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東北七邦面積人口種族
1、阿魯那恰爾邦:首府-伊塔那噶(位於帕普派爾縣),面積:83743平方千米,人口約138.4萬。
2、米佐拉姆邦:首府-艾藻爾,面積:21087平方千米,人口約109.7萬。
3、曼尼普爾邦:首府:因帕爾,面積:22327平方千米,人口約285.5萬。
4、阿薩姆邦:首府-迪斯布爾,面積:78438平方千米,人口約3120萬。
5、那加蘭邦:首府-科希馬,面積:16579平方千米,人口約198萬。
6、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爾塔拉,面積:10486平方千米,人口約367.5萬。
7、梅加拉亞邦:首府-西隆,面積:22429平方千米,人口約296.7萬。
印度東北部七邦是以黃種人為主的地區。
主體民族來源於漢族、藏族、傣族、緬族,在漫長的民族遷徙過程中,經過與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幾千年的混血,形成了雅利安-蒙古人種,演化出博多(迪瑪薩卡查里等)、那加、庫基、卡西、米吉爾(Mikir,又稱卡比Karbi)、加羅(Garo)、米佐(Mizo)等民族,統稱為東喜馬拉雅民族。
那加人主要分布在阿薩姆北部的那加山區,因居住地域的不同,又分化成很多亞族,澤米人(Zemi)、卡查里人(Cachari)、孔亞克人(Konyak)、阿沃人(Ao)、昂尕米人(Angami)、塞良戎人(Zelianrong)、唐庫爾人(Tangkhul)、洛克特人(Nocte)、萬喬人(Wancho)、唐薩(Tangsa)人等等,就如同我國散落在橫斷山脈高山峽谷里的諸多少數民族。
米吉爾人主要居住在阿薩姆邦的米吉爾山地,自稱阿倫(Arleng)或卡比(Karbi),「阿倫」意為山地居民。加羅人是藏族的後裔,他們的祖先起先遷徙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然後再遷到梅加拉亞高原的加羅山區。加羅語近似藏語,加羅人也使用藏文。
B. 重新認識印度:神秘的地方——印度東北(含錫金)
印度有一塊地方挨著緬甸——印度東北,位置如下。
印度東北周邊有多個國家——緬甸、中國、不丹、孟加拉國、尼泊爾,有阿薩姆平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印度東北受到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暖熱,沒有嚴寒。冬季西伯利亞寒流被青藏高原擋住,到不了南亞。地形、氣候原因,讓這里成了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 阿薩姆邦面積7.8萬平方公里,稍大於寧夏,人口比黑龍江多。
印度東北有7個邦—— 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梅加拉亞邦、錫金邦 。其中阿薩姆邦人口最多,3500萬人;印度東北最大城市是 瓜哈提(Guwahati) ,也譯作 古瓦哈提 ,在阿薩姆邦,人口110萬。
位於 梅加拉亞邦 的乞拉朋齊(外文:Cherrapunji)保持最大降雨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地球上最濕的地方,被稱為「世界雨極」。1860年8月到1861年7月,乞拉朋齊降雨量26471毫米;1861年7月,降雨量9300毫米。
單月降雨量9300毫米是什麼概念?廣州 市區 年降雨量 約為1720毫米! 乞拉朋齊降雨量大的原因:位於印度洋暖濕氣流的迎風坡;氣流遇到高山被迫抬升,遇冷凝結降雨。
阿薩姆茶園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多,適合種植茶葉。
阿薩姆紅茶(外文:Assam Black Tea)
這座宮殿叫 Ujjayanta Palace,建於1901年。特里普拉以前有王國,作為印度的一個土邦存在。
Ujjayanta Palace 距離孟加拉國很近,位置如下
很難想像這是印度人,只是服飾像印度。
印度東北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大部分人口從事農業,另外交通比較閉塞,而且山區多。
印度東北有布拉馬普特拉河,本來是可以發展內河航運的,但是涉及到跨境問題。
布拉馬普特拉河入海口在孟加拉國;印度東北的貨物一般是先經過一段 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 發到加爾各答港,再裝船出口。要是沒有西里古里走廊,印度東北就成了印度的飛地了。
很多人認為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後污染了,其實雅魯藏布江在印度的河段水質比較干凈,河上有一些遊船。
錫金邦人均GDP 7000美元,首府叫 甘托克(外文:Gangtok)
甘托克是一座 旅遊 城市,比較富裕,居民購買力和新德里、成都差不多(甘托克物價比較低,牛肉15元1斤)。
錫金(Sikkim)距離西里古里走廊近,位置如下。
位於錫金、尼泊爾之間的 干城章嘉峰(外文: Kangchenjunga ) 海拔8586米,是 世界第三高峰 ,吸引了不少外國登上愛好者。
曼尼普爾邦首府——英帕爾(Imphal),人口60萬。
英帕爾的教堂
英帕爾鄉村
1944年 英帕爾戰役 是二戰期間一場有名的戰役——日軍佔領緬甸後入侵英屬印度,打了四個月,吃了敗仗,傷亡5萬多人,只好灰溜溜地撤回緬甸。從印度東北翻越喜馬拉雅山空運美國物資到中國的補給線( 駝峰航線) ,沒有被日軍切斷。
英帕爾距離雲南不遠,位置如下
如今的英帕爾機場
孟加拉國人均GDP超過印度,還是沿海地區,人口怎麼會流入內陸呢?
