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高種姓和低種姓怎麼區分可以直接從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種姓的區分和辨別紛繁復雜,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難以說清。我們要初步判斷印度人的種姓和社會地位,只能多了解種姓制度的常識和趣聞,然後尋找一些蛛絲馬跡,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
例如,僅憑經濟狀況無法判斷種姓;據一項調查表明,印度55%的婆羅門經濟狀況處於貧困線以下,而印度總的貧困人口比例僅為40%;可能是他們自恃種姓較高、有一定特權,導致其好吃懶做造成的。
以下將從家族姓氏、服裝飾品、膚色相貌方面,介紹一些初步判斷印度人種姓高低的依據。但要說明的是,這些依據僅作參考,不是絕對的判斷標准,只有參考價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個種姓階層。
一、家族姓氏
(一)各種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斷原則
1、字母少的姓氏,傾向於是高種姓;因為,低種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換主人時也要換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變長。
2、以Raj開頭的姓氏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喬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種姓姓氏延綿很多世紀,能姓辛格、喬杜里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羅門里的一個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屬於高種姓人群。
5、姓賈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屬於吠舍階層;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種姓。
6、錫克族男人名字多數加有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人名字多數加有考爾(Kaur,意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錫克人。
早期婆羅門所著的經典中刻意忽略賤民不提,主張將所有的種姓劃分成四種瓦爾那。這四種瓦爾那同樣以婆羅門為首,藉由職能與權利的劃分規范,構成一嚴謹的階序:
1.婆羅門:最高等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祭司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此外,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用交稅、不可殺害、可領回部分充公遺失物等。
