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佛教為什麼沒有成為印度的教

佛教為什麼沒有成為印度的教

發布時間:2023-06-05 19:58:52

A.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消失

在印度,主要是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一個綜合產物。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500年左右,為釋迦摩尼所創立。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1000多年,之後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之前的婆羅門教的觀點,創立了印度教
為一種多神宗教,以祭祀為主要活動,流派很多,為現在印度的主要宗教。

佛教在印度命運多舛,它逐漸衰落是由自身「無常」的思想所致。「萬事皆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它暗含無常的概念。無論消逝的是暗喻、象徵、還是實物,佛教其最初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可能正是由於這一思想,導致了佛教在被頑固種姓制度分割的古印度社會舉步維艱,當年印度文明和婆羅門傳統都認為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是由他生來歸屬的種姓所註定的。佛教卻拒絕這一看法,提供了一條不因人的天生種姓而歧視,反而重視通過個人嚴格道德要求和取向自律的普世道路。
另外一個讓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是1323年後在北印度克什米爾和東印度孟加拉發生的Bhakti運動(虔誠派運動)。作為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矯正,一個更加集體而先驗的印度教從部分隱匿的吠陀經中誕生。「Advaita Vedanta」(不二,梵語為單數)傳播一種形式的覺悟。達到這種覺悟可能更依賴於通過了解自身所有的組成和特徵。不二形式的印度教不以種姓、民族、宗教或其他社會分割而歧視。在這種思想下,婆羅門(最高種姓)和首陀羅(最低種姓)都可以接收到不二形式的印度教永恆智慧,從而獲得「Moksha」或涅槃。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印度民族主義與印度教普遍主義在英國殖民時代的融合。英國人對印度的殖民導致了19世紀的印度教復興,改變了東方和西方對印度教的理解。為了反抗壓迫,印度教改革者強烈地主張通過一種具有統一性的吠陀力量來闡述印度教核心的思想。這不僅粘合了一個統一的,分享普遍性真理的宗教團體的概念,也催生出了一個想要超越固有印度特質(如種姓系統)的民族。這些印度教改革者創立了「Brahmo Samaj」(基於Brahman——萬物靈魂),並因共通的理念和思想觀感取得了一神會的支持。
漸漸地,吠檀多(終極吠陀)成為印度教和不二的精髓,這門多層面宗教真正的形而上學哲學。因為流行思想不二論在印度和西方傳播的緣故,印度教有了一個機會:在構建民族意識形態的同時,使得印度可以擺脫英國殖民的壓迫與桎梏,並掃清佛教在神學上的潛在威脅。

《佛教之於印度教的偏移》作者:Banerjee

B.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仰佛教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卻沒有成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諸多: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多次打擊,異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內戰等等。印度被異教入侵,後來又被英國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是佛教不適合印度的國情。 現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蘭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錫克教,餘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內的其餘宗教,或者不信教。 現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印度就是個佛國,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數信仰佛教的記載。這是怎麼回事?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古印度已經形成了婆羅門教,當時婆羅門教是古印度非常強大的宗教,婆羅門與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密切的互相補充的關系。到公元前6世紀才出現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陸傳播開來。 大約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了佛教。佛教與婆羅門教是尖銳對立的,特別是直接反對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因此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紀,由於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很快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達到鼎盛。這時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廣泛傳播,而且向更遠的地區擴展。佛教的向外傳播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北路,經中亞進入中國、朝鮮、日本;一條是南路,由緬甸進入中國雲南、中印半島,至南洋群島。佛教在這些地區得到良好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宗教,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鄉,佛教卻從9世紀開始逐漸衰落,至13世紀時,已經幾乎絕跡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為婆羅門教的復活。公元8世紀,被佛教壓倒的婆羅門教中,出現了以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商羯羅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們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古老的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並改名為印度教。新出現的印度教,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主張個人精神與宇宙的統一。因為,商羯羅的唯心主義學說,適應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理需要,贏得社會的承認,一時印度教風起雲涌,很快占據了幾乎整個印度。而佛教則從此一蹶不振,幾近湮沒。 當佛教在印度次大陸衰微時,當時屬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蘭卡(中國古時稱獅子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至今,斯里蘭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

C.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

佛教在印度沒落,大體上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會負擔.那麼,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對<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自己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鬥力,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沒落的主要原因.

