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文化在哪裡

印度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7-21 18:09:27

㈠ 印度的位置和國家文化

印度共和國(TheRepublicofIndia),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南部,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8、211億,是個多民族國家。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商業用語。首都新德里(NewDelhi)。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印度現代化和崛起的過程中,印度的文化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很多精華,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和褒揚。作為長期研究印度問題的學者,筆者想就其中的一些方面進行一些探討。由於印度文拆空中化博大精深,這里只能就幾個主要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
講到印度文化,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它的宗教文化。確實,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國家,其中印度教信眾約占人口的80.4%,伊斯蘭教信眾約佔13%,其餘為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不相信宗教的教義,我們同時也是唯物主義者,必旅山須承認宗教在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當我們在研究印度社會宗教問題的時候,就應該看到印度的各種宗教對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按照印度憲法,它是一個奉行民主制度的世俗國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不允許宗教的介入,但在社會生活中,宗教卻無所不在。因此必須客觀和准確地評價宗教對印度發展與進步所發揮的作用。印度宗教是文化資源的寶庫,其中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學,異彩紛呈的宗教藝術,風光秀麗的宗教聖地都是印度的寶貴財富。從信眾人數最多的印度教教義來看,雖然其內部有不同的派別和學說,但是仍有一些基本的信仰是廣大信眾所公認的。例如,梵我同一、業報輪回、精神解脫,等等。它認為梵天是宇宙的最高本體和萬物的始基,無形無象,不可描述。這類似於老子的「道」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我」即個體靈魂「阿特曼」。只有潛心修行,才能領會梵我同一的真諦,寂滅一切慾望,達到解脫的境界,即發現人生的最終目標。印度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宗教,其復雜與深刻的程度難以描繪。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受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必須承認,印度教確實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印度人的生活,而且已經稱為一種信仰、習俗和生活方式的綜合體。從積極的方面來講,它對印度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一定作用。
從我們比較熟悉的佛教來看,它是古代印度的產物,至今雖然在其本土已經衰落得不成樣子,但其思想精髓卻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光大。佛教主張「利眾生」,「渡眾生」,「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其基本戒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他所謂四聖諦(凡人皆受苦, 苦必有因, 苦必擺脫 ,脫必正道)八重道(正信仰,正思維,正言語,正作業,正生活,正努力,正思念,正禪定)也是佛教徒的行為准則。這些對於一個經濟正在迅速崛起、社會矛盾普遍激化、民眾心理浮躁不安的國家來說,無疑發揮了撫慰人心、緩解躁動、消除不安、減少動盪、強化穩定的作用。可以說,宗教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勸善的功能,教化的功能,和諧的功能甚至環保的功能。(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有寺院在,有僧人在,環境保護的壓力自然小了許多)。其實,中國現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這樣的功能。例如兩屆佛教大會就是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召開的。
談到印度文化,還必須談到它的政治文化。印度是一個施行民主制的國家。它的憲法規定,印度施行議會民主制和聯邦制。按照議會民主制的原則,印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分別由議會、政府和法院行使,它們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套復雜的權力結構網路。議會對政府的組成及其施政行為擁有決定性的權力。總統由聯邦議會兩院議員和各邦議會議員按照比例代表制原則選出的「選舉團」選舉,總理由總統任命人民院(下院)多數黨議會黨團領袖擔任。政府必須執行議會制定的法律,議會有權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一旦不信任案獲得通過,政府必須辭職並提前舉行選舉。
議會民主制實施60餘年來,已經深入到印度廣大民眾的內心之中,成為他們價值觀念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印度的一家電視台曾經做過一次民意調查,在回答何為印度最大榮耀的問題時,44%的人選擇了民主,遠遠高於排在第二位的世虧世俗主義
民主制度基本確保了印度政治的穩定,即便出現了短命政府,其更替都是在遵循民主的方式完成的。各個政黨及各個階層都能比較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避免了大規模的暴力運動。而不少發展中國家嘗試建立民主制度都以失敗告終,或者是陷入長期的內戰,或者是再次被獨裁政權或軍人政府所統治。盡管印度的民主制度存在很多弊端,特別是因其效率低下廣受詬病,但不容質疑的是印度獨立以來已經舉行了15屆大選,民眾在大選中表現出很高的政治熱情,一般參選比例都超過 60%。
印度的民主制對於印度在國際舞台上建立自己的影響力以及親和力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人經常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豪,而西方國家也對這一點格外垂青。美國國務卿希拉里 柯林頓在訪問印度時就特別強調「世界上最強的民主國家」與「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關系。
談到印度文化,還必須談到它的大眾文化(由於人們對文化本身的定義還存在分歧,我們姑且叫大眾文化)。 談到印度文化,人們很快會想到它的電影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瑜伽文化,等等。這些東西既是印度特有的標志,也是它賴以自豪的國家品牌,更是其擴大影響的使者。寶萊塢電影、咖喱飯菜、瑜伽功法正在依靠它們自身的吸引力,為印度的發展進步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寶萊塢電影為例,它不僅在印度本國深得人心,而且在次大陸大行其道,即使是在以印度為敵手的巴基斯坦,寶萊塢電影也頗受歡迎。推而廣之,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它都擁有龐大的市場。另外,印度的瑜伽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崇拜,正在成為風靡全球的健身運動。據說,中國外交部都曾經組織部內女官員學練瑜伽功,作為既能健身又能緩解精神壓力的最佳手段。