2.剎帝利:次等的瓦爾那,《梵書》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命」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此外,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瞿曇》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4.首陀羅:最低等的瓦爾那。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Ⅱ 佛教中印度八十四大手印成就者是哪幾位
出家修行的大成就者:
1 集密香底巴派創始人:香底巴
2 大乘八派祖師:龍樹菩薩
3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一:那波巴
4 六嚴二聖之一:聖天菩薩
5 那洛六法傳承祖師:那洛巴
6 噶舉派第二祖師:帝洛巴
7 「偉大行派」傳承上師:寂天菩薩
8 超岩寺西門師:丹馬巴
9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二:甘帝巴
10 寧瑪派傳承祖師:蓮花生
11 密教付法第四祖:龍菩提
在家修行的大成就者:
12 高貴的享樂主義者:黎拉巴
13 騎虎國王:宗比巴
14 大手印法門始祖:薩惹哈
15 喪妻的大成就者:吉嘎力巴
16 魚腹中修行12年:米那巴
17 牛的守護者:果阿嘎
18 被繼母迫害的王子:卓朗卡
19 琵琶師:韋那巴
20 年邁的織布工:登底巴
21 得天神幫助的鞋匠:札馬力巴
22 獲寶劍成就的小偷:嘎卡巴
23 經常說謊的人:達卡那巴
24 屍林中修行的「狼人」:夏力巴
25 持書行乞的人:札查巴
26 富有的婆羅門:巴查巴
27 用破布做衣服的人:杜甘帝
28 無用的胖子:阿卓基
29 身材美好的瑜伽士:嘎拉巴
30 獲大成就的洗衣匠:多畢巴
31 戴金手釧的國王:甘嘎那
32 舂米的大臣:丹吉巴
33 財神中尊貴者:班德巴
34 散盡家財的賭徒:當底巴
35 脖子上長瘤的農民:古吉巴
36 狂妄自大的人:瑪希巴
37 聽聞佛法卻不知修行的人:達瑪巴
38 貪財的木材商人:阿津達
39 從水中得到牛奶的人:巴巴希
40 金剛乘的創始者:因渣菩提
41 挖藕為生的人:那力那巴
42 眼球充血的宗師:梅果巴
43 疲憊的鐵匠:甘巴力巴
44 無家可歸的農民:多傑巴
45 持燃者:雜蘭達熱巴
46 返老還童的大成就者:拉呼拉
47 拿著容器的人:多卡力巴
48 帝洛巴的傳承上師:瑪當吉
49 疲倦的農夫:梅帝尼
50 獵鳥者:葛魯拉
51 因痛苦而獨居的人:魯吉卡
52 貪睡的人:札魯吉
53 供養多瑪食子的人:札雅南達
54 毫無德相的人:尼古納
55 親見觀音的乞丐:巴札力巴
56 因花而得名的國王:贊巴嘎
57 乞食的人:畢夏拿
58 富甲一方的油商:帝力巴
59 陶器工:古巴力巴
60 變人為石像的大成就者:札巴力巴
61 窮困的裁縫師:甘大力
62 被放逐的高聲談話的人:嘎拉嘎拉
63 編結草繩的人:達忽力
64 妻子皆亡的平民:嘎巴拉
65 飛行大成就者:鄔笛力巴
66 暴食者:沙瓦巴嘎
67 好戰者:吉拉巴拉
68 做娼妓僕人的國王:達力嘎巴
69 製作鈴鞋的工匠:巴拿哈
70 在芒果園中享樂的國王:過卡利巴
71 傲慢的美男子:阿南科
72 黑誓願金剛:小黑行者
73 長生不老的大成就者:加利巴
74 採珠人:薩木札
四方行腳的大成就者:
75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三:盧伊巴
76 道果傳承祖師:毗瓦巴
77 山丘之人:夏瓦日巴
78 帝洛巴四大語旨傳承之一:拉瓦巴
79 喜愛狗的人:古古力巴
80 四處朝聖的平民:卓吉巴
女性大成就者:
81 家庭主婦:瑪尼巴札
82/83 姊妹大成就者:梅卡拉與嘎拿卡拉
84 俱生乘創始人:拉克希米迦羅
Ⅲ 蓮花夫人的故事
蓮花夫人的故事
在《雜寶藏經》里,釋迦講了一則與他自己有關的故事。他說:
很久很久以前,大雪山裡住著一位仙人,出於婆羅門貴族,叫做提婆延。他棄絕塵世,入仙修道。然而按照婆羅門教規,為人若不生男育女,死後卻不能升天。這是苦行與人倫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怎樣才能兩全呢?提婆延苦思冥想,終於發明了一個法子:每天,他總是對著一塊光滑的石頭解小便,把自己的精液連同小便一起瀉到石頭上。小便是鹹的,有一頭母鹿喜歡鹹味,便天天來舔。舔來舔去,精氣入腹,竟懷孕了。
母鹿自知腹中的胎兒屬於提婆延,足月時,便來到提婆延棲身的山洞,產一下個女孩,長得姣好無比。這女孩的胞衣是一朵潔白的蓮花,所以為孩子取名為蓮花女。提婆延採用間接授精法獲得這個女兒,喜歡非常,悉心撫養,長到一十四歲,出落得似玉如花。更可奇的是,此女漫遊山間,步履踐踏之處,處處皆生蓮花。而今山坡上的所謂雪蓮,即是當年蓮花女的足跡。
有一天,國王烏提延率眾出獵,來到雪山,只見遍地生花,清芬四溢,不禁縱目觀賞,嘖嘖贊嘆。忽見蓮花叢中,有一頭母鹿昂首嘶嗚,其聲呦呦,如泣如訴。國王大喜,匆忙拈弓搭箭,瞄準鹿臀。正當箭在弦上將發未發之際,那鹿突然掉頭狂奔。國王哪裡肯放,即刻拍馬窮追。追一程,轉過一個谷口,母鹿不見了。國王駐馬定睛搜索,眼前竟又出現了奇觀:有一絕色女子,悠遊在山坡上,足跡所至,蓮花朵朵,顧盼所及,草木生輝。國王揉揉眼皮,看得呆了,心想:寡人的後宮佳麗如雲,竟沒有一個比得上她,若不能娶她為妃,豈不令寡人斷魂,愣乎乎地枉為一國之主!又想:寡人的後宮嬪妃如麻,至今卻不曾生下一個嬌娃,他日不光是大好的江山無人繼統,就連寡人的魂靈兒也難登天堂。若能娶得此女,天可憐見為寡人生育後代,豈不了卻一塊心病!想到這里,情不自禁,便尾隨蓮花女來到一處洞穴。女子隱入洞中,仙人出洞迎接。國王見仙人道貌岸然,思忖八成兒是此仙女之父,連忙合十問訊,仙人亦稽首還禮。互通姓名之後,國王便啟口求婚。仙人提婆延預知這本是五百年前註定的事情,當即慨然應允,從洞中喚出蓮花女來,交付國王烏提延帶回宮中。
烏提延娶了蓮花女,冊封為蓮花夫人,整日耳鬢廝磨,如膠似漆,竟對後宮諸姬不屑一顧,這就未免引起醋海洶洶,酸風滾滾。
有一天,蓮花夫人倒在烏提延懷里,揪著他的鬍子說:「看你,年紀一大把,膝下無女無兒,想要啵?」烏提延把她摟得更緊:「是啊,夫人,這就指望你了!」「不生就不生,一生就是五百個!」她伸出一隻巴掌。烏提延又驚又喜:「好樣兒的!什麼時候?」「說生就生,明兒見。」
第二天,蓮花夫人讓宮女預備下一隻大籮筐,在筐里墊上木棉,然後關上門,脫掉褲子蹲進去。只聽得篤、篤篤、篤……接連「篤」了五百下,下出五百個菠蘿般大小的蛋,拿被子捂上——過不了幾天,竟然從這一籮筐里鑽出五百個胖娃娃。蓮花夫人下蛋累了,便躺到綉床上蒙頭大睡。
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宮廷。正宮娘娘聽說,直氣得七竅生煙。另一個妃子聳了聳肩頭,慢吞吞地說:「娘娘,別著急。」便把臉湊到娘娘腮幫子上,咬了一陣耳朵:如此這般。娘娘的臉皮逐漸地由緊變松,由松變皺,笑了:「嗯,好主意!」什麼主意呢?原來這個妃子叫娘娘趁蓮花夫人睡覺的時候,用五百個面團去調換那五百隻蛋,再把蛋扔到恆河裡去。娘娘立即派手下的心腹去辦。不多一會,心腹回來報告:「啟稟娘娘,辦好了,神不知鬼不覺。啊呀,那五百個大蛋,滾瓜溜圓,看樣子個頂個兒都是公的,虧她下得出!」
娘娘放心了,隨即去見國王:「陛下,恭喜賀喜!」「喜從何來?」烏提延問。「陛下還不知道嗎?蓮花夫人下了五百個蛋,個個圓不溜秋,孵出來准都是王子,這不是大喜事嗎?」烏提延聽了,把鬍子捋了捋,一蹦老高,飛奔到蓮花夫人房裡,只見地上放著一隻大籮筐。掀開被子一看,再伸手一捏,臉色陡變:「啊,咄!這哪裡是蛋,分明都是面團團。」這一氣非同小可,鬍子都翹起來了,隨即把蓮花夫人從床上拽下來,不由分說左右開弓,摑了兩記耳光,大吼一聲:「來人哪,把她打入冷宮!」可憐,蓮花夫人懵懵懂懂地被拖了出去,在冷宮里孤身一人,流淌了二十年又苦又澀的眼淚。
