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磚五國中俄印巴南如今綜合實力到底如何真實數據對比
當今世界,中國 、 俄羅斯、印度 、 巴西 、 南非五國是 世界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重要代表,它們共同 被稱為「金磚國家」。從金磚國家合作之日起,五國便秉承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國家精神,在經貿、財金、 科技 、農業、文化等數十個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目前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2001年「金磚四國」概念的首次提出,到2011年南非的加入,金磚五國正式出現,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金磚五國現如今的綜合實力到底如何呢?
以下通過7組大數據帶大家了解金磚五國如今的綜合實力情況。
1.國土面積
金磚國家國土面積對比中,俄羅斯遙遙領先其它四國,達到驚人的1710萬平方公里,中國排在第二位,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巴西的國土面積與中國差距不大,達到851萬平方公里,印度與南非的國土面積與俄、中、巴差距較大,分別僅有298萬平方公里、122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最多的俄羅斯是國土面積最少的南非的14.02倍。
2.2020年人口數量
2020年金磚國家人口數量對比中,中國、印度兩國遙遙領先其它三國,其中中國的人口數量最多,達到14.1億,印度人口數量排在第二位,達到13.8億,巴西、俄羅斯、南非2020年的人口數量分別為2.13億、1.44億、0.59億。人口數量最多的中國是人口數量最少的南非的23.9倍。
3.2020年GDP總量
2020年金磚國家GDP總量對比中,中國遙遙領先其它四國,經濟發展現狀明顯好於其它金磚國家,是2020年五國中GDP總量唯一一個名義增長率為正數的國家,中國2020年GDP總量達到14.72億美元,是印、俄、巴、南四國總和5.84億美元的2.52倍。印、俄、巴、南四國GDP總量分別為2.62萬億美元、1.48萬億美元、1.44萬億美元、0.30萬億美元,四國GDP總量的名義增長率均為負數,分別為-8.62%、12.09%、-23.06%、-13.92%,經濟表現慘淡。2020年GDP總量最多的中國是GDP總量最少的南非的49.07倍。
4.2020年人均GDP
2020年金磚國家人均GDP對比中,中國、俄羅斯兩國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領先於其它三國,其中中國的人均GDP最高,達到1.13萬美元,俄羅斯人均GDP排在第二位,達到1.01萬美元,巴西、南非、印度2020年的人均GDP分別為0.68萬美元、0.51萬美元、019萬美元。人均GDP最多的中國是人均GDP最少的印度的5.95倍。
5.2020年糧食產量
2020年金磚國家糧食產量對比中,中國年度糧食產量達到6.57億噸,領先於其它四國,是印度年度糧食產量3.13億噸的2倍有餘,巴西、俄羅斯、南非2020年糧食產量分別為2.54億噸、1.33億噸、0.19億噸。糧食產量最多的中國是糧食產量最少的南非的34.6倍。
6.外匯儲備
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對比中,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24萬億美元,遙遙領先於其它四國,是印、俄、巴、南四國總和1.41萬億美元的2.30倍,印、俄、巴、南四國外匯儲備分別為0.55萬億美元、0.46萬億美元、0.35萬億美元、0.047萬億美元。2020年外匯儲備最多的中國是外匯儲備最少的南非的68.9倍。
7.2020年軍費總量
金磚國家2020年軍費總量對比中,中國軍費總量達到1782億美元,遙遙領先於其它四國,超過印、俄、巴、南四國之總和1525億美元,2020年印、俄、巴、南四國的軍費分別為652億美元、617億美元、221億美元、35億美元,2020年軍費總量最多的中國是軍費總量最少的南非的50.9倍。鑒於我國目前軍費總量相當於俄羅斯的3倍之多,且經濟發展情況也遠強於俄羅斯,相信假以時日我國的軍事實力必將超過俄羅斯。
綜上可知,目前我國的綜合實力在金磚五國中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各項事業發展現狀均優於其它四國,是金磚五國中發展前景最好的國家。
㈡ 2019年世界各國的糧食產量有多少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6.8億噸左右,印度的糧食產量約為3.136億噸。另外,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而印度則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俄羅斯1.4億噸左右。
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糧食產5.5億噸,其中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中國、美國、印度的糧食產量位居前三。廣義上的糧食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小麥、玉米和水稻等,還可以包括豆類、薯類、油菜籽等。
如果加上大豆,那巴西的糧食(廣義糧食)的產量則在2億噸以上,並且巴西還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印度尼西亞的糧食產量也在1億噸以上,約為1.09億噸,全球第六名,也是東南亞各國中糧食產量最高的國家。
㈢ 關於印度的工業發展的資料
