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直想不明白,印度是怎麼用導彈,把自己的潛艇擊沉的
主要是由於軍事人員操作失誤造成的。
2013年,印度海軍的辛杜拉克沙克號常規動力潛艇在孟買海軍造船廠停駐時,潛艇人員為它安裝潛射導彈。在安裝第二枚導彈的時候違規操作,導致導彈發射系統短路,兩枚導彈被自動下達了發射指令。其中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擊中了碼頭的牆壁;第二枚尚未完成安裝的導彈未能發射出去,在發射艙內爆炸,導致當時潛艇上的18名成員全部喪生。
這一事故也暴露出印度海軍缺乏規范化訓練的弊端。軍事裝備在無作戰任務期間,是要開啟武器系統的保險的。在開啟保險的情況下,即使系統出現錯誤自動下達發射指令,或有人按下發射按鈕,武器系統也不會回應,反而會發出警報。
但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的操作人員,不僅沒有在潛艇駐港後開啟保險,還在安裝導彈的過程中違反操作規程,接連兩個重大人為錯誤,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❷ 印度烈火-5導彈的印度第三次試射烈火-5遠程彈道導彈
2015年1月31日 ,印度國產的烈火-5型彈道導彈在位於本國東部孟加拉灣海域的惠勒島首次以陸基車載機動方式進行了試射。烈火-5型導彈是印度現有射程最遠的核導彈,其目前公布的5000千米射程足以覆蓋中國全境與部分歐洲地區。按照《印度斯坦時報》的說法,烈火-5型導彈及其原型烈火-3型導彈是為威懾中國量身定做的。但與印度的其他國產裝備計劃類似,烈火-5型導彈同樣是誕生於雄心之中,但最終卻很可能歸於死亡螺旋 。
國際影響
印度長途彈道導彈「烈火-5」初次試射成功。該導彈射程為5000公里,可攜帶3至10枚核彈頭。西方媒體稱,這標記著印度進入「洲際核導彈俱樂部」,而印度國防部長喝彩這是印度的「偉大時辰」。
導彈研發方案是印度核計謀的要害構成局部。從上世紀80年月開端,印度鼎力開展導彈技能,旨在構成海、陸、空「三基核襲擊才能」。「烈火-5」的成功標記著印度核才能的一次長足提拔。前水師軍官、印度軍事專家PKG hose博士當天稱,印度長途彈道導彈襲擊面覆蓋整個中國是此次導彈試射成功的最大意義。印度智庫「政策研討中間」平安專家BharatKarnad則透露表現,印度終於獲得與中國一致的威懾力。他以為,此次成功試射在交際和政治上的意義在於印度能愈加自傲地和中國打交道。
美媒對「烈火-5」的報道也無一破例都提到了中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印度成功發射了該國迄今為止最為進步、可攜帶核彈頭的長途導彈,新德里但願藉此取得威懾中國的才能。
《紐約時報》報道稱,成功試射「讓印度具有了襲擊北京和上海的才能」,印度從此進入包羅中、英、法、俄、美等具有長途核進擊才能的少量國度之列。
❸ 印度成功試射一枚「烈火-3」型導彈
烈火-3型中程導彈第一次試射時的畫面
印度在共和日閱兵儀式上展出「烈火三」型導彈。
「烈火3」的射程可以涵蓋北京上海
事件進展: 印度軍方今早試射了一枚可攜載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射程足以涵蓋中國境內。今早試射的"烈火三型"導彈,射程3500公里,是印度軍方擁有的射程最遠的彈道導彈。
新華網新德里5月7日電 印度7日上午再次成功試射「烈火-3」型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
據《印度時報》網站報道,這次試射是當地時間7日上午9時55分在奧里薩邦外海的惠勒島綜合試驗場進行的。導彈飛行15分鍾後,國防部官員宣布試射成功。
這是「烈火-3」型導彈第三次試射。該型導彈於2006年7月首次試射,導彈發射後失去控制墜入大海。第二次試射於去年4月12日進行,取得成功。
「烈火-3」型導彈射程達3500公里,可攜帶核彈頭,被認為是印度最有威脅的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文建)
❹ 導彈性能太差服役即落後印度有什麼高招
12月6日報道,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宣布在昌迪普爾導彈試驗場進行了一次「阿卡什」導彈打靶試驗,成功擊落一架「女妖」靶機。作為一款名聲在外的導彈,「阿卡什」導彈最大「亮點」是研製耗時已經超過30年。此前印度軍方多次抱怨「阿卡什」射程太短,不能滿足其要求,而此次DRDO聲明則表示:「這種導彈正作為『短程防空導彈』(SRSAM),進入印度陸軍服役。」
