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印度礦產的分布
不能算錯 印度的礦產分布沒有特別的集中的
其實這樣說也對 因為那裡的重工業很多 自然其主要分布的說法就是個依據了
僅參考 尚學習中
❷ 印度洋豐富的石油主要從哪個海峽通過
印度洋西北部的波斯灣地區是世界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在這里有著名的石油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它位於波斯灣口,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每年約有3萬多艘油輪從這里通過。由於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從此海峽運出,因而西方國家就把波斯灣看作是他們的油庫,把霍爾木茲海峽看成是油庫的總閥門。
❸ 世界三大產油區哪裡啊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次世界大戰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石油資源基本上還處於未經勘探的狀況,60年代後,亞非拉地區探明的石油儲量猛增,其中,尤其是波斯灣地區集中了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60%。世界上探明的石油資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一般地講,世界有八大儲油區。
1.西亞
探明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於波斯灣沿岸到土耳其的東南部,以儲量大、分布連片、易開采、油質好為其特徵。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產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3以上,主要產油國是沙特、伊朗等國。
2.俄羅斯
烏拉爾山西側的第二巴庫和東側的西西伯利亞平原(秋明)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都是聞名世界的大型油田。
3.美國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德克薩斯和俄克拉何馬最為著名,阿拉斯加也是美國重要的石油產區。石油產量美國雖位居世界前列,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
4.加勒比海地區
即拉丁美洲地區,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其主要產油國,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是主要的產油區。該地區所產的石油主要供美洲地區消費。
5.非洲北部地區
主要包括地中海沿岸和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主要產油國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其中奈及利亞石油產量占非洲第一位。它們是歐洲國家石油的主要供應地區之一。
6.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石油儲量較大。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東部、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及緬甸的中南部。石油為主的采礦業是印尼的重要經濟部門。近年印尼石油工業發展很快,是東方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石油也是印尼居首位的出口商品,印尼對外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居世界首位。印尼地理位置優越,具有鄰近遠東石油銷售市場的有利條件,且油質優良,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較強。
7.中國
屬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石油總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由於領土面積大,工業發展需要量大,目前本國所產石油不能滿足需要。
8.西歐
西歐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海等海域,目前開采已具規模,其中主要產油國是英國和挪威。
西亞波斯灣沿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地區,也是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出口量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60%,主要輸往西歐、北美及日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的石油產量近幾年來增長很快,主要供應西半球,前蘇聯石油產量也較大,除供本國外,主要供應東歐一些國家。東南亞和我國石油產量,主要輸往日本、菲律賓等。
❹ 印度洋有哪些資源
印度洋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這兩種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噸,天然氣儲量7100億㎡,油氣資源佔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噸,天然氣約500億㎡,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首位。所以說,印度洋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
印度洋有還有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其中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里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在60年代中期,有人在紅海附近發現了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這種軟泥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主要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目前為止,紅海的金屬軟泥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
此外,印度洋上還有豐富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每年捕魚量約有500萬噸,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的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區域還盛產珍珠。可見,印度洋上有著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
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後,中國人和阿拉伯人開始航行於印度洋的廣大海域。9~15世紀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獻,對於從東非索法拉港到中國沿途的航線、風向、洋流、海岸、島嶼和港口,都有廣泛的記述。1497年,葡萄航海家達伽馬繞道經非洲,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學年中,有澳大利亞、紐西蘭、蘇聯、法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參加的考察隊對印度洋作了廣泛的科學調查。1960~1965年,許多國家共計派出了20餘艘海洋考察船組成了國際印度洋考察隊,進而對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學研究。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
