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歷史怎麼樣

印度歷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7-01 02:36:04

1. 印度歷史有多少年呀

印度歷史有5000年。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這個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存在時間有5000多年,比我們國家的文明時間還要長。不過古印度文明並不是一脈相承的,中斷過,而且是中斷過很多次。可以這樣說,古印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外族入侵,改變的非常大。

印度5000年文化歷史

印度文明最早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的哈拉帕文明,但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被西北外族雅利安人統治,形成了吠陀文化。吠陀後期,後來演變為印度16雄國,到公元前6世紀末,先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然後是歐洲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趕跑了波斯人,佔領印度,歷史雖然轟轟烈烈,卻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錄。

2. 印度有什麼歷史和四大古國之一的古印度有關聯嗎

印度是沒有歷史的,這是著名的共產主義偉大先驅馬克斯說的。馬克斯曾經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 ”。這段話就揭露了印度的狀況,就是一次次被入侵、被侵略、被屈服的情況。

真正屬於那個古印度的文化也好、文字也好還是神話也好,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謎團等待人們去解密。所以說,印度和古印度的聯系並不是很大,就算是有聯系,也不過是入侵者和被入侵者以及現在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罷了。

3. 印度有多少年歷史

古印度的文明史大約可以追溯到5500年前,比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文明要早500年左右。而現在的印度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分離後的國家,在1947年獨立,歷史也就60年左右

4. 印度有多少年歷史

China or India(中國和印度誰擁有更長的歷史?),這個來自國外網友提出的話題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印度文明本身就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東南亞很多,至今仍能看到印度的影響。就連中國、日本、韓國都與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沒有人會否認這些,一些名人也提過此事。

馬克吐溫:印度是人類的搖籃,人類語言的誕生地,歷史之母、傳說之母和傳統之母。

胡適:印度在文化上支配並控制了中國2000年,這是在沒有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

據君君查證,胡適先生原話是:中國花了一千年才逐漸走出印度對中國的文化征服。指的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但是傳到印度,就成了不費一兵一卒,就完成對中國2000年的文化支配,並被印度人日常引用。

根據資料顯示,印度從來都不擅長記錄自己的歷史,他們經常依賴中國人,尼泊爾人和阿富汗人的編年史,他們對自己的中世紀早期歷史知之甚少。而希臘人、波斯人和中國歷史學家則會記錄他們古老的歷史故事。而商朝出現的第一批可破譯的中國銘文(公元前1200年)和阿育王的詔書(公元前300年)之間,存在一千年的時間。這里必須要說,我們不應該把2個和2個文明混為一談,對於2個文明來說,毫無疑問印度歷史比中國悠久,但對於2個來說,那就是中國。因為現在居住在印度的人,並不是印度文明祖先的後代,但是中國人一直住在中國。

5. 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

印度 歷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 文化 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東周)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 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英國統治
印度歷史的古代時期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 自然 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前600年前後)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到前185年)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 傳說 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後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後)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伊斯蘭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 決定 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時期對德乾地區的3次大舉入侵使德干北部服從蘇丹統治直到14世紀;菲羅茲·圖格魯克蘇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奧里薩。困擾蘇丹的問題主要是叛亂和外部入侵。在整個德里蘇丹國存在時期,叛亂和王室內訌層出不窮。各地的分立勢頭從未被有效遏止,幾個著名的蘇丹都曾鎮壓過大規模的叛亂。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蘇丹執行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徵收人頭稅之外並不對非穆斯林居民進行迫害。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了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蘇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了錫克教。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卧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卧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卧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爾沙於1545年陣亡之前,他已經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舉行土地清丈以確定稅制,並進行了貨幣改革。舍爾沙的統治事實上為莫卧兒帝國的最終建成鋪平了道路。在舍爾沙死後,胡馬雍得到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奪回德里;但他在與主要敵人阿迪爾沙阿交鋒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兒人偉業的任務歸於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強大的敵人是阿迪爾沙阿的印度教喜穆。喜穆利用胡馬雍之死奪取阿格拉和德里,並自稱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復興起一個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關鍵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喜穆,於是在印度再也沒有可以與莫卧兒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於對拉其普特人採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省)為單位的全國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阿·賈漢統治。這是兩個才能較為遜色的統治者,沙阿·賈漢終於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 軍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次大陸極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印度歷史的史前文化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復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時代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考古學家的估計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訥爾默達人化石是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次大陸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年代早於訥爾默達人,該石器遺址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時代大約為200萬年前。希瓦利克遺址中包含大量獸骨化石,但沒有人類化石伴隨出土。在晚於希瓦利克遺址的地質年代發現的人類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學界的 意見 ,印度的舊石器文化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開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文化

