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教屬於哪個朝代

印度佛教屬於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3-06-02 13:49:06

A. 佛教產生於古印度,請問佛教何時建立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

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拓展資料

漢族佛教傳承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B. 佛教產生與印度什麼時期

文化軸心時期的印度新宗教

佛陀所處的時代——列國時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這就是公元500年前後的世界文化軸心時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

根據佛典記載,當時在佛教以外其它學派的教說所謂六師,所指即下列六人:
(1)阿夷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n):順世派的始祖,唯物論者。
(2)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提倡七要素說之思想家。
(3)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道德否定論者。
(4)末伽黎.拘舍羅(Makkhali Gosa^la):邪命外道之祖、決定論者。
(5)散惹耶.毗羅梨子(San~jaya Vellat!t!haput-ta):懷疑論者。否認認識的客觀實在性,認為一切是不可知的。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在皈依佛陀前就是跟隨散惹耶.毗羅梨子。
(6)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始祖、相對主義者。比較接近佛教,他們持不殺生、不妄語、不予不取、不邪淫、不存財物等戒律。(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教徒有340多萬(1991年),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今天在斯里蘭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響。)

C. 佛教產生於幾世紀到幾世紀的古印度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3)印度佛教屬於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1、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2、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於巴利語系,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聖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故亦稱上座部佛教。

D. 佛教產生於什麼時候的古印度

01 公元前6-前5世紀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別稱釋迦牟尼。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別稱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他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慣例。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約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後,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E. 佛教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一、先秦說。認為早在先秦時期,佛教就已經傳入我國。如「周世佛法已來」說,把佛教的傳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的周昭王、穆王之世(《漢法本內傳》《周書異記》)。又有人說孔子已聞「西方有聖者焉」。而據史料推算,孔子和釋迦牟尼屬同時代人,當時儒家、佛教均處初創階段,中國和印度兩國尚無交通關系,所以孔子和釋迦牟尼相互知曉的可能性很小。《拾遺記》中也說: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國來朝……有道術人名屍羅……荷錫持瓶,雲『發其國五年乃至燕都』」。清代學者俞樾據此條認為此「乃佛法入中國之始」的記載(《茶香室叢鈔》卷十三)。眾所周知,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國教並開始向國外傳播,所以先秦時期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不大可能。

二、秦朝說。認為秦朝時佛教已傳入中國。隋朝費長房在《歷代三室記》卷一中說,秦始皇四年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攜經來化始皇被始皇查禁。日本學者則根據《史記·秦始皇 本紀》中「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的記載,以「不得」為「浮屠」(佛陀、佛教的早期譯法)之異譯,也認為秦朝佛教已流行中 國。我國學者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時佛教已流行中國考》亦力主其說。岑仲勉先生一開始亦贊同此說,後經其多方 考證,認為上述材料是指伊朗的火教在秦朝傳入了中國,而不是印度的佛教。總之,秦朝說還缺乏可信的論據,目前已無人提起。

三、漢武帝時期說。此說以東方朔答漢武帝的劫燒說最為著名。所謂劫燒說就是漢武帝開掘昆明池,挖到池底時發現黑灰,武帝就去問博學的東方朔,東方朔說他也不知道,又告訴漢武帝可以問西域人。所以當天竺高僧竺法蘭來中國時,對黑灰深感疑惑的眾人連忙請他解釋這個現象,竺法蘭答道:「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晉宋炳《明佛論》)。此事證實東方朔在漢武帝時已接觸到佛教了。但是很多學者持異議,認為此說的根據不夠明確。民國時代《中國佛教史》著者蔣維喬認為「我國知有佛教,應在武帝通西城後」。