海洋運輸
我們知道,印度洋在世界航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航海運輸是世界資源運輸的重要樞紐。
印度洋沿岸就成了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在印度洋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此外,在印度洋上還有大量的過境運輸,從而使得印度洋有了較大的運輸量。據有關統計,印度洋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
印度洋的航運業雖然比不上大西洋和太平洋那麼發達,但也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因而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另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都是從這個海峽運出的,因此霍爾木茲海峽也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這條航道不僅運輸量巨大,而且還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印度洋在世界交通運輸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印度洋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此外,印度洋的海底的北部還分布有很多電纜,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另外,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由於終年不凍,因而可以四季通航。
❺ 印度尼西亞石油儲量
印度尼西亞石油核實儲量約348.7億噸。
印尼油氣資源豐富,共有66個油氣盆地,其中15 個盆地生產石油天然氣。政府公布的石油儲量為97億桶,摺合13.1億噸, 其中核實儲量47.4億桶,摺合6.4億噸。印尼天然氣儲量176.6萬億標准立 方英尺(TCF),摺合4.8-5.1萬億立方米。石油勘探開發基本上依靠國外 石油公司。世界石油儲量排行榜前十名(天然氣儲量前十的國家排名)-秒懂啦》第一、可開採的煤炭儲量前10的國家排名。 十、哈薩克 儲量約:約256億噸。 九、波蘭 儲量約:約284億噸。 八、烏克蘭 儲量約:約343.8億噸。 七、印度尼西亞 儲量約:約348.7億噸。
❻ 哪裡是印度唯一出產石油的地區
印度德干高原深色火成岩是覆蓋海洋沉積物的大量火山流出物在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期間地殼上升形成的。德干高原覆蓋著印度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印度《經濟時報》還報道說,ONGC公司日前在位於Argatala油田北部的Kunjaban-3井中獲得了天然氣發現並在位於Ahmedabad地區的Halisa-12井中發現了石油,2個發現油氣的地區均在古吉拉特邦。 印度國有石油巨頭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最近在本國西北部德干(Deccan)高原深色火成岩地區下面獲得石油和天然氣發現可能開啟潛在巨大的石油資源。
❼ 印度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1990—2003年,世界初級能源消費從81.17億噸當量增長為97.41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4%,同期印度初級能源消費從1.93億噸增長為3.45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4.6%。印度在世界初級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從1990年的2.38%躍升至3.54%,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的第五大消費國。
2003年印度初級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但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必須依賴進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費1.13億噸,國內生產3670萬噸,進口8200萬噸,進口石油所佔的比例超過70%。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產量年平均達600萬噸,1992年達1500萬噸,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為5000萬噸,國內產量2000萬噸,進口石油約佔60%,1985年後,加大了海上石油開采力度,進口總量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對海上油田開發總投資約200億盧比,油氣開采累計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億盧比以上的財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個5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給石油工業投資300億美元,將年煉油能力提高到5000萬噸。
海上油氣開采促進了印度海洋技術的發展,在近海油氣服務方面,一段時間印度在採油平台、供應船、動力定位船、檢修平台的潛器等全部從國外引進,現除動力定位船、潛器之外,印度已能製造供應船、貨駁船、吊駁船等設施設備。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由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承擔,印度石油公司也負責印度東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產,該公司以前是緬甸石油公司的夥伴。印度原先不允許國際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印度政府已開放陸上和近海地區,以便讓國際石油大公司投標。
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印度邀請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幫助其尋找石油。1979年,在孟買高地附近的區域,同雪佛龍國際公司簽訂了一項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結果,該公司蒙受了約3000萬美元的損失。第二和第三輪投標也令人失望,沒有發現碳氫化合物,據說損失約1億美元。在第四輪投標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響應。於是印度政府同美國、荷蘭及印度國內的一些集團公司簽訂了5項合同。1993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五輪和第六輪投標,接著於1994年進行了第七輪投標。但投標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數據。為此,印度政府邀請了一些私營公司進行地理測量。印度政府還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氣供私營公司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同意為這些計劃中的一些項目提供35%的開發費用。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1975年孟買高地油田的發現,以及近海石油生產的開始,使印度當時在石油方面可以達到自給。但是過度開采導致一些油田的嚴重損壞,最終使大量油井關閉,產量下降。1993年,原油總產量下降了11%,這主要是由於阿魯納恰爾邦的產量減少。但在1990—1993年連續4年產量下降後,1994年石油生產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區,人們也認為具有近海石油生產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地帶內,在拉瓦油田的兩口油井開始產油。這些油井的目標是每年生產40萬噸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買高地的兩口近海油井開始啟動,目標是每年生產797萬噸原油。在同一地區的尼拉姆油田,那裡有多達6300萬噸的石油儲量。
