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柯欽公園是印度哪個城市

柯欽公園是印度哪個城市

發布時間:2023-06-01 17:54:30

① 印度有幾個港口

問題一:印度的主要港口是哪些 1.新德里(NEW D浮LHI)
2.孟買(MUMBAI,原稱BOMBAY)
3.加爾各答(KOLKATA)
4.欽奈(Chennai)
5.海德拉巴(Hyderabad)
6.班加羅爾(BANGALORE)

問題二:印度有哪些港口 NHAVA SHEVA PORT 是印度的高級貿易線的主港,位於印度伐部孟買港的附港。其他還有PIPAWA,COCIN等港口

問題三:印度港口主要有哪些 印度水運方面,主要港口有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原名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1/5海運和1/2集裝箱運輸經此港。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問題四:印度港口主要有哪些 新德里(NEW DELHI)2.孟買(MUMBAI,原稱BOMBAY)3.加爾各答(KOLKATA)4.欽奈(Chennai)5.海德拉巴(Hyderabad)6.班加羅爾(BANGALORE)

問題五:印度孟買有哪些港口? 孟買的英文名本來叫「Bombay」,但印度 *** 於1995年11月22日決定恢復傳統的名稱「Mum」。那瓦舍瓦(Nhava Sheva)是孟買新港。
孟買港分那瓦舍瓦(新港)和孟買老港(Bombay/Mum)兩港區。那瓦舍瓦(Nhava Sheva)是孟買新港新建集裝箱碼頭,現為印度最大的集裝箱港。但那瓦舍瓦僅供集裝箱船停靠
孟買港,只有孟買老港可停靠散雜貨船。
那瓦舍瓦(Nhava Sheva)港和孟買港事實上是同一個港區的不同港口的關系。孟買是印度第一大集裝箱港口,由於孟買港口水深不足10米,不利於港口長久的發展,印度 *** 於1989年在孟買以南70公里處興建了水深12~14米的尼赫魯港,也就是現在大家習慣上稱呼的「NHAVA SHEVA」港。

問題六:印度港口主要有哪些 1.新德里(NEW DELHI)
2.孟買(MUMBAI,原稱BOMBAY)
3.加爾各答(KOLKATA)
4.清奈(Chennai)
5.海德拉巴(Hyderabad)
6.班加羅爾(BANGALORE)
現在一般往 清奈發貨比較多,以冷凍水果蔬菜為主。

問題七:印度港口主要有哪些 主要港口有:
MOMBAY 孟買
NHAVASHEVA 那瓦夏瓦(孟買新港)
CALCUTTA 加爾各答――別名:KOLKATA
MUNDRA 蒙德拉
COCHIN 科欽
CHINNAI 清奈――別名:MADRAS(馬德拉斯)
TUTINCORIN 杜蒂格林
ICD TUGLAKABAD 別名:新德里T港,
ICD TKD,ICD TKD NEW DELHI(塔拉卡巴德)
ICD PATPARGANJ 別名:新德里P港,
ICD PPG,ICD PPG NEW DELHI (帕特帕疆)
ICD FARIDABAD 別名:新德里F港,
ICD FARIDABAD NEW DELHI(費爾達巴德)

問題八:印度西海岸的港口有哪些。 孟買港。分那瓦舍瓦(新港)和孟買老港(Bombay/Mum)兩港區。
柯欽,河口海港。莫爾穆岡---海港。

問題九:印度港口名稱 安德拉邦的維沙卡帕特南港口,介於斯里蘭卡和孟加國之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問題十:印度的主要港口是哪些 1.新德里(NEW DELHI)
2.孟買(MUMBAI,原稱BOMBAY)
3.加爾各答(KOLKATA)
4.欽奈(Chennai)
5.海德拉巴(Hyd鼎rabad)
6.班加羅爾(BANGALORE)

② 印度的港口有哪幾個

1、坎德拉(Kandla)

先說加爾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緊鄰孟加拉國,僅次於孟買和德里,為印度第三大城市。

