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糧食進口的原因
印度糧食進口的原因:
眾多的人口,使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
印度糧食產量低,主要原因是工業不發達——首先在選種、育種等方面,印度技術薄弱。
在農業機械方面,印度自己的產量無法達到生產要求,只能進口。
印度在農用化肥和農葯上產量也很悲劇,也只能依賴進口。
在水利設施建設上,印度的基建十分落後,而且效率極低,水利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Ⅱ 問大家一個問題:印度人能吃飽飯嗎
上層人士揮金如土,普通百姓飯都吃不上
Ⅲ 同屬人口大國的印度能向全球出口糧食,可中國卻到處購買
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尤其是在袁隆平成功發明雜交水稻之後,我國絕大一部分人都能解決自身吃飯的問題。可是雖說雜交水稻的研發成功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問題,但身為一個糧食大國,每年卻還要向國外購買大量的糧食,而同樣身為人口大國的印度卻能自給自足,同時,每年還能向外銷售大量的糧食。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雖說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沒有印度那麼的強大,但是在其他行業,我國的技術都是站在金字塔的最頂端的。所以說,除了每個國家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域特長。
Ⅳ 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出手」,國際大米會漲價嗎
印度方面突然宣布對大米徵收關稅的的新聞在網路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很多網友都擔心這一行為會引起國際糧價上漲,印度方面徵收關稅也就意味著進口方進口同樣的糧食需要花費更多的錢,一直以來商人都是以利益為先,所以我們可以肯定未來國際糧價會因此而有所上漲。
在全球這么多的國家當中糧食能夠自己自足的國家很少,大部分的國家都依賴進口,而進口別人的糧食就只能看別人的臉色,很顯然這次的糧食漲價肯定會進一步加大普通人民的負擔,所以在此也是希望此次的極端天氣能夠早日過去,讓糧食生產恢復正常,保持糧價的穩定。
Ⅳ 在印度他們有沒有糧食儲備庫或者說他們的糧食保管制度
有的
印度糧食儲備安全制度
印度糧食儲備安全制度主要包括定向公共分配製度(Targeted 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TPDS)、《國家糧食安全法案》下的糧食安全計劃和最低價格支持制度等。
定向公共分配製度
早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就建立了糧食公共分配體制(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以實現對貧窮居民進行糧食價格補貼。具體地,中央政府按照統一定價(低於收購價格)將糧食分配給PDS的平價糧店(印度平價糧店是依照1955年的《必需品法》建立的,被授權向持有配給證的居民分配必需品。),平價糧店再以政府規定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尤其是貧困居民。但是,這一制度非常低效,備受詬病,表現為:第一,存在城市居民偏向的缺陷,對貧困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幫助不夠,誘使大量農村居民湧向城市。第二,大多數糧食補貼進入了非窮人口袋。在印度諸邦中未曾存在過最貧窮的20%的家庭獲得多於22%的糧食補貼。第三,在PDS分配過程中,由於缺乏計量標准和透明度而滋生腐敗。為提高PDS的運行效率,印度政府於1997年將PDS改革為TPDS,它要求各邦鑒定居民的收入等級,並給貧困居民發放配給證,保證貧困線下的每一家庭每月免費分配到10kg糧食,還可按中央定價的半價再購買10kg糧食,而貧困線以上的家庭只能按中央定價購買,還建立了監督機構和報告制度。
糧食安全計劃
TPDS下印度政府只對最貧困的3.18億人口提供糧食價格補貼,大約覆蓋了貧困人口的63%(以12億印度人口中42%為貧困人口計算而得。)為擴大糧食救濟范圍,2013年9月印度政府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法案》(National Food Security Act,NFSA),旨在保障全國67%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的比例分別為75%和60%)的糧食供給,承諾通過TPDS系統向符合補貼條件的家庭提供為期3年的低價糧食,大米、小麥和雜糧的補貼價格分別為每千克3盧比(100印度盧比約合9.78元人民幣,2015)、2盧比和1盧比。3年後,中央政府視情況調整補貼價格並統一定價,但不超過小麥和粗糧的最低支持價格和大米的派生最低支持價格。按照《國家糧食安全法案》,中央政府每年滿足TPDS的糧食需求大約為6100萬t。
印度《國家糧食安全法案》主要包括糧食安全供給、糧食補貼家庭的認定、TPDS改革、內部申訴調整機制的設立(包括區申訴調整官員的任命、邦糧食委員會機構的建立和合並)、各級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職責,以及TPDS的透明性和問責制(包括TPDS信息披露、獨立審計和設立監管委員會)。從各級政府的職責看,中央政府確保對符合補貼條件居民供應糧食,將中央控制的糧食源(簡稱中央池)按照各邦的需求分配給邦政府。中央政府還負責通過其代理機構及邦政府代理機構為中央池采購糧食,並將糧食運輸到指定的邦政府倉儲點,負責糧食在邦政府內的轉移、裝卸,以及對平價糧店商販保證金的支付等方面提供支持。若中央池糧食短缺,中央政府應按照短缺量為邦政府提供糧食基金。邦政府負責執行並監督糧食安全計劃的實施,並負責將糧食運輸到平價店,確保將糧食分配給有補貼資格的居民。地方政府則承擔本區域內的糧食安全責任。各邦政府有義務建立並維護現代倉儲設施,並適當擴大糧食公司等代理處的倉容,確保TPDS和其他糧食福利計劃所需求糧食的充足供給。
最低價格支持制度和中央統一定價制度
為了穩定糧食價格,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糧食供給,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糧源,都從收購和銷售兩個環節控制價格。收購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最低支持價格(Minimum Support Price,MSP),銷售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中央統一定價(Central Issue Prices,CIPs)。
MSP由農業部下屬的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CACP)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國內外市場上的糧食價格走勢、收獲季節間的價差、供需情況、MSP對消費者的可能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情況、農業貿易周期、農產品與非農產品的貿易條款、農民及其耕畜的費用、種糧應獲利潤等因素研究確定,每年制定一次。具體地,CACP首先咨詢、調查相關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種糧農民,撰寫研究報告並提出推薦價格,然後交給經濟事務內閣委員會(CCEA),由CCEA修正後發布MSP的政府定價。國家負責糧食收購的部門在每個播種季節前都要發布重要品種的收購保護價格,指導農民種植糧食。
中央控制的糧源(簡稱中央池)分配銷售給各邦的價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體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確定,這個價格就是中央統一定價。