印度一向以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自豪。其中,探明的鐵礦砂儲量達到120億噸,成為世界上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後第三大鐵礦砂出口國。2003年,印度生產鐵礦砂1.2億噸,出口6200萬噸,其中對華出口4200萬噸。受國際市場鐵礦砂需求量迅速增長的影響,印度國內2003年鐵礦砂價格由每噸793盧比(約17美元)上漲到1,300盧比(約28美元)以上,出口價格由34美元左右上漲到36美元以上。隨著國際市場鐵礦砂需求量增加,印度鐵礦砂開采量和出口量也在增加。印度計劃2010年鐵礦砂產量達到1.9億噸。
豐富的鐵礦資源為印度鋼鐵生產提供了原料保障。但是,大量鐵礦砂出口導致印度國內鐵礦砂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使鋼材生產成本大大增加,鋼材出口競爭力受到很大影響。印度鋼鐵行業協會力促政府禁止鐵含量64%以上的鐵礦砂出口,優先保證國內鋼鐵企業對鐵礦砂的需求。
印度鋼鐵工業一直發展較慢,過去政府只允許公眾公司(上市公司)從事鋼鐵生產。鋼鐵產量低,國內消費量不高,出口數量少。自從1991年印度政府實施經濟改革以後,印度政府相繼取消了鋼鐵企業增加產量審批制度和只有公眾公司才能生產鋼材的規定,允許私人企業興建中小鋼鐵廠,允許外資企業以自動審批方式建全資鋼鐵廠。1992年,印度政府為提高本國鋼鐵企業效率和競爭能力,取消了鋼材銷售價格控制和分銷調控政策,取消了鋼材進出口限制。此外,印度政府降低了資本貨物進口關稅、實行貿易帳戶盧比可兌換、允許動用海外金融市場資源、穩定現有稅收結構等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鋼鐵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從此使鋼鐵產業出現轉機。目前,印度的鋼鐵產量中,大鋼鐵聯合企業生產的數量佔43%,中小鋼鐵企業佔57%。
印度生鐵產量增長速度很快。1991-1992財年印度生鐵產量為159萬噸,2002-2003財年生鐵產量達到529萬噸。
1991-1992財年以來印度生鐵產量如下: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生鐵產量 財政年度 生鐵產量
1991-1992 1.59 1998-1999 2.97
1992-1993 1.85 1999-2000 3.18
1993-1994 2.25 2000-2001 3.11
1994-1995 2.79 2001-2002 4.07
1995-1996 2.80 2002-2003 5.29
1996-1997 3.30 2003-2004 5.22
1997-1998 3.39 2004-05(4-9月) 2.32
1991-92財年印度鋼材(成品碳鋼)產量為1,433萬噸,到2003-04財年,其鋼材產量達到3,619萬噸。以下是印度1991-1992財年以來鋼材產量情況: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產量 財政年度 產量
1991-1992 14.33 1998-1999 23.82
1992-1993 15.20 1999-2000 26.71
1993-1994 15.20 2000-2001 29.70
1994-1995 17.82 2001-2002 30.63
1995-1996 21.40 2002-2003 33.67
1996-1997 22.72 2003-2004 36.19
1997-1998 23.37 2004-05(4-9月) 18.80
印度國內鋼材消費量不大,人均鋼材消費量為26.7公斤,與2000-01財年世界人均鋼材消費量121公斤相距甚遠,與印度日益增長的鋼材生產能力不相符。因此,印度政府一直設法通過建造發電廠、石油化工廠、化肥廠等項目,通過房屋改造、道路和港口等交通設施建設等措施加大國內鋼材消費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2財年印度鋼材表面消費量,即:印度鋼材總產量與進口數量之和減去出口的數量為1,484萬噸,2003-2004財年鋼材消費量達到3,032.8萬噸。
印度1991-1992財年以來鋼材消費情況如下: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消費碳鋼數量 財政年度 消費碳鋼數量
1991-1992 14.84 1998-1999 23.15
1992-1993 15.00 1999-2000 25.01
1993-1994 15.32 2000-2001 26.87
1994-1995 18.66 2001-2002 27.35
1995-1996 21.43 2002-2003 28.897
1996-1997 22.12 2003-2004 30.328
1997-1998 22.63 2004-05(4-8月) 12.66
鼓勵鋼材出口是印度政府解決鋼材供求矛盾的另一種方式。為調動本國鋼材出口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印度政府按鋼材出口企業實際鋼材出口數量,給予一定比例的進口免稅額獎勵。鋼材出口企業可憑此進口免稅額進口本企業所需商品。然而,1999-2000財年,受歐盟和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影響,印度鋼材出口受阻。2002年開始,隨著中國對鋼材需求量的增加和進口鋼材數量的大幅度提高,給印度鋼材出口帶來轉機。2002年印度向中國出口鋼材2.63億美元,出口鐵礦砂6.96億美元。2003年印度向中國出口鋼材10.78億美元,出口鐵礦砂14.77億美元。由此,印度把中國列為其鋼鐵出口的主要對象。
印度1991-1992財年出口生鐵和鋼材情況如下:
單位:千噸
財政年度 生鐵 鋼材 財政年度 生鐵 鋼材
1991-1992 0 373 1998-1999 281 1,944
1992-1993 16 895 1999-2000 290 2,998
1993-1994 620 1,605 2000-2001 230 3,000