㈡ 印度歷史文化

1.印度的傳統文化

印度傳統文化, 受地理環境、宗教傳統、種姓制度、村社結構、語言斷

裂等影響, 形成了多元復雜性、濃厚宗教性、極大包容性等特徵。

歷史久遠的宗教傳統,流行的是樹神崇拜及動物崇拜。印度教承認吠陀權威、嚮往梵我

如一、踐行業報輪回、追求精神解脫、虔誠修煉瑜珈,印度教以其博大、靈活與寬容精神, 既維持了傳統信仰,又吸引了新興宗教的歸附, 成為根深葉茂的印度國教,一直主導和影響印度人民。宗教信仰已經變成了印度人民生活中的一種自發的支配力量, 使它成為一個非常典型的傳統宗教型社會。在印度, 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主要在宗教, 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2.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如同一塊堅硬的石頭,即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也頑強地 *** 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

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 *** 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頑強地恢復古老的印度教傳統。 *** 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強有力地沖擊,只擊下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塊碎屑,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的分毫,正是由於印度作為中流砥柱,迫使 *** 教的擴張大潮分為兩支,使處於印度陰影下的其他國家沒有受到 *** 教文化的影響。

印度文化的哲學觀念認為時間是無限循環的,總是由一個周期轉入另一個周期,無始無終,空間則是有限的。印度人不大關心印度半島以外的世界,也不關心和記錄歷史,現在印度的歷史學家需要利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希臘人和英國人的記述來了解印度的歷史。

印度文化認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個輪回,他們不懼怕死亡,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世界具有無比的信心,印度文化反對殺生,和自然相處比較和諧,對任何災難都不會發生大范圍的歇斯底里恐慌,但也不願意和命運進行暴力抗爭,即使是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爭取獨立也是依靠和平方式取得的。印度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宗教文化,印度早期就出現一些其他宗教,如錫克教、耆那教、佛教等,這些宗教的哲學觀念實際和印度教是一致的,也吸收印度教的神靈和傳說,只是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印度教一樣,這些宗教都局限於印度本土,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民族傳播,其中南傳佛教國家都已經成為印度文化圈內的國家,北傳佛教則吸收儒教的哲學思想,和儒教合流。

印度文化不屈服於任何外來文化的壓力,也不進行激烈地抵抗,始終頑強地維系自己的傳統。印度文化圈還包括南傳佛教各國家,他們具有統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

3.關於古印度文化,詳解

古印度 佛陀與夢幻交織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古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

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文明古國--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 *** 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聖詩般的純美曲調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

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

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

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

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 *** 在廟宇里表演。

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

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 *** ,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泥爐碳火烹調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

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 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

