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與印度皆是人口大國,為何我國四處買糧食,印度卻出口糧食
眾所周知,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人多,就意味著糧食消耗大。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國四處進口糧食,而印度卻出口糧食,這是為何?
事實上,中國古代糧食不夠百姓生活。尤其是發生旱災和澇災等自然災害,以及戰亂後,導致農民顆粒無收,被活活餓死的大有人在。而且大米是珍稀之物,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經常吃到。尋常百姓,平時都捨不得吃,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純白米飯。包括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也曾鬧過飢荒。
說到這里,要感謝「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不是他成功培育和試種出雜交水稻,大大增加了水稻的畝產量,甚至讓其翻倍,我國糧食問題可能還沒解決。一個國家,連國民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何談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袁隆平老人,解決了中國十四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武漢這次爆發的肺炎疫情中,當地物資緊缺,他更是無償提供了200噸大米給武漢。這樣的人,非常值得國人敬佩!
我國已經擁有了很多糧食基地,例如在東北、華北地區都有商品糧基地,東北更是被稱為「北大倉」。盡管這樣,我國每年還是要四處進口糧食,國家更多的是考慮戰略儲備的問題。由於受疫情的影響,今年很多地方都還沒復工,那麼百姓吃什麼?沒了收入來源,如何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讓糧食不漲價?真的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先前囤積的糧食,就發揮了它們的作用,讓民眾不至於過分擔憂生存問題。正是因為國家的先見之明,加上國家的調控,才讓米價等糧食的價格沒有大幅度上漲。所以,生長在中國,真的很幸福和驕傲!
⑵ 印度存在大量飢餓人口,為何還要出口大米,成為第一大米出口國
一個國家的出口量大,往往是由於本國生產的該物品過多。不僅能夠滿足需求,甚至超出需求很多,才對外出口。但是有的國家卻並非如此,就好比印度。在2017-2018年度,印度大米出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270萬噸,同比大增18%甚至還呈現增長趨勢,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然而印度又卻是全世界飢餓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那麼為什麼人民都吃不飽飯,還要這樣大量出口大米呢?
真希望印度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回顧一下自己本國的經濟,而不是盲目地向國外出口便宜的農作物來獲取更好的物資,我們相信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變化,才能改變國家的狀況,使國家逐漸繁榮富強。
⑶ 同為人口大國,為何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而中國卻成為進口大國
同為人口大國,印度成為了糧食出口大國,而我國卻成為了進口大國,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比較落後,而我國發展得比較迅猛,各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提升,因此不再以農業作為主要的行業了,反觀印度各個方面都沒太發展起來,所以只能繼續以農業為主,因此它成為了糧食出口大國,而我國耕作的人越來越少,糧食不夠用,那麼就只能進口一些糧食了。
而我們種的糧食卻又不夠我們自己吃,那就只能買入了,我覺得一個國家想要持續發展下去,依賴的主要還是科技和人才,這樣國家才能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⑷ 為什麼印度耕地面積廣闊還要進口糧食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居世界第四,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
至於進口糧食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印度氣候沒有中國好,熱帶氣候居多,悶熱而且潮濕,而莊稼的生長需要一個穩定而四季分明的環境。
2;還有就是機械化程度不高,與中國落後地區一樣,還在繼承著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種。
3;轉基因糧食運用不普遍,要知道中國的轉基因糧食是世界領先。
4;還有印度人民普遍沒有天朝人民勤勞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採納
⑸ 印度2億人吃不上飯,六成兒童營養不良,為何還是大米第一出口國
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農民需要通過出口糧食來換得經濟收入。因為對於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手段。還有就是印度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少數的高種姓地主手裡。而廣大的貧困百姓卻沒有任何的土地。地主為了創造更高的收入,所以才會選擇將大米出口來賺取外匯。所以印度是大米第一出口國也是很正常的。
當然在這里我們不能不說印度的地理條件印度,他處在熱帶地區,而且水資源充足。他的大米一年可以三次成熟。而且印度的平原居多,他的平原面積比中國的多。這也就造成了印度的耕種極其便利。而且印度的整個產業結構都是偏向於農業的。或者這么說吧,印度的農業生產所產生的GDP在印度經濟裡面佔了很大的一部分。
⑹ 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何我國滿世界買糧,印度卻成糧食出口大國
我國人口眾多,每年的存量不足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所以需要大量的進口。一般人的印象,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但其實印度不僅缺糧食,而且印度很多地方連吃飯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這樣因為印度的經濟水平不高,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只能通過出口糧食來賺取資金。
印度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發達,農民缺乏賺錢的手段,只能以農業為生。換句話說,許多農民只能從農業中獲得收入。他們只能購買其他商品和出售農產品,尤其是穀物。不管你種了多少,你都必須賣一些錢去買其他必需品。這樣,大量的糧食將從農民流向市場,而糧食產量較少的農民將遭受飢餓。
⑺ 都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向全球出口糧食,而中國要滿世界買糧食
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國家人口總數量和中國不相上下(13-14億之間),具體誰是第一還有待新一輪的權威統計。但是同樣是人口大國,目前中國在糧食方面,仍然在選擇進口,反觀印度,早就已經成了世界上的糧食出口大國,造成如此之大的區別究竟是因為什麼,難道中國的糧食產量還不如印度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從整體上來看,印度和中國在糧食進口和出口的方面並沒有可比性,印度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也只不過是中國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國要照顧到的人口遠遠要比印度多,畢竟印度是不需要理會底層「賤民的」,只要能夠滿足上層群眾,剩下的糧食都是「盈餘」。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作為人口大國,印度仍然能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糧食的原因。
⑻ 糧食產量僅中國一半,為何印度狂出口,中國狂進口
明明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卻始終加大馬力出口糧食,特別是大米,每年出口大米1000多萬噸,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這么說呢?可耕地面積這么多,怎麼糧食產量上不去,連中國的一半都不到呢?
第六,因為國際市場需求大。中國的小麥、玉米、大米三大基本口糧並不存在短缺問題,然而其他用途的糧食就很大程度需要進口了。算是大豆,中國大豆年消費量近90%需要依賴進口,而大豆又是重要的食用油製作原料,中國進口糧食另一部分是為了滿足人們對高端良品的追求。有需求自然會有市場,就比如說那香噴噴的泰國香米,又如製作高端麵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麥,國內產出的主要是低筋品種,需要依賴進口來彌補短缺。
第七,因為國際利益因素。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加入WTO時承諾每年需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消費量5%的糧食,而且國際上日常會有低價亮的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