自1986年以來,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從1986年的140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3050萬噸,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1%。進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生產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進口量每年增加19%,而國內生產則下降10%,據印度一份官方報告稱,1994—1995年,原油進口量估計為2400萬噸,其中1600萬噸是根據定期合同進口的,800萬噸則從現貨市場上取得。印度分別同沙烏地阿拉伯簽訂了進口600萬噸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簽訂了進口450萬噸原油的合同,同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簽訂了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產品的生產和消耗不斷上升,1971年生產約1700萬噸,1994年上升到約5100萬噸。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印度比較先進的煉油能力。1993年石油產品的產量為5040萬噸,比1992年增長了4.2%,這種增長,主要歸因於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導致了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產品中,柴油占總產量的53%以上,而輕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別為20% 和27%,隨著對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煉油廠已調整了它們的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輕油、重油的產量分別為2700萬噸、1000萬噸、134萬噸。1991—1993年,這3種油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產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長率約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產品的消耗量,1971年為1910萬噸、1981年3230萬噸,1991年5770萬噸,1994年達到6330萬噸。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約2400萬噸,1994年達到3800萬噸。高速柴油和煤油是兩種最重要的柴油產品,它們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總消耗量為3450萬噸,其中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為2580萬噸。輕油的消耗量從1986年的68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1050萬噸。車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是輕油中最重要的產品。1993年,液化石油氣和車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別增加了8%和6%。國內部門消耗的液化石油氣占總消耗量的85%,而且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達1020萬噸,1994年為1200萬噸。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這種下降是由於燃料油的消耗量較低導致的。肥料和化學工業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產量下降了22%。在第八個經濟計劃期間,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估計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萬噸左右。有人建議本國供應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進口彌補。印度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由4家公司進行,它們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緬石油公司。國營石油公司占潤滑油市場的85%。許多跨國公司,如ELF公司、卡爾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等,已同一些國營石油公司合資,利用已有的市場網路。私營部門也可以在煉油工業投資。
天然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很小,1991年僅為2%(世界平均水平為20%)。如果把木柴、農業廢料和畜力等傳統能源(傳統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35%)也加入計算,天然氣所佔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數國家一樣,印度的天然氣工業是由國家控制的公司經營的,大約90%的天然氣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氣委員會(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產,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產和供應天然氣的公司,但其作業僅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
1987/1988財政年度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主要是伴生氣,從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氣,即游離氣投入生產。各產區生產的天然氣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產區的天然氣,不僅探明儲量、生產水平、利用狀況和政府政策有顯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價格亦有巨大差異。
