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還有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印度人幾乎不吃肉,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印度人中,印度族占人口的46.3%。而整個印度,素食者或者基本吃素的人,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
即便不是素食者,印度人吃肉也不多。
原因很復雜。
歷史 上,印度教相信牛是大神濕婆的坐騎。濕婆的神靈平時就坐在牛的身上,視察印度大地。
所以,牛肉不能吃。
而印度 歷史 上有長期是穆斯林統治,比如最強盛莫卧兒王朝。
這些穆斯林是不吃豬肉的,也見不得別人吃豬肉。
在二戰期間,在印度的中國駐印軍官兵,經常看到印度教和穆斯林因吃牛肉和豬肉問題大打出手,甚至群毆械鬥。
久而久之,印度人不吃牛肉也不吃豬肉,以便引起麻煩。
畢竟吃個肉而已,也不可能比命更重要。
而對於印度穆斯林而言,他們幾乎只能吃羊肉、雞肉和魚肉。
因為穆斯林對於吃的限制很多,海鮮中不是魚形狀的一律不吃,吃肉的動物一律不吃,甚至不是阿訇宰殺念過經的肉,一律不吃。
薩沙有個熟人在印度做工程師,經常去鄉下修理設備,同很多村民混的很熟。
有一次,當地穆斯林村民送了他一隻很大的羊。根據市價,這頭羊是很貴的,他不好意思收下,反復推辭。
結果他的司機,一個穆斯林偷偷告訴他:收下吧,你不吃這里也沒人敢吃。這頭羊,應該是剛剛被路過的車子撞死的。根據教義,這種肉我們是不能吃的。
結果這哥們回家吃了1個禮拜的羊肉,吃到嘔吐的地步,剩下半扇只得扔掉了。
穆斯林吃肉如此至少,印度教徒也多不到哪裡去。
上面也說了,印度教徒大部分吃素。
在印度教 歷史 上,最高貴的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都是吃素的。自然,剎帝利因為要打仗,有時候也會吃肉補充體力。但婆羅門終身不吃肉,這是千年來的約定。
而吠舍是被婆羅門和剎帝利取笑的對象,他們雖有錢但地位不高。
在印度傳統笑話中,貪財喜歡吃肉的吠舍,非常愚笨。
所以,吠舍吃肉也不多。
真正可以敞開吃肉的,就是最低等級的首陀羅和賤民。
只是,既然 社會 地位最低了,經濟條件也最差,想吃肉也困難。
久而久之,印度教徒也很少吃肉了。
印度的快餐店,有很多全素食套餐,這在印度是高貴的象徵。
薩沙在印度,只能吃到雞肉和魚肉,其他基本是沒有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雞肉和魚肉味道還很淡,即便用了很多咖喱。
有意思的是,印度雖很多人不吃肉,但胖子卻不少,還有很多大漢。估計他們就是那種喝水也長肉的人。
至於印度的素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不堪。單單素食的調味料,就有幾百種之多。印度人在吃的方面也用了很多心思,可以讓素食也很美味。
根據印度傳說,牛是濕婆的坐騎,所以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牛進了家裡,也是不能驅趕的。
由於這個原因,印度人不吃牛肉。
伊斯蘭教徒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所以有一部份印度人也是不吃豬肉的。
三哥吃個雞,先要把毛給去了,然後,再把新的「毛」插進去。再裹上料,炸吧。
三哥就是三哥,凡事都要開個掛,連吃個炸雞都要開個外掛。
印度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他們能把所有的食物都做成一個顏色。魚肉也能做成這樣。
三嫂們先把魚肉以這個體位進行切割。我就在想,小孩子都不摔跤的嗎?
切好了之後要腌制。
隨後,要炸。
炸完之後,又要放進印度專屬調料。做成這樣子。。。。
好吧,這個顏色很正宗很印度。
三哥的肉食,我我也不太好解釋。直接上圖吧。
這個畫面還是非常正常的。肉看起來相當有食慾。
然後。。。。。空氣中已經開始彌漫特殊、獨有的風味。
上吧,黃咖喱!
不知道這個肉的口味怎麼樣,咱也不敢問啊。
大功告成!
不過,豬牛肉對於印度人來說吃或不吃其實意義不是很大,因為他們總能把所有的食材做成一個味,一個樣。所以,雞肉、魚肉、羊肉就很有代表性了嘛!
作為在印度曾經工作生活了近三年的我還是有一定的發鹽權的。
首先,在印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純素食主義者,這些人自然是什麼肉都不吃的。素食主義者里邊還有一些分支,比如耆那教徒,他們不但不吃肉食,連所有地底下的植物如花生地瓜都是不吃的,理由是翻動泥土的時候會殺生。但是印度這些素食者有一點和我們不一樣:牛奶及製品被他們認為是素食,是可以吃的。而且在印度有個現象,富人吃素食的比例比窮人高的多。
其次,吃肉的人里邊要按宗教來分,印度教,吃牛肉是他們最大的禁忌,尤其是他們視為神的白牛和黃牛。他們吃的最多的是雞肉和羊肉及魚蝦等水產品。在印度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穆斯林,他們主要吃牛肉和、羊肉和雞肉,水產品也是吃的,但不熱衷,牛肉大多是水牛肉,我們在印度呆久都知道要吃牛肉就找穆斯林聚居區就行,也便宜,肉類不分部位大概12塊錢人民幣一斤。這兩個教共同的特點是不碰豬肉,原因他們認為豬肉不幹凈。拋開宗教意義上的不幹凈,在印度一般的豬肉也確實不幹凈,大多數都是在路邊撿垃圾吃長的,中國要吃放心豬肉只能去昂貴的進口豬肉,像比利時產的豬肉人民幣七十多一斤,還是凍的。 前面我說的那些吃垃圾長豬肉也不是沒人吃,印度教里邊的賤民是吃的,我見過他們在路邊賣:一條豬沒長多大,被大卸八塊,毛也沒去,非常便宜。
奇怪的是在印度其他中國人常吃的肉類,像鴨子兔子也基本買不到。我問過印度人,無論印度教還是穆斯林他們說教義也沒說不讓吃,就是沒有吃的習慣。
當然,雖然年紀大的印度人還很堅持這些禁忌,但年輕人就不一定了,我好幾個印度教同事在印度不敢吃牛肉,但一來中國就放開了什麼都吃。也有一個穆斯林朋友一來中國就說他的最愛是培根……
說印度人不吃牛肉、不吃羊肉,不吃豬肉,那一定是誤傳。假如他們什麼肉都不吃,人體所需的營養從何而來呢?
