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為何 地跨南北半球
印度 沒有地跨南北半球.
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國家。
位於北緯10°-30°的低緯度地區,北部有高山阻擋亞洲中部的冷空氣侵入,南有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豐富,有利於農業的生產。
印度洋 才地跨南北半球.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 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
㈡ 北印度是印度北邊嗎
印.度南北大致以溫迪亞山脈為界,以北為北印.度,以南為南印.度。
㈢ 印度為什麼南北高中間低。
北高南低,因為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作用導致喜馬拉雅山脈隆起,導致印度北部為山脈,南部為高原,由於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和沖刷形成恆河三角洲,地勢低窪,每年到夏季降雨量較大,經常造成洪澇災害
㈣ 印度南北之間的差異為什麼會如此之大
眾所周知,印度南部相對富裕,北部則相對貧窮。印度南北方在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雖然在自然條件上,印度北方要優於南方,但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上,北方要明顯落後南方許多。殖民因素,印巴沖突,人口素質等重要因素的影響都是造成印度南北方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四、印度南部人口素質要高於印度北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南部受到殖民者的影響,英語程度普遍較高,民族成分也較復雜。北部人民的英語接受程度要低於南部很多,文化程度低於南部地區。人口素質較高的南部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以上所述的因素都造成了印度南部和北部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它們之間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隨著南部的發展,南部城市化越來越高,又進一步拉大了和北部地區的距離。
㈤ 印度奇葩史【07】南印度
上文我們從雅利安人說到印度共和國成立。
總結一下,在南亞次大陸上有一群先來的土著人,被後來的外來戶摁在地上摩擦,再後來的外來戶又把前面的外來戶按在地上不停摩擦……這個過程循環持續了將近3500年。
閑話少敘,咱們言歸正傳!
不曉得大家注意到沒有,上一集寫的整個歷史,幾乎都是北印度的歷史。那麼,南印度去了哪裡,他們又經歷了些什麼?
這事兒得從印度的地形說起。
上文我們提到,印度的地理環境十分封閉,南面是廣闊的印度洋,東西兩側分別是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北靠喜馬拉雅山脈,西北和西部地區則分別有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
插播一句:喜馬拉雅山再高,卻阻擋不了北邊的吐蕃(西藏)和唐朝,關於唐使王玄策翻越喜馬拉雅山,向吐蕃和泥婆羅借兵毆打天竺的故事,以後寫唐史的時候再講。
喜馬拉雅山雖然擋不住人,但喜馬拉雅山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印度又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常年高溫,以致於到了現在,每年夏天還有人被熱死。
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地形詭譎(現在的塔利班和類似的各種恐怖組織就是盤踞在這些地方),本來可以形成阻擋中亞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可惜老天爺偏偏在這兩座山脈之間留了一道口子——開伯爾山口。
開伯爾山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中間有喀布爾河穿過,最窄處包含河道僅600米。開伯爾山口是當時中西亞進入南亞的唯一通道,雅利安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突厥人……以及各種人,就是騎著馬從這里闖進印度,迫使三哥撿了多年的肥皂。
有小夥伴又有疑問了,最窄的河道600米,修堵城牆隔起來不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嗎?畢竟中國連萬里長城都修了,這個工程應該不算難吧?關於這個疑問,我們就不要用中國人的思維來看待,三哥的腦迴路是那麼神奇,這種愚公移山的傻事,只有中國人幹得出來。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侵入了印度,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西北部之後,對土著居民十分鄙夷。在雅利安人的文字記錄中,土著們被描繪成身材矮小、鼻子扁平、骯臟並且說著邪惡語言的「不可接觸者」。
一部分土著居民被征服者作為奴隸賣到中亞。為了節省路途開支,奴隸販子帶著土著們抄近道翻越興都庫什山。這些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對高海拔並且寒冷缺氧的興都庫什山極不適應,很多人死在山上,於是雅利安人便給這座山脈取名為「興都庫什山」,意思就是「殺死印度人的大山」——太特么欺負人了!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向東方擴張,佔領了整個恆河流域。至此,印度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兩河平原都落入雅利安人手中。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有的被殺死,有的被販賣,有的屈服為奴,剩下的,只能往南方逃避。
