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吐蕃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
大家可能都是因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愛情故事而對吐蕃有了了解,而這其中其實也隱含著當時的歷史背景,吐蕃起初對外戰爭是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其實是因為唐朝的豐富資源與優質的地理環境,吐蕃太過貧瘠,這才是戰爭的目的。
所以盡管在對唐朝的戰爭中,屢敗屢戰,但是吐蕃仍然堅持不懈的侵擾中原地區,為的就是搶奪資源。所以在唐朝時期,印度就更不行了,根本提供不了吐蕃需要的物資,列印度根本沒有必要,對吐蕃而言攻列印度,就是勞民傷財,相反,吐蕃有的時候可能還要防範印度來搶他的資源。
B. 中印第一戰:看我大唐如何以一人之力吊列印度
大家都知道1962年,中印兩國爆發過一場戰爭,最終以中國的大勝收場。
其實,在千年之前的大唐,中印之間就曾有過一場「火星撞地球」般的激烈對抗,此一戰差點讓天竺從地球上除名。
那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國力強盛,周圍的國家爭相遣使出使長安。
印度北部有個國家叫做天竺國,國王戒日王也不甘人後,在貞觀十五年派手下訪問唐朝。
作為回禮,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聯袂出使天竺國。
至於曾經資助過戒日王的東天竺,王玄策也絲毫不客氣,滅一國是滅,滅兩國也是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東天竺一起結果得了。
這可把東天竺的屍鳩摩嚇得半死,趕緊送來了牛馬萬頭、金銀財寶無數,並向王玄策獻上降書,才倖免於難。
其他的印度邦國見狀,紛紛向王玄策請降,願意歸附大唐帝國。
找回場子後,王玄策才帶著阿羅那順及其老婆孩子等一干俘虜返回長安,獻俘於闕下。
此一役,王玄策「單槍匹馬」平天竺,壓服印度諸國,揚威異域,彰顯大唐雄風。
遙想王玄策當年的風采,我輩神往。
C. 中國大唐是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嗎那時候超過古印度和埃及嗎
1、古中國(唐): 348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58%
2、東羅馬帝國(拜占庭) 54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9%
3、阿拉伯帝國(大食) 42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7%
4、古印度(天竺): 42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7%
5、古埃及: 18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3%
6、日爾曼人 9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1.5%
7、法蘭克 8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1.38%
8、英格蘭 8億美元 佔世界GDP比重:1.38%
9、其它:
美洲(瑪雅文明時期)和澳洲還是一片荒蕪,基本上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非洲除了埃及其它國家還處於懵懂時期,亞洲的朝鮮半島和日本還未正真形成國家,基本屬於大唐的隸屬國。俄羅斯當時還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匈奴等的聚集地,南亞地區的島國當時也基本上是部族聚集,算不上國家。所以就不計入世界GDP范疇。
D.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哪一個實力更強有什麼證據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摧枯拉朽的席捲歐亞大陸,鐵騎之下滅國無數,很多都是被分分鍾滅國,但這裡面有兩個國家非常特別,堅持的時間特別長,即南宋與古印度。其中,蒙古征服南宋用了50餘年,征服古印度卻用了300餘年,那麼這意味著古印度比中國南宋更強?
總而言之,印度有印度的優勢,南宋有南宋的堅韌,通過蒙古征服這兩者的時間,很難判斷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E. 為何吐蕃持續二百多年攻打強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中國古代相對強盛的朝代。很多人會說是唐朝。由於唐代物產豐富,技術和文化輸出到外界,許多國家都派使者去研究唐朝的文化。比如國外有些地方以唐朝命名,甚至美國的唐人街。可以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科技和軍事的巔峰,但它是一個強大到有人敢侵略的國家,一次侵略就是200多年。
一開始大唐與吐蕃的邊防軍比較鬆散,所以吐蕃率先考慮進攻目標,自然是守衛鬆散、比較富裕的地方。然後佔領一個地方後,就開始搶,看到有價值的東西就搶,看到牛羊就搶。最後他帶著金銀珠寶趕著牛羊,騎著馬走了。大唐官員得知消息後,派兵追擊吐蕃兵,早已逃走。
吐蕃雖然當時不斷入侵大唐,但超大規模戰爭很少,一般屬於搶劫侵略。
吐蕃為什麼不與大唐軍隊展開大規模戰爭?