印度是一個種族和宗教十分混雜的國家,印度教是主要的宗教,其次還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等等的宗教。在印度,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佛教徒肯定不吃任何肉類。印度教則把牛看得十分神聖,有的人還經常喝牛尿解渴,認為牛尿能夠祛除百病。
可是,印度還有伊斯蘭教啊!穆斯林是不吃豬肉的,但他們卻必須吃牛羊肉,只是穆斯林有自己的聚居區,他們可以在他們的一畝三分地吃他們的牛羊肉。如果穆斯林本身就不吃豬肉,印度教又不讓他吃牛肉,佛教再不讓他吃羊肉,那他吃什麼呢?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
另外,印度還有基督教徒,基督教和咱中國人一樣並是不忌口,什麼豬馬牛羊雞鴨狗魚無所不吃。
可能人們遇到了不吃牛肉的印度人,就認為所有印度人都不吃牛肉,而遇到印度的穆斯林不吃豬肉,以為印度人及不吃豬肉,也不吃牛肉。遇著印度的佛教徒,任何人都不吃,於是就認為印度人都不吃肉了。這樣的觀點顯然是以偏概全或盲人摸象的意思嘛!如果印度人真的什麼肉都不吃,他們人體所需的營養從何而來呢?
在印度這個國家,牛是最神聖的動物,能夠吃苦耐勞,和印度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印度人因此把牛當作是神一樣對待,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靈,如果遇到特殊的節日,牛糞對於印度人來說都是聖物,印度人會把牛糞抹在自己的腦門上,以此乞求得到神靈的庇護和保佑。正因為如此,印度人不敢殺牛,殺牛就等於殺神,是要遭天譴的,是要遭報應的,印度人就這樣形成傳統觀念,不殺牛,不吃牛肉。
牛在印度是最幸福的,地位也是最高的,數量也是最多的,印度全國一共有3億多頭牛。印度雖然不吃牛肉,但是對於牛奶、牛尿、牛糞卻情有獨鍾,印度有一種保健品,是印度神葯之一,該保健品就是由牛奶、牛尿、牛糞調配而成,換作是非印度人,這都是難以接受的!
印度人不吃豬肉,還是和印度的宗教信仰有關,印度除了印度教教徒之外,還有12%左右的伊斯蘭教,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都和印度一樣,都是不接受吃豬肉的,伊斯蘭教吃肉,只吃牛肉,吃羊肉,吃雞、鴨、魚。而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互尊重,就形成不吃牛肉和豬肉,只吃羊肉、雞肉、鴨肉、魚肉。印度人不吃豬肉,是覺得豬骯臟,配不上印度人高貴的身份。
另外,印度人對於吃魚,也是有選擇性的,恆河裡面的魚印度人不吃,池塘裡面的魚印度人也不吃,池塘裡面的魚,是印度人放生的地方,他們信奉不殺生。其次,恆河意為「天堂來」,是印度的聖河,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印度人喜歡在恆河裡面沐浴,凈化自己的心靈,恆河裡面的魚因此而特殊。
除了恆河和池塘黎明放生的魚,印度是非常喜歡吃魚的,印度人可以把魚用來烤,可以把魚弄成糊糊,然後拌著米飯,用右手就開始吃起來!在印度,婆羅門才是真正的素食主義者,一點肉都不吃,雞、鴨、魚也不吃,只吃蔬菜!
印度菜餚因地區而異,一些常見的主食包括大米、全麥麵粉、珍珠米、扁豆、鴿子豆、鷹嘴豆、綠豆和芸豆。雞肉和羊肉是最受印度人歡迎的肉類,羊肉、魚和牛肉在一些地區經常食用。由於宗教文化的影響,印度人很少吃豬肉和牛肉。
印度以味道濃郁的咖喱菜餚而聞名。印度食物中通常使用的調味品包括辣椒、豆蔻、姜黃、辣椒粉、生薑、黑芥子、芫荽、大蒜、孜然、肉桂、丁香、藏紅花和肉豆蔻。印度的各個烹飪地區都有自己的香料混合物,叫做加蘭馬薩拉。許多廚師也有自己定製的加蘭馬薩拉。
一些常見的咖喱組合包括土豆配豌豆、鷹嘴豆、花椰菜、次粉葉或菠菜、茄子配西紅柿或洋蔥、農家乳酪配菠菜和各種扁豆。咖喱肉通常含有雞肉、山羊、羊肉或魚。咖喱通常與巴斯馬蒂米飯和一種發酵烘焙麵包一起食用。
在東印度,許多菜餚都是芥末和魚肉為主。北印度常見的配料包括牛奶、酸奶、酥油、藏紅花、辣椒和農家乾酪。南方烹飪食物通常使用椰子和椰子油,以及羅望子和胡椒。西印度菜往往是所有印度食物風格的融合。大多數印度餐由多道菜組成,包括酸辣醬、泡菜等佐餐。
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注重的國家,有90%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而這些教徒把牛當做是心目中的 聖物 來看,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絕不會選擇殺牛,宰牛去食用。而另一大派系 婆羅門,在他們心目中,婆羅門就是他們最為尊貴的信仰,同樣是不食牛肉與其它肉類,主要是以素食為主,比如:蔬菜,水果,烙餅,大米飯等。
在印度,除了宗教信仰者不食牛,羊,豬以外,還是有一部分人吃肉食的。只有那些高種姓的人群才會去吃素食,如果是一般普通人,他們大都喜歡吃一些雞肉,鴨肉或雞蛋的,同時,在印度,魚是他們最喜歡吃的一種肉食動物了!
但是,他們雖然喜歡吃魚,但非常有講究,第一,不吃池塘里的魚,更不吃恆河裡的魚。
因為在他們看來,池塘里的魚同樣是有靈性動物,更是他們的朋友,同時,他們還會經常拿事物去喂養這些池塘里的魚。
而恆河裡的魚主要是在印度,這條河是他們的聖河,就像母親一樣,而在裡面養大的魚,在他們看來,就是聖物,他們只能去聖拜,哪裡還會去吃它們呢?再說,因為印度特殊風俗習慣,人死後還會直接水葬,這恆河就成了最大的水藏區了!在這種情況下,試問,誰還敢去撈裡面的魚吃呢?
第二,他們只吃海里的魚,他們會把魚做成風干型,或是煙熏型,這樣可以更好的保存長時間不腐。
在印度,大約有3億多頭牛,目前為止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但是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關系,牛,豬,羊等動物在他們看來就是朋友,升物,不吃它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是,在印度除了女性大多是真的素食主義者外,男性還是多少會吃一些肉食的,除去高種族姓是素食主義者者外,一般低種姓者還是喜歡吃一些肉食的,據有關部門調查發展,在印度還有15%的人群會偷偷吃牛,羊,豬肉,當然,這些人群大都是貧民,低種姓人群居多。
在印度人眼中,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咖喱飯了!又辣又油膩,這是他們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再者就是烙餅,他們喜歡把各種各樣的蔬菜搞成醬型,然後再用烙餅捲起來吃,這同樣是他們主要食物之一。
而我們去印度 旅遊 ,大多不習慣原因就是手抓飯,這和國內飲食習慣形成了反比例,所以說,我們去了之後,大都會直接選擇勺子用,而非像他們一樣用手去抓,也不幹凈,更不衛生不是?