四、西漢末說。持西漢末佛教已傳入說的根據主要有:1.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時期以後,佛教逐漸傳播到印度西北地區、大夏、安息,並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域各國流傳。據《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魏書·西域傳》得知,西漢末年佛教又從西域各國傳到了我國於闐、龜茲、疏勒、莎車、高昌等地區。2.史稱「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 )。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經又是佛教的傳統作法和我國早期翻譯佛經的通行辦法,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的可信記載。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等史學家均持此說。而呂澄先生則根據某些日本學者的考證,認為貴霜王朝前二代是不信佛教的,大月氏在貴霜王朝前,是否有佛教流傳還值得研究,因此「伊有授經」之說是「更需要研究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五、西漢末東漢初說。也有些學者認為西漢末年伊存向景盧口授經雖然是確實的,但這只是佛教開始傳入我國的正式記錄,因未受到朝廷重視,未得到傳播,所以當時還沒有宗教性活動。直至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佛教開始在貴族階層得到傳播。當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家貴族劉英」(郭朋《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因此漢明帝在給劉英的詔書中褒獎他「尚浮屠之仁祠,絮齋三月,與神為誓」(《後漢書·楚王英傳》)。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把佛教視為「仁祠」,正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它的態度,而漢明帝頒詔褒獎劉英正是封建統治集團正式承認佛教地位的明確記載,因此方立天等學者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應為兩漢之際」(《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六、東漢初說。在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故事中,後漢明帝感夢求法說最為著名。相傳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夜寢南宮,夢見金人:身長丈六,飛繞殿庭,頂佩白光。次晨,漢明帝詢問眾位大臣,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正如陛下所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便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國,正好遇到在當地傳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永平十年漢使梵僧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回到洛陽。漢明帝禮請二位高僧暫時下榻於鴻臚寺(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翌年,又敕命於洛陽城西修建僧院。這就是著名的白馬寺(《理惑論》、《冥祥記》、《後漢記》、《高僧傳》、《洛陽伽藍記》、《魏書》)。此說流傳既久且廣,唐朝韓愈在上唐憲宗的《論佛骨表》中也說,「佛者,……自後漢時流入中國……漢明帝時始有佛法」。然而現在大多數佛教史家卻懷疑此說。理由有三:首先感夢遣使本身就非常奇怪。明帝做太子就和劉英很接近,故理應知道佛教的存在,夢而見佛不能成立。其次明帝派到大月氏國求法的使節蔡愔(即張騫)為前漢武帝時代的人,在明帝前約一百六七十年。當時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法。還有替明帝解夢的博士傅毅,明帝時他尚是個少年,不可能在朝廷作官。日本學者鐮田茂雄據此認為漢明帝感夢求法完全不是歷史事實(《簡明中國佛教史》)。有些學者在否定明帝感夢求法的傳說故事的同時,對佛教是否在東漢初年已傳入中國的事實進行了分析。嚴北溟認為佛教在東漢初年就傳入了中國,但不能簡單地確定在某一年內。任繼愈則從當時整個佛教傳布的形勢,中國和當時西域諸國的交通等方面考察後,斷定「佛教……開始傳入當在東漢初年」。

F. 佛教在印度達到鼎盛是在哪個時期

印度佛教鼎盛時期是在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孔雀王朝時期。
公元8世紀到9世紀,佛教逐漸衰敗,公元13世紀初,印度人不信佛教。
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是印度的部派佛教時期。部派佛教興起的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經濟上,奴隸制開始衰頹,封建領主逐步確立。
政治上,難陀王朝將領憻陀羅岌多起兵趕走入侵的希臘人,建立了孔雀王朝,他的孫子阿育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在他在位期間,佛教封為國教,佛教發展進入一個鼎盛階段。
公元前180年左右,王朝滅亡,印度四分五裂,西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而佛教已經成為覆蓋全印度的宗教。釋迦牟尼創立早期佛教,在印度經過演化,依次經歷了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3隔階段,13世紀,佛教在印度漸趨衰落,以至滅亡。
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十二世紀中葉,由於取代波羅王朝的斯那王朝改信印度教,怛特羅佛教日趨衰頹。至十二世紀末,穆斯林襲滅了斯那王朝,並盪滌了一切佛寺,作為怛特羅佛教的最大的據點超戒寺也被平毀,僧眾四處逃散,密教因之而在印度本土消失。

G. 印度佛教歷史

1.在印度佛教歷史上,對傳播佛教事業有大貢獻的國王是誰

著名的有下列4位: 1. 頻婆娑羅王,他是摩竭陀國的國王,為了協助佛弘揚佛法,他在他的京城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以供佛講經說法。

