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將哪個國家作為主要的作戰對象

印度將哪個國家作為主要的作戰對象

發布時間:2023-06-07 15:02:33

❶ 印度兩線作戰的國家

這是印度非常狂妄的話,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他所謂的兩線作戰,一個就是巴基斯坦還有一個就是中國。

❷ 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

印度 歷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 文化 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東周)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 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英國統治
印度歷史的古代時期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 自然 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前600年前後)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到前185年)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 傳說 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後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後)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伊斯蘭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 決定 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時期對德乾地區的3次大舉入侵使德干北部服從蘇丹統治直到14世紀;菲羅茲·圖格魯克蘇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奧里薩。困擾蘇丹的問題主要是叛亂和外部入侵。在整個德里蘇丹國存在時期,叛亂和王室內訌層出不窮。各地的分立勢頭從未被有效遏止,幾個著名的蘇丹都曾鎮壓過大規模的叛亂。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蘇丹執行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徵收人頭稅之外並不對非穆斯林居民進行迫害。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了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蘇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了錫克教。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卧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卧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卧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爾沙於1545年陣亡之前,他已經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舉行土地清丈以確定稅制,並進行了貨幣改革。舍爾沙的統治事實上為莫卧兒帝國的最終建成鋪平了道路。在舍爾沙死後,胡馬雍得到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奪回德里;但他在與主要敵人阿迪爾沙阿交鋒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兒人偉業的任務歸於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強大的敵人是阿迪爾沙阿的印度教喜穆。喜穆利用胡馬雍之死奪取阿格拉和德里,並自稱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復興起一個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關鍵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喜穆,於是在印度再也沒有可以與莫卧兒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於對拉其普特人採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省)為單位的全國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阿·賈漢統治。這是兩個才能較為遜色的統治者,沙阿·賈漢終於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 軍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次大陸極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印度歷史的史前文化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復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時代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考古學家的估計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訥爾默達人化石是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次大陸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年代早於訥爾默達人,該石器遺址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時代大約為200萬年前。希瓦利克遺址中包含大量獸骨化石,但沒有人類化石伴隨出土。在晚於希瓦利克遺址的地質年代發現的人類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學界的 意見 ,印度的舊石器文化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開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文化

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廣泛研究被作為印度早期舊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於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於拉瓦爾品第(現屬巴基斯坦)一帶,但實際在傑盧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發現。該文化最早的舊石器發現於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稱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間冰期台地上發現的較前梭安石器為進步的石器稱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層台地上發現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現了用勒瓦婁哇技術處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遺跡亦發現於第三間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單面的礫石工具,以砍砸器為代表性器物,以後逐漸出現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馬德拉斯文化廣泛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區域,以馬德拉斯附近發現的手斧為典型。馬德拉斯文化的遺址,按照雨期和間雨期分為若干層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後期開始利用石片,原料也從石英石轉為玄武岩。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為先進,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時代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 動物 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 壁畫 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新石器時代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 飼養 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金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 種植 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❸ 印度為什麼沒有先進區域防空導彈

印度的防空體系是由截擊機和防空導彈共同組成的。截擊機主要是米格-21、米格-29、蘇-30MKI和幻影-2000。其中三代機總數約在341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空截擊作用。

順帶說一下,印度有45部「阿卡什」導彈發射車,如上圖所示。這種防空導彈系統是在1983年開始研製的,其實就是SA-6導彈的國產化版本。就是仿製這樣的一種導彈,也花了30多年的時間,而且目前還沒有徹底搞利索。在開始研製的時代,「阿卡什」導彈的戰技術特徵還很先進,現在它就顯得落後了。印度軍工研發機構的無能,是導致其防空實力極為薄弱的重要根源之一。

❹ 印度現行軍事戰略是什麼

1、戰略目標:統治南亞,控制中國,統治印度洋,努力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軍事收縮嚴重,美國也在減少其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從而在南亞造成相對的權力差距。在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來加速核軍備和軍事現代化。加快建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確定戰爭威脅時,強調在核威懾條件下高科技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並為從全面戰爭到多次局部邊界戰爭的戰爭做准備。

