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廟宇有什麼好處

印度的廟宇有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2023-06-27 22:20:19

1. 印度到底是信哪個教,為何寺廟那麼多

其實他們信奉的教比較多,聽說印度是一個很尊敬佛教的地方所以寺廟也是很多的。關於印度,根據資料顯示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後,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

在尋訪了幾位著名的沙門思想念家鄉然而未得到滿意答案之後,他毅然決然決定去實踐當時沙門中較為流行的做法——苦行。過了六年的苦行沒有一點成果,無奈他只能放棄苦修,吃飯睡覺來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參悟冥想,終於修成正果,悟出來大道理,成為了覺者佛陀,那時候他才三十五歲。這也就是印度為什麼那麼重視佛教界,佛教中有著 他們的信仰,他們需要的的東西了。

2. 印度的佛寺、日本的佛寺和中國的佛寺有什麼異同點。

在印度,早期佛教並無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鎮說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樹下,專修禪定。後來摩揭陀國的頻毗沙羅王,布施迦藍陀竹園,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一個寺院。印度人稱佛寺院為「僧伽藍摩」,略稱「僧伽」。僧伽藍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僧伽,設有殿堂、佛塔,殿堂內供奉佛像,周圍建有僧房。支提式僧伽,是依山開鑿的石窟,內有佛塔和僧侶居住處、

這兩種式樣的僧伽,先後傳人了我國。
印度「精舍式」佛寺傳人我國後,很快與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成為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佛教建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已採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層層深入。到了隋唐時期,供奉佛像的佛殿,成為寺院的主體,塔被移到殿後,或另建塔院,這與印度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
「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則是朝廷所屬政府機關的名稱,「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漢書·元帝紀》注)。漢代中央各行政機關的九個官署,就合稱為「九寺」。九寺中的「鴻臚寺」,即接待印度高僧居住的地方,類似現在接待國賓的禮賓司和國賓館。因此,「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將稱朝廷高級官署的「寺」,用來稱呼佛教建築,足可以說明統治者對佛教的敬重了。
中國佛寺採用傳統宮殿建築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稱正殿、大殿或大雄寶殿)為主體。殿堂建築集中地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特點。
殿堂的屋頂,較多地採用廡殿、歇山、重檐、懸山、硬山、卷棚等樣式。屋頂,無疑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正視、側視、俯視,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線。曲線優美的屋頂,尤其翼狀起翹的「飛椽」,輕巧活潑的動人形象,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斗拱」是中國建築獨有的奇特構件,常被用來代表中國建築,兼具結構、造型、裝飾多重功能,十分獨特()…斗拱由多種形狀各異的木塊重疊裝配而成,位於柱頂、額枋、梁枋與屋頂之間,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分散節點處的剪力,此外,還兼有裝飾作用並表現尊貴等級。使用斗拱的木構架,是「中國建築真髓所在」(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
大殿一般採用樑柱結構。其樑柱做法,是沿進深方向在石礎立柱,柱上架梁;樑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較短的梁。這樣重疊數層短柱,架起逐層縮短的梁架。最上一層立一根頂脊柱,形成一組木構架。每兩組平行的木構架之間,以橫向的枋聯結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梁頭和頂脊柱上,安置若干與構架成直角的檁子;檁子上排列椽子,承載屋面荷載,聯結橫向構架。這種木構架,是用中國傳統工藝做成,可抗地震的破壞。
從建築格局上看,我國建築群體的平面布局,多為均衡對稱,設計時以縱軸為主,橫軸線為輔,通過暗示、烘托、對比等手法,使建築間含有微妙的虛實關系,從而體現了中國建築「含蓄」的美學特徵。一般佛寺的建築,也以中間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築都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次要建築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山門的正面為天王殿,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法堂,再後面為藏經樓。
唐宋時代,禪宗興起後,提倡「七堂伽藍」制,即建有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到了明代以後,七堂伽藍已有定式,即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東西配殿則為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葯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 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接待四海雲游僧人居住。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主要為兩組建築:山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為佛寺主體建築。有了這兩組建築,方可稱為「寺」。庭院布局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從表面看,四合院是一個封閉型較強的建築空間,但實際上,寬大的庭院,使用中靈活多變,適應性很強。所以宮殿、衙署、佛寺、住宅等建築,都普遍採用這種布局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還十分重視色彩,特別是重要建築,往往是屋不呈材,牆不露形」,形成了獨特的東方建築色彩藝術,這一特點在佛寺建築上也同樣得到體現。

公元6世紀,漢傳佛教傳入日本,此後日本的佛教建築深受中國影響,對中國佛寺多有模仿和借鑒,但又有不同於中國的特色,非對稱就是其中之一。

3. 中印佛教寺廟建築的主要區別

佛法究竟義,畢竟空相,因緣和合。
依十二頭陀行,如納衣、乞食、阿蘭若處(遠離人家之空閑處)、冢間坐、樹下坐、露地坐、隨坐、常坐不卧等。目的在去除衣服、飲食、住處等貪著,是不存在建築需求的。

