形勢嚴峻,富士康印度工廠多名工人感染,工廠目前只允許工人出去,不能進來,工廠的iPhone手機產量下降了50%以上。
路透社表示,這家工廠位於泰米爾納德邦,工廠生產的手機主要供應於印度本地市場。工廠所在地恰恰是印度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目前該邦已經全面封城。
受印度疫情肆虐的影響,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公司股價從3月下旬開始下跌,目前跌幅已經超過18%,市值蒸發了3200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740億元左右)。
早在2016年的時候,蘋果就有考慮在印度實現量產,不過當時只是想法。隨著近幾年貿易形勢的變化,蘋果督促富士康到印度建廠,富士康也按照要求照做。
2020年7月份的時候,媒體傳出富士康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建廠,准備復制在大陸創造的奇跡。
只是沒想到,富士康的「印度夢」剛剛開始,就被第二輪疫情徹底打亂。富士康為了不耽誤自己的賺錢節奏,還是寄希望於富士康的大陸工廠。
有媒體報道,富士康鄭州工廠數碼產品事業群發布招聘信息,新員工只要入職滿90天,在崗55天,就可以拿到獎勵7500元。
之所以富士康要提高獎勵,為的就是不耽誤iPhone 13的生產進度。
2
富士康在美國也有點慘
富士康雖然在大陸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郭台銘的野心絕不止於此,他想要成為全世界壟斷型的代工廠。
為此,富士康進行了不少嘗試,其中在美國投資建廠成為了郭台銘不願回首的往事。
2017年7月,郭台銘在「川建國」的邀請下前往白宮,並且決定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造一座世界領先的液晶面板生產工廠,這將為該州創造13000個就業機會。富士康可以得到15年內免稅的優惠政策。
就在富士康准備在美國建廠的時候才發現困難接踵而至。
首先,富士康建廠的土地從哪來 ?由於威斯康辛州與富士康簽約的時候並未經過當地農民的同意,盡管有個農民因為賣地賺了1800萬美元,但是當地居民依然認為價格太低,甚至將州政府給告了。這就導致富士康建廠規模無法達到預期。
其次,工人從哪裡來 ?在富士康建廠的時候,威斯康辛州承諾幫助富士康招工,可是當地的工人也不想進工廠呀,工人招不夠自然就很難完成最終目標。
最後,當地沒有完整的液晶面板產業鏈,生產成本過高 。富士康在美國建廠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可是富士康發現,液晶面板在中國或者墨西哥生產之後,再到美國組裝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在美國本土生產和組裝,這是無法繼續下去的生意。
最終,隨著「川建國」同志的敗選,富士康美國工廠也就擱置了。富士康在美國100億美元投資的承諾變成了6.72億美元。
相當於富士康花了6.72億美元買了一個教訓!
用媒體思維全網覆蓋,讓產品銷售慕名而來!
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媒體傳播上。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媒體思維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傳播度,就沒有認知度;沒有認知度,就沒有美譽度;沒有美譽度,何來知名度!
② 立訊印度工廠怎麼樣
好。
1、休假方面。立訊印度工廠是全民事業服務單位,財政全額撥款,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周末都休息,不存在加班現象。
2、獎金方面。立訊印度工廠員工不僅享有全額繳納五險一金,並有帶薪休年假待遇,過年的獎金也是很高的。
③ 印媒說可以和「中國製造」媲美了,印度製造業發展的如何
印度製造業目前的發展非常不錯,主要是因為印度目前的人工成本降低,印度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7%。
印度的媒體認為印度的製造業可以,中國比較印度的製造業確實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印度的製造業並沒有和中國比較的實力,雖然現在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印度並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
印度的製造業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為印度的人工成本較低,其他國家都願意在印度設立工廠,才能夠促進印度的就業,最終會提高印度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能夠讓商品的銷售量得到提升。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印度在未來的發展確實是有非常大的潛力的,一方面是因為人工成本在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擁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印度擁有的人口數量在全世界是最多的。
④ 印度製造怎麼樣,質量好嗎