(2)以「有限戰爭」為主要戰爭手段。即,通過對對手施加必要的懲罰,實現了相對有限的戰爭目標。

(3)巴勒斯坦和中國是主要敵人。它有能力對巴基斯坦發動全面戰爭,並迫使其撤出被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不要放棄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是促進新的擴張和共同進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力,尋求和維持對南亞國家的威懾和控制。

(5)管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的水域,並遵守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問題的政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鄰國之間軍事關系的發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與東盟的經濟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意識形態:印度軍隊現在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以及在核威懾條件下倡導進攻意識。基於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基本內容如下。

(1)著眼於進攻性行動,先發制人行動和必要的跨界行動,努力將戰爭的火焰引向敵人領土。

(2)實施全面的三維防攻作戰。

(3)專注於移動作戰,並努力掌握戰場計劃。

(4)強調各種服務和武器的協作,強調空軍的作用,強調軍隊和空軍的協調協作。

(5)強調主力方向的絕對優勢,以達到快速戰斗,快速決策的效果。

(6)強調電子戰的作用,執行電子欺騙,抑制電子干擾,隱藏戰斗意圖,並結合電子殺手和火力。

(7)強調執行有效的作戰指揮。

❺ 歷史上印度跟哪個國家發生過戰爭

很多了。

首先是雅利安人吧。

古印度文明神秘消失,後來雅利安人東支進入印度,他們算最早入侵者,但也算是當今印度人的祖先。

在古代,主要是西北印度地區,與波斯(伊朗)各個時期的國家、希臘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帝國)、大月氏人(還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 *** 帝國念遲等都打過,與吐蕃也發生過戰爭。

另外,蒙古西征的時候,也進入過西北印度,蒙古帝國之後的帖木兒仔岩李帝國,也攻入了印度,其後裔征服了整個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近代,主要是英法,後來英印軍隊進入緬甸,與日本人作戰。

中國和印度棗念,也有很多戰爭。

唐朝時,吐蕃就與印度有過沖突。

此外,唐朝使節王玄策出使印度時,正趕上戒日王死,內亂爆發。

王玄策從吐蕃等過借了一點兵,然後迅速平定了這次內亂。

更為華麗的一場戰爭,是60年代初那一次。

❻ 印度在二戰中的表現如何,有什麼貢獻

印度困褲在二戰中的表現如何,有什麼貢獻

二戰中沒有印度,只有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莫卧兒帝國滅亡後,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直到1947年才獨立建國。因此,二戰中的印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泛政治實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和蘇聯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國家。

在亞洲戰場上,蘇聯直到二戰結束才出兵。因此,中國是陸地戰爭的主戰場,3500多萬軍民死傷,為盟軍拖汪行簡住了日均的主要兵力。當時,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當然是以英國的名義參戰的。它是英國的盟友,也是當時反法西斯陣營的一員。

因此,印度在二戰中的主要貢獻是為英國軍隊補充兵力和後勤,接受中國遠征軍進駐印度。客觀地說,印度軍隊為二戰做出了貢獻,他們活躍在歐洲、北非和緬甸。然而,印度人並不是一直以來都不是主力部隊,但他們與英國人並肩作戰,在反法西斯斗爭中起到的作用很小。

在緬甸,連英國人都被日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更別提不守紀律的印度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人在英國軍隊中的比例非常大。他們跟隨英國人在北非對抗義大利人和德國人,在緬甸對抗日本人。基本上,印度軍隊作為英國軍隊的主要來源,在戰爭中作戰,表現一般。

1940年12月7日,一支由3萬名英國和印度士兵組成的聯軍在埃及作戰。第二年,他們打敗了義大利人,收復了埃及失去的土地,消滅了9個師,俘虜了13萬敵人。據說二戰期間,印度向英國提供了230萬士兵,這些士兵被組織成24個步兵師和2個航空師,損失了大約9萬人。

