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印度文化的展示和表演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被稱為「人種博物館」。其中較大的民族有十幾個,較小的民族也有幾十個,且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傳統和風俗。印度還是一個多宗教、多種姓的國家,除印度教、穆斯林、錫克教、耆那教和佛教外,世界上其他各大宗教在印度都能找到它的教徒。
三千多年前產生的種姓制度,把人們按不同分工、職業劃分成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世代相傳,終身不變。在經歷數千年歷史變革之後,這種多元化社會使印度民族呈現出自由渙散、我行我素,甚至是一盤散沙的現象。即使是在當今印度,你也不難發現這種現象似乎無處不在。但是,印度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古國和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它又表現出很強的凝聚力。特別最近些年來,印度社會基本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那麼,產生這種凝聚力的原因是什麼呢?
歷史根源
翻開印度歷史,你就會發現許多外來民族都曾先後侵入次大陸,波斯、匈奴、阿拉伯、伊斯蘭、突厥、英國等都曾染指印度,並在這塊沃土上掠奪財富和繁衍生息。公元三世紀,阿育王統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土地,使孔雀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佛教逐漸演變為世界宗教。此後一千多年,印度基本上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十六世紀初,莫卧爾人乘印度分裂之際,南下侵入印度,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莫卧爾帝國,實現了第二次相對統一。十七世紀初,英國殖民者侵入印度,經過二百多年的各個擊破和分而治之,英國侵略者於十九世紀中葉正式統治了印度,建立了「英屬印度」。綜觀上述歷史發展趨勢,印度總體上是處於分多於合,合中有分,而且每一次分或合都與外來入侵密切相關。但是,在兩次民族整合當中,印度始終是印度。西天取經的我國著名僧人唐玄奘曾這樣描述,在那裡,雖然人們的膚色有黑有白,他們都是印度人;雖然小國眾多,土邦林立,它們都屬於「王印度」(我國古代對印度的一種習慣稱謂)。這就是說,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已歷史地形成了一種地緣觀念,而生活繁衍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已經具有了一種很強的認同感。不僅他們都把自己當作印度人,而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也都把他們看作是印度人。
文化根源
文化根源是形成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因為這種凝聚力說到底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和一種無形的文化鏈接。
印度文化有兩大基本特徵,即它的多樣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基本上屬於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無神論者極少。在紛繁復雜的印度文化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貫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終。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回歸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由於有了這種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與物質這個哲學根本問題上表現出重精神輕物質的傾向,它同時也決定了絕大多數印度人最基本的價值觀。可以說,印度國父聖雄甘地主張以東方精神文明戰勝西方精神文明,著名詩人泰戈爾的精神圓滿,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這一價值觀的具體反應。另一方面,在這種宗教文化的帶動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熱情奔放、善於言辭、長於思辯、富於幻想和時間觀念差、動手能力不強的特點。與此同時宗教文化形成的價值取向,還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使印度的文學藝術表現為浪漫、神秘和超現實。
總之,印度教的這種人生哲學和價值觀,經過千百年歷史的演變,已得到絕大多數印度人彼此認可,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內在因素。
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它產生於公元前1000年前的吠陀時代。最初的種姓制度是早期社會分工的具體表現。掌管知識和文化的祭司階層被稱為婆羅門,掌管政權和武裝的階層被稱作剎帝利,掌管商業、貿易的階層為吠舍,手工勞動者被稱為首陀羅。由於這種制度被寫進宗教聖典,因而被固定和規范起來成為宗教信條而深入人心,成為各層次人們不可抗拒的天職。
數千年來,種姓制度雖屢遭人民的反對,但卻愈演愈烈,根深蒂固,並且還衍生出無數亞種姓和次種姓。盡管不同種姓人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隔閡,歧視和不平等,但由於宗教的束縛,不同種姓人之間基本上能安分守己,一般不會起來反抗。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人,在他們看來,主要是由於自己前世做造的業因才導致了今天的果報,因此只有修好今生才能有來世的幸福。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人們都恪守種姓的規范,認認真真做好份內之事。盡管種姓制度給印度政治帶來諸多矛盾,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婦女地位低下,是造成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但這把「雙刃劍」,同時也使得古代印度即構築起來的種姓制度,在現代印度不僅得以繼續,並且維持印度相對的穩定與和諧。它事實上也是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個因素,即不管種姓間有多大矛盾、隔閡與歧視,但人們總體都能統一於已經成形的社會框架中,並使之繼續運轉。
總之,民族凝聚力既屬於文化范疇,也屬於政治范疇。除上述三種文化范疇內的因素外,今天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同樣也是與印度政治、經濟變遷、與印度進步力量的成長壯大、與印度反帝、反殖的民族斗爭及復興經濟爭當世界大國等等均是密切相關的,但本文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㈡ 印度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盡管印度長期以來被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但實際上它既算不上文明體,也談不上古國,而更加類似於一個地理概念。在印度從來不存在同質或接近同質的單一種族、單一宗教、單一文明、單一國家,它只是一個充滿了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被稱為印度的一塊區域。
說印地語的印度斯坦人(HINDUS)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主要在恆河流域。愛吃辣的安德拉族、信佛的瑪拉蒂族、信錫克教的旁遮普族、說孟加拉語的孟加拉族、說古吉拉特語的古吉拉特族、說馬拉雅拉姆語的瑪拉亞拉族、說阿薩姆語的阿薩姆人、說加拿達語的卡納塔卡人。印度不管是就文明還是就族群和國家而言,都不是一個與中國類似的單一體,而更像一個一盤散沙的組合體。