人口遷移,首要原因一般是經濟。 孟加拉國居民購買力不如阿薩姆邦。以達卡(孟加拉國首都)、瓜哈提(阿薩姆城市)為例。
達卡人口2000萬,是一座超大城市,對孟加拉人的吸引力大。
但是這座城市工資水平低於瓜哈提,物價水平整體上更高。 達卡居民購買力只相當於瓜哈提的60%。 達卡平均工資1900元,瓜哈提2200元。1張電影票,達卡37元,瓜哈提17元。
瓜哈提是布拉馬普特拉河畔的一座城市。
從雅魯藏布江順流而下,可以到瓜哈提。瓜哈提河水比較清澈,有跨河大橋。
這座大橋叫——Saraighat Bridge ,1958年開建,1962年開放通車。
瓜哈提的卡馬基雅寺(Kamakhya Temple),是很多印度人朝聖的地方。
雖然經濟不發達,印度東北有厲害的學校。瓜哈提有1所 世界400強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古瓦哈提分校(外文簡稱 IITG) ,排名相當於山東大學,接近北理工。
IITG(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wahati)大學校門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名牌大學;瓜哈提的這所印度理工雖然位置偏僻,但地位依然高,類似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在中國的地位,是很難進的學校,也是印度東北最高學府。IITG 在校生4000人,招的學生不多,院系也不多,主要是計算機、數理化等少量學科。
IITG 校園風光
C. 在清朝時候中國面積有多大
清朝極盛時的疆域大約是當下領土960萬平方公里+外東北100萬平方公里+外西北50萬平方公里+外蒙古、唐努烏梁海160萬平方公里,約為1270萬平方公里。
如果朝鮮王朝(22萬平方公里)這個宗藩國也算清朝控制地區(當時西方的地圖也常常把朝鮮畫在清朝的疆域中),再加上一些丟失的小片爭議區外,清朝實際控制約為1300萬平方公里。
清朝領土在乾隆平定準噶爾汗國之後達到最大,當代中國的領土正是在乾隆時期的領域為基礎,日趨割讓而形成的,只要以當下國土面積為基礎加上各種條約中所割讓的領土面積,基本就是清朝最大疆域的數值。
(3)印度東北六邦多少平方公里擴展閱讀
明朝面積在明成祖朱棣時達到最大,其疆域東起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抵孟加拉灣、越南中部、馬來西亞,北達戈壁沙漠、大興安嶺,西至印度次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約一千萬平方公里。
到了崇禎時期,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明朝東北羈縻地區(包括現今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就與明朝脫幅了。另外,內蒙、新疆哈密地區、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緬甸的許多地方也早已不屬於明朝。所以,此時明朝的疆域大約是不到600萬平方公里。
雖說此時明朝疆域縮小了很多,但其軍事實力還是有的,如果單單是清朝剛建立的政權,應該是不可能打過明朝的。但是明朝發生了內亂——李自成起義。
1644年,明朝這個堡壘被從內部攻破了,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南逃,組建了政權,也就有了後世所稱的南明。之後就有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大順政權在大清和南明的夾擊中就被消滅。
清兵繼續南下,南明在清的攻擊下,疆域變得越來越小。1662年,南明最後一帝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於昆明,南明滅亡。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建立明鄭政權,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清朝可以說是接手了明朝後期的全部疆土,大約有600萬平方公里左右,並且在康雍乾三帝的努力下,疆域達到最大,達1300萬平方公里。
D. 印度人口為何北部多
更確切的說主要分部在東北部。
印度東北部地區而言,源於地緣因素,歷史上相當數量不同國家的居民因各種原因進入該地區,造成了當地民族、宗教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印度獨立後,該地區相繼出現民族分離主義勢力和恐怖主義,成為長期困擾印度政府的一個難題。
印度東北部地區的民族問題是印度民族問題復雜性和國家民族政策發展變化的縮影,探究該地區民族問題的發展過程、政府的應對措施,對發展中多民族國家處理民族問題有一定借鑒意義。
