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種藤蔓植物,結黃色的果實,紡錘型。叫什麼野果
癩葡萄(又名金鈴子),葫蘆科,苦瓜屬,一年生攀援草本苦瓜的果實。葉互生,掌狀5-7深裂。花小,單性,雌雄同株,黃色。長不超過2厘米。果實紡錘形,有瘤狀凸起,成熟時橙黃色,味苦,瓤鮮紅色,味甜。嫩果是綠白色,成熟時呈白色,後熟果是黃紅色,嫩果或老果均可食用。
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我國南北均普遍種植。
癩葡萄一年生攀援狀柔弱草本,多分枝;莖、枝被柔毛。卷須纖細,長達20厘米,具微柔毛,不分歧。葉柄細,初時被白色柔毛,後變近無毛,長4-6厘米;葉片輪廓卵狀腎形或近圓形,膜質,長、寬均為4-12厘米,上面綠色,背面淡綠色,脈上密被明顯的微柔毛,其餘毛較稀疏,5-7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邊緣具粗齒或有不規則小裂片,先端多半鈍圓形稀急尖,基部彎缺半圓形,葉脈掌狀。
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葉腋,花梗纖細,被微柔毛,長3-7厘米,中部或下部具1苞片;苞片綠色,腎形或圓形,全緣,稍有緣毛,兩面被疏柔毛,長、寬均5-15毫米;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被白色柔毛,長4-6毫米,寬2-3毫米,急尖;花冠黃色,裂片倒卵形,先端鈍,急尖或微凹,長1.5-2厘米,寬0.8-1.2厘米,被柔毛;雄蕊3,離生,葯室2回折曲。雌花:單生,花梗被微柔毛,長10-12厘米,基部常具1苞片;子房紡錘形,密生瘤狀突起,柱頭3,膨大,2裂。
果實紡錘形或圓柱形,多瘤皺,長10-20厘米,成熟後橙黃色,由頂端3瓣裂。種子多數,長圓形,具紅色假種皮,兩端各具3小齒,兩面有刻紋,長1.5-2厘米,寬1-1.5厘米。花、果期5-10月。[1]
折疊編輯本段品種分類
按果實形狀和表面特徵分為長圓錐形和短圓錐形兩類。前者如廣東滑身苦瓜、長身苦瓜和長江流域的白苦瓜,果長約20~25厘米,橫切面直徑約5~6厘米,濃綠色,一般果重0.2~0.3公斤,早熟,品質好。後者如廣東大頂苦瓜,果長約20厘米,橫切面直徑約11厘米,頂端圓鈍,青綠色,果重0.2~0.6公斤,適應性強,品質優良。另外根據果實顏色深淺分為濃綠、綠和綠白等,綠色和濃綠色品種苦味較濃,長江以南栽培較多;淡綠或綠白色品種苦味較淡,長江以北栽培較多。
折疊編輯本段生長環境
癩葡萄中國古代重要典籍《救荒本草》,也把賴葡萄當成苦瓜的別名。 成熟的賴葡萄,紅的是能吃的瓤苦瓜味苦,是蔬菜,可涼拌或熟食。賴葡萄是水果,成熟時,瓤是紅的,味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由於二者葉子和果實外形接近,所以不好區別。但作為蔬菜的苦瓜,較長條形;而賴葡萄較為團形。苦瓜只要成果就可食用;而賴葡萄必須成熟才可食用,有的成熟後,果實會裂開,裡面躺著無數鮮紅的籽粒,絨絨地聚在一起。整個水果顏色非常艷麗,不由令人饞誕欲滴。
苦瓜成熟之後,外殼也會變黃、籽仁也會變紅,食之同樣是甜味的。反之,賴葡萄未成熟之前,同樣是苦的!由此可見,這二者同科同屬,僅僅僅是品種上的差異,本質上還是沒有太大的區別的,就像是大西瓜、小西瓜的差別差不多。一般來說,賴葡萄是北方的叫法,苦瓜是南方的土產。[2]
癩葡萄的末端尖尖的,像個大蘿卜,成熟的外皮是橘黃色的,食用部位是包裹種子的紅色種皮,種子是暗黃色的,略帶黑色小斑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長滿疙瘩的皮,摸一摸,粗糙得很。成熟的癩葡萄是橘黃色的,非常甜;沒成熟的則是青的,非常酸。(當然說的是種皮的味道)
金鈴子俗稱癩葡萄,也叫黃金瓜,金賴瓜,胖苦瓜。
折疊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多在春夏季栽培,播種季節由南至北,從2月至4月順次延遲。華南和台灣等省還可秋季栽培。畦形和支架見絲瓜。
生長初期需壓蔓,促發不定根,擴大根系的吸收能力。苦瓜側蔓多,應摘除遲發生雌花的側蔓,減少蔭蔽,使養分集中結果。
癩葡萄較耐肥,耐旱,不耐澇。栽種前施足基肥,苗期適當追肥,促莖葉生長。開花結果後持續供肥。苦瓜的果實發育快,花後10~12天達商品成熟,應及時採收。生長期間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濕度。雨天及時排水。果實頂部由綠轉黃,表示進入生理成熟,可留種。經後熟、剖瓜取種、洗凈陰干,在通風處貯藏。[3]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
《滇南本草》:"治丹火毒氣,疔惡瘡結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瘡疼難忍。瀉六經實火、清暑、益氣、止渴。"
《生生編》:"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本草求真》:"除熱解煩。"