再說加爾各答港口系統,加爾各答距海203公里,不是海港城市,但該港港務局Kolkata Port Trust(http://www.kolkataporttrust.gov.in)卻擁有兩大碼頭系統。一個是西南方向50公里的霍爾迪亞港,一個是沿河而建、眾所周知的加爾各答港。

加爾各答港口的重要,主要來源於其可覆蓋的腹地區域,通過加爾各答的鐵路、公路鏈接,加爾各答可影響到整個印度東北部,通過轉運方式可使貨物輕松抵達鄰國尼泊爾、不丹甚至中國的西藏地區。

拓展資料: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30%。

③ 科欽一生一次的南印度回水之旅


自16世紀以來,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來到南印度,在喀拉拉邦的科欽留下了許多遺跡。科欽是印度西南部阿拉伯海和拉赫達夫海上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喀拉拉邦埃內古勒姆區的一部分。現在是十月,印度最好的旅遊季節已經到來,許多來自歐美的度假者開始進入科欽,探索神秘的印度。這里不懂馬拉雅拉姆語沒有問題。北印度人也說英語。從德里飛到科欽需要3個小時。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交趾留下了天主教,而在此之前,占統治地位的印度教演變成了交趾的三個部分:印度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科欽的大部分古跡都在科欽堡,就在阿拉伯灣的海納喊岸閉茄行邊,是喀拉拉邦通往西海的門戶。


今天,在科欽堡到處都可以找到教堂。聖弗朗西斯教堂已有近500年轎嘩的歷史,是南印度最早的天主教堂。聖克魯斯大教堂沒有聖弗朗西斯大教堂古老,但它以精緻著稱。我住在科欽堡的布倫頓船塢酒店,窗外就是海灣。庭院、大堂、房間,都彷彿讓人走進一段塵封的舊時光,時間在這里靜止了。只有窗外的渡船才能打破凍結的記憶。這是科欽堡最有特色的酒店,可以想像這里殖民者的奢華生活。


出了酒店右轉幾十米,鄭和留下的中國漁網還在用,成了阿拉伯灣的海邊一景。這里支撐著很多大漁網,幾塊石頭的重量,人力收集。同樣的動作重復了600多年,也成了柯欽的必看。


當年科欽被葡萄牙人盯上的原因之一就是這里是香料貿易中心。印度90%以上的香料都是從科欽運往世界各地的,也成就了許多風味各異的西方茶品。科欽的香料市場還在,已經開始賣有機香料了。除了八角、桂皮、花椒,我再也沒有認識過。


最早的殖民建築荷蘭宮也在香料市場附近。它最初由葡萄牙人建造,後由荷蘭人擴建和重建。就成了現在的樣子。現在荷蘭宮被用作博物館,裡面的壁畫真的很漂亮。然而,荷蘭宮不允許拍照。荷蘭宮旁邊是猶太人社區和猶太教堂。隨便走走,感受一下科欽淳樸的民風。


碰巧遇到一個喜歡印度的人,去過印度。他說起科欽,一定不會錯過卡塔卡利舞劇。卡塔卡利是一種能給人帶來不一樣感受的表演。據說是根據《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故事改編的,想像力極其豐富。


卡塔卡利是印度最壯觀的舞劇。觀眾可以從演員的妝容入手,了解背後的驚艷。沒有線。所有的劇情表演都是靠演員的肢體語言、表情、眼神來完成的。所以,豐滿的演員是卡塔卡利成功的關鍵。由海洋迴流形成的文巴納湖也是喀拉拉邦最大的湖泊。甚至有人將南印度喀拉拉邦文巴納湖的回水之旅評為一生必游之旅,甚至將回水河上的過夜船屋選為不可錯過的體驗。湖裡的魚被烹製成美味佳餚,甜點和下午茶都不能落下。乘船漂浮在文巴納湖和回水河之間,旁邊是寧靜的村莊Kumarakong,這里有著與北印度不同的千奇百怪的風俗。一方水土一方人,溫巴納湖滋養著庫馬拉空人。


