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62年印度恐慌到什麼地步

62年印度恐慌到什麼地步

發布時間:2023-06-18 17:48:20

1. 62年中印戰爭的結果是:為什麼回撤到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里

中國打這場仗並不是為了要回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

中印邊境爭端主要是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和西段阿克塞欽地區。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前印度就已佔領麥克馬洪線一帶了,而阿克塞欽還掌握在中國手裡。

中國認為有價值的地區是阿克塞欽,新藏公路從這里穿過。而對印度而言麥克馬洪線比較重要,因為從前靠南一些的中印邊界線一馬平川,毫無險地可守,印度認為很危險,所以將邊界向北推至麥克馬洪線。

本來中國曾暗示印度中國可以接受麥克馬洪線,但阿克塞欽必須歸中國。此時雙方軍隊已經有了小規模接觸,於是中國提議雙方軍隊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但印度不予理睬。

不知為什麼印度就是寸步不讓,堅持對阿克塞欽的要求,而且還得寸進尺,在東段某些地方甚至越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的忍耐到了極限,便開始了懲罰行動,一路向南打,攻下了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後一個可以防守的地段,印度幾近崩潰。中國也達到了目的。

於是中國宣布撤軍,從麥克馬洪線向北撤20公里,並把繳獲的大批印度軍備擦乾凈,碼整齊,交還印度。這對印度是個極大的羞辱。

從此邊境平靜了下來,阿克塞欽還是中國的,中國本已放棄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歸印度,恢復了開戰前的形勢

2. 都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為何印度對62年戰爭依舊耿耿於懷呢

因為那場戰爭徹底地挫敗了印度人的士氣,在結束了兩百多年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印度也開始有了成為世界大國的夢想。以至於開國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個超級大國的目標。所以當時印度蒸蒸日上,發展穩定,而且國土廣大,人口眾多,還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在南亞的對外戰爭中氣勢雄厚,打敗了葡萄牙,法國等。

在世界現代史上,發生了幾百場戰爭,所以對於1962年的這場小規模的戰爭,世界史都懶得關注。畢竟只打了一個多月,而且軍隊數量都不大,快速開打,快速結束。所以在國際上都將這場戰爭看作一場小規模的邊界戰爭,不足為道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對我國來說,在歷次戰爭中規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場小戰。距離現在都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時間也是很久遠了,更加應該沖淡戰爭帶來的影響。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卻並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對這場戰爭耿耿於懷,而且提到這場戰爭,都是滿臉的可惜和沮喪。甚至很多人還在為這場小規模戰爭,印度的慘敗而難以接受……

3. 1962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來源是什麼最後怎麼樣了

1、中印戰爭的起因: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並多次侵佔對中國領土。
從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不僅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還要中國撤出東段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印度以此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無異於就此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印戰爭爆發。
2、結果: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全殲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幣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邊防部隊犧牲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另外,從1962年11月22日起,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方一側2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

4. 印度怎樣報道1962年中印戰爭

看到這倆態度,你就明白了:
印度人說「他們已經不是62年的印軍了」;
我們可是一直說「解放軍照樣是62年的解放軍,除了裝備更新了」;

5. 求外國的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資料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 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 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 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的五個基本特點:第一,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第二,這場戰爭,中印雙方力量對比雖互有優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大於印度,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高於印度軍隊。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敵強我弱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 印度軍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其參戰部隊主力印①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頁。軍第四師系"王牌部隊".印軍技術水平好,後方運輸線短,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但印軍又是資產階級的僱傭軍隊,帶有濃厚的封建和殖民主義色彩,沿襲英軍的基本制度,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士氣較低,內部矛盾重重。且戰術思想比較保守,害怕近戰、夜戰。而中國邊防部隊,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軍隊,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指揮有方。多數部隊具有高原地區作戰經驗,而且系正義之師,得道多助。這個特點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客觀基礎。 第三,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斗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 第四,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只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和愛國僧侶的支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正是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過長期艱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緊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取得戰爭勝利的。 第五,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這些特點,是雙方指導戰爭的客觀基礎,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在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諸這場戰爭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籌謀劃,作出一系列符合戰爭實際的決策,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戰區指揮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發揚軍事民主,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進行了周密的戰役指揮;參戰部隊揚長避短,依靠政治優勢,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而在中印邊境這一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新的光輝篇章。