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廣泛研究被作為印度早期舊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於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於拉瓦爾品第(現屬巴基斯坦)一帶,但實際在傑盧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發現。該文化最早的舊石器發現於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稱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間冰期台地上發現的較前梭安石器為進步的石器稱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層台地上發現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現了用勒瓦婁哇技術處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遺跡亦發現於第三間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單面的礫石工具,以砍砸器為代表性器物,以後逐漸出現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馬德拉斯文化廣泛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區域,以馬德拉斯附近發現的手斧為典型。馬德拉斯文化的遺址,按照雨期和間雨期分為若干層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後期開始利用石片,原料也從石英石轉為玄武岩。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為先進,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時代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 動物 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 壁畫 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新石器時代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 飼養 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金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 種植 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6. 印度的歷史簡述

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後,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
古代史
吠陀文化(公元前3000年 到 前600年)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前600年前後)
孔雀王朝(前322年 到 前185年)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
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
拉其普特時期(7 到 8世紀)
伊斯蘭時期(11世紀 到 16世紀)
近現代史
殖民地時期
包括: 英屬印度、法屬印度、葡屬印度
印巴分治
印度共和國
印度歷史的史料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這段時期的可靠史料 往世書
極度匱乏。相對而言,伊斯蘭教時期的史料就非常豐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編年史和邸報,可供歷史學家查閱研究;一些統治者的傳記也是十分寶貴的文獻(如著名的巴卑爾回憶錄)。不那麼可靠的史料,還包括此一時期到過印度的外國人的游記等等。關於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則有許多政府檔案可以利用。 搜尋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學的主要困難。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視對於歷史的記載;印度人沒有構造起一種有效的保存重大歷史事件的制度。11世紀到過印度的穆斯林學者比魯尼(Al-Biruni)評論說:「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要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是代之以講故事。」阿爾-伯拉尼的話是非常接近於事實的。在印度不存在類似其他國家的相對可靠的官方史書,卻存在著大量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許多歷史事件就混在這些東西裡面流傳下來。所以關於古印度歷史的史料,必須從各種來源中搜集,有時甚至要到文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去考證古代印度的歷史事件。 常見的史料包括:
印度本地的歷史文獻
各種王朝世系表。這是一種常見體裁,但是大多數印度王表的可靠性與可考性都不高。許多這種表是夾在哲學和文學作品的段落中。往世書和史詩都經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訶婆羅多的附篇訶利世系裡詳細地追述了日種王朝和月種王朝的系譜)。考慮到往世書的實際創作時間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裡麵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當作可靠的歷史記載。 編年史。最著名的此類作品是完成於12世紀的《諸王流派》(或譯為《王河》),這是一本克什米爾的王朝史,以克什米爾地區的歷史為中心。此書可能是由作者(迦爾訶那)根據王室檔案編輯而成的,對於12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的記載堪稱信史;但是它對更古老時期的記載的可靠性很低,比如它竟把克什米爾諸王的世繫上溯到前20世紀。 一些介於史實和傳說之間的歷史故事,如吠羅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贊等等。它們具有演義性質,但是仍然反應了一些歷史事件。

7. 印度人文歷史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印地。

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政治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印地,歷史上是人種來源極其復雜的混雜地區,有白種人、黃種人(包括蒙古人、漢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沒有)。所以沒有什麼印度民族。

印度地區古代以來也沒有統一的本土文字和語言。

所以印度地區今天除了方言外,統一的官方語言是英國殖民者輸入的英語

閱讀全文

與印度歷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長什麼樣子的 瀏覽:669
越共對越南統治如何 瀏覽:669
義大利和法國的商科哪個好 瀏覽:882
去印尼航班注意什麼 瀏覽:107
伊朗沙漠種什麼樹 瀏覽:822
印尼巴士怎麼接顧客 瀏覽:405
越南廚師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721
中國輸入病例一共多少例 瀏覽:76
越南黃花皇宮椅多少錢 瀏覽:818
印尼疫情人數有多少 瀏覽:505
印尼棺材怎麼樣 瀏覽:145
湖南和越南哪個發達 瀏覽:468
義大利人愛吃義大利面到什麼程度 瀏覽:299
越南涼山經度和緯度多少 瀏覽:689
印度麵皮怎麼做 瀏覽:648
中國開車到英國多久 瀏覽:947
義大利第二大島在哪裡 瀏覽:170
英國航母能在海上行駛多少天 瀏覽:969
中國最危險的工作哪個掙得多 瀏覽:782
英國人老了多少歲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