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南亞某個國家音樂
1英國
對於中國樂迷們來說,所謂「英式」(Brit-pop)是一個紀念性的符號。它充斥著太多人的青蔥歲月,同時現在仍然回盪在新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中。年輕的孩子們正在狂熱地痴迷弗蘭茲·費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這些嶄新的「英式」搖滾樂隊,而青春已過的人們還在不斷從「英式」黃金十年中的作品獲取感動。如果你是個朋克樂迷,你應該會把性手槍(Sex Pistols)或者沖撞(The Clash)樂隊當成永遠的偶像;即使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頭士(Beatles)!英倫,這個清冽驕傲的字眼讓多少樂迷心中熱血沸騰!
細說Brit-pop,有人形容它「頹廢而不絕望,感傷而不煽情,躁動而不狂熱,是一種陽光燦爛的放縱,一場充溢著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繼了後朋克的憂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華美,很多樂迷更熟悉的也許是其中無與倫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從後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之聲」作為承前啟後的音樂潮流,在英式搖滾樂歷史上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個連Brit-pop這個標簽都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英國流行音樂進入低潮,曾創造新浪潮音樂的曼徹斯特在這期間也變得蕭條。正當英國音樂將在沉悶中進入90年代的時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樂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了。他們除了讓香菇頭發型,漁夫帽加連帽衫成為新的時尚,更帶來一股新的音樂之風——融合了吉他搖滾和獨立舞曲發展而成的迷幻搖滾舞曲。樂評人驚呼「上帝在第八天創造了石玫瑰樂隊才收手」。
石玫瑰給英國音樂帶來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筆塗鴉般的音樂和唱片封套,嗡嗡作響的迷幻吉他舞曲,經典流行音樂創作概念的復甦……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開的如此燦爛!
石玫瑰樂隊1985年發行的最早的兩支單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議的溫柔聲音讓人心醉。隨著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後的加盟,人們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經含苞待放。終於,在也許再過50年還會被人傳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為單曲發表後,石玫瑰的第一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張充滿傲慢、憐憫和無法言表的高貴氣質的唱片絕對震懾了時代,慢慢變成一代人的精神圖騰。毫不誇張地說,石玫瑰開始影響整個音樂世界,而這一切是這群街頭小子們開始根本無法預料的。在不久前英國權威音樂雜志《NME》的一次評選中,《The Stone Roses》被評為百佳唱片之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壓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可以說石玫瑰樂隊改變了90年代的英國音樂世界——因為他們「啟發」了綠洲(Oasis),收音機頭(Radiohead),污點(Blur),山羊皮(Suede)這些在整個90年代呼風喚雨的英式樂隊;但可能他們最偉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國的搖滾樂。回到1989年,搖滾樂在英國某種程度上淪為被恥笑的對象,獨立樂隊頑固冷峻,主流音樂被極端保守的野心家們所污染。石玫瑰的處女專輯正是射向野獸心臟的一支飛箭,他們鶴立雞群,與時俱進,從懷舊的噪音製造者演變成為時代的化身。他們汲取著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們以Sex Pistols對道德的傲慢攻擊著制度,還擁抱著Acid House變化著的可能性。他們是一幫酷小伙兒,創作著倔強並可以隨之起舞的優美歌曲,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們的骨子裡閃爍著深刻、豐盈的英式吉他音樂靈魂。
像所有的經典一樣,遺憾總是與它緊緊跟隨。由於各種原因石玫瑰過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運的是它沒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經心的和孤傲的聲音還在繼續唱著,他帶著石玫瑰的靈魂繼續創作、前進。如今他已經擁有4張打著伊安·布朗印記而不是石玫瑰名號的專輯,他的音樂中保留著石玫瑰的清純雅緻,卻還多了些電子音樂的迷離氣息。他用音樂告訴我們,他雖然已經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舊帶著一顆年輕、桀驁的心,帶著他的油漆筒,在屬於他的音樂世界肆意的揮灑、塗抹!