Ⅵ 為什麼印度糧食產量那麼少還能出口。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過去三個市場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過1000萬噸,占據1/4強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場。印度也是小麥凈出口國。2012/13年度小麥出口甚至超過有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
一般人的印象,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
但是,飢餓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飽,怎麼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並不能強制低價收購農民的糧食。那麼,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中,印度人為什麼也自願「勒緊褲帶」出口糧食呢?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不需要考慮看似比較復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我們就看看一國內部的情況。在一個國家裡面,農民總是賣糧食,市民總是買糧食。那麼,有餘糧賣的農民是否比需要買糧食的市民吃的更飽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實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營養水平整體上比農民更高。「飢餓」的農民為什麼不先喂飽自己呢?
其實,也可以同樣問:為什麼沒有房子的建築工人反而在給別人蓋房子?為什麼沒有iphone的工人在給別人生產iphone?為什麼沒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廠為別人生產LV手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古人早就發出了類似的感慨。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種田的人吃不飽,這其實並非社會不公,而是因為社會整體生產水平相對低下。對於種糧的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的手段。他當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糧食,但是由此拿來賣錢的糧食就變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僅僅是農民眾多需求中的一個,還有穿衣、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產效率低下的社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糧食並不足以滿足農民全部的需求。這個時候,他就需要權衡。他可能會為了小孩的上學會減少一些口糧的消費,他也可能會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壓縮自己的口糧。然而,在一個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個農民可以耕種幾百乃至上千畝土地,農民的多樣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出售糧食獲得滿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營養水平為代價。
國際貿易是同樣的道理。飢餓的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印度社會發展水平仍處於很低下的階段。他們為了滿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糧食消費為代價來進口他們更為緊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只佔GDP的18%。這意味著印度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農業國。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從糧食的進出口是難以判斷一國的糧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糧食安全水平應該從收入水平去判斷。高收入水平才是糧食安全的終極保證。任何形式的糧食危機總是要通過價格表現出來,而收入水平高的國家總能夠通過出價更高來獲得食物的優先分配權。
有人可能說,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嗎?沒錯,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但是沒有錢就一定買不到糧食。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收入水平?
歷史早已證明城市化、工業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佔主導地位,農業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謂的農業國,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為農業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是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達國家富裕的農民其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於非農部門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完全依賴農業收入,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在內部也是處於底層的。
Ⅶ 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為何印度能出口糧食
首先印度是一個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的國家,所以水稻種植的面積較大。印度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常年高溫多雨,降水集中於夏季,雨熱同期,有利於水稻的種植。南方的平原遼闊,有利於大規模的水稻穀物種植類農業發展。土壤肥沃,有利於高品質水稻生長。
還有就是印度的工業化水平還不太高,印度民眾大部分從事的還是農業方面的工作。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就必須通過出售自己的糧食。這恰恰表明當前的印度還是一個農業國,印度的生活水平還是非常低的。
Ⅷ 印度糧食能自給自足嗎
印度糧食自給自足現局勢不穩定。
印度有非常廣闊肥沃的土地,降水充沛,氣候條件非常優越,印度每年最低的降雨量都比中國高,可以一年種三季水稻,是完全可以養活印度所有人。
印度調整了農業生產方式,採取了「綠色農業」這一戰略模式。辛格政府及時吸納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方式,使得印度得以短時期內改變了糧食不能自給的狀況。
1990年,印度的糧食才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可好景不長,隨著印度城鎮化深入,農民對耕種熱情下降,以及印度農業的落後,印度的糧食產量又開始下滑,印度又再次面臨糧食危機。
直到現在印度農業技術依舊不發達。印度不像其他農業大國一樣,擁有先進的農耕設備。印度的農業發展,全靠「人海戰術」。印度落後的農耕方式,即便如今在我國的農村,都很少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