話分兩頭。且說這五百個蛋扔下恆河,順流而下,飄到薩但菩國。薩但菩王與五百個王妃正在河邊洗澡玩水,見到此蛋,便命人撈將起來,分送給妃子們,不多不少,正好一人一個。
妃子們把蛋帶回宮里,過不幾天,蛋殼破裂,從裡面鑽出一個個活潑可愛的胖小子。薩但菩王高興極了,認為這是上蒼所賜,命妃子們好生撫養。
光陰過得真快,轉眼過了二十年,這五百個胖小子全都長成了威風凜凜的大力士,薩但菩國也因此強盛起來。國王想:我與烏提延國向來冤家對頭,何不趁此國力強盛之際,興兵討伐,報仇雪恨!於是立命五百力士率領兵馬,直奔恆河上游而來。
烏提延國王得報,嚇出一身冷汗。心想:一個大力士我便吃不消,何況五百!這這這,怎生是好?幸虧他心有靈犀,急中生智,立刻策馬進入雪山,找仙人提婆延求計。
提婆延正在入定,閉著眼說:「賢婿,何必驚慌,你且將小女蓮花夫人放出來,令她到陣前卻敵可也。」烏提延道一聲謝,回到宮里,請出蓮花夫人,為她梳妝打扮,讓她騎上大象,晃晃悠悠,來到陣前。那五百力士正在陣前耀武揚威,見夫人出來,一齊彎弓搭箭,要把她射成刺蝟一般。咦,怎麼搞的,力士們忽然覺得胳膊軟了,手腕酥了,渾身像一攤爛泥,動彈不得。此時,仙人提婆延亦駕雲而來,在空中大聲喝道:「呔,孩兒們不得無禮!騎象的蓮花夫人是爾等生身之母,烏提延國王是爾等生身之父,倘若傷害他們一根毫毛,必將永墮阿鼻地獄!」力士們聞聽此言,半信半疑,驚訝不已。
為了證實提婆延的告誡,蓮花夫人在象背上解開衣襟,露出膨隆雙乳,用兩手分別擠壓乳房,即從左右兩顆乳頭中各噴出二百五十道乳汁射入敵陣,道道乳汁俱入五百力士口中。力士們嘗到乳汁的滋味,知是母乳,立即滾鞍下馬,向父母懺悔認罪,同時乞求養父母薩但菩王及王妃們罷兵修好。從此,兩國一直和睦相處,成為兄弟之邦。因此功德,五百力士及兩國國王後來都無師自通,成就佛道。蓮花夫人及薩但菩國的五百王妃,也被接引到忉利天上享福去了。唯有烏提延國王的正宮娘娘及幾個干壞事的妃子和仆從,被罰進了阿鼻地獄。
釋迦講完了上述故事,問眾弟子:「你們知道仙人提婆延是誰嗎?」眾弟子相顧茫然。釋迦說:「不是別人,正是你們的師傅我。不是現在的我,而是往昔前世的我。」眾弟子慌忙合十,贊嘆乃師道行久遠,功德不可思議。
按:人與某種動物交感而生人,是古代部族起源神話中的普遍題材。烏提延部族也許奉鹿為先祖,薩但菩部族也許奉鳥類為先祖,故有母鹿舔仙人精而生女和嬪妃拾河中卵而孵子的傳說。後經人們按照各自的意願加以合並、增刪、篡改,以至生出因無嗣而求偶,因嫉妒而害人,因宿怨而仇殺,以及調和生身與養身父母之間的關系等情節。佛經的編造者揀拾和糅合這些情節,安在釋迦上,又成了釋迦的本生故事之一。
Ⅳ 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無法冒充。
第一,低種姓基本都是黑人,皮膚黑粗,身體矮小,比如印度女人平均身高1.53米,但占據人口主體(大約56%)的首陀羅女人平均身高只有1.4米。
請注意成年首陀羅女子的身高:
第二,經濟條件不允許。
高種姓天生就是老爺,不用幹活。比如婆羅門生下來就能從祭司手上按月領補貼。
吠舍的住宅已經算得是豪華了:
首陀羅的廚房與住宅:
貧民在豪華城市的垃圾場處理垃圾:
印度貧民區:
低種姓自己都難養活,怎麼冒充大爺呢?
第三,教育不足
雖然法律給低種姓在大學教育與政府職位上都留出了法定的份額,但窮人家的孩子很難繼續讀書下去。而沒有高等教育,不會英語,無法在當地找到好工作。
哪怕就算讀了大學,低種姓在高種姓面前也很難鼓足勇氣平等交流,更不要說競爭。
說白了,低種姓已經被3500年的婆羅門教洗腦到骨髓之中。低種姓,不敢、不能,也不願反抗,就等著順從而投胎到高種姓家庭。
第四,祭司制度
印度是封閉 社會 ,也是農業 社會 。
當前印度人口的主體還是在農村,大家相互之間都知道誰是什麼等級。
婆羅門祭司要做法祈福,誰會呢?
