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建廠多少錢

印度建廠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3-07-09 22:02:58

Ⅰ 如何看待現象製造業大轉移: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

筆者上周就知道蘋果的SE未來將在印度的新工廠製造。與富士康計劃在印度西部Maharashtra州投資50億美元建設工廠和研發中心的相互印證。來自印度的消息:該州工業部部長SubashDesai稱,富士康與州政府周六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該項目將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筆者認為,蘋果與富士康一起把目光轉向印度是看到了印度的市場。畢竟印度是人口大國,如果印度1億人購買蘋果,對於蘋果來說這就是大市場。

但是建廠的話還將遇見大問題,因為蘋果與富士康一個是最終的客戶,一個是集成組裝的客戶,要為他們建廠配套的將是一大群上游下游的配套供應商,以及一大群熟練的技術工作人員與技術。印度教育水準較高,但是製造技術卻並不高,對於配套供應商來說,目前都是從國家進口零部件在印度組裝為主。

過去10年,印度在美國的IT(虛擬空間)獲得很大成功,但是在製造技術,國內的硬體投入方面遠遠落後於世界的水平。如印度的 汽車 工業可以收購路虎,但是自己製造就是塔塔的一般車。而且生產技術與研發遠遠落後世界。所以之前,豐田也曾經大量投入資金開廠,卻最後遭到失敗,不得不撤退。一個國家的基礎,整個國家的製造配套水平沒有到這個程度,卻要去拔高,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會好。

最後橋本還想說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製造業會不斷轉移,會前往有市場,或者前往工資成本低的地方,這沒有特別令人吃驚的地方。但是,工廠在印度並不是一定會成功,還要看上下游的供應產鏈的協同,以及印度市場的支撐,如果印度一直保持目前的低端市場,未來蘋果與富士康還將重蹈豐田的覆轍。

50億美元印度建廠是舊聞,2016時富士康就與印度簽署此協議,2017年底終於落成,當地政府稱能夠提供約40000個就業崗位。

然而,卻顯示了一些端倪,國際大廠紛紛轉移印度,印度迎來一波強化產業鏈地位的機會

前一陣,三星在印度諾一達新建手機工廠,據官方說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機廠,也是三星在印度的第二家,每年將實現最高1.2億台手機的產量。

三星在中國內地也投入不少,然而隨著市場的放緩,其戰略重心移至印度。

不僅富士康,三星,蘋果,幾乎所有中國手機廠商,包括小米、vivo、OPPO、金立等,都紛紛在印度投資建廠。

可以看到,印度在未來幾年極可能轉移中國的部分手機製造產業鏈,從而消弱中國手機製造業的競爭力,加強其自身的手機製造、研發能力。

造成的原因可能包括:

中國市場已經飽和,增量空間不大,換機需求放慢,但印度市場人口紅利尚巨大,因而成為手機巨頭們的必爭地。

印度有13億人口,看到一個數據,智能手機佔有率才30%,需求量極大。

當然,從大環境看,也離不開印度政府的努力,吸引外商投資,解決當地就業,為外商提供便利。

此外,印度無論是土地租金,人力,設備,都比較低,而國內的房價、人工、物流、廠房都比較貴,加上市場需求放緩,導致這一趨勢成為必然。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的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了。

環顧周邊,川普喊話製造業迴流美國,一些企業美國建廠,富士康、蘋果、三星等印度建廠,當然都是開拓海外市場的需求。

但不得不說,這對中國的製造業是個預警。

本人是2015年大學畢業入職鄭州富士康,當時可以說是滿腔熱血,揮頭顱灑熱血擼起袖子加油干,但是兩年時間過去了,自己的干勁也沒了。

鄭州富士康可以說是蘋果的製造基地,首先人工費不廉價了,在富士康內部版本中,一個普通工人的平均支出為5433元,當然很多人拿不到那麼多,可能計算中把富士康對你的投入也加進去了。所以說勞動力並不廉價。

其次,製造業利潤低,沒有核心技術,除了代加工和最新收購的夏普,富士康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沒有核心沒有話語權,相信這也是很多製造業的為難之處。