大家看地圖可以知道,印度除了西北部與東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和沙漠,中部和南部都是地形復雜的德干高原地區。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後來的阿拉伯人就是被德干高原阻擋,勢力范圍一直被局限在西北部。德干高原兩側的東西高止山脈幾乎都是懸崖峭壁,沒有哪個傻逼會帶兵從這里進攻南印度。所以逃進南部德干高原山區的三哥們,只需要在正面依託復雜地形,就可以輕松抵禦北三哥的攻擊。
而東西高止山脈外側,有兩塊較為寬闊的帶狀沿海平原,同樣可以成為割據勢力繁衍的溫床。可以說,印度南北始終難以統一,地形阻礙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不過數萬之眾,而當地土著林林總總至少有百萬之巨。雅利安人既然已經佔領了最富庶肥沃的土地,也就懶得再去理會那些逃往南方貧瘠高原的土著。
逃進南部德干高原山區的土著們,得益於復雜地形的庇護,從此脫離了北印度的控制,有了自己的故事。
但是山區始終是山區,自然是沒有平原那麼豐富的資源,要啥有啥。那麼,躲進山裡的土著吃啥喲喝啥喲?……別急,那個熱衷於滿世界送溫暖的中國小夥伴又出現了。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嶺南先民就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這個交易圈後來逐漸擴大范圍,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遠洋航線,世人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歷時兩千多年。海上絲路在明朝時已經發展到了極盛,商船從廣州、泉州和寧波出發,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印度命好,趕上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的時代紅利,誕生了一個千年霸主——朱羅王朝。
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吠陀時代晚期,荼盧毗族系中最聰明的泰米爾人在海上做買賣賺了點錢,建立了朱羅國。朱羅國後來打敗了潘迪亞王朝和車臘王朝,將其作為附屬國繼續留存,進一步擴大了勢力范圍。
南印度以荼盧毗族人種為主,荼盧毗族人在南印度的歷史發展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居民所講的語言也屬於達羅毗荼語系,比如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瑪拉雅拉木語等,與北印度流行的印歐語系(印地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等)有很大不同,由此產生的文化和心理差異也是南印度與北印度難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南印度各邦至今還強烈抵制將印地語定為官方語言。
泰米爾人利用東西高止山脈兩側的沿海平原建立港口,做中間商只賺差價。在阿拉伯人崛起之前,幾乎壟斷了海洋絲綢之路,富得流油。羅馬的大量貨幣都流入了朱羅王朝。從陸上絲路流入貴霜帝國的羅馬奧雷金幣,會被貴霜統治者融化後重鑄錢幣以彰顯主權,而朱羅不這么干——太麻煩!他們用銳器簡單粗暴地給金幣上的羅馬皇帝毀個容,然後繼續在國內流通。
朱羅依靠東來西往的船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國力也伴隨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日益強大,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洋商業帝國。
北印度是典型的內陸國家,而南印度是典型的海洋國家。雖然至今因為血統和文化的原因,北方看不起南方。但南印度內心更鄙視北方——起碼肥皂撿得少。現在去到印度,南印度人雖然膚色更黑,但南印度要比北印度干凈整潔得多。
朱羅在南印度做了近千年的霸主。公元1279年,被再次崛起的潘地亞所滅。
接著,穆斯林勢力進入印度。德里蘇丹國征服了北印度、東印度和中印度,並在德干高原地區派駐了一個穆斯林總督。總督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後來發動暴亂脫離了德里蘇丹國的控制,自立為巴赫曼尼蘇丹國。德干高原有一個印度教王國叫做維查耶那加爾王國,該王國領土橫跨印度半島東西海岸之間。1378年,巴赫曼尼蘇丹被刺,國內出現動亂,維查耶那加爾王國乘機出兵奪占果阿及其西海岸港口,並攻佔了馬杜賴。
不久之後,葡萄牙人出現在了南印度的貿易中心卡利卡特,歐洲列強開始搶奪海洋商路。維查耶納伽爾王國敗於葡萄牙之手,重要的港口果阿被葡萄牙人占據,南印度賴以為生的海洋商路被歐洲人奪走,從此南印度再也無力對抗北印度的穆斯林勢力,最終南印度的伊斯蘭政權復辟成功。
至公元14世紀,統治南印度的是五個獨立的伊斯蘭教王國,也就是所謂的德干蘇丹國:比達爾、比賈布爾、艾哈邁德納格爾、比拉爾以及果爾貢德。五個蘇丹國紛爭不休,戰亂不斷。公元1681年,莫卧兒王朝第六任君主奧朗則布御駕親征征服了南印度,德干蘇丹國並入莫卧兒帝國版圖。至此,除了從北部退守西高止山脈外側的馬拉塔王國,以及印度次大陸最南端島尖馬杜賴的小部分區域外,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接近了統一。
