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人教材書全是英文嗎印地語呢
看你讀的什麼類型的學校 不過一般受過教育的都會英文。印度的語言太多了。印度語也就北印度普及度比較高。
2. 源於古印度文明的印度大國為什麼說沒有自己的歷史
說起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這些古國都是如新世界文明發展的源頭,其中除了古中國之外,其他的文明古國代表著多個國家,並不是單純的指只是名稱當中的那個國家。就比如說古印度不單單只是指印度,同時還包含了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國以及中東南部地區等等。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話:「印度人沒有歷史的」。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完全對印度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全面否決。那麼為源於古印度文明的印度大國為何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呢?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每個國家的文化文明都能在這里看到,卻沒有一個是屬於印度自己的。
3. 印度人為什麼都不讀書
印度階級分化嚴重,等級觀念森嚴。他們的階級呈金字塔型,其中只有中上等種姓有條件讀書,下等種姓的讀不了書,人數佔比也比較大。
我們經常看到的貧困無知的形象是印度下等種姓的人,中上等並不是這樣。
4. 印度為什麼沒有可靠的歷史記載,神話傳說
印度為什麼沒有可靠的歷史記載,神話傳說?印度人可沒有閑心去認真記載歷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人根本沒有閑心和能力去記載歷史。
從此之後,印度開始了數千年的被侵略歷史,這就是馬克思說印度人沒有歷史的後半段。於是本就沒有完整歷史的印度,就在迎合外來侵略者,本土。高種姓人群統治需要的過程中把僅有的歷史也變成了神話傳說性質歷史。
5. 為什麼古印度人都不喜歡記錄自己的歷史
古代印度基本處於割據狀態,很難作一部完整的史書,而且印度沒有如中國一樣將文學看得很重,而是將宗教放在首位,於是現在反觀印度所謂的「史書」,大多都是神話性質的,在國際上,一般將印度稱呼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國家」,即便現在,印度的語言也是五花八門,連文字都不統一。
6. 為啥說印度史,讓人越讀越糊塗,連印度人自己都一問三不知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於個人而言,沉溺於過去便會停滯不前;於國家而言,糾結於歷史便會落後於世界發展大勢。以史為鑒,以史為鏡,心懷過去,面向未來。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一個國家的歷史見證了滄海桑田,人們品讀一二,豁然開朗。了解歷史的過程也是明智的過程,然而於印度而言,歷史也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
了解印度的歷史,人們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眼前的一切越來越模糊……
所謂歷史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也曾經悠久而繁榮。世界人民對印度歷史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他們的文化上,印度人對佛教十分虔誠,將其作為他們的最高信仰。
永遠專注於當下,全國上下戮力同心,描繪一個屬於現代國家的美好藍圖,如此歷史才真正發揮其作用。
印度如此,中國如此,世界各國亦如此。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7. 在發明紙之前印度人用什麼寫字
主要用樹葉。
印度古人寫了很多書籍,由於造紙術還沒有傳入印度,因此他們就使用樺樹皮、沉香木、多羅葉、貝葉等進行書寫,其中貝葉寫本留存最多。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印度人所使用書寫材料以貝葉為主。早在公元6世紀,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7世紀末,我國的造紙術傳入印度,公元671-695年僧人義凈僑居印度,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記載了印度當時已經使用紙。奇怪的是,紙的使用在印度似乎推廣不開,直到20世紀,印度還在大量地使用樹葉來書寫,之後才慢慢改用紙。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貝葉製作簡單且容易獲得。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貝葉棕在印度極其容易生長,且隨處可見。由於材料獲取容易,再加上只要通過簡單的蒸煮、晾曬、編織,貝葉就可以做成書寫材料,並且具有纖薄柔韌、經久耐用和書寫空間大等的特點。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造紙術要比貝葉的製作來的更加復雜,所以印度人就長期使用貝葉來作為書寫材料。
可以說,貝葉寫本,就是印度版「造紙術」的真實應用。
8. 為什麼「印度人的歷史是中國人,阿拉伯人寫的」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哈拉帕文明,這個時間比中國的夏朝要早,中國的夏朝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
(印度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的分布區域)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哈拉帕文明突然衰落,哈拉帕文明為什麼會突然之間消失?歷史學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自然災害導致的,有人認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來了一批印歐語系人種,哈拉帕文明遭到破壞。這些印歐語系人種就是早期的雅利安人,而哈拉帕文明的創造者就是今天的達羅毗荼人。
(圖為今天的印度明星愛斯維雅·萊,看今天印度的人長相似乎是北方的白種人雅利安人與南方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兒)
(今天印度明星黛安娜·海登)
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都有文字,並且這些文字還被破譯了,唯獨哈拉帕文明的文字無法破譯,因為哈拉帕的印章文字不與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任何民族的語言相關,是典型的孤立語,無法破譯。
(哈拉帕文化的文字)
這樣一來,印度的在公元前1500以前的歷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考古學。
公元前1500年以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創造了吠陀文明,佛教就是誕生在這一歷史時期,但是呢,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樣沒有文獻資料,而是依靠傳說材料,傳說材料倒是挺豐富的。
(吠陀文化時期的印度)
佛教產生以前,印度的歷史主要依靠四部吠陀——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夜柔吠陀(Yajui 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加上梵書(Brahmana)和奧義書(Upanishad),一共就6本書,而且這6本書是哲學加文學著作,不是歷史學著作。因為印度沒有史料,所以這些傳說材料就變成了史料。所以有很多中國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史記》里記載的三皇五帝、堯、舜、禹,甚至是夏朝的歷史,國際學術界不承認,而印度吠陀文明的研究卻完全依靠傳說材料,因為印度沒有歷史材料,只有傳說材料。
佛教產生以後,大量的佛教經典成為研究公元前6世紀前後印度歷史的重要材料,佛教經典同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料。
印度人為什麼不喜歡寫歷史書?因為印度人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宗教觀念十分的強,只有空間觀念,沒有時間觀念,對世界的認知不是線性的,而是有很深的輪回觀念。認為反正歷史是不斷毀滅的,為什麼要記錄呢?