此後,雖以竹林精舍開啟佛弟子暫時歇息的場所,但並非長久止居之所。如祇園精舍中設有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為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缽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釋氏要覽》)

佛法既然沒有固定形相,建築則隨地方的風俗文化而改變。
因此,以下主要概述印度與漢傳佛教寺院興建背景,再列舉一二典型進行說明。

一、中印佛法發展和興盛時期
印度佛教興盛時期自釋迦牟尼佛起至波羅王朝止,約在B.C. 500年至A.C. 1300年左右。約在B.C. 300年左右,由於比丘是否可以」求乞金銀」一事,而導致日後的」根本分裂」(對於戒律看法不同,後來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前者南傳,後者北傳。北傳者,最終至中國、朝鮮、日本等地)。此後歷經孔雀王朝(阿育王)、貴霜王朝、芨多王朝、波羅王朝等,至12-13世紀時穆斯林入侵後而毀滅。

藏傳佛教約在A.C. 300-400年間興起,並繼續北傳。至十七世紀時,幾乎大多數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
中國(漢傳)佛教雖從西漢末年傳入(約在A.C. 2年),並在東漢時期(約在A.C. 67年)於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後經鳩摩羅什(約在A.C. 400年)、唐玄奘法師譯經後(A.C. 643年起),佛法得以大興。

二、印度寺院與建築形式
(一)塔
塔(Stupa,窣堵波):放置佛舍利,和高僧埋骨處。一般先建塔,再建寺。
依據文獻推測其形狀為:方形塔基(身),上置半圓形覆缽,再上為傘桿及傘。這種形式,推測是從古代陵墓中演化出來的,其原型在南印及德干高原均有發現。

孔雀王朝(B.C. 324 - B.C.185)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將佛教定位國教,並建有八萬四千塔。中世紀佛羅那耶大塔,成為金剛寶座式塔的前身。
1978年起,為紀念阿姆倍伽爾建造的迪克沙布米(位於那格浦爾),是亞洲近代最大的塔寺。此外,菩提迦耶的正覺大塔(摩訶菩提寺),是現代塔寺類型最重要象徵之一。

到了後來,無論塔中是否有舍利,它本身也被視為佛的象徵物。據考古發掘,桑吉大塔的內核為阿育王時代所建,為標準的覆缽塔。後來,塔身逐漸升高,成為桶形,默拉沃蒂大塔就是代表。而這種圓桶形塔身之繼續演變,就形成了高層建築,如佛陀伽耶之大菩提寺。(整理自李崇峰,《中印支提窟比較研究》)

(二)窟、寺
窟:主要分為僧人生活用,和禮拜儀式用兩種。
寺: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

芨多王朝(A.C. 320 - 540)的阿旃陀石窟、愛羅拉石窟、那爛陀寺(大乘佛教綜合大學)等。波羅王朝(A.C.750 - 1174)長期出資繼續建設那爛陀寺,建超戒寺,並建飛行寺。

據義凈(A.C. 635 - 713)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記載,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每一寺的四邊各有9間僧房。寺的屋頂、房檐、和院落地面,用碎磚和黏土製成,再塗石灰、蓋上青草、磨光、上赤土汁、上油漆。如此施作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歷經二、三十年仍堅固如初。1861年後,考古遺跡恰如義凈所述。

以考證及現存的印度寺院發展而言,具有幾種特性:1) 以石窟作為個人修行的地方;2) 以塔為修行的精神中心,塔下即廟堂殿宇;3) 塔由覆缽塔演變為桶形,再變成高層建築形式;4) 安置佛弟子的精舍,逐漸演變成僧眾和合的寺院;5) 寺院於中央設佛殿,外圍設僧房。4) 大型寺院如那爛陀寺,以大、中、小型寺院組成,主要為磚、石、木造。

三、中國(漢傳)佛塔及寺院的轉變
印度」塔」的建築形式傳入中國後,主要演變為樓閣型木塔和磚塔,此外尚有少量墓塔、金剛寶座塔和喇嘛塔等。至於形成原因,長期以來尚無定論。

印度」精舍」的建築形式傳入後,很快與傳統的宮殿形式結合。中國寺院從塔院或、塔殿組合,到以殿堂為主,出現以南北為主的縱軸線,東西兩側院落疊加,逐漸轉為中國形式的佛教建築。爾後,原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的塔,被移到殿後方,或另建塔院。

一般謂溯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造立之白馬寺,迄今尚無定論。另依《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康僧會傳》所載,孫吳赤烏十年(247),孫權為康僧會造建初寺(現南京中華門外)。以此為中國僧寺之嚆矢,或較可信。(資料來源:佛光大辭典)

西晉初年,達官顯貴多有舍宅為寺者。南北朝東魏時期,境內寺剎達三萬餘所。唐朝建寺之風大盛,建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佛授記寺、開元寺、龍興寺、大聖慈寺...等。