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苦瓜清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可醬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則色赤,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
本種果味甘苦,主作蔬菜,也可糖漬;成熟果肉和假種皮也可食用;根、藤及果實入葯,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折疊編輯本段化學成分
癩葡萄是葫蘆科的一種蔓生植物,產於印度中部,醫學上稱山苦瓜,但不等於苦瓜。癩葡萄植株的分枝能力強,深裂葉,果型兩頭尖,中間粗,呈錐型,長約8-10cm,粗約5cm,表面長滿瘤狀物,無論是雌花還是雄花,它的花柄特別細長,花柄的下部著生一枚很小的圓形葉。癩葡萄入葯始見於明代朱橚所作的《救荒本草》。中華醫聖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詳細記載.經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癩葡萄含蛋白質15.03%,小分子多肽高達15% (以N計為2.2%),小分子多糖3.98%,皂甙3.1%,脂肪0.46%,粗纖維9.2%,維生素C0.56g/kg,鈣1.0%,磷2.7g/kg,鐵56mg/kg及17種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高達6.99(g/100g),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成份。
㈡ 印度尼西亞種植什麼
印度尼西亞適合種植桂圓(龍眼)
1、因為龍眼的品種比較多,所以我們要進行挑選,盡量選擇栽培性狀優的龍眼品種,比如自露和中秋。以要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鬆以及通透性好的土地,位置要選擇光照好的山坡地,還要通風性好,最好能夠靠近水源的山坡地。
2、桂圓授粉和受粉。主要方法有:蜜蜂和人工授粉;花期遇雨,及時搖樹,防止「花」;花期為乾旱,及時的土壤灌溉和水噴灑,以保護正常的授粉和施肥。
㈢ 被印度奉為的「聖果」,跟農村常見的野果有什麼不同
在印度被奉為“聖果”的食物不止一種,因為印度比較乾旱並且溫度較高,一些作物的種植非常的難存活,而余甘果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並且余甘果在印度當地的產量非常的高,可以滿足很多人的食物需求,所以被稱為聖果。跟一般農村野果不同的就是產量比較穩定,並且比較有營養。
余甘果之所以被叫做聖果是因為在印度當地產量非常的大,而使當地的人認為這是一種特有的賞賜。並且余甘果還可以在乾旱的地方也可以生長,所以在印度古代的時期也被認為是神的賜予後來就稱為聖果。一般在印度當地人們會直接把這些果子蒸熟,蒸過後用刀子切開搭配當地特有的辣椒進行食用。而在我國一般就被作為保健食物或者製作罐頭,余甘果的口感還是不錯的並且非常的有營養。
㈣ 印度盛產什麼農作物
印度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等。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㈤ 為什麼印度黃麻分布在恆河下游
黃麻喜熱、喜濕,但對土壤要求並不算很高。印度恆河一帶氣候條件適合黃麻種植。
另外,黃麻種植最多的還是孟加拉國,每年纖維產量100多萬噸,被稱為世界黃麻之國。
中國以前也是黃麻種植大國,主要產區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這里同樣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和合適的氣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個地區不再種植黃麻,原因是經濟發展,農民更願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所以,目前這區域已經基本沒有黃麻種植。
現在中國只有安徽六安地區和河南信陽地區還在種植黃麻(屬淮河流域),但嚴格講,已經不是黃麻而是紅麻(俗稱洋麻)。但數量已經很少,每年纖維產量只有3萬噸左右。
其實印度種植最多的也是紅麻而不是黃麻,只是紡織上會把這兩種麻混合使用,所以,黃麻紡織行業通稱之黃洋麻。黃麻目前只在孟加拉國最多,也就是我們通常稱為「吐紗」麻。纖維顏色上好的乳黃色和金黃色,次之為棕褐色,再次之為灰白色。紅麻的顏色上好的是潔白色,次之為灰白色、再次之為灰黑色。通常吐紗黃麻用來紡制黃麻高支紗,紅麻只能做粗布麻袋一類的包裝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