(佛陀在兩棵娑羅樹間入涅盤)
在古代印度,掌握文化的是雅利安人,他們認為文字是記錄神的事情的,而人類的歷史根本不值得一提。婆羅門教和佛教對歷史記錄非常的不感興趣,對探討高深的哲學問題則非常的感興趣,印度的佛教很少對宗教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記載。
那麼有人會問,中世紀的基督教也喜歡探討宗教問題,但是為什麼也喜歡記錄歷史呢?因為中東、兩河流域的宗教與印度的宗教不一樣,基督教有末日審判,有時間觀念,而印度的宗教是輪回,輪回就是循環,對世界的感知不是線性的。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世界喜歡記錄歷史,而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世界則不喜歡記錄歷史。
直到公元前7世紀,印度的歷史還是處於朦朧狀態,沒有確切的年代記錄,也沒有比較系統而切實的政治史資料,後來為什麼漸漸清晰了呢?因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與兩河流域和中國的文明開始發生系統的接觸。所以說公元7世紀以後,印度的歷史都是希臘人、波斯人、中國人寫的。
(希臘人、波斯人與印度發生系統性接觸的標志性事件就是亞歷山大東征)
當然中國人寫印度的歷史主要是從西漢開始的,這個時間點在張騫通使西域以後,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只關心與中國相關的印度歷史,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中國人開始了解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並且設法去印度取經,中國文人喜歡寫歷史,每到印度的一個地方,就把當地的政治制度、風土人情記錄下來。於是這些材料,成為研究中世紀印度史的重要資料。
例如印度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時期的歷史,主要依靠法顯的《佛國記》,中國東晉名僧法顯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法顯把歷經15年30餘國的印度見聞寫出《佛國記》,成為今天研究印度笈多王朝超日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佛國記》又名《法顯傳》)
還有就是後來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重要資料,而且是研究這一時期,中亞和印度的第一手資料。
(戒日王朝時期的印度,圖中很多地名都有中文名字,中國人也比較熟悉,如曲女城、那爛陀)
正因為印度的歷史有很多是漢文寫的,所以中國人不懂梵語、波斯文、阿拉伯文,也可以研究印度的歷史,這就是為什麼晚清民國時期很多著名學者都是研究印度史的專家,發表了印度史的論文。當然如果想變成重量級學者,得懂梵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
9. 請問印度有哪些特點
我們可以從三點去看印度的特點: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巾,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也源於印度宗教思想的仁愛主義,他是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聖雄甘地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甘地始終認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靈魂」。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婆羅門教不設廟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國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瑣的理論和祭神儀式,婆羅門祭司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和人間生活的指導者。他們是人上之人,為第一種姓,其餘的則為第二、三、四種姓,種姓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和在社會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紀,作為國王和武土的第二種姓剎帝利的力量不斷強大,第三種姓吠舍也在商業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奴隸-賤民,他們都對婆羅門傲慢和不勞而獲強烈不滿,反對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佛祖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強調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張四姓平等,取消種姓制度,佛教便由此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導下,佛教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雖然它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它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以詩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史,印度至今沒有自己的完整的歷史書。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日久,後人分不清哪是詩哪是史了。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 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 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 強調女子的貞節, 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 《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普吉島明哥
6396粉絲 · 312贊
搜索
印度十大殘忍習俗
怎麼辨認婆羅門
一張圖看懂佛教體系
印度發生過什麼變化
什麼是種姓制度
佛教和印度教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