6. 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何要搞我們。」

導語:

1962年,美蘇兩國冷戰正酣,蘇聯准備把幾十枚導彈秘密部署在古巴,每一枚導彈上還攜帶有一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人類 歷史 上距離核大戰最近的時刻。

然而,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緊張的盯著美蘇兩國動作的時候,在世界的東方,印度人卻搞出了一波「騷操作」:在中印邊境挑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關於印度的這波操作,事後毛主席曾開玩笑的說:「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何要搞我們」。

事實上,不僅是毛主席想不通,當時世界各國的戰略家們,同樣想不通。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中國,剛剛從朝鮮戰場上下來沒多久,連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都沒有在中國手上討到便宜,印度從哪裡來的自信,可以侵略中國呢?

1962年的國際政治中,還沒有川建國這樣的異類。 活躍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都是一些高手和高高手。 蘇聯的赫魯曉夫,美國的肯尼迪,法國的戴高樂,當然還有中國的毛主席,印度的尼赫魯,甚至敗退台灣島的蔣介石,也是國際政治的高手。

在這些人之中,印度總理尼赫魯的政治水平,也許不是最高的,但絕不是庸手 ,這一點從他利用美蘇冷戰的機會,積極推動「不結盟運動」,把印度變成了第三世界的領袖,成為國際政治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甚至當年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中國還大,就能夠看出來。

但是,尼赫魯平常顯示出來的政治手腕越高超,62年在中印邊境挑起紛爭的行為就越匪夷所思。

這就好比兩個絕世高手正擺出架勢,轉著圈圈對峙,互相尋找對方的破綻,結果其中一人突然變成了《鄉村愛情》里的趙四,來了一通王八拳。說實話,要不是毛主席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敏銳洞察力,及時抓到了反擊的時刻,一般人恐怕都傻在當場了。

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的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簡直是天賜之機。當時的國際環境上,中國本來是 社會 主義陣營一份子,但因為路線問題正與蘇聯鬧矛盾,這一下就等於同時被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強國敵對,而印度卻因為地緣關系和「不結盟運動」領導者的身份,美蘇兩國都向其示好。

從大的國際環境上來看,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但是,從小的時間段上來看,正如前文所說,因為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國正在異常緊張的局勢,無暇分心他顧,對我們又是非常有利的。只不過這個有利時間段非常短,很難把握。

也就是說,尼赫魯只要不是在62年發瘋,稍微推遲幾個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中國人贏的也不會那麼容易。

但 歷史 沒有假設,印度就是在最不合適的時間里,挑起了一場最不應該的戰爭,也難怪毛主席調侃說自己十天十夜沒想通了。

那麼一向政治手腕高超的尼赫魯,為什麼會犯了這么一個不符合自己人設的錯誤呢?實際上究其根本,不是尼赫魯的戰略眼光突然變淺了,而是他犯了一個精英階層出身的政治家,經常會反的錯誤:了解敵人,卻不了解自己。

更直白一點說,就是尼赫魯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但他沒有想到印度軍隊會這么不堪一擊。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們重新復盤尼赫魯的整個計劃。首先,當時的國際格局下,中國與美蘇兩大超級強國交惡,在國際環境上是絕對處於劣勢的。只要中印開打,美蘇大概率的會幫印度,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尼赫魯選擇這么一個看似對印度不利的時間,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趁著美蘇自顧不暇,先斬後奏,然後讓美蘇被動捲入這場戰局之中。

這么做至少有兩個好處,如果等到美蘇兩國都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中印紛爭的時候,就算印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默許和支持,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一來戰爭的走向勢必要受美蘇兩國的操縱,二來難免被美蘇兩國敲詐。

但如果趁著美蘇自顧不暇,印度直接挑起戰爭的話,那麼以中國軍隊的實力,印度多半是要處於下風的,這時候美蘇兩國為了打壓中國,避免中國勢力向南亞滲透,勢必就會主動來找印度。這樣印度不僅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還可以避免為了發起對中國的戰爭被美蘇敲詐。