1994-1995 466 1,272 2001-2002 242 3,000
1995-1996 502 1,320 2002-2003 629 4,966
1996-1997 451 1,922 2003-2004 576 5,922
1997-1998 785 2,383 04-05(4-8) 75 1,666
1992年初,印度政府取消對鋼鐵價格的調控。2004年2月,印度政府將碳鋼進口關稅降低到15%,生鐵關稅由10%降為5%,合金鋼進口關稅由20%降為15%。2004年8月,印度政府將非合金鋼進口關稅由10%降到5%,碎鐵屑進口關稅由5%降為零,廢船進口關稅由15%降到5%,次品鋼材進口關稅為40%,非煉焦煤、冶煉用煤、鎳進口關稅為5%,煉焦煤進口關稅為零,高熔點原料進口關稅由20%降到15%。鋼鐵消費稅為12%。印度政府降低鋼鐵進口關稅使鋼材進口大大增加。
印度1991-92財年以來進口生鐵和成品碳鋼情況如下:
單位:千噸
財政年度 生鐵 碳鋼 財政年度 生鐵 碳鋼
1991-1992 152 1,043 1998-1999 2 1,637
1992-1993 73 1,115 1999-2000 3 2,200
1993-1994 21 1,153 2000-2001 2 1,632
1994-1995 1 1,936 2001-2002 2 1,375
1995-1996 8 1,864 2002-2003 1 1,510
1996-1997 15 1,822 2003-2004 2 1,650
1997-1998 3 1,815 04-05(4-9) 0 900
目前,印度鋼鐵企業面臨許多問題。除以上提到的鋼材供需矛盾之外,還有冶煉焦炭不足問題,電、鐵礦砂、焦炭等價格上漲問題等。為應對這些難題,該行業採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印度米拓鋼鐵公司收購北美最大的鋼鐵廠-維爾博羅斯國際鋼鐵集團公司,印度塔塔鋼鐵公司收購新加坡NatSteel鋼鐵公司,印度金達爾鋼鐵集團公司收購印尼不銹鋼冷軋鋼廠等。印度積極利用自身海綿鐵儲量大的優勢,大力開采海綿鐵。以此代替進口貨緊價揚的廢鋼鐵,大大提高優質鋼材生產量。2003年印度海綿鐵產量比2002年增長17.5%,達77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㈣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㈤ 中國,印度,美國的糧食年產量各是多少
我特別奇怪印度人口和我們差不多,印度每年還出口糧食,就二億多頓夠吃嗎哈哈哈
㈥ 印度人均自然資源是多少和印度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以下數據皆是前年的數據)印度人均淡水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煤炭資源也沒有中國多。印度人均礦產資源一般也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草原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森林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印度人均耕地面積雖然比中國多,但是耕地質量不如中國。人均糧食產量與人均耕地資源沒有中國人均多。糧食畝產取決於自然條件、糧食相對價格、農民勤勞程度。印度與中國大陸相比,主要是人口密度大的優勢,較大的人口密度有利於節約許多行業的建設成本。較大的人口密度往往伴隨著較少的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人口密度大既是一個優點又是一個缺點。 中國和印度自然資源的比較。
中國國土面積是印度的3.23倍,農用地面積是印度3.06倍,耕地面積是印度的88.2%,長期作物用地面積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55倍,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3.09倍,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2.13倍,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48倍,礦產資源是印度的4.24倍。
中國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面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
㈦ 為什麼印度在人均糧食產量只有中國一半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大量出口,而中國卻要大量進口糧食
首先,糧食有許多種,包括玉米、大豆、紅薯、大米、小麥等印度和中國的糧食作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的差別。
題目中可以作為人們日常吃的糧食只有大米和小麥,而在這兩種作物上,印度和中國的糧食產量的差距不是那麼的大,中國的大米產量1.44億噸,小麥產量有1.26億噸,總量共2.7億噸;而印度的大米產量約1億噸,小麥產量有0.9億噸,總量共1.9億噸。
而且,印度的主要經濟來源就靠農業,所以貧窮的人們需要通過賣出糧食來讓自己獲得錢財買一些生活必需品,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而中國則不一樣,擁有現代化的農業工具。
㈧ 中國,印度,美國的糧食年產量各是多少
中國耕地面積1.21億公頃,糧食年產量5.01億噸;
印度耕地面積1.7億公頃,糧食年產量2.16億噸
美國2.82億噸.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7%,
㈨ 印度每年生產幾億噸石油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