最後就是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了。鄭州富士康最初建廠的時候提出五年免稅,但是從2012到2017這一段時間里,五年之約已經結束。盡管當地政府也提供給富士康許多便利,但還是增加了更多的額外支出。

綜合以上闡述,富士康製造業的龍頭老大,核心是其所需要的,政策上的支持也是發展的必備。至於人們一直說的廉價勞動力,百萬機器人計劃一直在實施。所以說國內沒有好的環境的話,轉向國外也是必然的

當前,功能機仍占據印度市場主導地位,智能手機普及率約為45%。因此, 印度市場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廠商必爭之地。不僅是因為當地人口眾多,需求旺盛,更重要的是,當地的通信技術正處在特定階段,很多國產手機的舊款機型都可以在當地滿足用戶需求。

因此,不論是從生產、製造,還是銷售的角度來看,國產手機廠商都不能不重視,富士康選擇在當地投資建廠,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持續降低生產成本。

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ARM、EDGE、3G等8項愛立信持有相關技術專利,當時上升勢頭迅猛的小米被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自此,深埋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的專利炸彈正式引爆。

當時,愛立信首先祭出了必殺技——申請銷售禁令。

愛立信向當地法院提出的「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推廣、製造及進口涉嫌侵犯愛立信專利的相關產品,並要求小米和其印度當地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Flipkart,暫時停止銷售愛立信起訴的涉案專利產品」臨時禁令申請,獲得了法院同意。

一般來說,申請銷售禁令也需要申請人繳納保證金,以免因錯誤申請,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隨後,小米公按照「每台設備預繳 100 印度盧比於法院提存」的條件,臨時獲得使用高通晶元手機的繼續銷售,對國產手機來說,這只是開始。

當然,起訴的不是愛立信而是被杜比公司。

與愛立信訴小米案類似,OPPO和vivo向法院交納了每台設備34盧比(3.44元)的保證金,並承諾繼續與杜比公司進行FRAND(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專利許可談判。

來自《印度知識產權年度報告》顯示,印度非本土公司或單位專利申請人中,也就是來自外國主體的申請中,高通以1884件專利申請位列第一,三星、華為和愛立信分列第三、第四和第六。

因此,在未來的3-5年內,包括富士康在內各類手機廠商,要想抓住印度3G4G升級轉換的換機商機,必須提前布局和卡位,包括投資設廠、生產本地化以及銷售渠道本地化。

當然,也包括更好的應對來自各方的專利訴訟。

算不上製造業大轉移,這是我國工業化完成以後,往更高的高端工業化發展。而像富士康這樣勞動密集型及低端製造業的外溢效應,是這次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現象,不足掛齒!

總之只要我國在這次工業轉移定型以後,那麼外溢企業那是微不足道的!

中國已經貴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完全不需要這些低端製造業,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他們盡快,盡可能全部搬走。讓我大中華能更好,更快,更多的發展房地產。富士康請你快搬,不留也不送。

這不是什麼新聞,早在15年8月時,富士康50億美元印度建廠的消息就被高調的公布了,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實質性的動作,富士康還因為這一行為遭到印度一些輿論批評,這是一種不兌現投資承諾的舉動。這能稱為製造業大轉移嗎?三年了都沒什麼動作,好像還不能,還不如中美貿易關稅引起的動作大。充其量只能說有製造業轉移的苗頭,苗頭到成為現實中間的距離有多遠,誰也不知道。

低端製造業的轉移是一種趨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低端製造業從歐美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為什麼?因為低端製造業的技術含量低,對企業員工要求不高,企業的利潤低,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低端製造業為了某求生存,需要在成本上下工夫,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工、土地、稅收成本高,不適合這一類企業生存了,就要轉移到適合的地方去,於是來到了東南

亞。當東南亞不適合這一類企業生存後,就需要再找新的生存地,適者生存,這是客觀規律。

中國現在的製造業環境,已經到了低端製造業無法生存的地步了嗎?