印度人並不是不吃牛羊肉,只是吃的少一些。在印度大概有82%的民眾信奉印度教,12%的民眾信奉伊斯蘭。在82%的信奉印度教的民眾中,是很少吃肉的。印度教和佛教在教義上有點類似,眾所周知,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佛教受印度教的影響很大。而佛教中的吃素在印度教中也廣泛存在。
因此,大部分信奉印度教的民眾是吃素的。而牛因為是印度大神濕婆神的坐騎,在印度更是被當成聖物。印度的牛在印度可謂是活得非常瀟灑,它們可以在大街上自由穿行,而不用擔心人為刀俎我為牛肉。因此走在印度的大街上一定要小心,因為,不小心就可能會踩到「地雷 」。牛不僅被供奉為神物,連牛屎也被計入到了GDP中,牛尿更是被當成強身健體治、消災怯病之良葯,有事沒事喝兩口。
面對這樣一頭神物,印度人怎麼敢剝皮吃肉呢?因此,印度很少有人吃牛肉。據說, 當年美國的餐飲巨頭麥當勞殺入印度後,一度因水土不服而瀕臨破產,原因就是在印度人發現這些美國佬們簡直是太大逆不道了,他們竟然把他們的神物做成了漢堡,夾在麵包里吃掉了。因此,麥當勞在印度遭到了民眾的普遍抵制,後來,當地的麥當勞被逼的沒有辦法了,只好針對印度人發明了素漢堡。
但印度人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吃肉,大部分伊斯蘭民眾都是吃肉的,只不過他們不吃豬肉,只吃牛羊肉,這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穆斯林沒有多大的區別。
雖然,印度人不吃牛肉,但是印度卻大量出口牛肉,印度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國,為什麼提倡不殺生的印度人會大量出口牛肉。這是因為,印度的牛跟人一樣,也有種姓制度,被分為三六九等,最高等級的是白牛,被封為印度神牛,而大量從事苦力勞動的水牛則是可以被屠宰的,因此,大量的水牛在印度被屠宰,製成牛肉出口世界。
其實印度人,之所以不吃牛肉,豬肉等肉食品, 完全就是和印度的宗教關系有著必然聯系的,因為就目前來說,在整個印度國內,大約有著13%左右的伊斯蘭教徒, 而伊斯蘭教的首要教規教條
就是堅覺不能吃豬肉的,因為伊斯蘭教普遍認為,豬肉就是代表著不潔之物,也是極度不喜之物, 所以只要是信封伊斯蘭教的信徒,那麼就是絕對不能吃豬肉的,而且不吃豬肉的教規教條
不僅沒有局限在印度本土范圍之內,就連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多是通用的, 哪怕是我們國內的伊斯蘭教徒,也是同樣如此的,但這些信封伊斯蘭教的信徒,除了不吃豬肉之外,像其它的雞肉,羊肉等肉食品
也多是來者不拒的,只不過是吃的比較少而已, 而且在印度除了伊斯蘭教之外,還有著人數眾多的印度本土教派的,也就是印度教派了,而印度教派的首要教規教條,就是不提倡對活物進行殺生的
特別是牛這種生物了,因為在印度人眼中,牛這種生物就是神一樣的物種,就是天神賞給印度的最強勞動力, 所以每家每戶保護多來不及了,更何況是殺了活牛吃肉了,況且直到目前為止
印度人在栽種上面,主要靠著活牛進行幫忙的, 要是沒有活牛進行幫忙的話,我估計印度的1/3栽種物,多要因為印度人的懶惰給浪費掉了,至於用機械化操作,那是想不多不要想的, 因為就連整個印度國內,多沒有多少農種物機械的
而且這些機械的價格,對於低收入的印度人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了,哪怕就是買到了,估計也會因為沒錢給機械加油了, 從而浪費掉機械的,但印度人除了不吃牛肉,豬肉之外,像其它的肉食品還是多少吃一點的,尤其是海魚類了
更是經常上桌開吃的, 不過印度有二個地方的魚類,是萬萬不能吃的,一個就是印度的恆河魚了,二個就是池塘裡面的魚了, 因為前者代表著印度的聖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後面至是代表著信徒放生的往生魚,同樣也是不可侵犯的
沒有「印度人不吃羊肉這一說法」,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倒是存在而且還是普遍現象,但也要分情況討論,這里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高的國家,其中大多數印度人信仰的是印度教,還有一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也就是穆斯林。可以說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幾乎就是全部印度人的信仰,可能有的朋友疑惑了,那佛教呢?佛教起源於印度,而且佛教還是世界三大教之一,難道印度人不信仰佛教了嗎?答案毫無疑問是的,事實上,佛教基本在印度已經絕跡了,沒人信仰佛教了,而且就信徒數量來說,佛教已經遠遠落後於印度教,如果單以信徒數量而論,世界三大教應該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而且,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達毗羅衛王國,達毗羅衛王國其實是現在的尼泊爾,但是尼泊爾大部分人也信仰印度教,佛教徒少之又少,不僅是尼泊爾,整個南亞地區都是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
那麼印度人不吃牛,豬肉是否與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主張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我看來,印度教是一個奇葩的教,因為它不像佛教,基督教那樣宣揚眾生平等,自由,而是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所有教徒必須嚴格遵守種姓制度,不可逾越,雖然印度如今以法律的形式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法律卻無法強迫宗教信仰,所以即便是在高度發達的21世紀,印度人還是秉持著印度教的教義,愚昧落後(當然僅從種姓制度方面來看)。
印度教規定的種姓制度內容我在前一篇問答中詳細解釋過了,這里表過不提。
