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河流的特徵
亞洲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分兩個系統:一為發源於青藏高原南側的河流,有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一為發源於亞美尼亞高原注入波斯灣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河流,都屬於熱帶季風性河流,一年中水位變化很大。印度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水量不大,但穿過喜馬拉雅山匯合山地南側諸河以後,流量大增。至於西亞的兩河,則都流經乾燥地區,水量不大,屬於由融雪水和雨水補給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恆河是南亞水量豐富的河流,發源於降水豐富的喜馬拉雅高山區南麓,又流經徑流大的印度大平原,恆河流域的地形,特別有利於形成強大的水系。恆河全長2700km,平均流量25100m3/s,超過黃河流量16倍多。恆河有兩條位於海拔4500m高度上的河源,它們穿過山地峽谷流入平原後,落差極小,流速漸慢,水勢平穩。恆河匯納了喜馬拉雅山脈方面許多多水支流,其中最大的是朱木拿河。恆河匯納德干高原方面的支流較少。恆河下游分流縱橫,主要水道有八,在入孟加拉灣處,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一起,形成了廣闊的恆河三角洲,這兩條河流三角洲總面積約8×104km2,三角洲的開始點距海有500km。在三角洲地區,恆河分成許多支叉,其最東與最西支叉間直線距離,幾乎達到300km。恆河河水給孟加拉灣帶入的懸浮物質每年約為2×108m3,在離岸100km處,仍可清楚地看到恆河渾濁的水線。在探查孟加拉灣北部海底構造時,曾發現一條深而長的水下地溝,它是晚第三紀末由於沉降而被淹沒於海底的恆河下遊河床遺跡。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分流經常游移不定,汛期往往給居民帶來危害。 恆河河水大部由夏季季風降雨供給,一部分由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冰雪融水供給。因此水位從5月開始上漲,7—9月由於季風降雨達到最高水位,在這個時期恆河的深度和寬度都達到平水位時的兩倍。三角洲上洪水有時還由颶風形成,這種類型的洪水出現在10—11月,雖不經常發生,一旦出現能造成極大危害。恆河上游因為落差較大,侵蝕搬運作用很強,加上第四紀以來地盤隆起,以致形成了恆河大平原。恆河的經濟意義很大。它流經人口稠密和大面積的農業地帶,自古以來河水就用於灌溉,有復雜的渠道系統和一些水庫。恆河自出山以後即可通航。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水文特徵基本上與恆河一致,只是它的水位波動更大一些。布拉馬普特拉河河水也廣泛用作灌溉,它的通航距離,從河口算起約有1300km。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我國西藏境內,先向西北流,穿行於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之間,後轉向西南流,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匯納了較大支流,其中主要是傑盧姆河、奇納布河與薩特累季河等。印度河全長3180km,比恆河長度大,但流域面積僅96×104km2。印度河上源海拔高度5300m,在穿經喜馬拉雅山脈時,形成一系列長達幾十公里的深峻峽谷,河床狹窄,兩岸石崖壁立,河流在其間奔騰咆哮,形成許多急流與岩檻。印度河流入平原後,出現一些分流,其中有的分流在乾季經常乾涸,而在雨季,一些分流匯合起來總寬度可達25km。印度河在近河口處,分13支入阿拉伯海,並在河口附近形成三角洲。印度河各支流,因系流經西瓦里克(Siwalik)丘陵地易被侵蝕的沉積岩區,故河流的含沙量很多,致中、下遊河床有時高出兩岸,而使河道多不固定。 和南亞其他大河一樣,印度河水也以夏季季風雨水補給為主,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輔。但印度河流域降水量遠比恆河流域為少,而蒸發量卻很大,滲透作用也很強,因此印度河的流量不如恆河大,其平均流量不及恆河的1/3。在由融雪引起的春汛和季風汛期之間,是水位顯著低降時期。由於印度河流經乾燥地區,所以它作為灌溉水源的意義就更大,通過在平原地區修建堤壩和渠道,灌溉面積已達15×105ha以上。印度河由於河口水淺,大船不能沿河上行,故航運意義不大。
Ⅱ 印度河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汛期是什麼
印度河 徑流量大 含沙量小 無結冰期 汛期6-10月
1: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 ——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2:特點:夏季為汛期,冬季為枯水期
原因:印度河流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燥
Ⅲ 印度尼羅河
尼羅河
尼羅河縱貫非洲大陸東北部,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衣索比亞、蘇丹、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後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陸面積的九分之一,全長6650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3100立方米,為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最遠的源頭是蒲隆地東非湖區中的卡蓋拉河的發源地。該河北流,經過坦尚尼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從西邊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尼羅河幹流就源起該湖,稱維多利亞尼羅河。河流穿過基奧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後稱艾伯特尼羅河,該河與索巴特河匯合後,稱白尼羅河。另一條源出中央衣索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士穆匯合,然後在達邁爾以北接納最後一條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稱尼羅河。尼羅河由此向西北繞了一個S形,經過三個瀑布後注入納塞爾水庫。河水出水庫經埃及首都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後,分成若干支流,最後注入地中海東端。
