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教的人生價值觀是怎麼樣的

印度教的人生價值觀是怎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3-07-20 19:22:10

①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印度教的人生價值觀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② 印度人不想改變現狀是因為其文化和歷史問題嗎

印度的經濟在快速發展,8%的GDP增長率也很常見(見下表),但是看到很多去印度旅遊的人看到的印度,仍然沒有大的改觀。

印度仍然有不少的窮人,衛生環境比較差。為什麼印度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後,印度窮人還有這么多?為何印度窮人的現狀不好改變?

這很大原因在於印度教的根深蒂固,影響了印度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教是如何影響印度人生活的。


首先,來看看印度教和種姓制度

印度教是世界上信徒排名第三的宗教(約10萬信徒),但是,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並對社會進行管理。

種姓制度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種姓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信徒不能越過自己的等級從事其他等級的事。

我們來看看四大種姓是如何劃分的。

第一等級:婆羅門,以僧侶貴族為主的,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雅利安人自由平民,從事農、牧、漁、獵等,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只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


結語

印度教上千年的影響,讓印度人早已經習慣了現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又何來改變?貧窮不可恥,甚至很神聖,又為什麼要脫離貧窮?

天道有輪回,蒼天饒過誰,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都是神的安排。

這種思想下,印度即使經濟發展迅速,印度社會的改變卻很緩慢。

③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哪裡

說道中國、印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建議你可以看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例如: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提到了中西方以及伊斯蘭世界的文明之間的差異。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宗教的差異:西方世界信奉的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教(這里有一些分支:天主教、新教、猶太人信奉的猶太教等);印度本土產生過很多宗教:例如佛教、印度教、錫克教等,而中國,本土有道教、儒教,也有傳自印度的佛教、也有基督教各支和伊斯蘭教等,但骨子裡中國人很少有人皈依宗教,宗教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文明起源的地域的差異:西方文明產生於海洋文明,希臘文明和愛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後誕生的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羅馬又孕育了基督教,從而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印度和中國類是都是起源於大河的文明,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在中國: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還有很多細節,由於我本人所知有限,僅列舉以上兩點吧,宗教和起源。

下面附上《文明的沖突》里關於文明的節選:

當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舉如下:
中華(Sinic)文明。所有學者都承認存在著一個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著兩個中國文明,其中一個在公元最初的世紀中繼承了另一個。我在發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這個文用稱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華(Sinic)文明一詞更為精確。雖然儒教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許多學者所使用的「中華」(Sinic)一詞,恰當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學者在一個單一的遠東文明的稱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國文明合並在一起。然而,大多數學者不這樣看,而是承認日本文明是一個獨特的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後代,出現於公元100-400年之間。
印度(Hin)文明。人們普遍認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來。在南亞次大陸存在著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相繼的文明。這些文明一般被稱為Indian、Indic或Hin文明,人們更喜歡用後者來稱呼最近的那個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來,印度教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個宗教或一個社會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經過現時代繼續起著這種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區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數文化。像「中華」一詞一樣,Hin一詞也把文明的名稱與它的核心國家分離開來,因為在這些情況下,當該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個國家時,這樣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蘭文明。所有重要學者都承認存在著獨特的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然後迅速傳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並向東伸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結果,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於伊斯蘭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現通常被追溯到大約公元70O到8O0年。學者們一般認為它有三大組成部分,分布於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區別於西方的獨特認同。雖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後代,但它卻是沿著非常不同於歐洲和北美的道路通進的。它具有社團主義的、獨裁主義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歐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則根本不存在。歐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並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結合在一起。從歷史上看,雖然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拉丁美洲一直僅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結合了一些本土文化,這些文化不曾存在於歐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滅,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一方兩者之間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變和經濟發展與流行於北大西洋國家的模式大相徑庭。從主觀上說,拉丁美洲人在他們的自我認同上存在著分歧。一些人說,「是的,我們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則聲明,「不,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學作品詳細描述了他們的文化差別。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與西方有緊密聯系、但在它是否屬於西方的問題上有分歧的獨立文明。對於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國際政治含義(包括以拉丁美洲為一方和以北美和歐洲為一方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來說,後者是更恰當的和有用的稱呼。
這樣,西方就包括歐洲、北美,加上其他歐洲人居住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然而,西方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美國人歷史上有很長時間把自己的社會看作與歐洲相對立。美國是一片充滿了自由、平等、機會和未來的土地;歐洲則代表了壓迫、階級斗爭、等級制和落後。甚至曾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這種把美國和歐洲相對立的做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事實:至少直到19世紀末,美國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國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歐洲的更廣泛的認同感就得到了加強。盡管19世紀美國把自己看作不同於和對立於歐洲,但20世紀美國已把自己看作一個更廣泛的實體——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這個實體的領導。
於是「西方」一詞現在被普遍用來指以前被稱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這樣,西方是唯一的一個根據羅盤方向,而不是根據一個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區域的名稱來確認的文明。*這種確認方法是把文明從其歷史、地理和文化環境中提升出來。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圖上發現歐洲、美國和北大西洋,卻不能在地圖上發現西方。「西方」的名稱也引發了「西方化」的概念,並促使人們產生使人誤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現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沒想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歐美化」。然而,歐洲一美國文明被普遍歸造西方文明,盡管這一術語有嚴重的缺陷,但這里仍將沿用之。* 用「東方」和「西方」來識別地理上的區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種族中心主義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兩極的固定參照點。「東方」和「西方」卻不具備這樣的參照點。問題是相對於什麼而言是東方和西方?這完全取決於你站在何處。西方和東方最初大概是格歐亞大陸的東部和西部。然而,從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遠東實際上是遠西。對於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來說.西方意味著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著中國」。見威廉•E•納夫(從日本觀點看「東方和西方」問題的回顧),載於《比較文化評論》雜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頁。——原書腳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羅代爾之外,大多數研究文明的學者都不承認存在著一個獨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陸的北部及非洲的東海岸屬於伊斯蘭文明。歷史上,衣索比亞構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歐洲的帝國主義和殖民活動帶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蘭、法國,然後是英國的殖民者創造了一個多板塊式的歐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歐洲的帝國主義把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陸。在整個非洲,部落認同普遍而強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認同感也在日益發展,可以想像,由於南非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國家,這個地區可能會粘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徵,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說,「偉大的宗教是偉大的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在韋伯提出的五個「世界性宗教」中,有四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儒教與主要的文明結合在一起。第五個宗教佛教的情況有所不同。為什麼情況會是這樣?像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一樣,佛教早期分裂為兩個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樣,沒有在其誕生地倖存下來。從公元1世紀開始,大乘佛教被輸出到中國,隨後輸出到朝鮮、越南和日本。在這些社會里,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適應於和被吸收進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國適應於儒教和道教),並壓制它。因此,雖然佛教仍然是這些社會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社會並投有構成、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夠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東西確實存在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歷史上曾認同於大乘佛教的變種喇嘛教,這些社會構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個區域。然而,佛教實際上在印度絕種以及它之適應於和被結合進中國和日本的現存文化,意味著它雖然是一個主要宗教,但卻一直不是一個主要文明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印度教的人生價值觀是怎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有多少平原地帶 瀏覽:452
5萬印尼盾能買什麼 瀏覽:912
印尼為什麼從中國進口燈具 瀏覽:529
伊朗的國家結構形式是什麼 瀏覽:877
去越南坐牢怎麼辦理 瀏覽:431
美國怎麼到伊朗 瀏覽:687
美國為什麼全面制裁伊朗 瀏覽:784
印度瑜伽信仰什麼神 瀏覽:506
中國的正背面是哪裡 瀏覽:903
伊朗有多少現金 瀏覽:802
義大利鄉村有哪些優點 瀏覽:970
英國保誠如何賠付 瀏覽:711
最近美國和伊朗怎麼樣了 瀏覽:817
印度奧運會金牌有多少 瀏覽:469
開羅和中國哪裡熱 瀏覽:902
義大利什麼食物最好 瀏覽:567
中國的國企和央企有什麼區別 瀏覽:123
外國人在中國護照到期要提前多久 瀏覽:273
印尼巴士怎麼進車的內部 瀏覽:526
180萬伊朗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