D.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沒有最終成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從古印度開始,統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義制度,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將階級劃分的很明確,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當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來,種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固然是因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打擊。但歸根究底,是其發展慢慢遠離了群眾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變得過於超脫和變質,最終在印度近乎絕跡。印度現在青主要以自己國家的印度教為主,這也是自己國家和信仰上面本質上的區別吧。

E. 為什麼佛教沒有成為印度的國教而在泰國卻成為國教

泰國素稱東南亞的「寶象佛國」,但該國憲法一直未將佛教正式定為國教,此事成為該國眾多佛教徒的「一大憾事」 。佛教雖在泰國占據主導地位,但按照憲法規定,該國仍是一個主張信仰自由、多元宗教信仰並存的開放的現代社會。

F. 析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佛門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僧侶放棄苦行,貪圖安逸。僧團自身的腐化使得民眾敬而遠之。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會平等,對商人及低種姓群.體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一些繁瑣的儀式,同時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頓時消失。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最後卻因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伽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G. 問個問題,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消失

最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已經沒有證悟佛法的聖人住世了,另一方面傳統的婆羅門(印度教)趁此佛教衰落之機,大量復活蔓延於各地(大力攻擊佛教,佛教徒卻無力還擊。),到八世紀起,印度教即正式成為印度宗教的主流,佛教則處於每況愈下的局面。
在種種混亂的政治社會思想背景之下(戒日王舍壽之後),一部分無明愚痴的印度佛教徒被動或是主動的開始接受了婆羅門與印度教的祭祀與咒語思想,開始將只存表相的佛法混入印度教婆羅門傳統思想,用以吸引無知而苦難的民眾信受,這就是印度密教的濫觴,本質上已不是佛教了。
到八世紀時,佛教徒受到印度教廣大的迫害,勢力傾危,為求生存流亡至東印度,更是大量吸收當地譚崔左道印度教性力派思想,在經由同化以求不被傾覆消滅的狀態下,以譚崔密教的型式存活著。因為其教義內容類似於極度淫穢的印度教左道性力派,因此被稱為左道密宗。
後來由於回教徒入侵了印度的時候,發現到說這些人所行的都是男女雙修之法,跟他們回教的這種清凈而且是對男女之間的這種道德標準是很高的要求,是彼此相牴觸的;所以他們對於當時的這些秘密大乘的所代表的佛教,是極為厭惡的,所以對於當時的這些佛教就全部把它摧毀掉,連寺院都摧毀掉。這個就是密教(秘密大乘的密教)興盛了之後,佛教必然會滅亡的一個歷史事實。
而印度密教(偽佛教,本質已不是佛教)遭受到回教徒的入侵破壞,必須尋求出路,因此位處鄰近的西藏,自然成為密教化後假佛教僧人的最佳選擇,於是蓮花生這一類的密教散兵游勇,只能進入荒涼的西藏才得重整旗鼓,由此可見藏傳傳的(從其所供雙身「佛」可見一斑!)也並不是佛教,所以在此勸請大家遠離是幸!
以上整理僅供參考!

