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海底怎麼樣

印度海底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6-08 14:45:43

❶ 印度洋海底地貌是怎樣的

由於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錯綜復雜,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於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現為時斷時續。所以,印度洋海嶺看上去形態崎嶇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地區延伸,進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因此,印度洋海嶺是海底地貌顯著的特徵之一。

構造帶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嶺外,另一種地貌形式。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的斷裂海嶺,長約5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分布,故又叫東經90°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為下列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這個海域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連接著深海溝,而東南部則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復雜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區。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最為復雜,海嶺和島嶼將其分割,主要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較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陸的地貌特徵是大陸架的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此外,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也是印度洋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島的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為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陸地貌有著顯著的特點。

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是印度洋氣候的明顯特徵。我們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因而廣闊的海域受氣溫的影響而變化,氣溫的分布也隨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顯的氣候特徵。

❷ 印度洋海底地貌的特點是什麼

印度洋的海底地貌,與其他大洋相比,表現出復雜多樣的特點。

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著「入」字形的中央梅嶺。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組成的,三者在羅德里格斯島交匯。中印度洋海嶺是中央梅嶺的北部分支,由一系列嶺脊組成,一般高出兩側海盆1300~2500米,個別出面海面形成島嶼,如羅德里格斯島、阿姆斯特丹島等。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梅嶺,再向西延伸進入亞丁灣,與紅海和東非裂谷系統相連。西印度洋海嶺是中央海嶺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與中印度洋海嶺相連,經愛德華群島後,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與大西洋海嶺南端相連。南極—澳大利亞海丘是中央梅嶺的東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島附近與中印度洋海嶺相連。印度洋中央梅嶺由一系列平行於中脊軸的嶺脊組成,嶺脈崎嶇錯雜,寬度最大的達1500千米,其間還分布著許多橫向的斷裂帶。

「入」字形的中央海嶺,把印度洋分為東部、西部和南部3大海域。東郊區域被東印度洋海嶺分隔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亞海盆和南澳大利亞海盆。這些海盆都比較廣闊,海水較深。西部區域海嶺交錯分布,分隔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馬裏海盆、馬斯克林海盆、馬達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這些海盆面積較小,海水較淺。南部區域地形較為簡單,有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東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一般深度為4500~5000米。

印度洋周圍淺海區域大陸架面積為230萬平方千米,約佔印度洋總面積4.1%,是4個大洋中大陸架面積最小的一個大洋,而且大陸架普遍比較狹窄,只是在波斯灣、馬六甲海峽、澳大利亞北部、馬來半島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邊緣的大陸架寬度較大一些。大陸坡也不寬,但有一些大陸隆起以及水下沖積錐。主要的大陸隆起有非洲沿岸的厄加勒斯海台、莫三比克海台、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等。水下沖積錐主要分布在恆河和印度河人海口附近地區。此外,印度洋底還有一個島弧海溝帶,它自安達曼群島以西,到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以南,是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溝長4500千米,深達7729米,是印度洋的最深點。

❸ 印度洋海底地形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有一條從印度半島西岸到澳大利亞大陸以南、自北而南向東伸延的高地,一般在水下300CM000米之間,南段為西南印度洋海嶺,中段為中印度洋海嶺,北段為卡爾斯伯格海嶺、西折以後的部分稱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這一帶高地把印度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東經90°海嶺,海嶺南北縱貫,長達5000千米,從北緯10°到南緯34°,是地球上最直和最長的線狀構造。中印度洋海盆和沃頓海盆分列東西,海水較深,其中有些深陷的海溝,以爪哇海溝最深;西部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海嶺交錯分布,隔出一系列海盆=在卡爾斯伯格海嶺與亞洲海岸之間有阿拉伯海盆,卡爾斯伯格海嶺與非洲海岸之間有索 馬裏海盆;西南印度洋海嶺西部有馬達加斯加海盆、納塔爾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印度洋南部的凱爾蓋朗海嶺的東、西兩側為南印度洋海盆和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的深度均超過5000米。在印度洋熱帶沿海區,多珊瑚礁和珊瑚島。印度洋大陸隆或海台較多,分布亦廣。其成因多為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或原為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海台的水深都在2500米左右。在馬達加斯加東 北的馬斯克林海台,深度從100米到幾百米,有的地方高出海面形成島嶼。鄰近澳大利亞大陸的大陸隆是由大陸的斷陷或分離產生的,如埃克斯默恩海台 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靠近亞洲大陸的大陸隆有印度半島西側向南的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❹ 印度洋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6°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

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劃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復雜。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於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

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利垂亞海」。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的相當晚一些。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里,「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的地理環境包括地理特徵、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❺ 印度洋有什麼地理特徵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嶺;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其三,東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里,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這些海嶺總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