尼羅河有定期氾濫的特點,在蘇丹北部通常5月即開始漲水,8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雖然洪水是有規律發生的,但是水量及漲潮的時間變化很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源來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亞高原提供的,其餘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亞馬孫河是全球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流域面積達南美洲的三分之一,亞馬孫河共有一萬五千條支流,分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流域面積幾乎大如澳洲。主流河水很深,整條河有一半可容巨輪航行。遠洋巨輪由大西洋經河口溯流而上,可航至秘魯的伊基托斯。通航河道河面寬廣,不能同時看到兩岸。 此河橫貫南美洲,發源於秘魯安第斯山脈。水從冰川融匯而成的湖泊流出,洶涌奔流,在東面山坡上沖刷出氣勢磅磚的峽谷。由於沖出大量沙泥,河水渾濁,恍如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故稱為白水河。還有一些支流流經沼澤,沖出腐植質,水色較深,稱為黑水河。隨著地勢漸趨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流至山下廣闊的亞馬孫盆地。 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大半位於巴西,面積約為印度的兩倍,海拔不超過二百公尺。圖中藍色為幹流和主要支流,綠色為一般支流。從中不難看出亞馬孫河水系的龐大。
以亞馬孫河為主幹的亞馬孫水系是一個龐大的水系,其河網密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亞馬孫河的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亞馬孫河上游為烏卡亞利河(長2560公里)和馬臘尼翁河(長1600公里),它們分別發源於秘魯南部和西部的安第斯山西科迪勒拉東坡。兩河穿越崇山峻嶺後,在瑙塔附近匯合,始稱亞馬孫河。自此向東,流貫於亞馬孫平原,至馬瑙斯為中遊河段(2240公里);馬瑙斯以下至河口為下游(1600公里),最後在馬臘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從烏卡亞利河源頭算起,全長6400公里以上。沿途接納源自安第斯山東坡、蓋亞那高原南部、巴西高原西部與北部大大小小的支流,其中長度在1500公里以上的大支流有17條之多,如南岸的茹魯瓦、普魯斯、馬代臘、塔帕若斯、興古、托坎廷斯等河,北岸的普圖馬約、雅普臘、內格羅等河,都是源遠流長的大河。亞馬孫水系流域面積達705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大陸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范圍之廣,為世界各大河所遠遠不及。
亞馬孫河流域地跨赤道,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並有安第斯山冰雪融水補給,水源供應充足。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較小,加以南、北流域雨季錯開,主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得到補償,變化幅度和緩,洪水期與枯水期平均流量比率為五比一,體現了赤道型水系的特點。主流洪水期大致始於10至11月,次年3至6月進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後逐漸減退,至9月最低。個別年份因雨季變動而使南北支流洪水同時發生,主流便出現特大洪峰,如奧比杜斯附近曾記錄到每秒280000的流量。由於中、下游平原地勢低,河流比降微緩,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河水宣洩不暢,水位平均上漲幅度9米多,洪泛寬度25至80公里,河口地區可達240公里,呈現一片汪洋,因此亞馬孫河素有「河海」之稱。
Ⅳ 印度洋水深多少米
印度洋
(Indian Ocean)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分別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和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為其東西邊界。面積761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5。平均深度3711米,最大水深為7209米(爪哇海溝)。印度洋水域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北部岸線曲折,多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其餘海岸平直。島嶼稀少。主要邊緣海和海灣有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和大澳大利亞灣及莫三比克海峽等。
洋底地形 最顯著的地形是中央的「入」字形大洋中脊,其由彼此相連的阿拉伯—印度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等組成。此外,在印度洋東北部,還有一條南北向延伸的東印度洋海嶺,為印度洋最長最直的海嶺。被諸海嶺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海盆,主要有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阿拉伯海盆,以及索馬裏海盆和莫三比克海盆等。印度洋大陸架較窄,大陸架面積及所佔比重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印度洋北部發育了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海底沖積扇,孟加拉深海扇長2000公里,寬達12公里,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沖積錐。板塊學說認為,印度洋的現代輪廓在第四紀才形成,是世界地質年齡最年輕的大洋。
氣候 印度洋因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區,被稱為「熱帶性海洋」。印度洋北部海域,因與亞洲大陸毗連,隨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顯著,形成了顯著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乾燥晴朗。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氣候潮濕多雨,夏秋之交,常發生熱帶氣旋,形成颶風。印度洋赤道海域全年各月平均氣溫約28℃,赤道以北夏季25~27℃,冬季22~23℃,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受陸地「烘烤」,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印度洋中南部,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夏季平均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40°附近為15℃,南緯60°附近則降至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相應為22~23℃、12~13℃、-10℃左右。赤道附近,全年有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東部超過3000毫米,主要降在西南季風盛行的夏季。亞熱帶海域500~1000毫米,溫帶海域1000毫米以上。受陸地及洋流影響,印度洋東、西部降水差異較大,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附近的印度洋西部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最小雨區。亞熱帶南印度洋西部受暖流影響,降水達1000毫米,東部只有500毫米左右。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表層洋流以獨有的季風洋流系統為突出特徵。