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梵文怎麼翻譯

印度梵文怎麼翻譯

發布時間:2023-06-10 07:11:22

㈠ 梵文翻譯是什麼呢

梵文翻譯是sanskrit。梵語是一種古印度語言,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梵語的概括

在中國或日本稱古代的印度語言為梵語的原因,是根據印度的傳統,因為印度人認為此種語言
是梵天所創造的,所以將此語言稱為梵語,廣義的梵文是指古代代印度,阿利安全體來說,狹義的是指古代印度,阿利安語中,屬於新層之古典梵語。

佛教徒使用的語言中,巴利語是屬於中期的阿利安語,是記載南佛教的經律論三藏或註疏等的語言,形態是介於古典梵語與俗語之間,因此,若要正確的解讀大乘經典,有關這種佛教溷淆梵語的知識,是有學習的必要。

㈡ 古印度的梵文的詳細介紹!急!

梵語(संस्कृता वाक्,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3],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4]

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與它關系最密切的上古語言是伊朗語支的古波斯語和阿維斯陀語[5]。在印歐語系范圍內,梵語同噝音語言(特別是斯拉夫語言和波羅的語言)還有希臘語共享相同的特徵性語音演變[6]

已證實的最早梵語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區,時間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後期。雖然找不到這么早期的文本,但學者確信文本的口頭傳播是可靠的,並且認為這是對宗教傳承至關重要的儀式文獻[7]

要探討從梨俱吠陀到波你尼時代(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梵語的發展,可以考察印度教其它文本,如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梵書和奧義書。在此期間,這門語言的威望、它的神聖用途及其正確發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保守力量,防止梵語像普通語言一樣隨時間而演變[8]

現存最古老的梵語文法是波你尼的《八篇書》,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成形。它本質上是規范性文法,就是說它定義(而非描述)了正確梵語的用法,盡管它包含了描述成分,但大多是處理在波你尼時代已經廢棄了的某些吠陀形式。

這里所說的「梵語」不作脫離於其他語言的特殊語言看待,而是視作講話的高雅純正或完美方式。通過梵語文法家如波你尼的精密分析,梵語的知識在古印度是社會等級層次高和教育程度高的標志,並主要教授給高等世襲階級的成員。梵語作為古印度的學術語言,與俗語同時共存,而俗語演化成了中古印度-雅利安語方言,並最終演化成了當代的各種印度-雅利安語言。

吠陀梵語

波你尼所定義的梵語是從更早的「吠陀」形式演化出來的。學者經常把吠陀梵語和古典或「波你尼」梵語區分為不同的方言。盡管它們非常類似,但在音韻、詞彙和語法幾方面,本質上有所不同,令學者難以理解吠陀。吠陀梵語是吠陀的語言,用它撰寫的,有一大批贊美詩、咒語(本集)、神學討論和宗教哲學討論(梵書、奧義書),是印度教的最早宗教文本。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梨俱吠陀結集的韻律贊美詩是最早的,是眾多作者的作品,經歷多個世紀的口頭傳承,終獲記錄為文字。奧義書標志著吠陀時期的結束,它形成了吠陀文集傳統編撰的最後部分。目前的假定是:吠陀形式的梵語存活到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大約在這個時期梵語開始從宗教和學習的第一語言轉變為第二語言,這標志著古典時期的開始。

古典梵語

近兩千年來,梵語深深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其影響甚至滲至東亞地區[9]後吠陀梵語其中一種形式,頗為重要,可以在印度神話—《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梵語文本中找到。在這些史詩,用語偏離波你尼規定,相信是受到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致,而不是因為它們早於波你尼[10]。傳統梵語學者稱這些偏離現象為 ārṣa(意:「出自聖哲的」),這是對古代作者的傳統稱謂。在某些地方,用語也比嚴謹的古典梵語更為通俗。此外,學者還提出一種叫做佛教混合梵語的語言,原本是佛教俗語文本,其後或多或少收了一點古典梵語,演變成了獨特的語體[11]

據 Tiwari (1955)所指,古典梵語有四大方言,即 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東部)和 dakṣiṇ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中驗證得到,以第一種為最正宗(Kauṣītaki Brāhmaṇa, 7.6)。

歐洲學術

在歐洲,梵語的學術研究,由德國學者陸特(Heinrich Roth,1620-1668年)和漢斯雷頓(Johann Ernst Hanxleden,1681-1731年)開創。後來威廉·瓊斯發現印歐語系,也要歸功於對梵語的研究。此外,梵語研究,也對西方文字學及歷史語言學的發展,貢獻不少。

1786年2月2日,亞洲協會在加爾各答舉行。會中,威廉·瓊斯發表了下面這段著名的言論:

「梵語盡管非常古老,構造卻精妙絕倫:比希臘語還完美,比拉丁語還豐富,精緻之處同時勝過此兩者,但在動詞詞根和語法形式上,又跟此兩者無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結果。這三種語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時稽考三者的語文學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種可能已經消逝的語言。基於相似的原因,盡管缺少同樣有力的證據,我們可以推想哥德語和凱爾特語,雖然混入了迥然不同的語匯,也與梵語有著相同的起源;而古波斯語可能也是這一語系的子裔。」