2法國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
在法國,浪漫主義的繁榮更多體現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劇《卡門》盡管因表現了普通人的愛恨與慾望,內容極為接近現實,在當時惹來極大的爭議,然而隨後卻大受歡迎,常演不衰。劇中的《愛情是一隻不羈的小鳥》(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幾乎成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劇《採珠人》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則以抒情性見長。
在同時代作曲家中,德裡布(1836-1891)的兩部芭蕾《希爾維婭》和《葛培麗婭》,繼承了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芭蕾傳統;拉洛(1832-1892)為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有著激情奔放的異國情調;聖桑(1835-1921)的音樂以晶瑩剔透的美感而著稱,交響詩《死之舞》、《管風琴交響曲》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最能代表其個性。
稍後出現的馬斯奈(1842-1912),創作了歌劇名篇《維特》,人們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劇《黛依斯》。現已公認為法國最傑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萊(1845-1924),其音樂細膩而富於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內的大量鋼琴作品和室內樂。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別以《法國山歌交響曲》和《魔法師弟子》,為法國晚期浪漫主義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開展了許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把最能體現法國音樂創作現狀的音樂盛事介紹給中國的樂迷,法方將雷恩音樂節,<<跨越音樂-2005法國現代音樂會>>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陽公園.雷恩音樂節,是當今法國乃至歐洲音樂潮流的前沿一極,是法國的狂歡節.這次,他們第一次正式走出國門,向中國觀眾呈獻了一台法國最有代表性,最前衛,最先鋒,最好聽的現代音樂會.(看這個的話應該很有幫助)
B. 印度音樂的音樂現象
印度音樂的起源是隱藏在音樂創作者美麗的神話之中。印度人認為印度音樂是由濕婆神「Shiva」所創造的。在印度,對於古代音樂之權威者中,最偉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受到音樂家們尊敬崇拜的,應該是13世紀初的莎蘭咖提瓦(Sharangadeva)這位聖者。之後由於伊斯蘭教入侵北方,逐間影響南北音樂風格的區別,而北方信伊斯蘭教的國王阿克巴(1542-1605 A.D)則是一個非常喜愛音樂的君主。因此,在他治理期間,其宮廷樂師Tan Sen開創了北印度音樂之先河,印度音樂的raga(拉格)受到他的影響,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外印度的室內樂,亦從阿克巴大帝即位之後,與印度寺院的音樂、戲劇等,一並獲得了很好的發展。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目前的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印度音樂大致可分為南印度音樂與北印度音樂兩派,雖然演奏樂器及歌曲風格不同,但音樂用語及理論卻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樂器。北印度音樂受回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屬宮廷音樂一類,與具有印度教濃厚色彩的南印度音樂性質大異其趣。
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印度音樂的由來:印度音樂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濕婆神所創,傳授音樂給印度人的聖者稱李習(Rishi)。李習拿拉達(Rishi Narada)、善彈維納琴,唱聖歌。相傳李習的音樂技巧和印度音樂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維希奴(Vishnu)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印度梵語,涵蓋聲樂(Geet)、器樂(Vadya)、舞蹈(Natya)和戲劇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樂區分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稱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納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樂;北印度又稱之為興都斯坦音樂(Hinstani)是指北部興地語(Hindi)地區和西北邊境及東部西孟加拉等均統稱北印度音樂。
北印度音樂:又稱興都斯坦音樂,興都斯坦也並非是指單一的音樂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區或家族、族群,亦創造不同的風格興都斯坦的音樂,在北印稱之為賈拉那(Gharana),意為家族音樂。不同家族音樂,擁有各自的傳統和音樂理論,擁有自己的訓練傳承方法。這種族式的音樂,造就不同風格的樂風,得以傳承至今,歷久不衰。