當然沒有,我國經濟體量是上去了,但主力還是低端製造業。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轉變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2025計劃這才提出幾年的時間,距離計劃實現的時間都還早,這中間歐美國家還會給我使絆子,延緩我們向高端製造業轉化的過程,真實實現的時間恐怕還要延後。

在高端製造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之前,就把低端製造業放棄那是自尋死路。美國加息、徵收高關稅的目的無疑也存在這樣的目的,把企業從我國趕走,將對我國的經濟產生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我國在高端製造業壯大之前,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現象出現的,從國家為企業降稅減負,定向降准等政策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製造業會大量遷走嗎?

會,但那是在將來,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在將來的中國很難立足。這和在歐美一樣,本身利潤就低,但工人工資成本、土地成本、稅收成本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只會提高不會降低,這將導致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必將遷走,但不是現在。

現在印度市場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與國內相比,我們國內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製造業的零配件可以就近解決;完善的公路、鐵路、港口等運輸網路,這都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龐大的中產消費階層,讓企業即靠近商品的源頭,又靠近市場,這些都是印度所沒有的。另外,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很嚴重的國家,宗教的影響力甚至大過政府,政令不通是印度政府一直以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和這樣一個威信力不高的政府合作,會遇到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低端製造業大轉移是早晚的事,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但不是現在,與我國來說,現在高端製造業還沒有成型,還需要低端製造業支撐經濟,短時間內不會放棄對低端製造業的支持;與印度來說,基礎設施幾乎沒有, 配套的零部件都需要進口,源頭上存在諸多的不利;貧富差距巨大, 中產階級還沒有成長起來,消費市場沒有成型,企業遠離市場;政教分離,政府的威信力不夠。因此低端製造業大轉移現在還只是個苗頭,成為現實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去過印度工作過的人,比如我,會告訴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你要理解一個問題。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英語不是印度人的母語。在印度,有超過200種語言和文字,官方語言和文字共15種。印度的鐵軌到現在還有寬窄兩個軌距。秦始皇2000多年前解決的問題,印度到今天沒有解決。

這對於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是致命的。不統一的方言口音尚且可以用文字說明書培訓員工操作,但是連文字都不統一,你怎麼培訓?

日本台灣在2000年前後有過一段南向政策,政府主動引導企業把特別低端的服裝業等產業轉移到南亞和東南亞。最後只有越南的轉移真的成功了。其他全部完蛋。

印度的工人連培訓組織他們大規模生產鞋子帽子都費勁,你現在讓他們生產手機電腦?

異想天開。

其次,印度沒有足夠支撐大規模組裝電子產品的上下游產業鏈。

印度在上個世紀被美國人忽悠了,自認為自己是要做21世紀的「地球管家」,以軟體立國。當時美國人許諾給印度的願景是,中國給世界做苦力,印度人坐在辦公室里給大老闆美國人管帳。然後印度人開開心心的就去做軟體外包了。結果,過去20年,印度在微電子機械製造等領域的投入非常有限。這個領域,他們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當然,進口可以解決需求。不過,進口無法創造利潤,促進產業鏈延伸。因此在印度想要做電子產品組裝業,就面臨「從零開始」困境。

從最基本的零部件倉儲,物流,流水線管理,QC,成品出貨,稅務所有這些,富士康這些品牌過去了,都要從頭創造一套體系和配套設施。

當然,有人會說,啊你放屁!印度有自己本土的品牌,自己也在造手機,你怎麼說人家什麼都沒有呢?!你是個印黑!!

嘿嘿,我這么說,是因為印度從來沒有經歷過富士康和蘋果這類企業,以及在如此復雜的生產流程下還對工期要求如此之高的需求。在這個領域,印度是徹底空白。印度的本土品牌的配置普遍都非常低,生產流程很慢,工期也不趕。

中國之前也沒有經歷過。但是,中國有4個億統一語言統一文字受過最低9年制義務教育的年輕勞動力,可以配合富士康和蘋果們的要求迅速培訓學習調整。

印度能拿得出幾百萬還是幾千萬統一文字統一語言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勞動力?