有趣的是,印度內部的法西斯還組建了一支跟隨希特勒的納粹軍隊,由於戰鬥力太差而被德國解散。然而,即使印度人忠於英國,他們最終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放在一起。二戰勝利後,英國徹底衰落,被迫承認印度的獨立地位。

為了日後重返印度,英國人實施了蒙巴頓計劃,將英屬印帶猜度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進而形成了兩個國家。1972年,巴基斯坦從孟加拉國分裂出去。時至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仍在為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和利益爭端而戰,這是當年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問題。

❼ 求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始末

1962年印度政府堅持侵略擴張政策,蓄意製造邊界緊張局勢,大肆蠶食侵
佔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這次中
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我國發生的第一個反侵略戰爭。它融軍
事、政治和外交斗爭為一體,充分反映了邊境地區反侵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
創造了我軍在高山密林高原嚴寒地區作戰的光輝範例,取得了軍民共同保衛邊
疆的寶貴經驗,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值此作戰勝利30周年之
際,全面客觀地介紹這場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對於總結其經驗,進行國防教育
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印度政府繼承與擴大英帝的衣缽,挑起邊境沖突

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
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場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
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的印
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
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
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
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
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
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
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佔我國政府管轄
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通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於中國。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
「西藏問題」時對我國的誣蔑。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
西段邊境的我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佔我國領土4000平方公
里。這些據點,有的距我軍哨所僅幾米遠,有的甚至建在我軍哨所的後側,切
斷了我哨所的後路。西段形成了印軍入侵據點和我軍邊防哨所犬牙交錯的對峙
狀態。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
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
約11公里的拉則山(印方稱「塔克拉山」)脊作為邊界。9月17日至19
日,印軍30餘人向擇繞橋頭我軍位哨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沖鋒槍逼我
執勤戰士後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於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幹部1人,打傷
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擇繞橋頭哨位主動後撤。印軍
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於10日進攻我軍各
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幹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
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
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
0餘架次。

中國政府被迫作出自衛反擊的決定

中國政府以亞洲和平和中印友誼為重,對印度的武裝侵佔活動一直採取克制忍
讓態度,並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
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
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
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
,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衛反擊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
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
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
,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
,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
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
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
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
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
位於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
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印度的企
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佔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
藏內地擴大侵佔范圍;在西段,依託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
,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
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
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
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
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於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
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
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餘人,部署
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佔之地,並繼續侵佔我克節朗河
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脊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
部隊集結了10300餘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根據印軍前重後
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線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
以3至4倍於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採取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
各個殲滅的戰法,於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
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
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
。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後繼
,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
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後,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
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
復了扯冬據點。戰後,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
、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擔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
印軍在這里構築了塹壕及百餘個明暗地堡。攻佔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
軍指揮機關。於是,助改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
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與沙則據點的聯系。在沙則戰斗中,九
連二班班長張映鑫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
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後1枚手榴彈,並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
犧牲,為後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 號。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
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
一部,佔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侖惶向達旺
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
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於24
日佔領了東新橋等地。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爾後,其中一部
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
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共殲印軍
1900餘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
部領土,並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
部隊,也於10月20日分別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先後攏除了呷靈公、
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佔了易古通、馬尼
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於中
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風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
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
置在這一地區600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內,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侵入
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查謨——
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佔紅山頭,傑特聯隊第五營侵佔加勒萬河谷。印軍
在侵佔的據點內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
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佔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
力,採取迂迴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
的進攻,然後採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
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內的入侵印軍。為防止
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
組織積極防禦,牽制當面入侵印軍。