一方面,吐蕃人口少,經不起這么大的消費;另一方面,吐蕃的實力不足以與盛世的唐朝抗衡,所以是搶一把就跑。雖然都是小規模搶劫,但是吐蕃伍槐久而久之從大唐搶走了無數金銀珠寶牛羊,過著好日子。
吐蕃三番五次入侵大唐之地後,派出重兵守護土地,吐蕃難以得逞。每次搶劫都被大唐軍隊封鎖。這時候,吐蕃把注意力轉向了路過的大唐商隊。當時商隊基本都是商人,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而吐蕃軍隊勇猛善戰。商隊遇上吐蕃兵,就意味著羊遇上虎,所以吐蕃搶了不少絲綢和黃金首飾。
唐朝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於是開始出兵征討,隨之而來的是小規模的沖突,吐蕃與大唐的關系就像是一對冤家。他們雖然互相憎恨,但是誰也不能消滅他們。大號有小流行
但是大唐很難消滅吐蕃,因為吐蕃屬於高原氣候。大唐的士兵進攻這里時,會有高原反應,不利於進一步入侵。而且吐蕃山多,易守難攻。
就這樣,雙方來了又去,斷斷續續打了200多年。
有趣的是,吐蕃成立於200多年前。可以說,吐蕃幾乎把全部時間都花在了對抗大唐上。兩國沒有時間和解嗎?其實歷史上也有我們和好的時候。
比如松贊干漏橘神布曾經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吐蕃和大唐和好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因為利益沖突爆發戰爭。最後大唐笑到了最後,吐蕃崩潰。但吐蕃崩潰的原因不在於大唐的進攻,而在於自身內部。
當時吐蕃領導人發生沖突和內亂,戰爭持續升溫,最終演變成全國性內戰,國家最終因內亂和貧窮而崩潰。
當初搶大唐的金銀珠寶早就花光了。只能說靠搶劫為生的劫匪不可能有好的結局。真正強大的是一個善良博返虧愛的國家。即使時隔多年,唐朝的文化依然在世界上流傳,而當時的強國吐蕃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F. 吐蕃為何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呢
說起吐蕃,大家一定會想到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愛情故事。當時松贊干布為了和大唐和親,那可是煞費苦心,但是功夫不負苦心人,最終松贊干布也是如願以償娶到了文成公主。
說起松贊干布為什麼一定要和大唐和親,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唐朝的繁榮,吐蕃能夠從大唐得到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源,包括鐵,鹽、茶、瓷器等等資源。
在一千幾百年前,這樣的氣候差自然讓吐蕃士兵十分不適應。
話說,盡管印度很弱,但是有一點是要承認的,就是印度的這個氣候就很難征服,別說是吐蕃了,就是亞歷山大大帝,那個差點征服宇宙的男人,征服了整個波斯,然後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強大國家,然而在進攻印度的時候,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很多史學家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徵服印度,就是因為氣候導致的。
總結: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吐蕃寧願對抗強盛的大唐,也不願意攻列印度,理由也是很鮮明了。因為對吐蕃而言,利弊是顯然的。為了民族的發展,所有的對外戰爭都是有所考量的,吐蕃明知道攻打大唐是困難,也還是想要硬碰硬,那就是為了民族的生存,想到的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G. 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較量過嗎結果如何
在文明上不相上下,古印度和古中國,都屬於自源文明,屬於Cradle of civilization。又都是極大影響了周邊的次生文明。比如中華文明深刻影響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蒙古等地的文明。而印度文明也一樣,在印度次大陸之外,泰國,緬甸,寮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都能見到深刻的印度文化烙印。而且受兩大文明交叉影響的次文明地區也很多,比如中國西藏與東南亞很多地區。兩大文明各有所長,難分伯仲。古印度文明重在輸出宗教信仰,古中華文明重在輸出制度建設。但文學,藝術,建築,思想。雙方在歷史上都不斷創造著新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