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不自產化肥

印度為什麼不自產化肥

發布時間:2023-07-10 20:38:40

⑴ 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大於中國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麥,肉類食品以雞肉為主,印度人的牛奶飲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說印度人的飲食是非常簡單的。

正是因為印度人的食譜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糧食的肉類動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糧食才能在滿足十幾億人的飲食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大量的出口糧食。

很多人都是這樣解釋印度和我們國家糧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問題,但是我卻認為這些飲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讓印度人節省下大量的糧食,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幾個。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處於溫飽線

印度和我們國家的人口相差無幾但是卻有近1/3的人口處於溫飽線以下,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多少消費能力,自然更不會要求更多的肉類蛋白質因為他們沒有錢購買這些食物。

他們不但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而且有時候還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飢餓去售賣糧食,因為糧食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節省出一大部分糧食用於商業貿易以換取現金。

印度有這么多窮人緊衣縮食自然就不愁沒有糧食出口了,這和我們可以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好多人家浪費的食物都夠很多人吃的了,看來我們國家浪費的毛病該改改了。

第二,印度對農業投入不足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是因為我們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葯。但是在印度自產的化肥是很少的,而進口的化肥對於印度農民來說價格又太高了。就連在我國十分廉價的農葯和一些農業設備在印度都需要進口。

前一段時間印度的農民用可樂做殺蟲劑殺蟲,就是因為可樂比農葯還要便宜,可見印度對於農業的投入該有多麼不足了。連基本的農業生產物資都無法做到供給充足更何其他的農業設施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在土地上實現收入增長,沒有較多的收益就只能減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惡性循環襲來印度的農民怎麼可能不貧窮呢?

對於農業投入不足帶來的問題就是農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換取其他的生活物資,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處於飢餓但是卻還大量出口糧食的問題。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並導致糧食大量外流

由於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歐美一樣的政策,這就導致大量的貧困農民脫離了土地到城市生活。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是歸地主種植的,這些地主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不會是貧困的農民,因為他們即養不起食用糧食的牲畜更加不會是糧食的消費者。

這些糧食只能賣給城市人或是出口沒有其他的銷售渠道,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飢民無糧果腹但是卻大量出口糧食的現象。

印度糧食外流的問題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們看到印度有1400萬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國內的農民之中卻缺乏高端人才就連一些高級的技術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誰還有多餘的錢去學習技術呢?而沒有技術就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在城市這類人也只能淪為貧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是農業發展不充分帶來的弊端。

農民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售賣自己活命的糧食,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們也要引以為戒,當農業發展處於停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農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傾其所有讀書到城市打工,起碼溫飽可以保證。要不然就只能持續地減少我們的生產資料投入,到最後有可能溫飽都成問題。

⑵ 用2%土地養活17%人口,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無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幾個原因,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積大,地型對種植比較有利。我們中國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灘,根本不適合耕種。但是印度就不同了,雖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數地方是平原,可用於種植的耕地面積多。

三是因為印度的傳統飲食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電視電影你會發現,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們習慣吃魚肉。這跟他們印度有吃素的傳統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關系。印度因為靠海近,捕魚業發達,這個花費比養牛花費的代價要少多了,所以他們更少吃牛肉了。因為養牛,就要消耗很多糧食以及糧食有關的食材,而他們少吃牛,那不就變相的節省了糧食了嘛。

⑶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1、 20 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第一次「綠色革命」,引進並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這些措施使印度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於過度使用化肥、農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嚴重,糧食增產潛力減弱;

2、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葯,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糧食產量,而且改善生態環境。

⑷ 為本國國民都吃不飽,印度還要大量出口大米呢

自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有一個鄰居就和我們關系時好時壞,他們總是對我國的領土各種「碰瓷」,但又經常各種毫無理由的自信,因此常常自討苦吃。這個國家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印度。印度這個地方也和我們一樣,是一片歷史悠久的地方,但是比起我國數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建立古印度的那個種族現在成為了印度中的賤姓「達利特人」,被外來者奴役,而那些外來者則成為了印度人。古印度的文明斷絕、文字斷絕,因此不算文明古國。

很多人一直覺得印度奇葩,印度也的確是因為改革不徹底,內部的封建殘余濃厚,各種問題叢生。但是我們現在看印度的眼神,正是幾十年前西方國家看我們的眼神。我們不能忽略印度是一個人口和國土體量都十分大的國家。我們要從戰略上藐視他們,但是從戰術上重視他們。