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
。該寺是斗拉特別奧里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
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
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後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
擊。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後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台
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葯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
時的戰斗、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
去,於是半途撤回。紅山戰斗後,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
的分隊相繼拔除31號、12號、5號、8號、11號、17號等6個印軍據
點,全殲守軍,收復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於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
,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 擊。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
懸崖絕壁,交能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
堡,企圖長期佔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
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軍據
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
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鍾
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斗結束後,我軍
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
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餘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
,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
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里防區。21日,擔負
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於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
西里扎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
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
、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斗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
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於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
慣線18公里,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
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
期佔領並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
肅清後,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里,殲滅巴里加斯地區人侵印軍
。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
阿里之口、約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
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里,有的分隊兩次徒小齊
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
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干糧,忍飢耐寒,於26
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後,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
拉干赫爾方向迂迴印軍側後,繼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
於衛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扎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
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實實堤在
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
負重傷,仍堅持戰斗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
雄」稱號。這次戰斗斃、俘印軍多人,佔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
攻佔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
印軍的進攻後,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復了衛里加斯、卡日
果等地。衛里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
山,轉戰千餘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
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中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斗爭正處於十分有
利的態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
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
,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
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當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
,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三項建議,使全世界人
民更加看清了我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
段於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於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
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11月4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尼赫魯,
呼籲印度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指出,中國的三項建議對雙方來說,
是對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讓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
,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協商的而不是武斷專橫的。中國政
府的三項建議和停止反擊的行動,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熱烈歡
迎和贊揚,動員了國際輿論,支持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響應中
國的建議。三項建議不僅再次表明中國的和平誠意,而且剝下了尼赫魯自我標
榜的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當局侵略的真面目,進一步揭露了
印度和國際上的反動勢力對中國的誣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
項建議公然要求恢復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佔中國大片領土
後的邊境狀態,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
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准備。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成立了「應付緊
急情況的」內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
,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
雄。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
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人。其布勢是:東段、以第
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
瓦弄地區;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里」和「西安」兩邊區,第一九二旅布置於
提斯普爾。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鄶
勒及其以北地區;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於列城。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
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於11月14日
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鑒於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
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
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

第二階段自衛反擊戰(11月16日至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
、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
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強加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
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
政委鍾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郄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
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
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