唐宋之後,禪宗興起,提倡七堂伽藍。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鍾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佛寺殿堂大致配置: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東西配殿則為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葯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接待四海雲游僧人居住。

四、中印佛教建築主要區別
(一)建築形式
印度佛教遺址多以石窟、塔寺為主。四面圍繞,呈現內聚力較強的形式。繞塔(及舍利)禮拜,為重要的修行活動,整體建築形態較為簡約朴實。

中國寺院多為宮殿式、庭院式。南北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山門、佛殿與法堂等,東西向以院落方式靈活擴展,整體建築形態較為華麗。塔已被移出中軸線,非主要修行活動的重心。石窟與荒野,亦不復成為主要的修行地點。

(二)構造方式
印度寺院以磚、石構造為主。塔的屋頂為覆缽形,上面以竿、傘、相輪(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裝飾,後演變為金剛寶座塔的形式。

隋唐以前寺院,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此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替代佛塔。殿堂逐漸轉變為樓閣式,七至九層,包括木、磚、石、銅、鐵、琉璃磚塔等。寺院以木結構為骨架,間架式的構造。建築單體標准化,以軸線作為群組的平面布設原則。後期發展出更為繁復的斗拱結構與色彩裝飾。

(三)空間布置
以那爛陀大學遺址而言,僧人學習、聞法、修行…等,為主要的空間組成。換言之,寺院即學院,生活即佛法。
中國現今多數寺院,崇拜性、禮儀性空間較多,與僧人的學院是隔離的。僅有少數寺院將僧人生活、教學傳法、修行…等作為主要核心空間,或融入主要空間。

由於印度佛教衰頹,現存資料有限。
中國佛教方興未艾,且蓬勃多元發展。
兩者間建築異同的比較,僅是寺院反映當時文化的產品。並且時間縱長數百上千年,變化其巨。謹提資料供參。

4. 南印度最著名的寺廟動用萬人百象修建,強調生殖崇拜,僅僅有何典故

南印度最著名的斯里米納克錫寺幾乎是馬杜賴的同義詞,所有來馬杜賴的人都要參拜這里。街上涌動著專門來參拜的印度人。

坐落於市區的中心,是南印度最負盛名的廟宇。其寺廟外型採用傳統印南寺廟的梯形設計,廟頂有「經輪」狀的飾物,外牆有無數雕像組成,非常宏偉。寺廟建於16-17世紀,廟內供奉米納克希神和濕婆神。

在神廟旁的冷飲攤上,我倆一人要了杯鮮榨菠蘿汁,跟印度人民擠在一起喝完後,回眸最後忘了一眼神廟,方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5. 印度的一座神廟,為何能1000年依舊保持原貌

因為印度是非常相信佛教的地方,民眾都去維護神廟,沒有人敢去破壞這個地方。

6. 印度婆羅門廟宇的形制參考了什麼的建築方式

印度的婆羅門教排斥了佛教,後來汲取了一些佛教教義,得名為印度教。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起了大量的婆羅門廟宇。它們的形制參照了農村公社的公共集會建築物和佛教的支提。廟宇既是神的居所,又是神的本體。

7. 印度金廟是印度錫克教最大寺廟,建造耗費750公斤黃金,廟內究竟有多豪氣

印度的金廟被譽為「錫克教聖冠上的寶石」的建築,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寺廟。寺廟的外牆刷的金粉金光閃閃的,可謂是富麗堂皇。寺廟的建築既有伊斯蘭教建築的風格,又有印度教特點。吸引著很多世界各地的教徒來這里參拜,虔誠的祈禱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夠平安順利。

印度的金廟每天接待很多的遊客和信徒,世界各地的信徒和遊客都來這里參拜感受金廟的奢華,這種奢華的裝修真的是沒有哪個寺廟能與之相比。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廟宇有什麼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和德國葯品和保健品怎麼樣 瀏覽:300
浙江英國留學怎麼申請 瀏覽:20
英國消費水平多少錢 瀏覽:76
什麼是印度棉牛仔面料 瀏覽:298
怎麼鑒賞中國畫 瀏覽:479
印尼vivo在哪裡製造 瀏覽:452
孟晚舟賣什麼給伊朗 瀏覽:312
戰後越南如何 瀏覽:253
中國為什麼那麼多貪官 瀏覽:520
中國古代哪些封王可以繼承儲君 瀏覽:396
中國海邊美人魚雕塑都在哪個城市 瀏覽:612
印尼蘇35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639
1998年印尼華人有多少 瀏覽:340
英國如何學習英語 瀏覽:608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看敵人血量 瀏覽:148
英國做一次美甲多少錢 瀏覽:716
義大利面加奶油怎麼做 瀏覽:118
印尼長什麼樣子的 瀏覽:673
越共對越南統治如何 瀏覽:675
義大利和法國的商科哪個好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