H. 為什麼佛教不在印度了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爭(公元7-11世紀)

印度一直是宗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地區,公元前1500年前後就有了吠陀教的雛形,公元前900年前後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婆羅門教,公元前500年前後則進入一個「諸教並起」的時期,佛教迅速興起,耆那教、順世論等「六師外道」也取得了發展,而傳統的婆羅門教內部也出現了「六派哲學」。經過長期的發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種部派,此後又興起了一種與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羅門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後,逐漸改革成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宗教——伊斯蘭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並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為載體,很快就傳播到了從大西洋之濱到印度河畔的廣大地區。但在7至11世紀的印度,影響力較大的宗教主要還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佛教在印度的沒落,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嚴密的組織,更沒有統一的管理(雖然有過幾次全佛教範圍的結集活動)。因此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面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後來從大乘佛教內部又分化出「中觀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別,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國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佛教信徒也只佔一半比例(據玄奘推測),更不用說其他地區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復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分越來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嚴厲批判婆羅門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此後婆羅門教經歷了長期的漸變,從多神崇拜逐漸轉化為三大主神崇拜,產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論雛形,在神學理論上有了很大進步;在宗教儀式上也做了較大簡化,種姓壓迫也有了一定松動(盡管是不情願的松動)。雖然印度教也沒有嚴密的組織,甚至比佛教更加鬆散,但它深深根植於民間習俗中,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這是佛教所無法比擬的。印度教還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可以隨時將異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統中來,最後甚至乾脆宣稱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達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紀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更是從神學思想到組織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學習,經過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經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薩,已經違背了佛陀的原始教義,反而與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來越近。公元7世紀佛教中興起了新的「密教」,與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轍,喪失了佛教的獨特性。至此,佛教在與印度教的斗爭中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逐漸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業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終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達。婆羅門教是一種異常保守、社會組織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極力反對人口流動,甚至視出海貿易為莫大的罪狀,這當然不能贏得商人的支持。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種姓之外的人從事商業,那些想從商業中大賺一筆的剎帝利當然會反感。而佛教則與城市文化、商業文化息息相關,為商業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持。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在北印實現了大范圍的統一,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極大發展。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勢的變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公元5世紀起逐漸衰落。到公元6世紀中期,印度與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貿易已經基本終止,海上貿易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後,阿拉伯人逐漸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貿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勢力進一步下降,對佛教的支持自然也減少了。更重要的是,由於無法通過外貿從國外輸入金銀等貴金屬,印度的貨幣減少了,商品經濟因此受到抑制,農村自然經濟的地位反而進一步上升,這當然有利於根植自然經濟的印度教的發展(由於人口流動減少,印度教種姓體系也更加穩定),而不利於適應商品經濟的佛教的發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紀的長期分裂更有利於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歷史上,凡是統一程度比較高的大帝國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和戒日帝國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國雖以婆羅門教為國教,但也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帝國需要比較統一的意識形態來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而此時婆羅門教還沒有完成改革,在思想體繫上還很幼稚,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佛教。在統一帝國內部,物質文化交流都比較頻繁,農村自然經濟受到沖擊,也更有利於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以及後來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強調種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動,只能給統一帝國帶來離心力,加重地方的分離傾向。尤其是像貴霜帝國這樣由外來民族建立的帝國,其統治者在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只能被視為「不純的剎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之下,他們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待遇,於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種姓制度的影響。然而自從戒日帝國分裂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印度始終沒有出現比較統一的帝國,連北印度地區也長年處於諸國混戰下,封建割據局面異常混亂,全國性的經濟聯系被嚴重抑制,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機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嚴重的南印地區,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據統治地位,這更證明佛教需要統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劑,印度教卻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魚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紀起興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誠派」等新派別對群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舊的婆羅門教歧視婦女,種姓壓迫十分嚴重,將許多女性和低種姓群眾推到了佛教那邊。但性力派、虔誠派、林伽派等新興派別卻主張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別和種姓之分。這些宗派在民間非常流行,雖然並非印度教的主流,卻奪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進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這樣,到了公元7世紀中期戒日帝國分裂後,佛教虛假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印度再也沒有出現支持佛教的大帝國,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數地區,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壓倒。因此到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時,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樣被迅速擊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無法挽回的喪失了,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大劫難。

閱讀全文

與佛教為什麼沒有成為印度的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買奢侈品哪裡最便宜 瀏覽:249
哪個國家唱歌給中國聽 瀏覽:145
中國伊朗混血兒什麼樣 瀏覽:578
2020伊朗蝦進口關稅下調多少 瀏覽:644
伊朗2月11曰有多少肺炎病例 瀏覽:611
從日本出發怎麼去印度 瀏覽:409
伊朗火車票多少錢一套 瀏覽:703
印尼國民大多信仰什麼宗教 瀏覽:422
英國首相約翰遜屬什麼黨 瀏覽:703
印尼語方向怎麼說 瀏覽:430
30萬印尼盾是什麼 瀏覽:582
印尼和馬來西亞信奉什麼教義 瀏覽:595
伽利略是義大利哪裡人 瀏覽:674
俄羅斯怎麼不擊沉英國軍艦 瀏覽:206
去英國g5讀研一年多少錢 瀏覽:795
英國以什麼稅為主 瀏覽:429
中國上雪市場在哪裡 瀏覽:649
中國怎麼應對病毒 瀏覽:847
中國電信投訴多久回電 瀏覽:941
華為賣什麼給伊朗了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