文巴納湖已經成為印度最時尚的度假勝地。聽著海水從海洋中緩緩流回,讓時間從指縫間流逝。


椰子瀉湖酒店就在湖邊,回水充足,需要坐船才能進去。清晨,椰湖酒店,鳥兒歌唱,松鼠快樂,世界和假日的人們都不願醒來。傍晚,絲竹悠揚,五彩繽紛。


航班小貼士:國泰航空從香港到印度有六個航班,分別是德里、孟買、欽奈、海得拉巴、班加羅爾和加爾各答。連同內地23個城市的國泰港龍航班,在出發時即可獲得轉機登機牌,行李可直接掛至最終目的地。在香港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最短的轉機只需要50分鍾,就可以輕松銜接到印度的行程。根據國泰最新的行李政策,經濟艙可以托運兩件行李,總重量30kg,商務艙重量可以達到40kg,這對於喜歡印度特產的朋友來說非常重要。簽證:印度旅遊局可以提前在線申請電子簽證。一次可以停留30天。申請非常簡單,一般需要3個工作日才能簽。


餐廳:Xandari,位於香料市場旁邊,不僅可以大吃一頓,還有幾間現代精緻的客房可供住宿。你可以欣賞海灣景色,滋養你的眼睛,然後品嘗略帶南方印度風情的法國美食,這樣你才能真正理解不可思議的印度的含義!

④ 關於鄭和的問題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編輯本段]鄭和七下西洋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鄭和下西洋與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肯定派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質疑派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採用質疑派的說法。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鄭和下西洋與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天文航海技術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2、地文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3、《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鄭和檔案被毀之謎: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賬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鄭和發現美洲論: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便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制的附註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並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鄭和航行前後達28年,他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地,鄭和贈給各國國王厚禮,以示友好,船隊帶去絲綢、瓷器、銅鐵器、金銀和其他手工業品交換當地特產。隨行官員隨時記錄見聞。回航時,各國派使同來,贈珍寶特產給明皇帝,並與中國商人交換。友好的交往,擴大了貿易,也增進了了解。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紀念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裡,至今還保有紀念鄭和的寺廟和勝跡。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華哥達·伽馬的海上活動,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隻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在航程、規模、組織等方面,鄭和都超過這幾個歐洲航海家。
[編輯本段]鄭和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編輯本段]鄭和下西洋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釋
1、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地主,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西域。在今印度洋。
2、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穀,稱「占城稻」,為稻穀良種之一,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一個優良品種。
3、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 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4、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5、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6、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7、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8、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9、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10、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2、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隻,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3、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餘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鍾鼓供儀,靡不俱備」,鍾即「鄭和銅鍾」,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4、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今僅餘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5、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16、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閱讀全文

與柯欽公園是印度哪個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法官一年多少工資 瀏覽:431
印度的甘地在哪裡 瀏覽:183
印度尼西亞首都發生了什麼 瀏覽:276
西方人是如何接觸中國風的 瀏覽:890
印度花生米一天吃多少 瀏覽:762
越南閱兵什麼意思 瀏覽:195
為什麼印度黃米煮起來有臭味 瀏覽:323
越南三月八日是什麼節日 瀏覽:219
中國多久能拿世界盃 瀏覽:44
中國礦大宿舍有多少人 瀏覽:565
義大利有一個地區為什麼是零感染 瀏覽:852
中國有哪些買車免稅區 瀏覽:961
義大利面的配料怎麼做好吃 瀏覽:401
洞口哪裡有賣義大利面的 瀏覽:331
為什麼伊朗還在用美金 瀏覽:189
伊朗主要進口什麼產品 瀏覽:953
印度的功法都有什麼 瀏覽:648
伊朗男人喜歡什麼樣子 瀏覽:744
越南國家一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233
英國警車什麼牌子的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