那麼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教還崇拜三大主神,即梵天,毗濕奴和濕婆。梵天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奴是降服妖魔,保護宇宙的保護神,而濕婆最有意思,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某私密部位為象徵,是毀滅之神。牛是濕婆的坐騎,所以牛在印度教信徒心中地位是非常高的,是神這一級別的,再加上印度教主張非暴力,不殺生,所以信仰印度教的教徒很多都是素食者,即便不是素食者也絕對不會吃牛肉,如果一個印度人吃牛肉,那麼他要麼不是印度教徒要麼就不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
而前面說過了,印度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這點大家應該都很了解了,想必各位的家鄉都有不少蘭州拉麵館吧,裡面可不賣豬肉。
《古蘭經》指出了三種不潔食物,其中就有豬肉,他們認為豬是雜食性的,貪婪,骯臟,性惡無常不是好東西,而牛,羊只吃草,性情溫順且純潔因而他們才會宰殺牛羊而不吃豬肉。
所以由於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盛行就導致了印度國內有的人不吃牛肉而有的人不吃豬肉,還有的人什麼肉也不吃,當然了沒有信仰的人什麼肉都吃,只不過這部分人很少罷了。
基於這種情況,印度吃雞肉,魚肉的會比較多一點,而且印度真的有右手吃飯的習慣,印度人通常不會用左手遞東西給別人,因為他們認為左手不幹凈,至於為何不幹凈,大家都懂得。
雖然大多數印度人不吃牛,但印度確實牛肉出口大國!是的,你又沒看錯,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印度出口的牛肉是水牛肉,在印度,牛也分三六九等,他們認為,水牛不是牛,可以隨意宰殺,但事實上,在巨大的出口利益面前,很多不是水牛的「神牛」也會被送入屠宰場,或許「金錢」才是一個人最堅定的信仰吧……
Ⅱ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瑪莎拉
瑪莎拉粉是印度人比較喜歡的一種口味,和我們中國人大多數喜歡麻辣一個道理,瑪莎拉粉是一種調料。
網路上盛傳這么一種說法——印度食物皆糊糊。
印度人的確做什麼菜都要磨成糊糊狀,不是黃糊糊就是爛糊糊,不是稠糊糊就是辣糊糊。而且,在印度,無論是高檔餐廳里的豐盛佳餚,還是街頭平民百姓的簡單小吃,都有這個特點。
印度人的糊糊食物。攝影/petrrgoskov,來源/圖蟲創意
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因為印度人太愛吃香料了,而糊狀是最易於把香料均勻、全面、徹底地與各種菜融合起來的形式。
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印度菜就一定離不開香料,沒有香料就不是正統的印度菜。而在香料中,混合香料瑪莎拉 (Garam Masala) 是絕對的主角,可以說,它堪稱印度 美食 的靈魂,
卷餅蘸糊糊。來源/網路
無瑪莎拉不歡的印度人
印度完全是一個香料的國度。
香料在印度擁有漫長古老的 歷史 ,它們被應用到香薰、精油、茶飲等各個方面。目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產地,全球70%的香料來自印度。一般印首派慎度家庭常用的香料大概多達30—40種,並根據自己的喜好、家鄉口味、當地物產以及個人喜好自行搭配。
印度每個母親都會有自己獨特配置的香料配方,當小孩長大離家後,都會留著媽媽印度菜香料的味道,回到家後,會要求嘗嘗媽媽煮的家常印度菜。「媽媽的味道,就是香料的味道。」
在印度家庭,新媳婦嫁進家門的第一天,婆婆通常會讓媳婦准備一道名為「Semolina halva」的簡單甜點來測試媳婦的廚藝,這道甜點,也需要加入豆蔻等香料。
印度當地集市上的傳統香料和乾果。攝影/Curioso Photography,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因此,印度菜與香料的結合,令印度的飲食文化與家庭文化緊緊連結而密不可分。而瑪莎拉,就是印度香料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
所謂瑪莎拉,如果直接從字面上翻譯,指的是溫熱的香辛料,包含肉桂、肉豆蔻、黑胡椒、小豆蔻及姜,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十三香。每個廚師都有其獨門配方,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致做法為各種香料經烘烤、冷卻後,再磨成粉,嘗起來口味相當的「沖」,有一種香辛料的刺鼻感。烹調食物時,灑上一點瑪莎拉,就能夠大幅提升食物的香氣和口感。
大家在 美食 視頻中看到的印度街頭小吃攤,甭管人家的製作環境、製作方法有多麼不衛生,只要灑上瑪莎拉,就能夠蓋住其它食材的味道,把一道看起來下不去口的小吃,變成味道很香的人間美味。當然,這只是印度人心目中的人間美味,中國人基本上是難以接受的。也正因為瑪莎拉有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所以它堪稱是印度小吃販子手中必備的「法寶神器」。
瑪莎拉咖喱蝦。來源/網路
瑪莎拉在印度的泛濫,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三餐離不開瑪莎拉只是常規操作。印度人吃冰棍要加瑪莎拉,烤紅薯要加瑪莎拉,吃芝士要加瑪莎拉,甚至在吃水果的時候,都會撒點瑪莎拉。有些中國人去印度 旅遊 ,在街頭買水果時,小販們不但會幫你把水果削皮切塊,還會貼心的在水果上撒上自己調配的瑪莎拉。
印度街頭小吃。攝影/小魚,來源/圖蟲創意羨亂
不僅僅是吃,喝的東西也逃不開。者敬喝白開水加瑪莎拉只是入門,印度人喝鮮榨水果汁會加瑪莎拉,喝椰子汁會加瑪莎拉,喝可口可樂會加瑪莎拉,喝咖啡會加瑪莎拉,喝奶茶還是會加瑪莎拉。
在印度的街角、火車站等人口稠密處,你經常會看見瑪莎拉茶茶店。想想瑪莎拉茶那個味道,該有多麼的酸爽!
印度瑪莎拉香料茶。攝影/Alexander,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也就是說,印度人無論吃喝,都要加瑪莎拉。有人說印度人愛瑪莎拉,就像四川人愛辣椒一樣。其實,這兩者不能類比,四川人再愛吃辣椒,會往咖啡里放辣椒嗎?