接下來就是歐洲列強代表的上場時間,依次出場的是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選手。最終英國代表在PK中勝出,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公元1599年9月,英國人組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侵略印度。1849年,印度南北全境徹底被英國佔領,英國人開始對印度實行全面殖民。
1858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向維多利亞女王移交了權力。1876年,印度殖民區正式命名為印度帝國。1937年,印度帝國的版圖擴至史上最廣,包含了阿拉伯地區的亞丁、以及東南亞的緬甸。
1947年,印度帝國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獨立。
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
㈥ 印度的南北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印度的南北差異根本上來說其實是經濟的原因。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最大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印度的歷史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帝國的人們現在南方的領土上有了早先的開墾。當時的北方,其實每個國家的西北方都並不是特別的發達,當時印度的西北方是沙漠。所以在帝國進行侵略的時候,遇到沙漠之後其實就停止了進攻。但是在後來的受到侵略了之後,這片地方從一片凈土變成了必爭之地,被人們不停的侵略霸佔。但是還是由於被開發的時間早晚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間接就導致了南北的差異。
印度的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如果妥善解決印度的南北方差距,和印度本土的動亂,印度的發展其實會變得更好。要妥善解決這個問題。
㈦ 印度次大陸以什麼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
印度次大陸全境大體可以溫德亞山脈和納巴達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人類文明,所以人類文明離不開水,古印度文明當然也不例外。印度北部有印度河和恆河兩條大河。印度河發源於岡比斯山以西,全長約3180公里,流入阿拉伯海,流域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所形成的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搖藍。
㈧ 什麼是印度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北饢南飯:印度食物的南北分界線
印度食物的人文地理劃分,與中國有一種迷人的類似。北方大部分是吃面的,平原和沙漠里,各種饢和餅,蘸點羊肉咖喱,就是典型的一個午間簡餐。南方則是魚米之鄉,午餐晚餐被魚飯占據不說,早餐不是米糕就是米粉。北方人吃米的例外,偏偏和中國一般都在東北,便是恆河和雅魯藏布江交匯的孟加拉和阿薩姆,那廣闊泛濫的沖擊平原,魚米的豐收,很難不讓人想起烏蘇里江上夏日的漁獲。
在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里那加老城轉悠時,碰到了婚禮。幾個壯漢在當街手打著名的克什米爾羊肉丸,要確保一整天的歡愉。主人家拿出黃燦燦的香甜抓飯給我們嘗時,那感覺好像是回到了塔什干或是伊寧這樣的中亞城市;可是待醇厚咖喱汁熬出來的羊肉丸放在抓飯上時,立刻又回到了印度,盡管那柔軟而韌香的羊肉丸,咬下去竟然讓人想起了獅子頭和潮州牛肉丸的混合質感。
羊肉丸不獨克什米爾一家聞名,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羊肉丸也非常美味,更酥軟,咖喱汁則更香辣,跑到老城中央最有名的那家店時,四隻咖喱羊肉丸足足讓我下了四張香噴噴的黃油麵餅。
肉丸可能是印度咖喱世界裡最能保持原型的食物了(盡管它的「丸形」也早早跳脫了肉的原型),一般的羊肉雞肉咖喱,肉粒都很小,基本難以分辨。在稽那教的聖地阿布山,古吉拉特廚師給了我全印度最「糊糊」的一道菜:咖喱羊腦。端上來的時候,羊腦已與咖喱水乳相融,我腦中想起了在成都吃烤腦花時必放在蛋炒飯的搭配,於是毅然要了一份海德拉巴抓飯。果然,兩種香氣四溢的蛋白質和澱粉會合時,竟有了一種恢弘的、甜潤和辛辣交合的味覺快感。
與這些北方的重口味相比,南方沿海簡直就是清新的椰風了。我尤其喜歡喀拉拉邦,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十世紀就皈依的敘利亞基督教徒,因此除了魚之外,牛肉在餐廳的菜單上也隨處可見,甚至還有豬肉,大部分餐廳也供應酒,這在戒律頗多的印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科欽城堡外,海岸上那些傳說是古代中國傳來的捕魚桿下,一箱箱的漁獲擺著任人挑選。我挑了一條魚,隨便指了一個沒有嘗試過的做法,廚師端上來的竟然是神似酸湯魚的一碗。舀湯入口,青芒果和羅望子的酸甜在香葉的伴隨下,把魚香融合得淋漓盡致。
可是最難忘的,還是在一個貧民家裡的一餐。喀拉拉以與大海聯通的運河出名,水道四通八達,是椰林和稻田間最主要的交通渠道。我在旅店的幫助下,與一個黝黑的老實人在小船上漂移了一天,遇見了知道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漁民(喀拉拉長久以來由共產黨和左派執政,農民識字運動轟轟烈烈,在印度算是率先掃除了文盲),進了他孤零零杵立在稻田裡的小屋。他羞澀的太太拿出香蕉葉,在兩個女兒的照片下盛上為我准備的午餐,那簡單的豆子糊糊,烤魚和腌青芒果與藍色的未知咖喱汁都格外好吃,甚至還有應該是煸炒出的青菜絲,不再像北方一樣,以面餅和糊糊打發。看來我魚米青菜的南方胃,即使到了印度,還是得一路向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