印度製造的質量非常的糟糕,這是因為印度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工業標准化,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標准化生產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的命脈所在,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印度所生產的產品以及軍事裝備的質量都非常的糟糕。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印度沒有完成現代化改革發展,這也使得現在印度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不過我們也希望印度製造能夠完成自己的標准化,只有完成自己的標准化,自己國內的工業生產才能夠取得足夠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也會讓國際社會上對印度所生產的產品重新取得信任。
⑤ 印度的工業並不發達,為何印度各大城市的霧霾卻非常嚴重
印度這個國家十分的落後,落後就算了,還喜歡沒有節制的增加人口,印度雖然工業並不發達,但是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是向上發展的,所以印度雖然工業不發達但是還是發展工業的。不過造成印度污染如此嚴重的原因,還是因為印度煤炭質量和農村無節制的焚燒秸稈。
還有印度這幾年發展起來了,當地汽車本身生產標准就達不到國際的要求,還有很多人使用劣質的柴油,排出的廢氣對於大氣污染也很嚴重。所以說,雖然印度不發達,但是由於國家政策的影響,各大城市的污染十分的嚴重。
⑥ 富士康工廠超百人感染,iPhone減產50%,印度的富士康能撐得住嗎
我認為印度的富士康是絕對撐不住的,富士康是最容易形成聚集的一個場所,印度的很多工廠其實都已經開始出現了一些病例。
如果印度的工廠出現問題的話,那麼印度的經濟肯定會遭遇著更大的打擊。印度的經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受制於工廠的,如果工廠的問題比較嚴重的話,印度的經濟損失肯定會更大的。
一、工廠是聚集的一個場所。除了學校之外,工廠是聚集數量最多的一個場所,所以印度政府必須要對印度的工廠進行更大的關注,必要的時候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必須要保證這一類人群的安全問題。只有保障了這部分人群的安全,才能夠讓生產不出現問題。
如果印度的工廠大范圍停產的話,那麼對於印度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印度的很多老百姓其實是依靠工廠打工才會獲得收入的,如果出現疫情的話,那麼老百姓的收入肯定會受到影響的,從而會對於家庭的支出以及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打擊。
⑦ 比亞迪印度工廠待遇
比亞迪印度工廠待遇很好。
比亞迪印度工廠和國內工廠的工資一樣,但是補貼很多,包食宿,因此比亞迪印度工廠。
比亞迪誕生於深圳,成立於殲螞1995年。業告銀務涵蓋汽車、襪改宴軌道交通、新能源、電子四大行業。
⑧ 印度有沒有「世界工廠」潛力印度現在的製造業怎麼樣呢
印度製造業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按照製造業的整體規模,印度已經位居全球第六,2018年印度製造業增加值達4030億美元,僅次於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從這個意義來說,印度距離世界工廠並不遙遠。
⑨ 蘋果發布iPhone14三周後,印度工廠已啟動生產,生產進展情況怎樣
印度的生產情況已經開始啟動,但不能保證印度工廠的生產一切順利。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印度工廠本身並沒有生產蘋果手機的經驗,同時也可能缺乏生產蘋果手機的技術和人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讓蘋果手機決定把中國工廠搬到印度工廠之後,雖然這個行為轉身會降低蘋果手機的生產成本,但同時也會導致蘋果手機的生產受到相應的產能影響。這個情況不僅發生在蘋果手機身上,很多大型科技公司也會選擇把工廠搬到印度和其他的東南亞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整體的生產成本,這也意味著低端製造業基本上已經開始從中國陸續轉移到其他國家了。
與此同時,因為印度工廠本身並沒有生產中高端電子設備的經驗,所以很多人非常擔心印度工廠所生產的蘋果手機存在質量問題,同時也擔心印度工廠沒有辦法正常交付相關產品。
⑩ 印度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豐富,為何富士康在印度工廠卻遭「滑鐵盧」
郭台銘想的很好,印度人比較多,用工成本低,可他只算到了利卻沒把弊算出來,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笑話,一個印度人在揚沙子,把沙子跟石子分開,在我國也就分分鍾的事,在印度可不一樣,印度人懶散慣了,一個男子坐在地上,拿著一個小工具一點一點的揚,估計能揚幾天,就這一點都足夠他“滑鐵盧”了。印度人,印度國情導致富士康根本堅持不下去,我們是只要賺錢干什麼都行,哪怕加班,哪怕辛苦,印度人非常懶散,要麼也不會如此落後了,我們一個人做的事他們要十個人做,就算這樣還總覺得工作累,所以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並不賺錢,甚至是賠錢的狀態,還要增加物流成本,人力物力都增加的情況下,印度工廠最後只能面臨著停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