卡那提克:南印度音樂又稱卡那提克音樂,亦稱之廟堂或宗教音樂,不論是器樂或聲樂或和宗教頌贊慶典舞蹈,幾乎都和印度教有關。這些音樂搭配不同的節拍,從單純到變化多端,非常多樣。至於卡那提克的樂風,比較統一,即便在不同的學校,但所教授的樂風,幾乎是來傳統的拉格(Raga)約有72種,一些有名的南印度樂器如維納琴、笛、印度小提琴,打擊樂器,如魔力單根鼓及陶壺鼓等,個別音樂家的成就,遠高過於學院制的;這點和北印度頗為相似。
民歌(Folk):民歌簡單的說,是各地方自行發展的歌謠,這和古典音樂嚴謹和規律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地方風格的風味,唱腔自由熱情奔放,代代傳唱的民歌,風格回異,各具特色,印度人很容易分辨,不同名歌曲風所代表的地區。
印度音樂的音階:印度音階組成稱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組成的音符稱謂沙/利/加/馬/帕達/你 SA/RE/Ga/Ma/Pa/Dha/Ni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並不等同。西方的鋼琴可細分到12個微分音程,因為印度的音階則可分成22個微分音程,稱之為書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樂最重要的二種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拉格在興都語源自(Sanskrit),其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借特定的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5個到7個音符,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緒,可歸納成九種;喜感的=游戲,驚喜的=驚奇,悲傷的=悲情,憤怒的=憤恨,恐怖的=害怕,排坼的=厭惡,情慾的=性愛,英雄的=征服,寧靜的=和平
C. 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
印度是一個擁有著深厚 文化 底蘊的國家,你了解印度的音樂文化嗎?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介紹
摘要:印度音樂是世界音樂史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 歷史 遺留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印度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入侵,所以印度音樂鑄造著各種民族文化的精華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同時印度音樂在數千年來的特定宗教文化氛圍中熏陶,又獨具宗教神秘特色。
自古以來印度就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度,有數千年的宗教文明史和音樂文化。印度民族的宗教支配著人們從生到死,事無巨細,而音樂卻能夠讓靈魂超脫塵世,使信仰與音樂的基本精神結合為一個整體。同時受入侵者的影響,使印度音樂又呈現出多民族特色的特點。其它那綿延不斷的旋律,錯綜復雜的節奏,強烈多變的鼓聲,餘音繚繞的琴聲,多樣式的裝飾音,無窮盡的裝飾樂句,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和演奏,構成了一幅印度音樂美妙的畫面,讓人回味無窮。
印度音樂的宗教特色
在印度歷史上出現過多神及多宗教崇拜(印度教典籍中記載的神有3. 3億個)、多民族和多語言(100多個民族、1650種語言)。[1 ] (P34-40)截止到2001年,印度有人口10. 27億,其中印度教徒8. 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79.8%;穆斯林1.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7%;____徒2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 3 %;錫克教徒20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9%:佛教徒8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 8% ;眷那教徒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4% 。[2 ] (P44)
在印度現存有的諸多神及宗教中,印度教及三大神的歷史最為悠久,因此信徒也是最多的。印度教的如果從《梨俱吠陀》成書時算起己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長期以來,它所形成的經典、教義、哲學、倫理、 法律 、文學、神話和音樂等對印度民族的信仰與音樂文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長期的歷史積淀之下,印度音樂也獨具其宗教的特色。
印度音樂文化的基本精神與印度教人生哲學是分不開熱「梵我一體」為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在《愛多列雅奧義書》中,關於「自我」與「大梵」的一體是這樣論述的:「是為誰耶?我輩敬為‘自我’者也。是誰自我耶?是以彼而見色,以彼而聞聲,而彼而聞香,而彼而吐語言,而彼而辯甘苦者耳階「凡為此心者,亦此意者,桑若那也„„情慾也,意欲也—凡此,誠皆般若那之稱也77「世界為般若所領導,安立於般若那中,般若那既大梵也「渦摩提婆以此般若自我,生出此世界(至)樂彼方天界中,盡得其樂欲,永生其臻至矣!其臻至矣!-22)[3] (P21 也就是說,人一旦克服了自身肉體物慾,流露出自己內心的本質的精神的本質的話,它就會實現「梵我一體」。在這樣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印度音樂的藝術成為印度教文化主要內容的化身,把克服物質慾望、追求精神本性、實現「梵我一體」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
