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是多種族人。在印度遼闊的國土上,曾發現大約5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跡,數千年來,又有不同人種不斷進入印度,而且不斷彼此融合。所以在印度的居民中可以看到有不同人種的特徵,故印度有「人種博物館」之稱。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根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計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約為3億,約佔印度人口總數的30%,系印度人數最多的民族。該民族主要分布於恆河中上游的印地語地區和印度斯坦語地區,主要操印地語,大體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阿里爾人、查特人、洛蒂人、馬利人、卡狄貢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達爾人等。後者有邦多人、科爾巴人、白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爾人等。
高爾人又有不少支派,如帕特人、牟利亞人、高亞人、波爾伽人、波羅坦人、波爾海亞人、拉吉袞德人、拉吉牟利亞人等。可見,印度斯坦族是一個總的稱謂。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遠古部落生活的信息,說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還沒有達到高度統一的程度。
B. 印度的人種主要是什麼人種
第一種,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可以說是印度土著,不過卻是印度最悲慘的人種。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種入侵,對尼格利陀人進行了不斷的殺戮。尼格利陀人最初來自非洲,外貌有很多非洲黑人的特徵,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等等。現在主要生活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等地區。
第二種,原始澳大利亞人。也是一支較早來到印度的人種,和尼格利陀人的體貌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因長相酷似澳大利亞土著人,所以稱為原始澳大利亞人,學界普遍認為,他們根本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在體貌特徵,生活方式,甚至語言方面,都和澳大利亞土著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現在這類人種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
第三種,達羅毗荼人。祖先來自地中海一帶,在原始澳大利亞人之後來到印度。他們進入印度後,和原始澳大利亞人不斷的殺伐融合,形成了達羅毗荼人,所以有澳大利亞土著和地中海人種的特徵,他們膚色呈淺黑或黃褐色,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正是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現在分布比較廣泛。
第四種,雅利安旁遮普人。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膚色較淺。祖先來自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經開伯爾山口一帶進入印度,然後毀滅了印度河文明,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經過和達羅毗荼人的融合,形成了雅利安旁遮普人,現在分布比較廣泛。
第五種,東亞人種,祖先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他們膚色多呈白色、淡黃色,鼻樑中等,頭發呈黑色,主要分布在現在印度的東北地區。實際上這些東亞人種,也是當地的土著,原本並不屬於印度,歷史上也從未與印度本土統一,直到英國殖民時期才被並入印度,所以印度東北部的東亞人種聚居區,對印度的認同感很低。
以上就是印度五大人種,及其體貌差異,其實體貌的差異,原本無關地位高低,但自從雅利安旁遮普人來到印度之後,創造了種姓制度,把所有印度人分成了四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膚色越淺,地位越高,其中婆羅門地位最高,主要就是雅利安旁遮普人,所以雅利安旁遮普人的外貌,眼眶深陷,鼻樑高窄,膚色較淺,便成為了印度地位最高的長相。
C. 印度是什麼人種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至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
印度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屬於混血種人。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百分之72為印度-雅利安人,百分之25為達羅毗荼人。
D.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
印度人屬於白色人種。人種是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所劃分的人群,世界上的居民可分為黑色人種、黃色人種和白色人種。
在長期的自然環境影響下,4000年前本為白色人種的印度居民逐漸演化出了漆黑的膚色,從而形成了「印度人是黑色人種」的假象。
印度的禮儀與習俗
印度習俗有很多,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見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
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
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
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全國約有180種語言,700多種方言。分屬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E. 印度人是白種人嗎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是白種人。從人種學上說,印度北部的居民是中亞雅利安人的後裔,屬於白種人;而南部的原始居民的後裔屬於黑色人種。雖然印度人的皮膚顏色為黑色,但他們確實是白種人,他們身上有很多白種人的特徵,如頭發、眼睛、身材等。而印度人皮膚比較黝黑,是因為受到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而導致的。
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了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為例,白種人的頭顱呈近橢圓形,黃種人的頭顱近三角形,而頭顱似正方形的則為黑種人。印度人的顱骨則近似橢圓形,類似白種人。同樣,印度人還具有眼窩深、顴骨較低、顎骨較平、鼻子高大等白種人才有的人體特點。
F. 印度人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印度人黃種人,白種人都有,屬於多種族人。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
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與南亞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體系。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度把人們分為四個種姓:最高一級是婆羅門。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
第二級為剎帝利,《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
第三等級為吠舍,即一般的平民,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最低一等級為首陀羅,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在四個種姓外,還有達利特,即賤民,多由罪犯、戰俘或是跨種姓婚姻者及其後裔組成。他們的身份世代相傳,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幾乎沒有社會地位,只被允許從事非常卑賤的工作,例如清潔穢物或喪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人
G. 印度主要人種
印度主要有以下人種: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3、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歐羅巴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譯亞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系,相距甚遠。
5、東亞人種
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東亞的東亞人種在不同時期,從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南亞次大陸,東亞人種其膚色多呈紅潤色、白色、淡黃色。長顱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圓顱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7)印度主要人口是什麼人種擴展閱讀:
印度各個民族:
1、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2、泰盧固族(TELUGU)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3、孟加拉族(BENGAL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4、馬拉地族(MARAT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5、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6、加拿達族 (KANNADA)
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7、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
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8、旁遮普族 (PUNJAB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H. 印度人大部分是什麼人種
白色人種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白種人不一定是金發碧眼的,像阿拉伯人,印度人都是白種人。由於他們的國家地處低緯度,所以皮膚中的黑色較多,故看起來較黑。還有歐洲南部義大利等國家的黑發黑眼的人也是白種人。金發碧眼的白種人,多分布在北美洲,北歐。美國,英國,法國較為典型。歐洲南部,東歐,西亞,北非,大洋洲,南美洲也有部分金發碧眼的人種,但是由於通婚,文化同化等關系,血統成分有所變化。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730509.html?fr=qrl3
I. 印度人到底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屬於高加索人種。
我們看到印度人的狀態各種各樣,有的人很白,有的人很黑,有的人長得像北歐人,有的人長得像中亞人,甚至有的人長得像黑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印度的人種雖然屬於高加索人種,但是具體成分極其復雜……
事實上,即使是高加索人種,也不是單一的一種人,而是包括歐洲的白種人、中東西亞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南亞的印巴人等等好多更細節化的人的種類。
所以,印度人是非常復雜的人……既有歐洲人的白皮膚,也有中東人的淺黑色皮膚,還有印巴人的黑色皮膚。再加上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所以,印度人的狀態實在是可以用各式各樣來形容……這也造成了種姓制度的出現……
具體地說,有人將印度人分成以下五種人:
1、尼格利陀人
2、原始澳大利亞人
3、達羅毗荼人
4、雅利安-旁遮普人
5、東亞人種
如果說得更具體,那就沒法說得清了……因為,這些不同種類的人彼此之間還有混血的情況,於是情況就更復雜了……正因為印度人的成分極其復雜,所以有個說法稱之為「世界人種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