⑸ 印度糧食產量低的原因

原因主要是印度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雨季與旱季,這導致印度耕作制度一般是一年一熟。
眾多的人口,使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
印度糧食產量低,主要原因是工業不發達——首先在選種、育種等方面,印度技術薄弱。
在農業機械方面,印度自己的產量無法達到生產要求,只能進口。
印度在農用化肥和農葯上產量也很悲劇,也只能依賴進口。
在水利設施建設上,印度的基建十分落後,而且效率極低,水利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⑹ 日本,印度糧食自供不足的社會原因

印度:糧食大國、飢餓大國

「印度用佔世界2.4%的國土面積養活全球1/6的人口。」這是國際媒體提到印度糧食生產狀況時常用的數據。在糧食安全上有過慘痛教訓的印度,嚴格來說應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中國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有人計算18億畝合120萬平方公里。印度國土面積約為中國的1/3,卻擁有180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與恆河兩大河流沖積平原,給人口超過13.5億的印度帶來肥沃的土地。印度歷史上就是農業大國,但從淪為英國殖民地到1947年獨立,印度發生過5次大飢荒。從獨立到20世紀70年代,印度又發生3次較大飢荒,官方統計餓死300餘萬人。

糧食安全問題是歷屆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並通過「綠色革命」等舉措提高糧食產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國實現糧食自給。現在,印度日常農產品價格保持低水平,糧食略有盈餘出口,這與獨立前後糧食長期短缺、依靠進口形成強烈對比。為保證農民的權益,刺激生產積極性,印度政府還長期實行糧食收購價保護。在維護社會公平和選舉因素推動下,印度對農產品價格實行干預政策,出台《國家糧食安全法案》。

在有糧食出口的印度,國民飢餓狀況卻在加劇。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去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印度仍是擁有最多「糧食不安全人口」的國家。報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個任期,印度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增長3.8個百分點。印度在「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10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94位,屬於「重度」飢餓類。英國《對話》雜志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糧食生產大國印度還是世界上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的情況敲響警鍾,提醒各經濟體必須重新配置自己的糧食體系」。

日韓緊盯糧食出口國風吹草動

在日本,關於糧食自給率的問題經常被提起。日本糧食自給率1965年為73%,之後就直線下降,現在在發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且前景嚴峻。為改變現狀,日本也有鄉村振興的藍圖。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農業政策指導方針——「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其核心是到2030年將糧食自給率從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聞》2019年曾刊發題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處於十分危險狀況」的社論,提到日本小麥自給率只有12%,政府必須要有危機感,要推進智能農業,以彌補無法集中農業用地大規模生產,以及農戶減少和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不足。

受疫情影響,俄羅斯、阿根廷等糧食出口國去年一度限制本國的糧食出口或准備針對穀物出口商徵收特別稅,這讓地少人多的日本更為不安。日本農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樣,如果糧食出口國都『國產國消』,對日本來說會意味著什麼?與生產工業產品不同,日本的農畜產品不可能馬上擴大生產。」來自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佐藤康博不無擔憂地說:「我有過這樣的危機感——食品安全保障是關繫到國民生命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備。」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藤井聰今年1月在《農業協同組合(農協)新聞》上撰文說,農業用地只佔日本國土的13.5%,從「食品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必須將提高「糧食自給率」定位為重要的國家目標。此前,《日本產經新聞》曾援引農協一位負責人的話說:「提高食品自給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搖旗吶喊,在地方政府、農業生產者、消費者那裡還沒有產生廣泛共鳴。」

據報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將匯總有關「在後疫情時代強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種信息,應對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東京大學鈴木宣弘研究室給出的一組數據是:「把種子因素考慮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給率為8%,把飼料因素考慮其中,牛肉自給率為11%、豬肉6%、雞肉12%,而這些數字2035年將降至3%、2%、1%、2%。如果這樣持續下去,日本將無法應對糧食出口國限制糧食出口的禁令。」不過,據《讀賣新聞》報道,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麥,且日本還有國家儲備、大米自給自足。但日本主流媒體還是呼籲,政府必須與商社等民間企業合作,努力穩定糧食供應。據了解,日本很多綜合貿易公司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投資農業生產,專門生產面向日本出口的農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過國產實現大米自給自足的作物,不過,據《環球時報》駐日記者觀察,一些種植水稻的日本農民卻面臨收入難以保障的現實情況。秋田縣湯澤市是日本著名的大米品種「秋田小町」的產區,在當地勞作近40年的稻農石成壽告訴記者,他同時還種植飼料用稻穀和櫻桃,因為「只靠種植水稻無法生存下去,要從事復合農業」。