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因:其一是印度缺乏強大國家。雖然在十六雄國時代之後,印度出現過一些大帝國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爾王朝,但一方面這些王朝的統治通常是通過間接統治來維持表面上統一的弱統治體系,根本無法與中國的大一統政權相比;另一方面,印度也從未有過發達的官僚體系來進行治理,它的統治精英階層婆羅門大多是文盲,靠口口相傳、父子相繼的經法進行統治,根本無法與中國通過統一的經典讀物、科舉讀物來培養官僚的做法相提並論。
㈢ 印度的主要節日有哪些
主要的全國性節日有: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伊斯蘭教開齋節 2月
·伊斯蘭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
像印度文化色彩斑斕一樣,印度的節日也是五花八門。
一年有365天,印度人有366天是在過節
印度的節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況不一。
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㈣ 印度的重要節目是什麼
排燈節也叫光明節,是印度的重要節日。在每年的這一天,煙火和各種節日的燈會把黑夜照亮,這是全世界約10億印度人在慶祝排燈節,也是世界上最廣泛慶祝的節日之一。
㈤ 印度主要節日
印度主要節日有:共和國日、獨立日、灑紅節燈節、元旦。
1、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2、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3、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4、燈節(Diw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5、元旦(New Year),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6、普什卡駱駝節:普什卡博覽會或普什卡嘉美拉是一年一度的為期五天的駱駝和畜牧展,在印度拉賈斯坦邦普什卡鎮舉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駱駝交易會之一,除了買賣牲畜之外,它已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其亮點已成為諸如「matka pod」,「最長的胡須」和「新娘比賽」等競賽。
㈥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
瑜伽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一詞原意是結合、和諧,古印度人修練瑜伽術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修行最高境界。公元2世紀,派坦伽利(Patanali)撰寫《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niyama純潔的操守;Asana身體姿態;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等分支,意在傳播瑜伽的智慧精髓。
位於印度北部Uttarnchal邦的瑞詩凱詩Rishikesh堪稱世界瑜伽之都,全球有資質的瑜伽教練60%以上都到瑞詩凱詩修行過。在這個人口不到7萬的小城裡,有100多家瑜伽學校,成千上萬名不同膚色的瑜伽愛好者每年不辭辛苦地趕到這里,為的就是得到當地瑜伽大師的指點,尋找心靈中的至純之地。
㈦ 印度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印度的傳統節日:
1,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
2,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
3,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4,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5,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穆斯林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穆斯林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穆斯林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穆斯林們到清真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6,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遊行或舉辦賽牛會等。
7, 復活節 公歷3月2重日至4月25日間,是基督教節日。基督教徒要到教堂做禮拜,慶祝耶穌復活。
8,除十節 公歷5、6月間,是印度教節日。該節源於古代對河川女神的祭祀。印度教徒認為,節日期間到恆河等聖河沐浴,可消除身、口、意三方面的十種罪惡。
9,獨立節 公歷8月15日。紀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布國家獨立。
10,燈節 公歷11、1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印度最隆重的節日。
㈧ 印度主要節日 主要節日有哪些
印度的節日算得上是名目繁多,有的是宗教性的,有的是紀念名人的,有的是慶祝國家的重大事件。由於印度是多宗教的國家,每個教一年都要過幾個節,所以顯得節日特別多。
印度的節日分兩大類,第一類叫「政府節假」,這是全國各政府機關都放假的節日;第二類叫「局部節假」,指的政府機關人員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不同地區分別享受的節假。
「政府節假」有15個:1月26日,共和日,即國慶。
3月29日,霍利節,即灑紅節,印度教節日。
4月1日,耶穌受難節。
4月25日,大雄誕辰節,耆那教節日。
5月26日,佛陀誕辰節,佛教節日。
7月12日,開齋節,伊斯蘭教節日。
8月15日,獨立日。
8月31日,克里希那誕辰節,印度教節日。
9月18日,古爾邦節,伊斯蘭教節日。
10月2日,聖雄甘地誕辰。
10月14日,十勝節,印度教節日。
10月17日,穆乎蘭節,紀念穆罕默德的孫子。
11月4日,燈節,印度教節日。
11月20日,納那克祖師誕辰節,錫克教節日。
12月25日,聖誕節,基督教節日。
從上面這些節日可以看出,印度節日絕大部分是宗教性的,這對於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來說,不足為奇。
「局部節假」,也有24個之多。它們是不同宗教或同宗教在不同地區過的節,比如2月11日是濕婆節,4月21日是羅摩誕辰節,9月10日是禮拜濕婆的兒子象頭神迦內希的節,10月21日是紀念《羅摩衍那》的作者蟻垤的節……至於伊斯蘭教、佛教、耆那教、襖教等等的節日還有很多。下面介紹兩個歷史比較久遠、影響也較為重大的節日。
㈨ 印度節日有哪些
一、灑紅節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傳統節日,也是印度傳統新年(新印度歷新年於春分日)。灑紅節源於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在每年2、3月間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
在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拋灑用花朵製成的紅粉,投擲水球,迎接春天的到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灑紅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排燈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十勝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豐收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兄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