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

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

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

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鍾,甚至一兩秒鍾,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乳酪。

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

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天竺之魂——印度古國青銅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

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

4.印度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樣的

哈哈,可笑啊,一樓拿個外國的世界年鑒來做reference,誰告訴你繁體字有2000年?又是誰告訴你印度傳統得到了保留? 給你點基本知識吧: 沒有使用簡化字的中文經常被稱為繁體中文(某些認為繁體中文是正統的人也會稱之為「正體中文」,中華民國官方的一套漢字取字方案所取的字叫「正體字」,使用這套「正體字」方案的中文也叫「正體中文」)。

其中的文字在很多時候會被籠統的稱為「繁體字」。由於這些漢字未經漢字簡化,故有人認為比簡化字較為美觀,為傳統的中華文化的精髓,應將其稱為「正體字」。

繁體字的取字在各地有所不同,中國大陸《簡化字總表》裡面所列的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和港台的實際取字就有分別,而且港台的取字未亦未必相同。 簡化字,香港、澳門及台灣有部份人士稱為大陸字,是繁體字的對稱。

目前,簡化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規范漢字。同一漢字,簡化字通常比繁體字筆畫為少。

簡化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整理改進由 *** 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簡體字,具有唯一性。在中國大陸,現行的簡化字是收入《漢字簡化方案》(後發展成《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不過,漢字也有很多並沒有被簡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漢字叫作傳承字,既不屬於繁體字,也不屬於簡化字。

使用簡化字和被選用的傳承字的中文有時被稱作簡體中文。 由於簡化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經整理改進的,因此常被誤稱為簡體字。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 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

印度的文化只是單一的宗教文化,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所以印度永遠成為不了大國強國! 。

5.印度的文化

印度文化有兩大基本特徵,即它的多樣性和宗教性。

印度文化基本上屬於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無神論者極少。

在紛繁復雜的印度文化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貫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終。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

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回歸梵,與梵合一。

「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由於有了這種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與物質這個哲學根本問題上表現出重精神輕物質的傾向,它同時也決定了絕大多數印度人最基本的價值觀。

可以說,印度國父聖雄甘地主張以東方精神文明戰勝西方精神文明,著名詩人泰戈爾的精神圓滿,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這一價值觀的具體反應。另一方面,在這種宗教文化的帶動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熱情奔放、善於言辭、長於思辯、富於幻想和時間觀念差、動手能力不強的特點。

與此同時宗教文化形成的價值取向,還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使印度的文學藝術表現為浪漫、神秘和超現實。 總之,印度教的這種人生哲學和價值觀,經過千百年歷史的演變,已得到絕大多數印度人彼此認可,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內在因素。

文化概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產蘭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 *** 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涌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8世紀 *** 人入侵,帶來了 *** 文化。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進入印度。

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1849年英佔領印度全鏡,開始了殘酷的殖民統治。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 *** 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

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 *** 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

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㈢ 古印度現在是哪個國家

古印度,主要是指印度文化,影響到的區域。

大約相當於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國,以及阿富汗、緬甸、伊朗、中國西藏的部分區域。

㈣ 印度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盡管印度長期以來被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但實際上它既算不上文明體,也談不上古國,而更加類似於一個地理概念。在印度從來不存在同質或接近同質的單一種族、單一宗教、單一文明、單一國家,它只是一個充滿了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被稱為印度的一塊區域。

說印地語的印度斯坦人(HINDUS)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主要在恆河流域。愛吃辣的安德拉族、信佛的瑪拉蒂族、信錫克教的旁遮普族、說孟加拉語的孟加拉族、說古吉拉特語的古吉拉特族、說馬拉雅拉姆語的瑪拉亞拉族、說阿薩姆語的阿薩姆人、說加拿達語的卡納塔卡人。印度不管是就文明還是就族群和國家而言,都不是一個與中國類似的單一體,而更像一個一盤散沙的組合體。