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在強盛西南季風吹送下,形成順時針環流;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形成逆時針的環流。南印度洋由南赤道暖流、莫三比克暖流、西風漂流和西澳大利亞暖流組成—反氣旋式環流系統。印度洋北部表層水溫,夏季27~28℃,5月可超過29℃,僅索馬里沿岸海域,因深層冷水上涌,水溫降至22~23℃;赤道附近,水溫26~28℃;南緯30°處,降至16°~20℃;南緯55°以南,水溫低於-10℃。冬季,北部海域平均水溫為23~25℃,赤道附近28℃,南緯30°為21~25℃,南緯50°處為5~9℃,南緯60°以南,水溫為負值。印度洋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與各海域水分平衡及大陸徑流注入量有關。在炎熱乾燥、降水稀少和大陸徑流較少注入的紅海等地,鹽度值高,如紅海鹽度值為40‰,是世界鹽度值最高的海域。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因大量淡水注入,降水豐沛,鹽度減至32~33‰。
自然資源 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印度洋底及其周圍陸地為世界著名油氣儲藏區,沿海大陸架均發現有油氣構造。印度洋500米深度內的油氣潛在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3。其中波斯灣是世界上已經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氣區,已投入開採的油田30多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塞法尼那油田為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錳結核分布也較廣泛。印度洋生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均不及太平洋及大西洋,且開發利用有限,其生物資源的平均捕撈程度僅為大西洋的1/5。主要捕撈沙丁魚、鯖、鯡、鯷等。
交通運輸 印度洋是亞、非、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見世界主要航線與海港)。
Ⅳ 印度洋的水深是多少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73,440,000平方公里(28,360,000平方哩,包括紅海和波斯灣),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平均深度3,890公尺(12,760呎),水的總量292,000,000億立方公里。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從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向南,沿東經20°線直抵南極大陸。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7°線至南極大陸。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Bass)海峽是兩大洋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應畫歸太平洋或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畫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Torres)海峽,再由阿迪(Adi)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畫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Cape Pedro)向東北延伸畫界,將麻六甲海峽畫入太平洋。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大洋洲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 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 897m,僅次於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9 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濱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主要邊緣海有安達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內海有紅海;海灣有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主要海峽有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
Ⅵ 1978印度大洪水
1978年:印度北部洪水肆虐
至少有兩百萬人失去了在人們記憶中最嚴重的洪水襲擊印度北部無家可歸。至少有兩百萬人失去了在人們記憶中最嚴重的洪水襲擊印度北部無家可歸。
在西孟加拉邦的一些地區現在18英尺(5.49米)以下的水為季風超越其通常賽季繼續。西孟加拉邦的狀態有些地區現在18英尺(5.49米)以下的水為季風繼續超越其通常季節。
這條河亞穆納河已經上升6英尺(1.83米)以上的正式「安全級別」和25萬新德里居民不得不搬離家園。亞穆納河的河水已上升6英尺(1.83米)以上的正式「安全層次「,25萬新德里居民不得不搬離家園。
該巴尼亞雷斯對恆河聖城也受到嚴重的水災,破壞許多建築物和道路的影響,並沖走電話和電力線。作者巴尼亞雷斯對河流恆河聖城也已嚴重受洪水影響,其中有許多建築物受損,公路,沖走電話和電力線。
據估計,1500萬在西孟加拉邦人感受到了災害的影響。據估計,1500萬在西孟加拉邦人感受到了災害的影響。
嚴重災害嚴重災害
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已被破壞農作物和淡水供應的污染大部分印度北部的。農作物遭破壞和污染的食水供應。
印度空軍一直在努力確保受影響最嚴重地區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物資,以及救援機構正在待命。印度空軍一直在努力確保受影響最嚴重地區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物資和援助機構的地位通過。
現在人們擔心的是,傷寒,霍亂將會迅速跟進的洪水。令人擔心的是,現在傷寒和霍亂的洪水將迅速跟進。
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說,過早的死亡數,但是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擊中狀態。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表示,過早的死亡數,但,這是一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害打擊的國家。
Ⅶ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各是多少米
解:
太平洋是大西洋的3倍 比大西洋多2份 多了400米 所以1份是200米
所以太平洋深度是3×200=600米 大西洋深度是200米
印度洋等於深度=600-103=497米
平均深度=(497+600+200)÷3=432.33米
答:平均深度是432.3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