現今的各種印度舞樂視頻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妖嬈的舞娘,明麗的音樂。宗教特色體現於場景的布置,印度教的建築風格以「多層次」為典型特徵。建築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 雕刻 、 壁畫 裝飾及 裝修 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息,高貴大氣神秘。這樣高貴神秘感同樣也存在於舞娘和音樂特色中。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無窮。
印度音樂的民族特色
在印度史上共有四次的主要入侵:第一次是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月氏人建立貴霜帝國;第二次是穆斯林的入侵;第三次是15世紀後半期蒙古人帖木兒的入侵;第四次是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剝奪。在這四次重大的入侵之後都給印度的音樂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得印度的文化富含民族多樣化的氣息。但多民族的文化並沒有影響印度本地音樂,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傳統豐厚、特色鮮明、引人注目的音樂,它那綿延不斷的旋律,錯綜復雜的節奏,強烈多變的鼓聲,餘音繚繞的琴聲,多樣式的裝飾音,無窮盡的裝飾樂句,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和演奏,在極具特色的環境下,構成了一幅印度音樂美妙的畫面。
印度在1757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期間印度的 政治 、經濟落後,而宗教和文化卻相對穩定。印度人從出生、成年、結婚,直到火葬離開這個世界,都少不了傳統的音樂 舞蹈 ,傳統音樂文化根植在印度這塊土地上,並茁壯成長。南印度有這樣一條格言:「如果藝術和科學能得到保護和滋養,它們就會像金剛鑽那樣發出耀眼的光彩,否則它們就會成為毫無價值的碎石子。」
印度音樂不是單純停留在傳統音樂形式上,也不全盤照搬西方音樂,而是在保留印度古典音樂風格特點基礎之上,融合來自西方的音樂元素,形成了「東方與西方的交流」。這種交融主要表現在樂曲創作上,例如,南印度著名的小 提琴 家蘇不拉馬尼亞姆與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交響樂隊合作的《吠陀聖歌幻想曲》,這首幻想曲以印度吠陀詩歌為框架,創作上運用西方復調的創作手法,旋律變化曲折,裝飾音運用較多,配和交響樂隊渾厚的和聲效果,使這首幻想曲具有輝煌、細膩的特點。在 樂器 演奏上,從歐洲傳來的樂器慢慢都被印度化了。其中,以小提琴表現得尤為突出,小提琴與南印度古典音樂融為一體,除保留了原小提琴的形狀和四弦定音以外,演奏形式變為坐姿,持琴改為放在胸前和右腳問,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系統,演奏時多用滑音,長弓多,碎弓少。印度的小提琴還與印度瑣吶、維納琴合奏。另外,印度特有的樂器也與西歐樂器合奏。
印度音樂的基本特色
在印度音樂中,聲音被稱為「納達」(Nada)納達是印度音 樂理 論和音樂研究的最初始的問題。印度音樂理論家們把納達分成了五種類型:用手指彈出的聲音、在某種皮膜上敲擊出的聲音、用氣吹出的聲音、金屬物撞擊出的聲音、人類喉嚨所發出的聲音。這五種聲音實際上是五種產生聲音的方法,其中包括了人聲和樂器聲,而樂器聲中又包括了彈撥樂器、敲擊樂器和弓弦樂器。古代印度音樂學家哈瑞納亞克(Harinayak)把聲音分成了三種。一是 生物 之聲音,如人聲;二是非生物之聲音,如樂器聲;三是生物和非生物的結合之聲,如民間的口[4 ] 弦。[5 ] (P21)
印度音樂的音階同樣由七個音構成,這七個音稱為「斯瓦亞」(Swam)每個斯瓦亞又有自己單獨的。關於斯瓦亞的來源,印度的音樂理論家們也沒有確切一致的說法。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1.吠陀說。認為音階中的七個主要的音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其中有其發展變化的過程;2. 自然 說。認為音階中的七個音是來源於對 動物 聲的模仿。3. 物理 學的觀點。認為斯瓦亞來源於人的六個器官。這六個器官是:肚子、胸腔、鼻腔、喉嚨、口腔和頭腔。4.古籍《音樂論》(Sangit Makaranda)中的觀點[5 ] (P38-45)。《音樂論》是一本有關音樂的書籍,在這本書中也論述了有關音階的來源問題,其觀點具有神秘色彩。書中認為七種不同的聖人(Rishis)創造了七個不同的聲音(Nadas),而且是在七個不同的島上產生的,在七個不同的時間里產生的,並且用了七種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七個不同的神靈。這種理論與中國的 五行 學說有著很相似的地方。
我們知道印度色節奏,音階,節拍,旋律都尤其不同於西方音樂的獨特體系,是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和豐富下而形成的,而這些的形成正是印度音樂吸引人的地方。
印度音樂在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不斷豐富下,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印度音樂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受印度教的印象,印度音樂形成了獨具神秘色彩的文化。受殖民主義的印象,使得本土的音樂不斷豐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文化。
猜你感 興趣 :
1. 民族音樂的特點
2. 印度傳統民俗文化
3. 日本音樂文化的特點
4. 中西方音樂文化特點淺析論文
5. 古巴的文化特點
6. 民族音樂賞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