所以說,瑪莎拉是印度 美食 的靈魂。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瑪莎拉
印度人不是一開始就對瑪莎拉情有獨鍾的。
事實上,印度現在的飲食習慣並非土生土長。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前,古印度人吃什麼菜,目前已不可考,但當雅利安人從波斯 (伊朗) 進入印度大陸後,也一起把中東飲食習慣帶到印度。在沒有冰箱的上古時期,中東地區的人為了保存食物,就在食物上放辛香料以延緩變質期。因此,印度飲食也就跟著雅利安人一起改變了口味,各種辛香料混雜於食物中。直到現在,很多印度家庭也買不起電冰箱,瑪莎拉還能繼續發揮它保存食物的特殊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菜現在經常用的辣椒,是16世紀才由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印度以及亞洲的。
西方殖民者從新大陸帶來的香料不止辣椒,外來的多種多樣香料加上本土香料,讓印度人發現,在食物上只添加一種香料,口味太單一,為什麼不把多種香料混合起來呢?果然,混合香料,也就是瑪莎拉真的產生出了特殊香味。瑪莎拉常用香料超過五種,有時甚至達十種或更多。辣椒、黑芥末籽、孜然、姜黃、葫蘆巴、姜、大蒜、小豆蔻、丁香、香菜、肉桂等香料,就能組合出不同風味。在印度,有很多賣瑪莎拉的店鋪門口通常都會有一塊木板,上面寫著瑪莎拉的配方,少的幾十種,多達幾百種。
瑪莎拉的美味在印度快速傳播開來後,成為印度人的「國粹」。現在,每個印度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祖傳瑪莎拉,而且傳媳不傳女。由於每個女人在嫁人後都會成為兒媳婦,所以每一個印度女人都是一位香料調配大師。
出嫁的印度女性。來源/電影《摔跤吧!爸爸》截圖
印度人喜歡吃瑪莎拉,還有現實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湖南人喜歡吃辣椒,跟當地氣候溫熱潮濕有關系,人們需要吃一切祛除「濕氣」的食物。印度氣候比湖南更加濕熱,印度半島地處熱帶和北半球亞熱帶,印度全國都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高濕,溫度最高可超過50度,最低也有十幾二十度,使得印度人常年體表溫度很高,高溫就要多喝水,身體內「濕氣」就很重。
瑪莎拉裡面含有多種辛辣香料,比如辣椒和胡椒。把瑪莎拉加在食物和飲水裡,一方面可以促進食慾,一方面也可以「解熱散氣」。
印度沒有單一語言,方圓十公里的區域能聽到十種不同的語言及方言。同樣的,印度菜也有非常多的變化。然而,由於氣候同樣濕熱的原因,印度菜即使非常多元,也都離不開瑪莎拉。
印度街頭小吃。攝影/小魚,來源/圖蟲創意
由於有了瑪莎拉這個萬能調味品,印度人的家裡沒有醬油、辣醬、味精這些調料。
事實上,瑪莎拉不僅只是印度人的國民 美食 ,它在巴基斯坦及孟加拉都很流行,甚至會出現在中東料理中。
食用瑪莎拉時,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所謂的道地口味,而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香料,調配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才能輕松地享用 美食 。
瑪莎拉不等同於咖喱
很多人誤以為瑪莎拉就是咖喱,甚至稱呼瑪莎拉為「印度咖喱」,其實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咖哩源於泰米爾語kari,英國殖民時期被英語吸收,成為一個英語詞彙,並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它是一種煮熟的蔬菜、肉或海鮮,加上香料和鹽。咖喱主要有兩種類型——素食咖喱和非素食咖喱。素食咖喱由蔬菜和蘑菇、扁豆、煎餅等製成的咖喱組成,而非素食咖喱則由肉、雞、魚等製成的咖喱組成。一般說來,咖喱是油炸食品,烹調時需要大量的油,不過也有不需要經過油炸的咖喱。
在亞太地區,咖喱已成為主流的菜餚之一。到了日本,咖喱經過本土化改造成為日式咖喱,發明出了咖喱塊。在泰國,咖喱裡面加入了很多草本植物,讓咖喱變成綠、黃等顏色。泰國的咖喱也不像印度那樣偏糊狀,而是直接澆在飯菜上,類似咖喱醬模樣的配料。
印度咖喱和米飯菜餚。攝影/Joshua Resnick,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與咖喱不同,瑪莎拉一詞源於烏爾都語,是一種紅色的香料混合物,用來給菜餚添加更多的味道。咖喱可以辣,也可以不辣,怎麼調配完全根據個人的口味,而瑪莎拉無一例外都有些辣。根據辣的程度,瑪莎拉又可以分為重口味和淡口味兩種,黃色、紅色屬於重口味,綠色、白色屬於淡口味。其中重口味的瑪莎拉,如果不是印度人,會難以下咽。因為它有那麼一絲絲的臭味,它進入嘴裡的時候,會讓你感覺到咸臭咸臭,令人心理不適。對中國人來說,瑪莎拉做的菜口味太偏重,因為裡面含有姜黃粉,看起來黃黃的,汁又很粘稠,不是很容易讓人接受。
可以說,為了增加咖喱的味道,可以在咖喱中加入瑪莎拉,咖喱加了瑪莎拉就變得辛辣了。但是反過來,你不會看見有人往瑪莎拉里加咖喱。
如果中國人想嘗一嘗印度這個 美食 靈魂,不必去印度,自己就可以網購做好的瑪莎拉。通常,你會有三種選擇,第一種,當然是自己買各種單一香料回來組合,例如姜蒜、丁香、香菜籽、茴香等,煮一道菜大概會用到十種左右的香料;第二種就是買混合好的瑪莎拉粉,頂多再加上油、優格、辣椒等;第三種最省事,就是買全都混合好了的瑪莎拉粉,只要再加入肉類就好,但也因為這樣購買時要留意辣度。辣度怎麼看呢?在包裝袋的最下面會有辣椒顯示,一根辣椒是微辣,兩根辣椒是中辣,三根辣椒就是超辣了!
製作瑪莎拉的原料香菜籽。攝影/牛犇,來源/圖蟲創意
雖然市面上就能買到配好的混合香料瑪莎拉,但如果能自己做也是樂趣十足,還能自己調出喜歡的風味。更棒的是,不管是肉類料理還是蔬食,都能一展其風采。它的做法也很簡單,我們可以准備1大匙孜然粉、1½小匙香菜籽粉、1½小匙小豆蔻粉、1½小匙黑胡椒粉、1小匙肉桂粉、半匙丁香粉、半匙肉豆蔻粉這些材料,把它們倒入碗中混合均勻,將完成的香料置於密封容器中,保存於陰涼乾燥處即可。
不過,印度瑪莎拉味道很強,我們在吃飯時,用量不需要太多。而且,瑪莎拉和咖哩粉不同,沒有使用著色性香料,只要加入少許就可以增添香味。
如果有機會,大家還是親自去印度嘗嘗瑪莎拉吧!