2•波斯匿王,他是中印度僑薩羅國的國王,他皈依佛之後,即成為一位忠誠的大護法。 3.阿育王,為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意譯為無憂王,於公元前270年間鉛世,統一全印度,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來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槐租肢興慈悲,施仁政,於國內興建無數的大寺和寶塔,而且還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去傳教,使佛教發揚於國外。

4•迦膩色迦王,原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 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才皈依三寶,且發心召集舉行第4次經典之結集,造寺建塔,保護三藏經典,把佛經鐫刻於赤銅片中,珍藏起來,以免散失, 故其功績與阿育王並稱。

2.印度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後來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因此只有消滅慾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他的傳教活動。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常隨弟子據說有125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3.古印度佛教發展歷程

教衰落的原因在於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對印度的入侵,

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統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異端教派。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並始終被印度教所打壓排斥。

而 *** 在622年創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圍被逐漸蠶食,中亞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並在公元9-13世紀, *** 人和突厥人不斷地入侵印度的情況下,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亡了。

好像是知道20世紀50年代,才又開始恢復,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階級:首型旦陀羅!!不可接近的人群。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發展比較艱難。

轉載

4.印度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悉達多傳說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大致與我國的孔子同時。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沖突。

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 *** 的階層。

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

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復雜的斗爭,導致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舍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 *** 。

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

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佛教的教義是一個相當龐大、精細的唯心主義體系,後來由於不斷的傳播,發展成為許許多多不同的流派,教義就顯得更為雜亂了。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據稱是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

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

所謂「苦諦」,就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會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說八苦),沒有絲毫樂處,引導人們去厭惡人世。所謂「集諦」,指造成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來找去佛教徒找到了兩條原因:一條叫「業」(幹事情),這是致苦的正因;一條是「惑(煩惱)」,這是致苦的助因。

業和惑產生出無數苦果,如果斷絕業和惑,苦果自然隨之斷絕,就可以達到「寂滅為樂」的境界,這就叫「滅諦」。要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就必須修道,這就是「道諦」。

佛教所說的「道」就是涅盤之道。所謂「涅盤」譯義為滅、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等,實際就是死的化名(這種化名多至六七十個)。

佛教修行,以涅盤為極目的,其實就是引導人們去求死。四諦之中,苦、滅二諦尤為重要。

人生最苦,涅盤最樂,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

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一點也不敢觸動,僅以消極厭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來麻痹人民的斗爭意志。苦諦以生老病死等作為人生中最大的苦難,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脫這些苦難,窮人是這樣,富人也是這樣,這就很巧妙地掩蓋了階級矛盾,抹煞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是造成被壓迫人民痛苦的根源。

這種說教當然是對剝削階級有利的。誠然,剝削階級也會遇到生老病死等問題,但他們是從剝削階級的貪欲本性來考慮這類問題的,即如何才能長壽,如何在來生來世也能保住榮華富貴的地位等等。

而這種說教,不僅迎合了剝削階級的貪欲心理,還為他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要剝削階級在縱情享受的同時,分出一部分財物施給寺廟,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福報。

「施佛塔廟,得千倍報;布施沙門,得百倍報。」佛教正是這樣向剝削階級廉價地出售進入天國的門票。

佛教在進一步分析苦難和造成苦難的原因時,提出了「十二因緣」說。認為世界上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依賴於某種條件的,離開了條件,也就無所謂存在。

人生命的起源和過程也是依賴於條件的,這就是十二因緣。即無知(「無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統一體的「識」,由識引起身體的精神和肉體(「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覺器官的「六處」,六處引起和外界接觸(「觸」),由觸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貪愛(「愛」),由愛引起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環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

所以說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無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無明,才能獲得解脫。佛教經典又把十二因緣說解釋為「三世因果報應」說。

即:無明、行是過去因,感現在果;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感未來果;生、老死是未來果。宣揚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各。

5.請說明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歷史聯系

印度的佛教 和 中國的佛教都屬於改良佛教

和以前的原始佛教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他們之間的聯系的話,就是兩個不同的改良分支

真正的佛教在印度已經失傳了,現在在他們那邊的是結合了婆羅門教和其他一些宗教的新教

叫做印度教,和歷史上的原始佛教沒有什麼關系了!