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因:其一是印度缺乏強大國家。雖然在十六雄國時代之後,印度出現過一些大帝國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爾王朝,但一方面這些王朝的統治通常是通過間接統治來維持表面上統一的弱統治體系,根本無法與中國的大一統政權相比;另一方面,印度也從未有過發達的官僚體系來進行治理,它的統治精英階層婆羅門大多是文盲,靠口口相傳、父子相繼的經法進行統治,根本無法與中國通過統一的經典讀物、科舉讀物來培養官僚的做法相提並論。

㈤ 古印度在哪裡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

㈥ 關於印度文化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印度泰姬陵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等。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GDP增長率僅次於中國。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㈦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屬於今天的印度,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一直以來,四大文明古國被認為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以為古印度文明是在現在的印度版圖地域上。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古印度文明」不屬於現在的印度,而屬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呾叉始羅古城是原始佛教的聖地,釋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為太子時,曾為此國首領。據說在前6世紀時,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國的都城。

在佛經中,呾叉始羅和原始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佛陀釋迦牟尼早年曾經求學於呾叉始羅。大乘佛教形成於這里。護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羅城的總督。從此,在這片與佛結緣的土地上,數不清的僧尼築起數不清的寺院弘道傳法,數不清的信眾刻下數不清的佛像頂禮膜拜。

在呾叉始羅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雙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經說,阿育王皈依後,大興佛法,廣築堵波(佛塔)八萬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萬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寶塔就在呾叉始羅。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稱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羅眾多佛教遺址當中,法王塔是相對保存最完好的。周圍殘留的數處屋腳,和虯勁的古木幾株,映襯著塔身,在旁遮普寶石藍般的天空下顯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到過此地。法顯在《佛國記》中提到有關呾叉始羅詞源的傳說謂:「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以為名。」

唐初玄奘到此時,古城已荒廢。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根據《大唐西域記》,在呾叉始羅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發現了眾多古代藝術品和寺廟遺跡,震驚世界。於是這座古城遺址於19世紀乃被重新發現。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馬歇爾和M.惠勒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6.佛教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巴基斯坦地區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呾叉始羅是北印度地區的古佛國(大正51·884b):「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大唐西域記》雲大城西北七十餘里存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池之東南三十餘里有無憂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處有月光王舍頭之勝地及經部拘摩羅邏多撰諸論之僧伽藍。城外南山也有無憂王子拘那羅抉目之故地等歷史名勝。

我曾經考證指出,所謂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編造的偽歷史神話。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希臘化的運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發現的獨特造型藝術風格——即所謂健陀羅藝術風格,絕非來自蠻荒希臘和歐陸,是原創於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古文明藝術,後來逐漸西傳向君士坦丁堡,文藝復興時代這種造型風格傳布到達歐洲。另一個傳播方向則是中國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說,所謂希臘風格的健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實際原創起源於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古佛國。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藝術珍品多數已經被英國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羅博物館,陳列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使我們仍然得以管窺這個古代偉大的佛教國度的遺跡。

㈧ 印度的風俗和文化

古印度文化發源於恆河,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經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印度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印度文明,成為印度的"聖河",使古印度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閱讀全文

與印度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k印尼製造什麼意思 瀏覽:598
為什麼加入中國人保 瀏覽:868
印尼打工一般工資多少錢 瀏覽:106
中國人在印度檢測核酸在哪裡 瀏覽:850
用什麼學習越南語比較好 瀏覽:889
越南中部食物有哪些 瀏覽:476
疫情中中國承擔了什麼 瀏覽:974
什麼事印尼紅燈期 瀏覽:895
中國當年為什麼支持越南 瀏覽:869
中國有多少人願意購買文創產品 瀏覽:645
到越南飛機什麼時候飛 瀏覽:286
英國穿衛褲有什麼感覺 瀏覽:869
越南有多少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瀏覽:564
和代購買的東西怎麼在中國海關查 瀏覽:700
泰國蜘蛛膠和越南哪個好 瀏覽:569
印度宗教為什麼比較多 瀏覽:472
長方形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96
快遞到伊朗怎麼收費的 瀏覽:410
中國為什麼不打朝鮮 瀏覽:523
中國功夫這首歌里提到了哪些功夫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