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回事怎麼區分不同的人種呢種姓制度又有多可怕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47年的時候,印度人就已經取消了種姓制度,在理論上實行人人平等。然而了解中國足球的朋友都知道,理論上的可能,那基本上等同於不可能。事實也是如此,就如同我國奉行的兩千餘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今仍在有些地方作祟,在印度實行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並不能通過政府的一紙禁令,而從人們的腦海中徹底驅逐出去!
這種情況的後果就是導致了硬度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調,將會造成大量的光棍,這些單身狗流落在印度社會上,這也是為何印度近年來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層出不窮的原因。
在印度由於種姓制度加上嚴重的重男輕女,就算是精英家庭的女性在家中地位也很低下,印度在真正做到人人平等,男女平等這方面任重而道遠。
2. 印度種族等級制度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古印度種姓中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屬於統治階級,在印度各個種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說屬於婆羅門就只能和婆羅門的種姓結婚。
如果和別的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會被看成賤民,這種跨種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見的,並且還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
印度種姓制度的互補性
互補性主要與婆羅門有關,其基礎建立在於滿足婆羅門對潔凈的需求以及由此產生的不潔。作為種姓制度的核心,婆羅門必須保持高度的潔凈,才能維持其神聖的地位,因此隨著歷史發展,婆羅門創造出許多規定與禮儀維系自身的潔凈。
然而執行這些儀式與規定時如果沒有他人協助,多少會沾染不潔而處於不可觸碰的狀態,因此衍伸出各種處理不潔事務的種姓,這些不潔的種姓之存在也保障了婆羅門的潔凈。換言之,潔凈與污穢,婆羅門與賤民,這兩者彼此互補,缺一不可。
3. 印度人種等級是什麼
1、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2、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3、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4、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5、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不合法性:
印度獨立後,通過憲法廢除了種姓歧視。同時,為了糾正長久以來的不公現象,並為傳統的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印度當局還於1950年宣布,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須得為最底層的表列種姓(即「賤民」)和部族留有一定配額的工作崗位。
1989年,工作配額又涵蓋了一類被稱為OBC(Other Backward Classes,其他落後等級)的群體。這一群體位於傳統的高種姓和最底層之間。
近幾十年來,隨著印度世俗教育的傳播和城市化的發展,種姓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特別是在某些城市,不同種姓群體相鄰而居,種姓間的通婚也越來越普遍。
在印度南部的某些邦和北部的比哈爾(Bihar)邦,自社會改革後,許多人開始只使用一個名字。雖然社會有所變革,但人們仍然有著強烈種姓身份意識。印度人的姓氏往往能反映此人出身哪個種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種姓制度
4. 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區別是什麼
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區別:
一、姓氏:
就像外國人很難搞清「孔」、「姬」、「張」、「嬴」這些中國姓氏的出處和它們背後所代表的身份一樣,咱們作為老外根本也無法弄清印度人的成千上萬亞種姓的區別。
二、膚色:
高種姓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低種姓膚色較深,屬於原住民達羅彼荼或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三、職業:
高官顯貴、知識界精英,大多屬於高種姓專利;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屬於低種姓階層。
四、籍貫:
各種姓在歷史上都有約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現代印度,高尚社區和貧民窟雖說並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來。
五、衣裝
穿的華貴雍容的,是高種姓;穿的低俗廉價的,是低種姓。
六、手繩
不同種姓的人,手腕上纏的手繩質地、佩戴位置都有講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話,也能有效區分。
七、飲食
飲食清淡、偏重素食的,是高種姓;飲食辛辣、喜好肉食的,是低種姓。
八、口音
這個與籍貫、住地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也是區分種姓的一種手段。
九、談吐
高種姓多受過高等教育,自信優雅、開朗大方;低種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顧右盼,缺乏自信心。
5. 印度高低種姓人種區別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6. 印度人種姓等級如何區分的
1、首先,長相、身高、膚色差別顯著:
在印度,種姓越低,膚色越深。低種姓的人主要是南亞原住民——達羅毗荼人和尼格利陀人。他們具有明顯的古南亞人和非洲人的特點——身材矮小、皮膚黝黑、毛發捲曲、鼻翼扁平。
反之,種姓越高,膚色越白。高種姓的人主要是雅利安人,他們不是印度「本地人」,他們來自於中亞,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舉南下,征服了古印度,成了印度最高的統治階級,也是種姓制度的最高等級。他們身材高大、皮膚白皙、五官立體。
在外形膚色差異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低種姓的人混在高種姓的人群中,就好比美國黑人在白人社區一樣,一眼就能認出,更甭說想冒充高種姓的人了。
2、從姓氏上就能區分出種姓高低:
長久的等級制度,將高種姓與低種姓完全割裂開來。一聽到你的姓名,就可以通過姓氏籍貫來辨別你的身份。而且,高種姓姓氏一般都有一個根枝相連、血脈相通的大家庭,你要如何知消旦偽裝才能得到家族承認,打入搭擾家庭內部呢?
3、語言不同:
在印度,有兩種語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種是印度人的母語,是印度橋岩本土演化出來的印地語。第二種則是英語,是英屬殖民地時期,統治階級通用的語言。
高種姓人受教育水平高,都會說英語。而很多低種姓人都沒上過學,沒有渠道學習英語。
印度的下層人士想要融入上流圈子裡,必須要掌握英語,否則,無論再怎麼有錢,都會被人看不起,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
7.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哪四個等級
印度的種姓制度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8. 印度種姓等級
印度種姓等級分別是婆羅門為型頃則最高等級,主要是僧侶貴族。剎帝利為第二等級卜棚,主要是軍事和行政的貴族,負責守護婆羅門,是世俗的掌管者。吠舍為第三等級,是從事農業、牧業、手工業的最普通公民。首陀羅為第四等級,主要是傭人和苦力。第五個等級,他們沒有種姓,准確的說是沒有等級的。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乎陪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9. 印度的種姓制度中,是如何劃分出低種姓的人民的
種姓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血統的區別延續,人生來本沒有高低貴賤,但是因為時間、空間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不同的地理氣候造就了不同的膚色人種,當然,不同的時間跨度也造就了非凡的人類文化,要說人類種族之間的差異,其最終不過是不同種族之間文化的較量。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這個真實的世界,真實到讓我們逐漸活成了連自己都討厭的人,印度種姓制度,其實不僅在印度國內有不良影響,而且也經常成為其他國家人們茶餘飯後詬病的談資,將人劃分3、6、9等,說白了就是種姓制度的內在本質,但是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負責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的為最高等級職業,從事這一職業的也為最高等級人群,接下來就是行政管理事務層,其次便是生產者,接下來是各行各業服務者,最後就是游離在種姓制度之外的其他邊緣職業,低種姓的人如何產生,想必大家也基本明白了,其實很大程度上都與歷史原因有關,一方面是當時居住在印度境內的土著,其次也包括那些普通的殖民者。當然還有一種比較奇葩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低種姓的男子娶了高種姓的女子,生下來的孩子直接被定義為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