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表現
1.政治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2.宗教繁多:宗教性是古印度文明最顯著的特徵3.等級制度森嚴4.文明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共存綜上,古印度文明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而獨具特色。在政治上,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在文化上,宗教文化佔有重要地位,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共存。
B. 古代印度文化是怎樣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哲學方面有婆羅門教《吠陀經》的《奧義書》和佛教的三藏,它們既是宗教經典,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識,其中不少詩篇是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史詩篇幅之長,遠遠超過希臘荷馬創作的《伊立亞特》和《奧德塞》。古印度在科學方面也有很輝煌的成就。數學上創造了從1到9九個數字,在這之後又加上一個0,並提出了數字按位計值的方法。現在我們都把這種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那是阿拉伯人從印度人那裡學過去的。天文學雖然和占星術混合在一起,但他們已有了測算陰歷的歷法。在佛教寺院中傳授的「五明」(即五種知識)范圍廣,有獨到之處。這「五明」一是「聲明」,學習辨識古字古文;二是「巧明」,包括機械和歷算;三是「醫方明」,講授梵咒和醫葯知識;四是「因明」,講述推理方法,類似邏輯之類的知識;五是「內明」,講解佛經和因果關系。這種多方面的知識使印度文化史在世界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C. 古代中國人怎麼稱呼印度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2、賢豆(xiándòu)
古印度的別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s(河名),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Sindhu->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總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來自Sindhu。
4、印度。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D. 古代印度也是世界大國,為什麼沒有染指過中國
文/寂寞的紅酒
印度,位於中國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南亞次大陸。在古代,印度也是世界大國之一,經濟繁榮,國家富庶,孔雀王朝、貴霜帝國、德里蘇丹國、莫卧兒帝國都是世界級強國,連蒙古人都曾兩次折戟在印度西北部。歷史上,周邊國家幾乎都曾覬覦和染指過中國,連越南和朝鮮這種小國都時不時趁中國打盹咬中國一口。不過古代印度雖然強盛,但只有印度和中國相安無事。那麼古代印度為何沒有染指過中國?
第一,地理原因。中國和印度雖然是鄰國,但中間隔著高峻險拔的喜馬拉雅山和茂密的熱帶雨林,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古代生產力條件有限,想穿越這些天險非常困難,兩國之間又有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緩沖國,想要直接接觸非常困難。即使越過這些天險和緩沖國,生在在炎熱潮濕氣候中的印度人也根本無法適應青藏高原寒冷乾燥的氣候,一個高原反應就能讓印度軍隊倒下一大片。
第二,國力原因。古代印度雖然是大國,但比中國還差得遠。古代中國可是世界的老大,誰不服揍誰,印度敢叫板肯定揍的它滿地找牙。唐朝時期,印度曾搶劫了中國的使團,使團副使王玄策逃出虎口,單槍匹馬滅了印度。印度想打中國主意,別說中原王朝,連吐蕃這一關都過不了,當年吐蕃可是和大唐、阿拉伯過招的狠角色,吐蕃曾兩次打到印度河流域,中國不欺負印度就不錯了,印度怎麼敢打中國的主意。
第三,古代印度長期處於分裂,一盤散沙,直到莫卧兒帝國時期印度境內仍然有好幾個國家,印度連統一都是問題,向中國擴張簡直是妄想。雖然印度曾建立過幾個勢力強大的王朝,但多是外來游牧民族建立的,這些游牧民族到了印度就不想挪窩,慢慢就被印度的安逸生活腐化,游牧騎兵喪失了戰鬥力,印度兵又不堪大用,能守住印度本土就不錯了,最多隻能在在南亞稱王稱霸,倒是中國偶爾會教訓一下印度,讓印度安分一些。
E. 古代中國,究竟為何要稱呼印度為「身毒」
“身毒”這個詞是個音譯詞,是由梵語發音“Sindhu”音譯而來。梵語是印度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語言之一,現在雖已不是印度的日常使用用語,但是仍舊作為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存在著。梵語中對於印度的稱呼為“Sindhu”,而後這個稱呼經由波斯與古希臘的音譯轉化成“Hin”與“In”。
到了唐朝之後,為了方便記錄開始將印度地區統一為“天竺”。後來玄奘為了探尋佛教遠赴天竺,時間長達十七年。待從天竺回來之後,他將自己在天竺看到的事物歸納整理成《大唐西域記》。玄奘在這部作品中提及由於天竺這個稱呼存有異議,為了正音應該稱呼它為印度。就此以後,印度這個國家的漢語譯名就此確定下來,至今仍在使用中。
F. 古代印度和中國關系如何,商業貿易往來頻繁嗎
古代印度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民就和古代印度人民有了比較友好的交往。據資料了解,佛教起源於印度。而中國歷史深受佛教的影響。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寺廟里和尚在坐禪,這就是直接受古代印度佛教中冥想的影響。另外隨著現代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人們經常做的瑜伽也是從古代的印度流傳下來的。雕塑藝術,敦煌的繪畫藝術,武術,戲曲,電影等很多東西都含有印度的文化因素。同樣的,中國的水稻也從南中國流傳到印度,現在,印度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茶葉。也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商業貿易,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利大於弊。喜歡請點贊,謝謝。
G. 古代印度文化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古代印度文化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梁啟超先生曾將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歸結為:音樂、建築、繪畫、雕刻、戲曲、詩歌和小說、天文歷算、醫學、字母、著述體裁、教育方法、團體組織等十二個方面。
1)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
2)佛教的組織和教規啟發了道教建立更完善的組織和制度以及戒律。
3)佛教的哲學刺激了宋明理學豐富和完善儒家的哲學體系。
4)佛教的造像藝術影響了後來中國的雕塑藝術。
5)印度的神話故事、史詩以及佛本生經等啟發了中國的小說的產生和發展。
6)對佛經的翻譯使一批外來語進入了漢語的詞彙系統,甚至影響了漢語語法。
H.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什麼
印度在中國古代主要被稱身毒和天竺。也有音譯為申毒﹑辛頭﹑信度﹑身度﹑賢豆的說法。
一、身毒
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意思是從東南的神度國,走數千里,才能到四川的商人集市。
二、天竺
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
(8)古人如何看待印度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最早與古代印度的聯系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
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
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I. 為什麼古代中國是統一的,印度卻四分五裂呢
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在南亞的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分裂的存在。在文化上南亞地區都屬於印度文明,然而在政治上卻都有著各自的政見。印度更多的是代表一個文明體系,而並非是一個可以統一的國家。
一個國家的完整是基於它的文明為人們所接受的,古代的印度之所以是處於分裂的狀況,與它在地理位置上板塊結構的不完整性、種族制度的制定、以及文明的瓦解是有著分不開的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