韓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樣突出

上世紀60年代,韓國穀物綜合自給率曾高達90%,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韓國人肉類消費增加,以及產業化、都市化提高讓耕地越來越少,韓國糧食自給率也出現持續下滑現象。目前,韓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34公頃,在經合組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2009年至2019年韓國政府在糧食領域投入13.52萬億韓元進行扶持,如補貼農民種植水稻以外的農作物、通過援助培訓和農資方式培育糧食作物共同經營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並不理想。韓國2019年的糧食自給率僅為45.8%,與2009年的56.2%相比大為降低。受天災和國際糧食價格影響,韓國2020年出現糧食產量過去52年來最低和價格史上最高的現象。

韓國糧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國際市場購買,因此,糧食出口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加劇韓國的危機意識。據《韓民族新聞》報道,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去年5月曾進行過「應對糧食危機特別演練」,核心內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韓國農場主下達「進口糧食命令」。目前,共有69個韓國法人在俄羅斯、柬埔寨、中國、越南、印尼等地經營農場,「進口糧食命令」實際上就是讓他們想方設法將糧食運往韓國。但一些韓國專家還是認為,韓國的糧食安全已亮起紅燈,為此必須引進先進技術提高本國糧食生產率。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其糧食消費量的90%需要進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資發展都市農業。

⑺ 印度氣候與糧食產量減少的原因

位於印度洋的北部亞洲的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為夏季,氣溫高,降水集中於夏季.
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1)生
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
在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耕地總面積中,印度佔22.7%,而其化肥消費量
僅佔16%,拖拉機數量則不到11%,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印度雖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但因營養缺乏,體質退化,生產性
能低。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
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
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印度的工業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獨立以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
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50~1965 年,工業生產年平均遞增8%,1966~
1980 年,降為4.2%。雖然發展速度不算快,但卻比較穩定。工業的發展不
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多種基礎
工業在內的40 多個部門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原子能、電子、航空
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過去,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是工業的
主體,現在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業品的自給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來還能向國外輸出一些輕、重工業產品和一般性的工
業技術。印度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匱乏,運輸緊張,資金和先進技
術等對外依賴嚴重,人均工業品消費量仍然較低,等等。
印度工業的地區布局在獨立以後有很大變化。過去(1948 年)以孟買為
中心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達巴德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計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如今這三個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從而使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業區:(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區,以麻紡織和機械工業最為
重要,其它輕工業規模也較大。(2)孟買—浦那區,長期以棉紡織業占絕對
優勢,孟買是靠周圍廣大地區的棉花生產發展起來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紡織工業中心。現在機械、化工兩大部門在國內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達
巴德—巴羅達區,以棉紡織業為主,其它輕重工業部門也有一定基礎。(4)
喬塔那格浦爾高原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煤、鋼產量均佔印度全國
的四分之三,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馬
德拉斯—班加羅爾—科因巴托爾區,過去以棉紡織等輕工業為主,獨立後新
興部門發展很快。班加羅爾現為全國第三大工業城市,機械工業比重之大在
國內居首位;馬德拉斯近年汽車、冶金、化工等部門發展較快;科因巴托爾
是全國第三大棉紡織工業中心。除以上工業集中區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業城市還有坎普爾、德里、海德拉巴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不自產化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英國簽證中心發生什麼事件 瀏覽:183
康康在義大利買什麼 瀏覽:147
伊朗11月有什麼特殊節日嗎 瀏覽:458
伊朗石油什麼時候用 瀏覽:792
中國巨幕多少錢 瀏覽:552
印尼虎怎麼養視頻 瀏覽:388
中國的黑石材有哪些 瀏覽:979
1萬億越南盾等於多少 瀏覽:169
印尼在湖北的什麼方向 瀏覽:23
義大利牛仔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瀏覽:824
義大利新型冠狀病毒在哪個城市 瀏覽:293
憑什麼美國想禁伊朗石油就禁 瀏覽:508
印度胡黃連長什麼樣子 瀏覽:764
中國森田旗下上市公司哪些 瀏覽:508
甜的手抓餅怎麼做印度飛餅 瀏覽:404
印尼為什麼這么小 瀏覽:176
中國最大的湖泊是那哪個湖 瀏覽:715
快遞英國要多少時間 瀏覽:667
騎自行車環游中國邊境要多久 瀏覽:665
武漢到越南坐什麼車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