最後,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這個國家無法適應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的競爭。

印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在「行政部門內部搞民主」的神經病。

一般來說,行政部門的上級出一個決策,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出來平衡是正常的。印度不僅立法司法要出來平衡,行政體系內部也互相制衡。一個決策下來,行政機關哪怕是最高權力機關下的決策,底層一個部門不蓋章不認可,這個決策等於沒有。他就是不執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換言之,一個現代化的企業想要在印度完成生產工作,除了要從零開始,克服人力資源的種種困難和配套的缺失,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戰勝整個印度政府。

總的來說,去印度投資的口號吹吹騙騙股民拉拉股價可以。真的去干,那是要賠掉褲衩的。

按著所謂磚家的說法這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中國物價在一定范圍內不算太貴。樓房沒有那麼讓人望塵莫及富士康能走嗎。中國的高物價就是被一群所謂的精英磚家忽悠壞的。一個抓大放小把小薇企業一夜之間蒸發了。一個規模經營把農民老百姓的雞狗徹底干沒了。小微企業的消失,鑄就了多少土豪大款。老百姓雞狗的消失。徹底的把物價集中在大小資本家手裡。他們說漲就漲。豬肉當時幾塊錢一斤。到後來的十幾塊一斤。這就是精英磚家叫獸們忽悠的結果。

工廠搬到哪裡是人家老闆的事,資本都是逐利的,為了討好銷量潛力巨大的印度也正常,只要有利潤就可以了從美國轉移到日韓和台灣地區,再從台灣地區轉移到中國大陸,現在轉移到印度越南有什麼不可以的

Ⅱ 印度富士康被指月薪太低,「印度製造」什麼時候可以趕上「中國製造」

眾所周知,印度是亞洲人口眾多的國家,由於勞動力不足,吸引了許多海外投資者在該地區建廠。例如,本月中旬,智能手機製造商蘋果公司通過其代工廠富士康在印度投資了10億美元,以擴大其手機生產。

管印度一直想把「印度製造」的標簽推向世界市場,但在目前的生產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富士康在印度的生產仍需從中國進口零部件。此外,盡管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成本已經減少了一半以上,但富士康在印度也面臨著生產條件低、工人抱怨和罷工導致效率低下的風險。

相比,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不僅需求強勁,而且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這就是為什麼政府一再決定押注越南和中國,但仍然無法負擔其在中國生產的主要原因。從富士康在印度遇到的障礙中可以看出,印度的製造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Ⅲ 疫情後的富士康:將重心轉移印度,砸10億建廠,你怎麼看呢

疫情後的富士康:將重心轉移印度,砸10億建廠,你怎麼看呢?

1982年對郭台銘而言是一個新的發展,他把公司鴻海塑膠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還把目光看向國外工作,試圖把鴻海打造成一個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

郭台銘與他的「代工王國」若說1982年是郭台銘從低谷期、負債累累邁向成功的開始,那1988年乃是郭台銘及其它的富士康走向巔峰的開端。1988年,郭台銘帶上資產,隻身一人趕到深圳,他大筆一揮買下了一片500畝的山上。沒多久,那片山上擁有一個全新的名稱——富士康廠房。

富士康提出了比一個中學校長月薪水還強的200元月薪的招聘職位,中國改革開放前期,很多勤快、不怕吃苦且又急缺掙錢的農戶看好富士康給的的高工資而選擇進到富士康。郭台銘還記得,富士康的第一代工人多是農民,她們掙錢的沖動非常強烈,分外愛加班加點,每個人都想取得超過8個小時上班時間外1.5倍加班費,更想要禮拜天2倍加班費。

在這樣的職工期盼賺錢的氛圍中,廉價勞動力所產生的高效的工作高效率讓原有的工廠規模逐漸無法滿足富士康的創新需要。

只是5年之後,郭台銘能夠毫無壓力地指向挨近深圳市區的龍華一帶

對隨著一塊過來看地的政府官員說:「看得見的土地資源我都要了」。佔地面積1500畝的龍華科技工業園從此問世,富士康的全球代工廠經營規模日趨完善。接著富士康與BIM、英特爾展開合作,繼續努力拿下蘋果公司幾近壟斷市場的代工權,並緊隨蘋果的腳步變成代工大佬。2001年,鴻海集團完成1442億台幣的營業收入,一舉變成台灣1000家大民營企業的領頭。