如果說中國佛教和印度原始佛教的關系的話

那麼就是在釋迦牟尼涅槃以後,有過兩次比較大的佛教改良

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面目皆非了

以前的佛教是以釋迦牟尼為主尊來供奉的

現在的卻是多佛的信仰

從基本的戒律到整個的修持方法參悟狀態都有很大的區別

如果說歷史聯系的話,就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但在印度卻消失了

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也不是原始的印度佛教,而是經過改良的佛教

和現在的東南亞佛教也都是不一樣的

6.古印度佛教發展歷程

教衰落的原因在於印度教的崛起和 *** 教對印度的入侵,要知道,在古印度的正統教派是印度教,而佛教只是異端教派。

所以印度佛教自戒日王死了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並始終被印度教所打壓排斥。而 *** 在622年創立 *** 教直到750年,佛教信仰范圍被逐漸蠶食,中亞的佛教徒完全改信了 *** 教。

並在公元9-13世紀, *** 人和突厥人不斷地入侵印度的情況下,佛教在印度徹底的消亡了。好像是知道20世紀50年代,才又開始恢復,但是可以看出信奉佛教人的階級:首陀羅!!不可接近的人群。

所以,佛教在印度重新發展比較艱難。 轉載。

7.有誰能說說印度佛教的歷史

印度教《奧義書》關於永恆真理的偏見,部分反映了帝國興起前的那個時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煩。

一個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現,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國家,以及隨它們而來的戰爭規模的擴大。英雄騎士和貴族特權時代屈從於強權政治,很多人通過探索來世,包括從日常生活痛苦解脫出來的手段,來尋求安慰或逃避嚴苛現實。

佛教和耆那教的創立者,大概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物,開始探討這樣的途徑,並起來反對印度教日益增強的程式化及婆羅門教士種姓的支配地位。這兩種宗教都極力主張通過不求助祭司或儀式的默想和克己,達到獨立接近真 理。

兩者都認為人人平等,拒絕種姓差別及其代表的等級制度。但佛教和耆那教乃由印度教演變而來,仍相信印度教的法、業、輪回(轉世)、解脫(涅盤,或與神的結合)、獻身和非暴力或尊重生靈。

兩者都拒絕印度教神只的民間形象,但重新肯定印度教基本的一神論,和它對造物主和偉大生命鏈條的非人格化崇拜。 耆那教 一個名叫大雄(約公元前546~前468)的人創立了篤信苦修的耆那教,大雄自己就裸體出行,最後絕食至死。

耆那教重申印度教尊重一切生靈的學說,甚至今天,虔誠的耆那教徒為避免吸入昆蟲而帶面罩,因擔心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從事耕種。所以他們投身商貿而變得富有,他們在商人的傳統故鄉古吉拉特邦佔多數。

喬答摩佛陀 佛教的創始人於公元前563年前後誕生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麓小丘地區,其父為釋迦氏族小王(邦主)。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但後來又被人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和悉達多王子。

29歲前,他過著一個王子的常規生活,盡享世俗歡樂。19歲時與一位美麗的公主結婚,有了一個兒子。

人們在他死後關於他及其他宗教人物編織的十分詳盡的傳說大致就是這樣說的。我們還知道他成年後成為一個苦修者,多年雲游講學,招收了一批追隨者,創立了一個宗教體系,於公元前485到公元前480年間年屆80歲時死去。

這就是關於他的較可靠生平情況的全部。後來經過渲染的有關他傳奇一生的故事也很重要,因為它影響了印度以東大片地區一代又一代數百萬亞洲人的生活。

根據這個故事(最簡略的形式),悉達多王子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不滿,一天離宮外出漫步,相繼遇到一位衰弱老者、一個滿身膿瘡高燒發抖的病人、一具正被運往火葬場的屍體(印度教徒總是焚化死者)和一個手捧討飯缽身著簡朴黃袍而又面帶寧靜及內心喜悅神情的雲游薩圖(聖人)。有感於凡人的痛苦和人間歡樂的空虛,帶著苦修的希望,他毅然離開宮室,拋妻棄子,到處雲游乞討,探求真理。