那麼,在印度洋中,海嶺被哪些斷裂帶切割呢?比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公里。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公里,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由於海嶺被斷裂帶所切割,進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❻ 你能說以下印度洋好玩嗎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 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 897m,僅次於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9 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濱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主要邊緣海有安達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內海有紅海;海灣有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主要海峽有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ordm;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二、海底地貌
印度洋海底地貌錯綜復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見圖9—5)。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 300—2 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由於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中脊裂谷表現時斷時續的特徵,因此中印度洋海嶺形態崎嶇破碎。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隱模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ordm;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ordm;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ordm;的斷裂海嶺,長約5 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ordm;分布,故又叫東經90ordm;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復雜。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第三,南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陪攜閉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印蘆裂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島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三、氣候和洋流
(一)印度洋氣候的特徵
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徵。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南緯40ordm;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ordm;C。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ordm;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關,後者乃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深層冷水上泛,降低氣溫的結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氣溫,在南緯20ordm;附近為25—27℃,甬緯30ordm;附近為20~22℃,南緯40ordm;附近約15℃,南緯60ordm;附近在0℃、;左右;冬季氣溫,南緯20ordm;附近22~23℃,南緯30ordm;附近15~17ordm;C,南緯40ordm;

❼ 印度洋水深多少米

印度洋

(Indian Ocean)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分別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和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為其東西邊界。面積761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5。平均深度3711米,最大水深為7209米(爪哇海溝)。印度洋水域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北部岸線曲折,多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其餘海岸平直。島嶼稀少。主要邊緣海和海灣有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和大澳大利亞灣及莫三比克海峽等。

洋底地形 最顯著的地形是中央的「入」字形大洋中脊,其由彼此相連的阿拉伯—印度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等組成。此外,在印度洋東北部,還有一條南北向延伸的東印度洋海嶺,為印度洋最長最直的海嶺。被諸海嶺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海盆,主要有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阿拉伯海盆,以及索馬裏海盆和莫三比克海盆等。印度洋大陸架較窄,大陸架面積及所佔比重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印度洋北部發育了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海底沖積扇,孟加拉深海扇長2000公里,寬達12公里,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沖積錐。板塊學說認為,印度洋的現代輪廓在第四紀才形成,是世界地質年齡最年輕的大洋。

氣候 印度洋因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區,被稱為「熱帶性海洋」。印度洋北部海域,因與亞洲大陸毗連,隨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顯著,形成了顯著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乾燥晴朗。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氣候潮濕多雨,夏秋之交,常發生熱帶氣旋,形成颶風。印度洋赤道海域全年各月平均氣溫約28℃,赤道以北夏季25~27℃,冬季22~23℃,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受陸地「烘烤」,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印度洋中南部,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夏季平均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40°附近為15℃,南緯60°附近則降至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相應為22~23℃、12~13℃、-10℃左右。赤道附近,全年有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東部超過3000毫米,主要降在西南季風盛行的夏季。亞熱帶海域500~1000毫米,溫帶海域1000毫米以上。受陸地及洋流影響,印度洋東、西部降水差異較大,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附近的印度洋西部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最小雨區。亞熱帶南印度洋西部受暖流影響,降水達1000毫米,東部只有500毫米左右。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表層洋流以獨有的季風洋流系統為突出特徵。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在強盛西南季風吹送下,形成順時針環流;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形成逆時針的環流。南印度洋由南赤道暖流、莫三比克暖流、西風漂流和西澳大利亞暖流組成—反氣旋式環流系統。印度洋北部表層水溫,夏季27~28℃,5月可超過29℃,僅索馬里沿岸海域,因深層冷水上涌,水溫降至22~23℃;赤道附近,水溫26~28℃;南緯30°處,降至16°~20℃;南緯55°以南,水溫低於-10℃。冬季,北部海域平均水溫為23~25℃,赤道附近28℃,南緯30°為21~25℃,南緯50°處為5~9℃,南緯60°以南,水溫為負值。印度洋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與各海域水分平衡及大陸徑流注入量有關。在炎熱乾燥、降水稀少和大陸徑流較少注入的紅海等地,鹽度值高,如紅海鹽度值為40‰,是世界鹽度值最高的海域。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因大量淡水注入,降水豐沛,鹽度減至32~33‰。

自然資源 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印度洋底及其周圍陸地為世界著名油氣儲藏區,沿海大陸架均發現有油氣構造。印度洋500米深度內的油氣潛在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3。其中波斯灣是世界上已經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氣區,已投入開採的油田30多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塞法尼那油田為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錳結核分布也較廣泛。印度洋生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均不及太平洋及大西洋,且開發利用有限,其生物資源的平均捕撈程度僅為大西洋的1/5。主要捕撈沙丁魚、鯖、鯡、鯷等。

交通運輸 印度洋是亞、非、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見世界主要航線與海港)。

閱讀全文

與印度海底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現在屬於什麼季節今天 瀏覽:521
印度河平原在地圖上哪裡 瀏覽:711
中國婦聯招聘臨時聘用多少人 瀏覽:554
印尼聯賽3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從許昌去越南鐵路走哪個口岸 瀏覽:526
越南腰鼓一斤多少錢 瀏覽:935
中國永久綠卡有多少人 瀏覽:385
印度大米為什麼那麼大 瀏覽:851
英國武器實力怎麼樣 瀏覽:370
越南象牙鐲子得多少錢 瀏覽:225
香港被英國管轄了多少年 瀏覽:780
古印度的貴族指哪些人 瀏覽:479
中國哪個城市有墳 瀏覽:89
湖南離伊朗多少公里 瀏覽:569
英格蘭vs義大利比賽結果為什麼不是21 瀏覽:857
伊朗最大的島是哪個 瀏覽:848
百年英國怎麼發展緩慢 瀏覽:627
中國軍人如何訓練腹肌三個月 瀏覽:254
印度人民怎麼看種姓制度 瀏覽:375
人民幣換印尼盾是多少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