到2002年,鴻海集團的營業收入完成了翻一番,達到3450億台幣,郭台銘構建了包括了手機上、顯示屏、PC系統軟體,主板、電腦主機箱、LED、無線路由器等各個行業,串連了詳細的高科技產業鏈的「代工王國」。有著幾十億個人財富的郭台銘,在私底下卻是一個低調的老闆,他從來不開豪車、不穿知名品牌,連辦公室里的辦公室桌子都是由多張餐桌拼接成的,桌子上放著小鬧鍾也是使用了十幾年。

在生活、工作上節儉,在回報社會層面可是他很慷慨大方。郭台銘在台灣建立了慈善機構永齡基金會,一直持續向診療、文化教育、科技行業共項目投資可達近千億元。

Ⅳ 富士康在印度什麼地方建廠,總預計投資多少

馬哈拉施特拉邦
媒體報道,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中國台灣的富士康在2015年8月8日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簽訂協議,將在未來五年總投資50億美元在該邦建設電子設備製造廠在印度簽約,這個印度投資設廠的計劃最終變為現實。
希望幫到你!

Ⅳ 轉到印度建廠的富士康為何又大力回到內地擴張

隨著我國經濟的增加,人們工資得到普遍的上漲,但有些企業做坐不住了,紛紛搬離了我國轉向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這些主要搬走的企業主要是因為在華的利潤下跌,不想把多餘的利潤給員工加工資,為此越南、印度成為了這些在華企業的辦理的首選,不過也有不少的企業願意在國內發展,畢竟我國的不管是消費能力以及勞動力的效率是得到認可的。

但是富士康之前卻不這樣想,前些年富士康一直想著能夠徹底搬離國內,而事實上富士康確實在印度建廠,根據相關的報道富士康擬定印度投資10個億,進行建廠組裝蘋果手機,預計增加5000多個崗位來增加當地的就業率。

之所以進入印度市場只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印度的廉價勞動力能夠讓富士康賺得盆滿缽滿,因為在龐大的市場人口上有很多低價成本勞動力供給選擇,雖然在收到突發事件上,但富士康仍舊還想繼續在印度進行投資建廠。

二是,蘋果將戰略轉移到印度,近年來中國占據了蘋果銷售大半個市場,但隨著我國 科技 的發展,很多知名的品牌在技術上漸漸趕超蘋果,比如華為,而且我國的手機市場的價格也相當於來說較低,這成為了蘋果的主要阻力,但印度的手機行業仍舊還是較為落後,並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但令富士康沒有想到的是想著在2021年繼續進行投資建廠,卻發現印度出現了較大的突發事件,這不得不暫停合作,為何富士康又大力回到內地擴張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我國勞動力效率快,其實我國的人們在工作中腳踏實地,而更多的人願意加班來賺取金錢,而富士康的模式就是喜歡能夠加班的勞動力,因為在蘋果出新款時富士康招收人員也較快,同時員工的效率是其他比不了的,為此這就成為了建廠的原因。

二、印度突發事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這就影響到了富士康的效率,今年9月蘋果公司擬定5000萬手機要全球發布,這無疑對於富士康來說是個重大的任務,而在印度突發事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只能依靠國內的工廠進行製造。

三、印度的基本措施並不能夠滿足富士康高效的效率,別的不說,印度的電力是很難得到保障的,更關鍵的是有些時候的交通並不方便,這會影響到材料的運輸受到影響,重點是很多工人都是重新開始做,未必能夠向國內的工人能夠熟練的操作。