參考資料:
1、陳愛玲《辛香料風味學:辛料、香料、調味料!圖解香氣搭配的全方位應用指南。
END
他們除了會做那吃,別的也不會呀,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呀,
Ⅲ 印度人吃什麼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印度人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印度人的一道主菜呈現給大家。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Ⅳ 印度人喜歡吃什麼
印度人重口味,喜歡吃咖喱和辣的食物,特別愛吃咖喱菜,手抓餅。喜歡吃甜的所以印度人都比較胖。喜歡吃洋蔥,印度有很多街邊小吃都喜歡放洋蔥,在印度,洋蔥可以稱得上是全民食品,洋蔥是任何印度菜的基本成分,不論是富豪,還是乞丐,餐中必有洋蔥。
"咖喱"一詞來源於坦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咖喱飯非常有名,主要材料有牛肉、豬肉、雞肉等,輔料有土豆、胡蘿卜、洋蔥、咖喱塊等,口味屬於咖喱味。在印度咖喱飯常常被用來做主食。
Ⅳ 印度人不吃牛肉、豬肉跟羊肉,那他們吃什麼肉
印度人主要吃雞肉、鴨肉和魚肉。由於宗教信仰很多幸福人不吃肉,虔誠的信徒可以做到終身不吃肉。印度人對魚肉也很挑剔,不吃恆河裡的魚。
Ⅵ 印度人不吃豬肉,也不吃牛肉,那麼印度人究竟吃什麼肉呢
印度人不吃豬肉或牛肉,但他們可以吃雞肉、鴨子和魚。在印度人的信仰中,牛是一種神聖的象徵,是一種受信徒尊重的存在。他們不僅把牛當作自己的神,而且把牛當作自己的母親。在印度人心中,牛的每一部分都有神力,所以每逢節日,印度人都會在額頭上塗抹牛糞。他們認為它可以更接近他們的神。因此,牛在印度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至於它們不能被屠宰和食用。因此,在印度,因為信仰,印度人不吃牛肉。
Ⅶ 從印度飲食做為切入點,觀察印度人的性格和其民族性大家看法
以印度飲食作為切入點,大致可以推倒出印度人的性格和民族性,有這么幾個特徵:
1,印度飲食的口味很重,普遍偏辛辣,其中的甜食也很甜。這種重口味飲食習慣,使得印度人的性格,顯現出極強的主觀個性。這也許就是導致印度成為多宗教國度,而且印度人普遍信宗教,的主要原因。
2,印度自古與我國就有交往,但是印度人吃飯不用筷子。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三百多年,但是印度人吃飯也不用刀叉。
由此可見,印度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印度人的內心,對外來影響十分抗拒。由此可見,印度 社會 並不會十分熱衷於求新求變,印度的發展只是對外部環境變化,所作出的被動反應而已。
3,印度人實行分餐制,吃飯用手抓,食物用芭蕉葉來乘放。由此可見:
①,印度人看重規矩,也注重個人意見,與人相交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分餐制,大家互不相干,各吃各的,各有各的吃法,各有各的活法。
②,印度人為人處世,力求簡單丶直白。
手抓飯,一人一份,抓了就吃,不用顧忌他人的用餐感受,也用不著講什麼用餐禮儀,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久而久之,印度人性情就會變得簡單丶直白,為人處世也會變得隨心隨性。
③,印度人不注重吃相,做事也只憑個人喜好,不怎麼講究。
印度人用芭焦葉承載食物,一人一份。因此一不用注意吃相,二不用關注他人,三不用吃完洗碗。久而久之,印度人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在意別人的關切,更不會認真的對待善後問題。
4,印度人食物主要以素食為主,這就意味著,印度人雖然個性強烈,但是暴力傾向並不嚴重。通常肉食比重大的族裔,暴力傾向嚴重。
例如,俄羅斯人表面上很斯文,但是俄羅斯人也很暴力,這與俄羅斯人肉食比重大的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相對而言,以素質為主的族裔,暴力傾向要小得多。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印度人不太重承諾,不太守信用。印度人看重自己的利益,不太重視別人的合法利益。印度人有點冥頑不靈,但是印度人也不邪惡,有其寬容善良的一面。印度人很注重當下的得失,不會過於在乎過往的是非曲直。
因此,跟印度人打交道時,應該一碼歸一碼,不應該想太多。跟印度人做交易,應該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要扯遠了,更不要在意什麼老客戶與新客戶,否則您十之八九會吃虧。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人生在世,生活、工作無疑是整個主線,彼此相連相交,一個國家的文化來源於民風民俗,一個國家的規矩也影響這這個國家民眾的生活習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國家是走向強大,還是走向弱小,不能任由傳統的民風來自然發展,而是要改變,凡是能夠善於改變的國家,都很強大。印度,是一個另類,它也在改變,但印度特有的傳統意識阻礙著這種改變,形成了印度風格的國風、民俗。而人的行為,自然會影響到飲食,因為人的行為的一半就是生活,從生活習性也能看出工作態度和性格。
從飲食看印度的性格與民俗; 印度飲食同樣一個民族飲食習慣的傳承,印度氣候比較熱,食物存放容易霉變,因此,印度喜歡把蔬菜什麼的統統剁碎,它們喜歡把各種食物混在一起,加入食鹽、各種香料,這樣容易保存,這是印度飲食的根源。印度人不追求飲食的多樣性,也不追求色、香、味、美,印度人對於飲食不挑剔,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食物只不過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它們更習慣追求精神享受,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裡,而不是生活在世俗世界裡。
印度人注重精神信仰,忽視現實生活,因此,它們通常不習慣循規蹈矩,更習慣鬆散、得過且過; 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裡,受印度宗教信仰的影響,它們相信生命輪回,宗教信仰也影響到了印度人的飲食。一切簡單就好,吃飯用手抓,也使很多食品種類受到限制,不是什麼食物都能用手抓著吃的,所以,印度飲食相對簡單。你在印度打開電視,很少見到各種 美食 節目,各種吃法,各種食材,如果不控制,任何動物都能給你吃沒了。對於精神的追求,必然會對現實產生漠視,所以,印度人的性格自由散漫,缺乏上進心,得過且過,不習慣做事條理化,不講究衛生,家門口臟亂差,它們很少去打掃。印度宗教信仰把人的物質世界定義為幻覺,既然是幻覺,何必去認真對待呢?因此,印度 社會 秩序很亂,它們也不習慣遵守章程。
印度飲食上的隨意性,也反映在做事上,這一切和印度的宗教信仰有關系;
印度宗教倡導人生輪回,印度人認為,人的生命是可以再次來過的,既然如此,風水輪流轉,爭什麼,等著就是了,這輩子過的不好,下輩子好好過就是了。所以,印度人的性格就像處理食物一樣,吃飽了就行,印度人的性格散漫,沒有時間觀念。舉一個例子,印度是有種姓制度的,把人分成四等級(還有一個不夠等級的),即:即婆羅門(宗教: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行政貴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主商業)、首陀羅和達利特(被征服的土著人,奴隸)。除了以上有等級的,大多數是沒有等級的第五種人,即:賤民,不可接受者;印度早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卻沒有抗爭,因此,大多數印度依然普遍遵守這個制度,所以,印度人的性格,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它們不團結,也不善於改變。
過分執著於精神世界,對現實生活的冷漠,也讓印度目光短淺,並以此為榮,迷失自我;
印度確實是一個奇葩的國家,你能想像印度人左手上廁所洗屁股、右手在盤子里抓飯吃的畫面嗎?如果你能接受這個,你就能接受印度 社會 很多奇怪的現象和習慣。
印度人崇尚自然,又追求「潔凈」,宗教思想根深蒂固,他們不用紙擦屁股而是用手洗,他們不在家裡建廁所,而是在野外隨處大小便,甚至在大街上就地解決,說這是追求自然;牛可以在大街上暢行無阻,沒有人去驅趕,牛尿當作飲料喝,牛糞用來做餅吃,說這是神的賞賜,好多的奇葩事情,不一而足,簡直刷新了我們對地球人的認知。
由此可見,印度的飲食是多麼的神奇,不僅味道有些「奇特」,而且形狀也非常的辣眼睛,都是些黏糊糊的東西,讓人充滿遐想。印度人吃飯靠右手抓,左手是用來洗屁股的,兩手不能亂用。吃飯時,右手將飯菜反復攪拌均勻,然後送入口中。如果你到了印度,你絕對難以下口,但印度人卻吃得津津有味。
印度人以吃素食為主,他們認為吃素可以使人高尚、聖潔,對 健康 有益,陶冶性情,大部分人都比較溫和謙順,缺乏抵抗和戰斗精神,從疫情期間大街上警察用棍子抽打市民就可窺見一斑,幾乎都是逆來順受,又懶散無序,印度人的性格就像他們吃的咖喱飯一樣,鬆鬆垮垮,稀稀拉拉,而且還有一股刺鼻的怪味。
吃什麼,長什麼,印度人飲食奇葩,做事也就奇葩,我們只能驚嘆,阿三真了不起!