印度的天然氣用戶可分兩類:約定用戶和臨時用戶。天然氣生產者通常與前者簽訂有中期合同,保證最低供應量。有多餘的天然氣則供應後者。由於各地區天然氣儲量、伴生氣在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需求量、用戶數量、基礎設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氣產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氣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產量大約為1100萬噸油當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紀80年代,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9%,而原油僅為10%。不過,天然氣是在80年代末才開始加速生產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長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大部分為伴生氣。70年代初,天然氣利用量大約僅占天然氣總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到70%,相當於大多數歐佩克國家的水平。
三個主要天然氣產區,即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孟買高地(海上),1988/1989財政年度的產量在印度天然氣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開始生產天然氣時,幾乎找不到天然氣買主。因此當時僅以每千立方米8.83盧比(約合1美元)的低價向一家國營電力局和另外幾家用戶供氣。後來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盧比的價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氣。這種價格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原油價格暴漲時。1974年1月,出售給電廠的天然氣價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盧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盧比。出售給化肥公司的天然氣從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盧比。油氣委員會在古吉拉特邦銷售的天然氣的價格則高一些。
歷史上,印度的天然氣價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區別,對不同用戶也相差甚遠。由於沒有統一的價格體系,天然氣生產者不得不與消費者逐個談判,以確定價格。而這樣,往往引起糾紛。鑒於這個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並從1987年開始執行。統一價格體系的基價以南部地區天然氣的生產成本為基礎。南部地區是一個新開發的天然氣產區,因此其成本可被視為長期邊際成本。此外南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因此價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開發和設備成本。根據這個原則,在登陸點的海上天然氣價格和陸上天然氣價格定為每千立方米1400盧比,其中不包括運輸費用。加上運輸費用,HBJ管道沿線的天然氣價格為2250盧比。這一基價適用於熱值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氣。價格中不包括各項稅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這一遠景規劃制定了未來25年印度在油氣領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確指出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中長期措施。
規劃指出,油氣勘探開發部門在以下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對未勘探各地質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過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權控制的各自區域內進行。從1993年開始,為使私營企業、印度與外商合資企業以及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在優先實施該計劃的油田中包括位於西海岸的巨大的孟買高地油田,已於2001年1月開始實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為那些願意與印度攜手康德油氣勘探、提高印度本國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廣闊空間。不過,國營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氣工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尤其油氣供應與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僅招商引資,而且印度政府還要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國營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印度曾與俄國M/s Roseneft簽訂了一個長期協議,涉足庫頁島和越南一個海上氣田。
這些年來,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及石油產品市場逐步開放,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量,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印度的能源企業也會積極向海外擴張,在國際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❽ 印度尼西亞海域有石油嗎
印度尼西亞,作為世界有名的旅遊勝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但它不但有美麗的島嶼,還有富饒的資源,流淌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一、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亞海域位於亞洲東南部,北跨赤道,東鄰太平洋,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接壤,西瀕印度洋,北接馬來西亞,南鄰澳大利亞,處於國際東西交通要道(圖13-4)。
圖13-5亞太地區天然氣產量圖
印度尼西亞約有60個沉積盆地,73%位於海上(其中的31%分布在深海區),27%分布在陸上。目前已勘探的36個含油氣盆地主要位於西部地區,主要的含油氣區有蘇門答臘油氣區、爪哇油氣區、東加里曼丹油氣區。印度尼西亞70%的天然氣儲量位於海域。
據美國《油氣雜志》2007年終報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亞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5.99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0.3%,居世界第25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6589.66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5%,居世界第13位。
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巴布亞。較大的油田有中蘇門答臘的Minas、Duri和Bangko油田,蘇門答臘東南海上的Cinta和Rama油田,重度為東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和Bakapai油田,西爪哇海上的Arjuna和Arimbi油田等。印度尼西亞的原油品質范圍很廣,其中大部分原油的API重度為22~37°API。印度尼西亞兩大原油出口品種——蘇門答臘輕質油或米納斯原油的API重度為35°API,而更重的Duri原油的API重度為22°API。