這一點,從印度挑起侵略戰爭的時候,古巴導彈危機基本上到了尾聲就能夠得到佐證。

從這個角度來講,尼赫魯的戰略眼光不可謂不毒辣。但他唯一沒想到的是,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會這么不堪一擊,根本沒有拖到美國和蘇聯反應過來,就已經一敗塗地,中國軍隊都看見泰姬陵了。

而尼赫魯之所以犯這個錯誤,與其出身印度高種姓的貴族家庭,對於上層 社會 的各種戰略博弈手段一清二楚,但對於底層軍隊的實際實力了解不夠深刻有關。而作為他對手的毛主席,卻是從井岡山和長征路上走出來的,對於自己麾下軍隊的實力,如掌上觀紋,了解的細致入微。

就是這么一點小小的差別,導致了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的慘敗,打掉了印度至少三十年的國運。

說完了尼赫魯個人的因素,再說說當時印度。

1962年的印度,表面上風光無限 ,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甚至印度人自認為是當時世界的 第三大強國。

蘇聯和美國這兩國超級強國,為了拉攏印度背後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也因為印度本身特殊的地緣位置,變著法子的與印度搞好關系。直到現代,印度軍事裝備依然主要來自俄羅斯,就是從哪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但與國際上的旗開得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國內的改革,卻陷入了瓶頸期

印度政府推動的「土改」,不但沒能為廣大貧民帶來福音,反而成為富農階級兼並土地的助力。尼赫魯的個人威望,也因此大為降低。

國家雖然在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以後,保持了表面上的統一,但各邦之中分裂主義嚴重,對於中央政府大都沒什麼向心力, 實質上處於一種統而不治的地步。

軍隊之中,山頭林立 ,而且印度軍隊的山頭,還不是像中國民國時代那種分成幾個大軍閥形式的山頭,而是按照部族和宗教等原因形成的「山頭」, 這種「山頭」因為受到宗教思想,部族血脈等聯系紐帶的影響,對內更加團結,但對外更加排斥。說白了,就是各個軍閥之間幾乎沒有融合的可能。

這一切與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極為不相符, 任何國家的國際地位,本質上都是以自己的實力作為基礎的,但印度此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實際上是被美蘇兩國逼出來的,是第三世界國家抱團的產物,並非印度本身的勢力。

種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尼赫魯當然是知道的。而想以常規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迫使尼赫魯想要以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增強中央政府的威信,打壓軍隊中的山頭主義,從而反過來支持國內的土地經濟改革。

在對外戰爭成為唯一的解決國內問題的辦法之後,擺在尼赫魯面前的,就只能是冒險了。當然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但對於那時的尼赫魯來說,這是整合印度成為一個強大國家的唯一選擇。

人到無路可走的時候,為了贏總會下意識的放大自己的長處,從而給自己心裡暗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尼赫魯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實際上是當時印度的國內局勢給他的壓力之下的必然選擇。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經過半個多世紀以後,印度人終於又復甦了過來,但其國內面臨的那些問題,卻並沒有解決。

莫迪政府與當年的尼赫魯面臨的是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中國比之當年在國際上的環境和地位,不能說更好,最起碼是更具有主動權了一點,如果印度人想要發動挑釁,其結果可能還不如當年。

但同時也要看到,尼赫魯這樣傑出的政治家,在印度國內局勢的壓力迫使之下,會做出明顯不符合自己水準的決定,莫迪自然也不可能絕對的收放自如,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印邊境爆發沖突的概率還是很大的,我們絕不能輕敵。

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7.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 國內都看不到,