復興努力

1991年印度人口普查報告了49,736名流利的梵語使用者。自從1990年代,對復興口頭使用梵語的努力已經加強了。很多組織如「Samskrta Bharati」引領著說梵語講習班來普及這門語言。印度的「CBSE」(中學教育中央委員會)已經使梵語在它所控制的學校內成為第三語言(盡管學校可選擇接受與否,但其他兩個選擇是這個邦自己的官方語言)。在這些學校中,梵語是5到8年級的選修課。對於隸屬於 ICSE 委員會的學校也是這樣,特別是在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的邦之中。唯一採用梵語的日報《Sudharma》在印度邁索爾從1970年開始出版。自從1974年,在所有印度廣播電台中都有了梵語的每日短新聞廣播。

在一些印度村莊中,所有種姓的居民以梵語為母語,這包括了:

  1. 卡納塔克邦的 Mattur[32]
  2. 中央邦的 Rajgadh 行政區的 Jhiri[33]
  3. 拉賈斯坦邦的 Banswada 行政區的 Ganoda[34]
  4. 北方邦的 Bagapat 行政區的 Bawali
  5. 中央邦的 Narasinhpur 行政區的 Mohad
梵文對漢語的影響

許多漢語和藏語的辭匯,是從梵文佛典直接音譯過來的,例如佛、禪、菩提、「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涅槃」、「剎那」、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由於對梵語語音的研究,引起了中國隋唐以來對中文音韻的研究,漢語語音的反切方法,就是由分析梵語聲母與韻母的結構而產生的。通過梵字的讀音來了解漢字的發音,是漢語音韻研究的一種方法,詳見對音。

計算語言學

曾有人提議使用梵語來交流和傳播知識,比如使之成為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元語言,因為它有比較嚴格的結構體系。[35]

嚴格的古典梵語是從古老和豐富的吠陀梵語中提煉出的正規化表達形式。這種結構嚴謹的古典梵語文法從梵書階段就已經開始,直到波你尼的時代仍未徹底完成,但那時這門語言已經脫離了普通使用。

㈢ 有誰知道在印度梵文傳入中國之前, "梵 "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 *印度文brahma譯成"

其實,「梵」本來讀作「凡」,本義是林木繁茂無邊的意思,也就是「森」,後來引申為草木茂盛、像森林一樣寧靜、寧靜清潔等義。比如「梵梵」就是極其豐茂。梵的這個意思也同「芃」相似。元朝以後的字典都搞錯了「芃」字,錯讀作通假字「蓬」音。實際上「芃」本音就是「凡」,本義是草卉豐茂無邊,引申為草木茂盛。由於「芃」(凡)與「蓬」同意義而被用作通假字,才又讀作「蓬」。因蓬、茂等字常用,芃(凡)本字本音逐漸被遺忘。但是從《唐韻》《說文》及文字學原理。還能考證其本為「梵」之音義。
由於印度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林木繁茂,加上印度需要Brahmā一詞最初我們讀作「婆羅訶摩」,本義是寧靜清潔,為了從華文意上翻譯此義,就用意譯加音譯的方法來翻譯這個詞,即以印度林木繁茂的特徵及產生寧靜環境的「梵」來翻譯前半部,用「摩」來翻譯後半部分,翻譯成為「梵摩」。為了區別華文含義與印度含義翻譯,又改讀為「飯」音。後來凡是涉及印度的,我們都用「梵」(飯)來表達。後來佛教流行,梵字的印度含義用途頻繁,其本音本義反而被遺忘了。實際上,梵及芃一樣都是繁茂本義。現代字典應當修改這兩個華字,以免誤導華人以為是印度傳入的。

㈣ 「佛」是印度梵文,翻譯成漢語是什麼意思

(術語)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雲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雲佛陀,或雲浮陀、佛馱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雲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雲: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雲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㈤ 印度用梵文怎麼寫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好族肆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穗嫌,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
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友轎河的梵文名सिंधु(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هندو‎(Hin)、希臘語變為Ίνδό(In),龜茲語Indaka。今日漢語音韻學研究發現,「竺」在古代就讀作,豆可讀""(ou音與u音轉變),而「天」、「身」、「賢」除聲母不同外,韻母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限、垠、根、恨。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

閱讀全文

與印度梵文怎麼翻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人穿什麼棉襖 瀏覽:443
500印尼價格多少錢 瀏覽:195
去印尼旅遊換多少錢 瀏覽:358
討價還價的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687
伊朗西班牙哪個厲害 瀏覽:534
義大利貝雷塔是什麼槍 瀏覽:78
服務業占據了英國多少的財富 瀏覽:650
義大利sr音響怎麼樣 瀏覽:145
伊朗電話卡怎麼打電話 瀏覽:19
三文魚水光鉑金和義大利哪個好 瀏覽:245
如何復習印度留學生 瀏覽:286
伊朗用什麼APP聊天 瀏覽:813
中國宮古海峽在哪裡 瀏覽:258
義大利火腿配什麼吃好 瀏覽:609
印尼小k島打工帶什麼東西 瀏覽:25
2021年印尼二季度gdp多少 瀏覽:733
雲南河口越南人有哪些產品 瀏覽:819
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怎麼樣 瀏覽:769
杭州到英國航班有多少 瀏覽:41
從香港到英國多少錢 瀏覽: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