他除了一個粗糙的木缽(為了乞討勉強糊口的食物)和破衣外,已經一無所有。一連幾年,他雲游各處,因禁食而體衰,直到他決定在一棵大菩提樹下通過認真冥思默想來解答人生苦難之謎。

他受到魔的引誘,被許以財富、權力和肉體快樂,均不為所動。49天後,他頓悟玄機,達到成道的境界。

從這一刻起,他開始被稱為佛陀或悟道者。之後不久,他在恆河流域中部的巴納拉斯(今瓦臘納西)第一次佈道,並從此帶領他的追隨者巡迴佈道度過餘生。

這門新宗教教義的基礎是第一次佈道宣布的《四諦》:(1)生命充滿了悲傷、不幸、挫折、無常和不平(苦);(2)所有這些均由慾望、貪心和生存沖動所引起;(3)要終止苦,人必須斷絕慾望,成為無欲者;(4)無欲境界可通過規范「正當行為」的八正道而達到。 忠實遵循首次佈道所提正道的人可以達到涅盤,即通過避免再生輪回而從凡間痛苦中解脫,使靈魂進入與心靈之神的極樂的融合,就像佛陀死時那樣。

然而,如此獻身和對真理的如此領悟是罕見的,因此,雖然佛陀沒有指示,佛教卻採納了印度教關於業的觀念:不夠忠實的人漸次再生為與其最後轉世行為相適應的生存形式。八正道定義的「正當行為」是:善待一切生靈、純潔內心、誠實、慈悲、不吹毛求疵、不猜忌、不仇恨、不訴諸暴力。

此外還要加上不殺生、不偷竊、不通姦、不說謊、不誹謗、不饒舌、不獻媚等特別戒律,否則就是偏離正道。佛陀本人教導的記述收集在叫做《三藏》的典籍中。

關於佛陀生平德行的傳說和有關事件的文學作品,以及對佛學教導的注釋也為數不少,所有這些在很多方面與基督教的《新約》相近。對佛陀的遺物(舍利),如可疑的牙齒和毛發的崇拜,也成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這也與後來的基督教一樣。

與基督教一樣,佛教在它存在的最初幾百年內,一直是少數人的宗教,後來,它那原始教導的艱深難懂有所減輕,以適應更多的追隨者。阿育王(在位時期約公元前269~約前232)的改信佛教,推進了佛教向大眾宗教的轉變,開始了佛教向外的傳播,先傳到錫蘭和東南亞,後經由西亞傳到中國、朝鮮和日本。

在印度境內,佛教流行了幾百年,但從公元100年左右達到極盛之後即開始緩慢衰退。對很多人來說,佛教與印度教的差別逐漸模糊,除幾項寺院制度和某些非神職皈依者外,佛教實際上已慢慢並入印度教。

許多印度教徒把佛教對感覺世界的排斥看成是「生命之否定」,並回歸到他們自己的宗教對生命的肯定。恆河中游宗教腹地的殘余佛教中心和寺廟被摧毀,少數幸。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教屬於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法官一年多少工資 瀏覽:431
印度的甘地在哪裡 瀏覽:183
印度尼西亞首都發生了什麼 瀏覽:276
西方人是如何接觸中國風的 瀏覽:890
印度花生米一天吃多少 瀏覽:762
越南閱兵什麼意思 瀏覽:195
為什麼印度黃米煮起來有臭味 瀏覽:323
越南三月八日是什麼節日 瀏覽:219
中國多久能拿世界盃 瀏覽:44
中國礦大宿舍有多少人 瀏覽:565
義大利有一個地區為什麼是零感染 瀏覽:852
中國有哪些買車免稅區 瀏覽:961
義大利面的配料怎麼做好吃 瀏覽:401
洞口哪裡有賣義大利面的 瀏覽:331
為什麼伊朗還在用美金 瀏覽:189
伊朗主要進口什麼產品 瀏覽:953
印度的功法都有什麼 瀏覽:648
伊朗男人喜歡什麼樣子 瀏覽:744
越南國家一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233
英國警車什麼牌子的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