我是教歷史的,對於62年印度戰爭,中印雙方都輕描淡寫,但在印度心裡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甚至沒有提及,原因下面我給你解說一下,你就明白了。
戰爭爆發原因:印度方面認為我國在朝鮮戰爭之後已經將家底拼的差不多了,揚言要越過麥克馬洪線,再次打到北京(因為派出的軍隊是曾經跟隨他們的老主子英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是的部隊,我方迎戰的軍隊是由林彪元帥統領的四野的人馬)
戰況:初期林彪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一路佯裝敗退,印軍「勢如破竹」志得意滿,忽略了戰略縱深會拉長補給線,此時林彪對這一策略是保密的,連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知道,中央得知我軍如此「頹敗」百座皆驚,甚至有人提出要殺林彪祭軍,毛主席也親自下令不準再退,立即還擊,但林彪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名擋了回去,就這樣印軍在藏南無人區長驅直入,已成驕兵,而驕兵必敗,這是林彪下令對印軍進行圍剿,切斷其補給線,印軍成了被圍在藏南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解放軍各部一退再退從上到下都迫不及待的還擊,最後每個士兵都殺紅了眼,一路殺到印度,逼近新德里,而我軍此時權衡各方面的原因,被迫採取不留戰俘的政策,這就使得這場戰爭成了中國的一個心結,成為印度全民族心裡揮之不去的噩夢,此時西歐有人曾稱此戰是人肉收割機,侵華印軍幾乎被全殲,林彪當即斷言從此一戰可保印度三十年不敢窺視中國。
總局:以印度完敗告終。應該說這一戰士印度肆意挑釁造成的,印度要負全責,當然也得到了嚴厲的懲罰。

8. 印度和尼泊爾領土爭端的詳細情況是什麼

印度與尼泊爾長期存在著領土爭端。x0dx0a在中尼印三國領土交匯處,有一塊名為卡拉帕尼(Kalapani)的爭議領土,面積約75平方公里,爭議區有三個村莊,它們是:Kuti(即Kuthi,位於30°19'N,80°46'E)、Gunji和Knabe。該爭議區正位於中印實控線附近,它的戰略價值十分重要。x0dx0a1816年,在戰爭中慘敗的尼泊爾與英屬印度簽定條約(Sugauli條約),割讓領土,約定以x0dx0a馬哈卡利河(MahaKaliriver,印度境內稱Sarda河)為兩國邊界線的一段。但馬哈卡利河的源頭究竟是哪條河流,該條約中並沒有交代清楚,尼印兩國對此也有不同看法。尼泊爾認為Limpiyadhura是正源,而印度堅稱LipuLekh才是河流的源頭,卡拉帕尼的領土爭端由此產生。x0dx0a尼泊爾邊境問題專家潘特稱,1962年,印度在與中國的邊境戰爭中失敗,在撤退過程中,印軍忽然意識到卡拉帕尼的戰略價值,於是突然出兵佔領了這塊地方,以作為針對中國的戰略緩沖地帶。x0dx0a尼印雙方另一塊爭議領土名為蘇斯塔(Susta),面積約140平方公里(1萬4000公頃)。x0dx0a當初根據條約,英屬印度與尼泊爾的邊境線中,有一段邊界為甘達奇河,但甘達奇河在後來的歲月中改道,而蘇斯塔這塊領土,也因此被印度視為自己的國土,並出兵加以佔領。x0dx0a盡管尼泊爾一直以來對此表示不滿,但印度方面始終宣稱「甘達奇河現在的走向,才是決定性因素」,並要求尼泊爾方面放棄對蘇斯塔的主權要求。x0dx0a為此,不斷有大批尼泊爾學生聚集到印度大使館前,抗議印方侵佔尼泊爾領土。

閱讀全文

與62年印度恐慌到什麼地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個名字叫劉建清 瀏覽:630
中國在英國屬於什麼名單 瀏覽:83
伊朗蘇萊曼尼是什麼官職 瀏覽:87
為什麼娶越南老婆不給出生證明 瀏覽:439
中國銀行積存金的起點金額是多少 瀏覽:299
印度怎麼沒來奧運會 瀏覽:544
越南芽庄租房住宿多少錢 瀏覽:641
北京到伊朗寄快遞多少錢 瀏覽:22
去越南做服裝廠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88
中國有多少叫吳皎的 瀏覽:798
中國哪裡四季如春的城市 瀏覽:926
如何加入中國畫院會員 瀏覽:354
印度電動車怎麼用 瀏覽:104
中國哪裡有和牛 瀏覽:813
中國中央是在哪裡 瀏覽:255
印尼咖啡怎麼賣到中國 瀏覽:308
快速恢復制裁機制伊朗有什麼影響 瀏覽:724
越南人如何吃甘蔗 瀏覽:940
在印度什麼都不能吃嗎 瀏覽:674
印度與廣東哪個地方比較熱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