印度飲食的特點是看似豐富多彩,其實非常單一,就各種香料醬料混合撈。作者無數次觀看各種印度食物的製作,印象是無腦,無心,只有機械的儀式感。因為無文化(作者始終認為印度的文明文化非常低級,當然佛學除外,佛學在印度已式微了),所以缺乏對食材,食材與人的關系的理解,缺乏對烹飪各環節的技術的調整,升級整合的文化指導,使大多數的印度菜都是違理的,不 健康 ,烹飪手法工序呆板不能有效利用食材和能源,不美觀,不衛生。
不過印度的傷害是好象化學腐蝕傷,很惡心,但是表面傷,但西方和日本的傷害是捅刺傷是很致命的!
我沒去過印度,對印度的了解是通過媒體,網路,去過印度的朋友介紹。長時間的聽、看,我覺得總體情況是真實的。這包括印度民間,和高種姓印度人的飲食。首先,為了迎合印度人用手吃飯的習慣,印度的菜餚都做成糊狀,這應該沒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印度菜餚的顏色和形狀和嘔吐物和排泄物相似。他們用右手將糊狀物和米飯混合一起抓入嘴中。這種低級,愚蠢的就餐方式,印度卻稱很先進,就象他們用左手擦屁股一樣,這種惡心的操作,印度人卻拿來和全世界作對,說廁紙不潔!從印度人的這些習慣我總結出,所有的愚昧、愚蠢、無知、無恥都在印度!
印度菜和印度人一樣,極具地區特定性和多樣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的 歷史 ,征服者,貿易夥伴以及印度宗教和文化習俗的影響。
印度菜的特色
盡管印度 美食 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但整體仍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全國各地的印度菜都高度依賴咖喱,以之搭配肉類、蔬菜或乳酪等,其中的香料混合物、湯汁流動性和配料等取決於地區偏好。
總體而言,印度南部地區的人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偏愛大米。
所有的地方菜都愛加入豆類。印度菜使用的豆類也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菜系都要多:紅扁豆,孟加拉國豆,木豆或豌豆,黑綠豆和綠豆等等。烹飪方法也多種多樣,整豆,掰開,或磨成豆粉等等。
印度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不使用乳製品的菜餚中添加奶油,並在素食中添加蛋白質。
印度菜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香料的多樣化使用。印度香料混合物基本上要使用五種以上的香料,有時會混合更多。如辣椒、黑芥末籽、小茴香、姜黃、胡蘆巴、姜、大蒜、豆蔻、丁香、香菜、肉桂、肉豆蔻、藏紅花、玫瑰花瓣精華和細辛粉等等。恰娜·瑪薩拉(Chana Masala)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香料混合物,裡面有豆蔻,肉桂和丁香,其餘香料因地區和個人喜好而異。
外部影響
貿易帶來的影響在印度菜中表現得很明顯,某些特定地區的菜餚帶有明顯的外國印記。印度的香料深受阿拉伯和歐洲商人的追捧。作為交換,印度得到了許多影響其烹飪傳統的商品。比如葡萄牙商人帶來了西紅柿,土豆和辣椒,它們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印度菜式中。阿拉伯商人則帶來了咖啡和阿魏(asafoetida)。
印度的征服時期也極大地影響了其菜式的發展。莫卧兒征服者在15世紀初到16世紀末佔領了印度,他們給印度的烹飪傳統中注入了波斯元素,比如在醬汁中使用奶油和黃油,菜品中加入肉類和堅果等,代表菜式有比爾亞尼菜(Biryanis),咖喱卜(samosa)和老三蒲牢(pulaos)等等。
英國將湯和茶引入印度,但對印度菜的影響不大。相反,殖民過程卻將印度菜融入了英國文化中。例如雞肉蒂卡·馬薩拉(Chicken Tikka Masala)是印度的一道流行菜,實際上它是印度的產物,但卻被稱為「英國真正的民族菜」。甚至西方的「咖喱」這一概念(指大量肉汁和類似燉菜的菜餚)也源自英國的解釋。其實,咖喱粉是英國人發明的,印度的香料混合物最初是由殖民地的英國廚師配比的。
印度人的性格和民族性
印度人的性格高度多樣化,其文化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和地區特徵的影響。阿育吠陀教義強調思想、身體和精神之間的平衡,也規定了食材搭配和烹飪方式,對印度菜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對信奉者的言行舉止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外,整個印度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是素食者,這是由他們信仰的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或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所決定的。因此,印度大部分菜式里都不放肉。此外,印度教徒信奉牛,認為牛是神聖的,而穆斯林則認為豬肉是不潔的,因此從不食用。根據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定地區的菜式里會刻意減去某些成分,以符合宗教規則,這也對信仰該宗教的印度人進行了各種規范與限制。
簡單歸納一下印度人的性格特點如下:
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孟買:有趣,不守規矩,噪音創造者;
南部各州:受過良好教育,英語普遍良好,思想開放,態度舉止是印度最佳的 ;
東北印度:男人暴力,粗魯,女孩漂亮,虛心;
北印度:粗魯,保守,好打鬥。
