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英語口語聽力材料或者網站有沒有推薦的
印度人的發音受當地語言影響很重,語調上跟英式英語也差別很大,另外一些特別的發音很不一樣.比如:
t發成d: time,dime幾乎區分不開
th的音發不準,不是正規的咬舌尖發音,而更接近於s,thanks發音像sanks
p發成b: pear,bear幾乎區分不開
適應了印度人的口音之後,理解是沒有問題的,雖然語音語調有差別,但是他們對於英語的思維方式是繼承於英國人
除了英美語言習慣不同(印度人總體講屬英式英語),比方說印度人管「去外地」叫「go out of station」,而美國人的說法是「go out of town」,印度人管領導人的車隊叫「cavalcade」,而美國人叫「motorcade」等等,印度人還把很多印地語的詞帶到英語里來,進行「創新」。
翻開一份印度餐的菜單,整整齊齊用英語字母拼出來的菜名aloo、paneer、gosh,如果
沒有下面標注的英語解釋,你根本無法知道它們原來是土豆、乳酪和羊肉。數字表達方面,印地語的「十萬」lac和「千萬」crore等也已成為當地英語的正式詞彙。
印度英語發音規律:
WA DIM=WHAT TIME
I D LIG DO CHANGE DE GALA=I'D LIKE TO CHANGE THE COLOR
關鍵點:
P發B
T發D
K發G
R發L
沒有爆破音和清輔音
印式英語在發音方面的「特點」往往給最初接觸者以深刻印象。很多人都熟悉那句著名的「I'm dirty (thirty)and my wife is dirty (thirty) too」的例子。由於受印地語等地方語
言發音和語調的影響,印度人的英語很難區分t和d、p和b、l和r這幾個音。「th」的音讀
得很像「t」,不發聲的輔音「r」也往往讀出聲來。上面那句例句英語意思是「我三十歲,我妻子也是三十歲。」但用印式發音讀出來就變成「我很臟,我妻子也很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些印度人喜歡將音節後面的輔音g讀出來,好像日語讀外來語的方法。比方說morning要讀成「morning-ge」,最絕的是有一次一個印度朋友談起華盛頓,說成「washingge-ton」(「華盛格頓」)。
關於語調方面的「妙處」,用文字來形容實在難以惟妙惟肖,但如果你聽過兩個德里的大學生用英語對話,一定會覺得很難忘。其特點是語速非常快,其婉轉起伏宛如印地的一般。詞彙也許是印式英語中讓人最頭疼的部分了。另外,印地語有兩個很有用的後綴也「堂而皇之」地躋身於印式英語,一個是「-ji」,一個是「-na」。前者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字的後面,比方說索尼亞尊稱為 「Soniaji」(索尼亞「吉」),阿德瓦尼叫「Advaniji」,濕婆神叫「Shivaji」。但一些中下層印度人士英語不太好,便在所有英語詞彙後面都加上「ji」,以求「保險」。有一次筆者與一個印度門衛對話,他從打招呼、回答我的問話到道別,只用了三個詞:「hello-ji」(「哈羅吉」)、「sir-ji」(「先生吉」)、「ok-ji」(「0K吉」)。令人叫絕。「na」在印地語表示否定,一般放句尾時表示反意疑問。例如標准英講「You were there,right?」(你當時在那兒,對吧?)現在許多印度人口語中會說:「You were there na?」表示相同的意思。至於其他一些具有「印度特色」的詞彙,例如saffron (藏紅花,在印度指代表印度的杏黃色,引申指印度教團體和人士)、parivar (印地語「家族」之意,在政治中指國民志團、濕婆軍等印度教團體的總和)、Hintva (印度教復興運動),在閱讀時碰上了,即使知道其字面意思,要掌握其深層社會政治含義則是又一層的境界了。
其實,印度人說英語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比起某些國家比如日本、菲律賓要好得多,只要熟悉印度人說話的典型特點在交流中就不會存在巨大的困難。
印度人英語口音重、語速快,說起話來滿嘴裡跑舌頭,輔音r發顫音,乍聽起來很難懂。印度式英語發音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把標准英語中本應該咬舌送氣的音th簡化為 t。而且印度人發的t的音,又接近d的音。所以印度人自己也拿這個發音特點開玩笑,當他們說「我30歲了」(I am thirty),聽上去就是「我有點臟」(I am dirty),因為 thirty(三十)的發音和 dirty(骯臟)混淆了。1968年美國拍攝的《狂歡宴》(The Party),著名喜劇演員塞勒斯扮演一位倒霉的印度土包子,滿口印度腔英語,一路插科打諢自我解嘲,周旋於美利堅高等白人之華屋盛宴,漏子捅了一個又一個,至今還是美國人模仿印度腔英語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