巴基斯坦購買中國FM-90導彈輕巧靈便,全系統僅需幾輛6*6越野車,最致命的是——射程還比印度的「阿卡什」遠……
❺ 印度首型中程潛射彈道導彈試射成功
2014年3月24日,印度海軍從位於孟加拉灣水下30米的發射筒中發射了一枚新型潛射彈道導彈(SLBM),射程達到3000千米,大大超越了此前試射成功的K-15型潛射彈道導彈的700千米,這便是印度海軍為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配套研發的K-4型中程潛射彈道導彈。K-4型導彈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旗下K系列導彈家族的重要成員,印度官方宣稱有效射程3500千米,是印度二次核打擊和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使用水下發射平台試射潛射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是印度海軍長久以來的夢想。1971年,印巴戰爭爆發,美國海軍派遣「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戰斗群進入孟加拉灣施壓印度,蘇聯則派出了搭載核導彈的潛艇予以監視美國艦隊,美國大軍兵臨城下使得印度當局大為震驚,而蘇聯的反制措施則使印度對能有效遏制「霸權」的核導彈及其搭載艇產生了強烈的嚮往。隨後,印度便開始了核技術、火箭及潛艇等尖端科技的不斷探索,但因本國技術實力十分有限,進展都頗為緩慢。
1983年,DRDO開始實施「聯合制導導彈發展計劃」(IGMDP),其中包括5個核心計劃,即「大地」近程彈道導彈、「烈火」中遠程彈道導彈、「阿卡什」中程戰區防禦面對空導彈、「特里蘇爾」近程全天候面對空導彈及「毒蛇」反坦克制導導彈。1992年,印度出台了核潛艇國造計劃——「先進技術艇」(ATV),核潛艇及其艇上配套設施的設計建造提上日程。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ATV核潛艇建造遙遙無期,加上「大地」-1/2型導彈分別於1995年和1998年實戰部署,印度決定加快潛射導彈的研製、試驗,制定了K-15計劃,該計劃包括在「大地」-3原型彈的基礎上開發潛射彈道導彈以及建造替代ATV核潛艇的水下發射試驗平台。
印度試射「烈火」-3型彈道導彈
2001年,印度完成了P-78水下發射平台的建造並交付海軍試驗;2008年2月26日,印度在孟加拉灣使用P-78在水下50米進行了K-15潛射彈道導彈的首次試射,結果以導彈失蹤而告終;2012年3月11日和3月16日,印度先後進行了2次K-15潛射彈道導彈水下試射,1次成功1次失敗;2013年1月27日,K-15進行了第12次也是最後一次試射,按照印度官方的說法,導彈完成了全部700千米的飛行,一切正常,符合裝艇條件。雖然作為「殲敵者」號配套產品的K-15在射程上較其母型「大地」-3有了大的增加,但也僅為700千米,要想對敵國縱深目標實施有效打擊還頗為艱難,更像是驗證潛射導彈發射技術的過渡產品。
對於雄心勃勃的印度海軍來說,700千米的射程顯然無法滿足「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海基標准,在發展K-15的同時也在謀求射程更遠的潛射彈道導彈。環顧印度正在發展的彈道導彈,「烈火」-3型是可以攜帶輕型核彈頭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3500~5000千米,可以覆蓋中國大部分地區及巴基斯坦全境,很符合印度對海基核威懾的使命定位,遂決定在其基礎上進行潛射適應性改裝。「烈火」-3長度達到17米,而「殲敵者」號耐壓艇體直徑僅為10米,這無論如何是放不下的。據印度媒體報道,縮短後的K-4型長度為12米,彈體直徑1.3米,總重17噸,彈頭重2噸,採用固體燃料推進,射程保留在3500千米,圓概率偏差大幅縮小。2010年1月,印度在維薩卡帕特南沿岸進行了K-4型導彈的飛行試驗,2014年3月24日進行了首次水下發射平台試射。K-4型導彈服役後將搭載在「殲敵者」號核潛艇上,每艘艇可搭載4枚。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官方微信(jskjqy)。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