在長期的政治征服,價值體系, 社會 結構和 社會 化進程的 歷史 大背景下,印度人的性格跟印度菜一樣,普遍比較重口味,偏愛刺激,外加復雜多樣性,但其民族性中的團結、對宗教的虔誠及對國家的忠誠還是令人佩服的。
Ⅷ 介紹印度人吃什麼
印度人不喜肉食,喜歡吃素,我估計他們對吃肉食的人還會比較鄙視。印度只吃三種肉,雞肉、魚肉和山羊肉,而且吃的很少。印度人不喜飲酒,這是傳統,但是年輕人會聚在一起豪飲,不成問題,而且我也看到過一些老漢去賣酒的商店揣上兩瓶高度的伏特加樂顛顛的回家小醊。印度人吸煙的很少,這不是傳統問題,有可能是經濟問題,因為我看到印度煙民去賣煙的小店買一支煙,然後點上享受一番。印度的商店裡不賣酒也不賣煙,超市也不賣肉,賣煙賣酒都有專門的小店,但我不知道到哪裡買肉,我為此去了集貿市場和夜市,在那種在中國應該到處是烤羊肉小攤的氣氛里,我沒有看到哪怕一小塊肉,到處只是賣堅果和甜食的攤位。吃不上喜歡的肉使印度飲食對於我大為遜色。 印度可能由於沒有炒菜的鍋,因此沒有炒菜,所有的菜品幾乎都是糊糊狀的東西。主食有三種,米飯(有白米,但多數會炒一下)、面條(也是炒的,沒有湯面哦)、餅(各種各樣,菜汁揉到面里做的,有一種叫做印度麵包的餅幾乎和中國的烙餅沒一點區別,估計是鄭和教他們的)。那些黏糊糊的菜品配不同的主食,有的是就米的,有的是就面條的,有的是就餅的。我要著重說一下印度的米飯,我感覺那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米,口感很不好,粒型很長,沒有粘性,就像是過去吃的秈米,炒出來也是散的。 我們在印度受到的待遇還是不錯的,早飯在酒店吃,印度人服務意識強,你想吃什麼就和服務員說,他會給你端上來,分到盤子里,就差喂到你嘴裡了。一般是煎蛋、牛奶(可以加玉米片)、咖啡、水果(幾乎天天是菠蘿和木瓜)、炸油餅、土豆泥或土豆餅、蒸制糕點。煎蛋天天吃很膩,後來我們都換成煮蛋了,但是他們會熱情的幫你把皮剝掉,然後抓到你的盤子里,你看到他們服務員黑黑的手(膚色),我相信大家不會感覺舒服,但是你要拒絕他的服務會讓他們誠惶誠恐的。 午飯在工廠餐廳,休息日在酒店吃,但無論在哪,都會按程序來,很麻煩。喝完冷飲,先一人上一碗湯,印度的湯是加了麵粉的,有點像中國的糊辣湯,也是有一點辣味,說老實話味道還可以,和我們一起的德國西馬克的工程師每頓飯都要喝兩碗。然後會換餐具,換上大盤子和刀叉,端上主食,就是我說過的米、面條和餅,攪成糊糊的蔬菜、雞肉、羊肉 。剛端上來的主食服務員會給每人分到盤子里,直到你說「ok」。剩下的,放到桌子上,大家自己取或招呼服務員替自己取。吃完主食換餐具,換上一套小勺和小碗,吃甜點或冰淇淋。在這之前或許還有果盤,當然也要換餐具(對了,好像很長時間沒有見果盤了,看來印度人也是能省就省啊,對中國專家也這么不大方)。 晚飯在酒店,服務很周到,招呼打得很勤,每句話都有「sir」,值得表揚。我們自己點,一般會點炸羊肉(印度配羊肉的醬真是很好吃啊)、雞大腿(印度叫『胳巴』)、雞翅根(印度叫『雞根』)就著面條或餅吃(多讓人瞧不起的吃法啊,哈哈)。 印度的小吃幾乎都是甜的,而且是非常甜,油炸的居多,你要是買一些小販會用報紙給你包上,還是算了吧,讓愛吃甜食的南方人來享受吧。印度的湯卻非常咸,鹹得連東北人都受不了,真是怪了。 最後說一下價錢的事情。一份面條價值120~150盧比,絕對吃飽一個人,飯量小的兩個人吃一份都夠嗆,這都是飯店裡的價格;一份炒米飯100~130盧比;一份白米飯80盧比;面餅一張(比較小)12~50盧比,看裡面有什麼了,那種類似中國油烙餅,一張20盧比,兩張就可以了;啤酒一瓶(好一點的,都不是印度產的)100盧比,到外面自己買65~80盧比;白酒一瓶3兩,40度左右,75~150盧比(差的就不說了);雞翅根一份100盧比,八個;雞大腿150盧比兩個;一份羊肉飯有羊肉、胡蘿卜炒豆角、炸土豆條、澆汁、米飯等150盧比 ;單買一塊羊肉大約半斤不到70盧比;一份湯可以到65盧比(真貴啊,可能喝湯的都是講究人,貴一點沒關系),別的想不起來了,對了一美元兌換47盧比。
Ⅸ 印度人不吃豬肉,不吃羊肉,還不能吃牛肉,那他們吃什麼肉
印度人平常吃魚肉還有雞肉為主。由於印度信奉印度教,印還有伊斯蘭教,所以不能吃牛肉,還有豬肉和羊肉。因為宗教因素,吃這些肉會認為是一種罪孽。而且牛在度是聖物,所以不能吃。甚至因此印度還是世界人均擁有牛的數量最多的國家。
如果說印度人喜歡吃什麼。印度人吃的碳水化合物比較多,各種餅,薄餅脆餅囊之類,米飯(巨甜無比的甜稀飯,各種香料的炒飯和白米飯各種)是基本的,還有豆類,以及土豆都是或者香料香葉炒一炒,蔬菜方面,各種顏色的彩椒和洋蔥印度人吃的特別多,尤其洋蔥,什麼食物裡面都可以加。很少見人吃綠葉蔬菜和菌類,番茄,秋葵,胡蘿卜,黃瓜都比較常看見人吃。
Ⅹ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和豬肉,那他們平時吃什麼肉呢
首先這個問題,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是有考究的。印度人不吃羊肉並沒有考究,印度人在吃羊肉上並沒有避諱。印度人不吃羊肉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在印度是有很多人吃羊肉的。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為什麼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的原因。以及那麼他們平常都吃什麼肉。
印度人不吃牛肉
在印度人幾乎沒有人會吃牛肉,你去餐館幾乎是沒有牛肉供應的。牛肉作為一道美味佳餚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但是在印度,牛肉是被禁止的。
圖為,印度恆河鯰魚泛濫成災
總而言之,平常不吃牛肉和豬肉的印度人,他們多會選擇雞肉和魚肉,這兩個肉類是印度人最經常吃的。另外恆河的魚肉他們是避諱的。
關於印度人的肉類飲食習慣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