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戰。這個地方靠近不丹王國,印軍沿公路擺成南北
一條「長蛇」,布勢特點正如劉伯承元帥所概括的,是「鋼頭、錫尾、背緊、
腹松」。據此,西藏邊防部隊以2個多團從正面攻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
3個多團從敵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之「背」,剖敵之「腹」;以2
個團實施迂迴,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切敵之「尾」,形成對西山口、德
讓宗地區之敵多路向正合擊,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參戰各部於11月1
0日至15日分別向指定位置開進,至17日,先後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
觸,但印軍未發覺我軍企圖。17日晚,我迂迴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
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於不利
地位,遂於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於我軍合圍之中。18日晨,我軍發起
總攻在激戰中,副班長龐國興為追殲股潰逃印軍與連隊失去了聯系,深入印軍
縱深地區15公里,作戰5次,攻佔2個炮兵陣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
7門火炮和2台汽車。戰後龐國興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當日我軍
佔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其四師戰術司令部
率直屬部隊乘我軍未截斷通往打隴宗道路的空隙逃脫。19日,我軍佔領邦邊
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
區展開搜剿,一部向南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
線。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壯將旅長
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瓦弄地區反擊戰。瓦弄,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其
東、南與緬甸、印度相鄰。該地區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斷崖
峭壁,河流交錯,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入侵印軍第十一旅4個營2000餘
人憑險扼守,並不斷向我軍出擊。中國邊防部隊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
軍左翼實施迂迴包圍;以1個團又1個營分別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擊,居
高臨下,直插瓦弄,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之敵。1
1月16日晨,我軍發起反擊。我軍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亂了印
軍部署。印軍十一旅旅長等人見勢不妙,懼我全殲,即下令全線撤退,旅長本
人隨四軍軍長考爾乘飛機倉惶逃跑,部隊大部潰散。在反擊戰中,我軍排長
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沖在最前面,經3小時苦戰,打下了印軍第一個地堡群
,當向印軍第二個地堡群沖擊時,周天喜不幸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周天喜
「戰斗英雄」稱號。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地堡任務,當他將爆破筒塞入地
堡時,被印軍推了出來,在危急時刻,他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將爆破筒
從頂蓋園木間隙插入,並用胸口頂住爆破筒,不讓印軍推出,當爆破筒即將爆
炸的一瞬間,他迅速滾了地堡,地堡被炸毀了,打開了部隊前進的道路,人們
稱贊他是活著的黃繼光。戰後,國際部授予陳代富「戰斗英雄」稱號。16日
17時許,中國邊防部隊進占瓦弄。另一部向「東」村地區之敵發起攻擊,進
占敵能。我部進駐瓦弄後,主力轉入搜剿,一部乘勝向南追南,到21日,我
軍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追擊部隊奉命停止追擊
,就地轉入搜剿。瓦弄之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區反擊戰。東段中部地區,西藏山南邊防部隊的約1
個營的兵力,於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擊;林芝邊防部隊以3個營的兵力於1
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擊。我軍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佔領里米金、
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班公洛地區反擊戰。班公洛位於中印邊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
地區,西面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入侵印軍的一重要前進基地。
印軍在這里建立了6個據點,其中3個據點分布在山脊樑上,可以控制西藏阿
里邊防分民的哨卡,威2脅阿里縱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軍在猛烈炮火掩
護下,向駐守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新疆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新疆邊防部隊作出部
署:迂迴入侵印軍側後,摧毀其據點,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區之印軍。我軍一部
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頂著大風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按時進
抵反擊出發陣地。18日上午,以連為單位分別向3個據點發起沖擊。攻打第
一個據點的部隊,一鼓作氣戰斗30分鍾即摧毀了敵工事和地堡21個,攻克
了據點;攻打第二個據的部隊,冒著印軍猛烈的機槍射擊,英勇頑強,前仆後
繼,激戰1小時,攻克了25個地堡,拔除了據點;攻打第三個據點的部隊,
以果敢迅猛的動作,掃盪印軍邊部,摧毀了據點。拔除了據點後,我軍在轉向
印軍炮兵陣地的攻擊中,工兵戰士羅光燮在排長排雷負傷的情況下,奮勇沖雷
區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
雷還未排完,部隊無法前進,他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
部隊開辟沖鋒道路,最後壯烈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
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清除了印軍廓爾喀第十一聯隊第一營第三連的大部兵
力。與此同時,反擊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於1
9日逃竄,我軍於20日佔領該3個據點。至此,班公洛地區作戰勝利結束。
西段入侵軍據點全部清除。

為了高舉和平談判的旗幟,促成戰國三項建議的實現,中國政府於11月21
日宣布,從22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
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
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
了全部印軍戰俘。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
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
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
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
·普·達爾維准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准將,總計殲滅侵
印軍8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飛機與架,坦克10輛,汽車
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在反
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在黨
中央、中央軍委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下,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
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
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❽ 印度的作戰對象是哪些國家

主要是北方的中華,西邊的巴基斯坦

❾ 印度在冷戰時期是依附於哪個國家

印度在冷戰時期是依附於哪個國家--------蘇聯

http://www.docin.com/p-506487713.html

閱讀全文

與印度將哪個國家作為主要的作戰對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穿什麼棉襖 瀏覽:447
500印尼價格多少錢 瀏覽:197
去印尼旅遊換多少錢 瀏覽:361
討價還價的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690
伊朗西班牙哪個厲害 瀏覽:537
義大利貝雷塔是什麼槍 瀏覽:80
服務業占據了英國多少的財富 瀏覽:652
義大利sr音響怎麼樣 瀏覽:147
伊朗電話卡怎麼打電話 瀏覽:21
三文魚水光鉑金和義大利哪個好 瀏覽:247
如何復習印度留學生 瀏覽:286
伊朗用什麼APP聊天 瀏覽:813
中國宮古海峽在哪裡 瀏覽:258
義大利火腿配什麼吃好 瀏覽:609
印尼小k島打工帶什麼東西 瀏覽:25
2021年印尼二季度gdp多少 瀏覽:733
雲南河口越南人有哪些產品 瀏覽:819
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怎麼樣 瀏覽:769
杭州到英國航班有多少 瀏覽:41
從香港到英國多少錢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