近幾年印度尼西亞原油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減產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老油田的自然減產和油氣領域勘探和開采新增投資缺乏。印度尼西亞國內的原油產量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從2004年上半年起印度尼西亞已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國際油價的上升導致印度尼西亞的預算赤字增加。
2005年天然氣產量為859.3億立方米。印度尼西亞大部分天然氣資源位於北蘇門答臘省的Aceh和Arun天然氣田、東加里曼丹陸上和海上氣田、東爪哇Kangean海洋區塊、巴布亞的一些區塊。主要的經營商是印度尼西亞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RoyM.Huffington公司和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公司。
2007年印度尼西亞共獲得18個新的油氣發現,其中石油發現7個,天然氣發現11個,海域有5個,陸上有13個。
三、發展歷史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勘探起步很早,公元前8世紀就曾採用原始方式在蘇門答臘開采原油。
1859年開始了石油調查。
1889年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進行陸上油苗調查,並於1885年在蘇門答臘北部鑽出了第一口具有商業價值的油井。
1889年荷蘭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亞建立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並進行了普遍的石油勘探。
1907年成立皇家荷蘭—殼牌集團,1933年在蘇門答臘南部發現了油田,1936年在蘇門答臘中部進行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1922年印度尼西亞發現了塔郎阿卡爾油田,1937年發現打拉根油田,1940年發現桑加油田,1944年發現米納斯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油產量大幅度下降,從1940年的900萬噸降到1945年的103萬噸。
1963年印度尼西亞政府規定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歸國家所有。1967年政府按照新的外國投資法與11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勘探開發合同。後來發展到8個西方國家35家石油公司向印度尼西亞投資17億美元。
1968年成立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從此石油勘探活動由只限於陸上逐漸向海上發展,在此期間發現了90多個油氣田。鑽井井數由1968年的80口增加到1971年的636口,其中海上鑽井144口,並於1970年發現阿卡塔海上大油田,1972年發現Arun氣田。
1972年地震勘探發現了巴達克油氣田。
1972年發現貝卡拜油田。
1974年發現烏當油田。
1979年發現克里斯納油田。
1991年道達爾公司在東加里曼丹海上馬哈坎區塊發現大氣藏。
西方石油公司在伊里安查亞海域Beran區塊鑽的Roadiba-1井在侏羅系地層獲得工業油氣流,測試日產氣66.8萬立方米,這標志著印度尼西亞在中生代儲層的重大發現。
1993年3月,殼牌公司在東爪哇海發現天然氣,發現井為Kaladi井,位於Muriah區塊。該井在鑽至井深1260米時,在中新統地層中遇到了良好的天然氣顯示。
1994年4月,尤尼科公司在東加里曼丹Mahakam地區海上的Serang油田東部獲得油氣發現。
印度尼西亞曾經為亞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2006年產量為6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0.9%。2007年產量為667億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3.8%,居世界第10位。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兩個最大的LNG處理廠為Arun和Bontang,近年來產量也不斷下降,為了彌補產量下降,印度尼西亞不斷加強天然氣勘探,努力增加天然氣產量,滿足長期LNG供應合同需求和國內需求,目前有幾個在建的新項目,其中在西巴布亞島的Tangguh LNG廠已初具規模。
據1994年5月在挪威召開的第14屆世界石油大會報道,印度尼西亞的最終可採石油量為47.7億噸,到1993年1月1日累計探明儲量為39.3億噸,探明程度為82%。最終可采天然氣資源量為5.4萬億立方米,到1993年1月1日累計探明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探明程度為67%。在未探明的含油盆地中,70%的盆地位於水深超過200米的海域。
四、主要產區
庫特盆地西部為加里曼丹地塊,東部為望加錫深海槽,南是帕特諾斯特隆起,面積10萬平方千米。目前該盆地有20多個油氣田,其中海上油田10多個,氣田4個。庫特盆地的勘探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開始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加里曼丹島的東部沿海一線,陸續發現了幾個油田。1970年起陸續發現一批油田。其中漢迪爾油田的可采儲量為1.09億噸原油和700多億立方米,為印度尼西亞最大的近海油田。巴達克氣田的天然氣儲量達1900億立方米,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氣田。
巴達克(Badak)油氣田位於加里曼丹島東海岸,赤道以南35千米處,瀕臨加錫海峽。1972年地震勘探發現了此油氣田。1976年探明天然氣儲量為1980億立方米,凝析油儲量1800萬噸,1973年開始採油,1977年開始采氣,1980年最高年氣產量為60億立方米,現有生產井155口。巴達克油田是目前庫特盆地最大的油田,也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氣田。
阿塔克油田位於馬哈坎三角洲東北部,距加里曼丹東海岸約19千米,水深約61米,發現於1970年9月,1972年11月投產,是印度尼西亞最大海上油田。
貝卡拜油田位於庫特盆地馬哈坎三角洲南緣,距海岸15千米。發現於1972年4月,1974年正式投產。原始可采儲量2624萬噸,是庫特盆地內居第四位的油田。
西北爪哇盆地面積為22萬平方千米,陸上從西邊的西冷(Serant)向東延伸至井裡汶(Cirebon),海上以阿朱納次盆地為主體,該次盆地中心在雅加達東北約105千米處,海水深36米,有利於海上作業。目前有20多個油氣田,除了4個在陸上外,其餘均在海上,位於巽他和爪哇。海上有兩個油田群,即阿朱納油田群和阿里姆比油田群。
克里斯納油田位於雅加達西北35英里的爪哇海上,1976年鑽Krisna-1井,認為無商業價值。1979年底,鑽Krisna-3井,展現出巨大的石油潛力。1980年11月在第一個平台上開始生產石油。
巽他盆地位於蘇門答臘島以東、爪哇島以北的西爪哇海內,南北長,東西窄。1970年發現了森塔油田,1971年投產。至今巽他盆地已鑽了600多口井(包括開發井),發現含油氣的構造27個,其中具有商業價值的18個,已開發的油田15個,主要油田有塔貝瑪、拉瑪、克里斯納、澤爾它等。巽他盆地水深20~60米,加上氣候溫和,有利於海上作業。
該油田位於海域,1974年發現,水深91米,含油麵積42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2695萬噸。
南海領域部分已進入中國傳統領海邊界內,目前只有西納土納盆地產油,該盆地中已發現烏當、特魯布克和卡卡普油田,自70年代投入開發。近年發現的納土納氣田,位於納土納島東北225千米,水深145米,估計儲量1.3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碳含量達71%。
❾ 印度有石油資源嗎
有石油資源,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