從本期起,本欄目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問題研究所博士楊曉萍對印度東北部民族問題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在地理上,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四國接壤,又和印度主體大陸相對隔離,常被稱為「印度東北三角」。目前共7個邦,即阿薩姆(Assam)、那加蘭(Nagaland)、曼尼普爾(Manipur)、特里普拉(Tripura)、米佐拉姆(Mizoram)、梅加拉亞(Meghalaya),以及佔領我藏南地區成立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整個東北地區的總面積達255,088平方公里,佔印度國土面積的近8%;人口為3800萬,佔印度總人口的3.7%;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3人。
印度東北部民族構成相當復雜,歷史上移民活動頻繁。5000年前這一地區就是中國西南、泰國、柬埔寨和緬甸進入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的入口和通道。最早到達此地的是達羅毗荼人,接著是蒙古人,此後是波多人、卡查利博多人、米辛人、拉其番西人、阿卡人、達夫拉人和阿博爾人。之後,這些人進一步西進,一部分轉向尼泊爾、錫金、不丹的部分地區,另一部分則來到現今的梅加拉亞邦的西部地區、特里普拉邦、北方邦以及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此時,雅利安人已經從西方進入了印度河和恆河平原,在驅趕波多人的過程中,不同人種的接觸造成了印蒙人種雅利安化的開端。之後,約在公元13世紀,裝備較為先進的傣阿洪姆人(Tai-Ahoms)又從中國西南部取道東南亞進入該地區。這樣,印度東北部地區成為蒙古人與奧斯特里克人、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混雜的大熔爐。從17世紀開始直至今日,孟加拉人(主要是穆斯林)、尼泊爾人和部族人(主要是茶園的工人)移民一直湧向東北地區,從而進一步形成這個被稱為「種族萬花筒」的多樣性。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印度東北部地區,共有分屬於5個不同種族集團的160個表列部族及400多個部落和亞部落群。他們傳統各異,語言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差異很大。這些部落民族主要包括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庫基人(Kukis)、梅泰人(Meteis)、波多人(Bodo)等,語言屬於藏緬語系,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泛靈論為主。
英殖民時期,印度東北部是最後被英東印度公司征服的地區。這里保留著完好的封建領土製度,即土邦。英國殖民政府通過與王公簽訂條約、協定,對他們實行間接統治,即土邦王公承認英王的最高統治權,並承擔形式不一的義務,主要是提供一部分兵力和承擔一些軍費開支;英國政府則承諾王公幫助他們抵禦外來侵略和鎮壓內部叛亂。值得注意的是,土邦王公的領地不是英國的領地,其居民也不是英國的臣民。
1947年8月15日,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並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印度自治領政府接管了原英屬印度政府的9個省(阿薩姆、比哈爾、孟買、中央省、馬德拉斯、奧里薩、旁遮普、聯合省和西孟加拉)和500多個土邦;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規定全印統一劃分為29個邦,分為A、B、C、D四類。這樣,在印度東北部就有阿薩姆邦(A類)、曼尼普爾邦和特里普拉邦(C類)三個邦。
在此後的歲月里,印度的行政區劃又經歷了幾次重組,印度東北部的行政區劃也發生了變動。1963年2月1日,那加蘭中央管轄地區改建為那加蘭邦;1972年1月21日,印度將非法佔有的中國藏南地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而梅加拉亞被升格為梅加拉亞邦。與此同時,米佐山區從阿薩姆邦分離出來成為米佐中央管理地區;1986年,米佐拉姆從中央直轄區改為邦建制;1987年2月20日,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改建為邦。這樣,印度東北部的7個邦最終形成。
E. 印度的狂野東部「那加蘭邦」
那加蘭邦位於印度最東部,跟緬甸交界,是印度東北6邦之一,面積1.6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20萬。
人種上跟印度人完全不一樣,他們屬於黃皮膚的蒙古人種,祖先來自中國雲南一代,語言也屬漢藏語系,很少人會說印地語。那加蘭邦偏居一偶,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崇拜龍,自稱是龍的傳人。
該地區民風彪悍,愛好 體育 鍛煉, 歷史 上有獵人頭的傳統,長久以來,那加蘭邦一直被認為是印度的「狂野東部」,擁有豐富的原始美景和部落文化。氣候溫和雨量充分,動植物資源豐富,80%的人從事農業。
那加蘭人一直融不進印度本土文化,90%的人信仰基督教而不是印度教,是印度僅有的三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地方邦。跟印度人的素食主義不同,這里的人愛吃肉,豬肉、牛肉、狗肉都是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