郭台銘試著想要將工廠搬移走,但沒有想到的是這場計劃還是落空,因為在綜合考慮下,我國更適合富士康的發展,不管是在工人數量上,還是效率上,都讓富士康賺得盆滿缽滿,而很多企業想要搬離國內,就是不想給工人高薪,難道還是你們壓榨工人勞動力的時候了?異想天真。

Ⅵ 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 ,此舉對富士康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

在最初的合約中,富士康計劃在印度建廠投資五十億美元,已經有三億美元到賬,這次的工廠停擺事件必定會造成三億美元左右的損失,若是有飛來橫禍,可能損失的更多。除此之外,還有工廠的員工的薪資和已經運營的工廠所需要的成本,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是為這次經濟損失雪上加霜。

這么看來,富士康海外製造蘋果手機之路遙遙無期了。這次的印度工廠停擺事件也讓富士康懸崖勒馬,提早看清不利形勢,還好只投資了三億美元,再加上之前僱傭員工所支付的工資,富士康損失並不大。

Ⅶ 印度花費了多少錢建造航母

29億美元,這比當時的要價15億美元翻了將近一倍!而交付時間卻一再推遲!在與俄羅斯打了十多年太極拳之後,印度自行製造航母的工程正式上馬。

早在1989年,印度就打算在國內自行建造兩艘航母,並與法國艦艇建造局簽訂了設計合同。但因自身科技水平有限,最終不了了之。

20年來,印度的造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盡管印度國產航母設計方案一變再變,但科欽造船廠已經具備了建造5萬噸級大艦的能力。

2004年11月底,印度政府宣布撥款300億盧比,開始自主建造一艘標准排水量為3.75萬噸的航母。這艘航母與國產核潛艇一起,被看做是印度海軍未來發展的核心項目。

航母原計劃於2005年鋪設龍骨,2010年到2012年正式服役。但印度國產航母也遇到了工期拖延的問題,直到上個月才鋪設龍骨,所以下水和服役的時間也相應推遲。但無論如何,印度國產航母建造計劃經歷20年波折後終於塵埃落定。

航母是一項復雜的作戰平台。受技術水平、地緣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印度航母還未出世就面臨著諸多先天性不足:比如主力艦載機嚴重依賴進口、缺乏配套護衛艦艇以及與其軍事戰略需求不相吻合等等。印度自製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還有待檢驗。

而人們更關心的問題是,印度航母將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印度扼守著印度洋要沖,加強海軍力量無疑將提升其整體軍事實力。我們希望,各種軍事手段的目的都是維護和平、遠離戰爭。

裝備資料

「維克蘭特」號航母設計排水量4萬噸,艦長260米,寬60米,高度相當於14層建築,最高航速28節。最多可搭載30架艦載機,配備的機型包括印度國產的LCA戰斗機、俄制米格-29K戰斗機和卡-31預警直升機。其中米格-29K戰斗機性能先進,最遠可以打擊1600公里左右的目標;其打擊范圍超過英國海軍的「海鷂」艦載機,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的海軍艦載機。這艘航母的造價為326億盧比,約合6.6億美元。

閱讀全文

與印度建廠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胡黃連長什麼樣子 瀏覽:764
中國森田旗下上市公司哪些 瀏覽:508
甜的手抓餅怎麼做印度飛餅 瀏覽:404
印尼為什麼這么小 瀏覽:176
中國最大的湖泊是那哪個湖 瀏覽:715
快遞英國要多少時間 瀏覽:667
騎自行車環游中國邊境要多久 瀏覽:665
武漢到越南坐什麼車 瀏覽:621
中國哪個補習班最好 瀏覽:473
中國34個省會在哪裡 瀏覽:441
越南豆腐腦在哪裡買 瀏覽:635
伊朗玫瑰精油怎麼樣 瀏覽:294
中國有哪些本科大學專業 瀏覽:725
如何看中國古代地圖 瀏覽:288
印尼一般什麼時候地震 瀏覽:218
越南寄信片到中國多少錢 瀏覽:711
鹽的印度編碼是多少 瀏覽:379
印度國家怎麼看待中國人 瀏覽:296
從印尼打工回國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248
英國大學信息怎麼查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