印度教是縣域祭司聯合會體制,每年全縣婆羅門召開大會商議處罰違反宗教制度的人,女子低嫁會被正式驅逐並黜落賤民,高種姓男人可隨便睡低種姓女人,只要他願意。
所以,即便遷移出去的低種姓,如果沒有本地祭司的書面證明,遷入地的婆羅門祭司也不會承認他是高種姓。
目前,種姓制度在大城市中略微松動,但宗教 歷史 文化的積累,還遠不能說種姓廢除已經取得成果。
美麗的婆羅門女人:
如果印度 社會 的低種性人群能夠輕易地就冒充高種性人群,印度 社會 就不會存在3000年的種姓制度了。即使印度政府在上世紀50年代已經宣布廢除了印度種姓制度,但是根深蒂固的種姓思想依然在整個印度 社會 當中難以根除。第一種性的人群與高種性的人群存在著諸多的區別,而這些區別也讓低種性的人群很難介入高種姓的圈子當中。
印度的種姓制度起源於印度教,印度的種姓從高至低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首陀羅,而在這後面還有一個賤民。在整個種姓制度當中婆羅門主要是主管宗教祭祀的僧侶,而剎帝利則是軍事貴族與行政貴族,他們都屬於高種姓人群。而吠舍多是普通的雅利安人,而首陀羅則是印度土著居民為主。而建民族裙則是在這四大種姓之外的,他們的地位比這四大種姓更低,他們幾乎從事著印度 社會 最底層的工作。
在印度的低種性人群當中,都是從事著相對卑賤和低微的工作。他們與高種性之間的區別,不僅僅在教育和文化程度上差異巨大,還有他們從事的工作也存在著本質的差別。讓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宗教祭祀和行政職務的低種性人群,怎麼來冒充這樣的工作呢?顯然這是不切實際的,畢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職業生涯,根本就不懂相關的工作內容。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性人群的關鍵,那就是他們之間的膚色。印度的低種性人群,其膚色一般都是比較黝黑,接近非洲人的膚色。對於高種性的人群,他們的膚色都相對白皙,接近歐洲白種人的膚色。兩種人群有著相當明顯的區別,這是通過肉眼幾乎就完全可以分辨出來的。而這樣天生的差別,讓低種性人群就很難混入高種性人群的交際圈當中,那就更別說冒充了。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n、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n)、沃爾瑪(Verma)等;
(Thakon), Walmart (Verma), etc.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
嘎加爾(Ghaggar 高爾(GoaD)等:
Gagar (Ghaggar Gore (GoaD) et al.)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n)、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等
只有一種,是比較難冒充的,也是比較簡單粗暴的,那就是靠手腕上的繩子以及名字判斷階級。
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這是由印度教寺廟認證的,相當於身份證了,那些高種姓們不僅從小就被照顧,甚至婆羅門階級可以像貴族一樣每個月去寺廟領取生活費。
這個問題讓低種姓從一開始就輸得底褲不剩:
什麼叫「冒充」?有這樣的齷齪想法就說明了你的低種姓身份,高種姓是冒充而來的嗎?那是與生俱來自帶神牛味道的智慧體,豈是爾等散發著濃郁咖喱味的低種姓能夠隨便染指的?光氣味就把你們深深出賣了好伐?
一直以來,印度的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始終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意味著低種姓根本就沒有成功「冒充」高種姓的可能,而之所以能把低種姓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原因在於種姓制度的存在。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本該是人人生而平等,但種姓制度卻讓印度成為 社會 等級最為森嚴的國家。
雖然印度在建國不久就宣布廢除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但在這個「民主」的國度,政府還真是說了不算。當然,政府也沒有廢除種姓制度的真心。
而之所以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印度的統治階級,都是高種姓來的。
雖然雅利安人作為印度的征服者,在3000多年前就創立了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真正演變成等級森嚴的模樣,卻是在英國殖民時期。為了便於統治印度,英國殖民者聯合印度上層土邦,也就是高種姓實行「共治」,種姓制度越發的變本加厲、根深蒂固。
而在1947年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後,高種姓繼續統治印度 社會 ,例如甘地家族。
因為甘地和尼赫魯的高種姓身份,因此他們在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不敢發動群眾,只能以溫和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這種沒有暴力革命和深刻 社會 改革的民族獨立,相比於英國統治時期不過是換湯不換葯。所以印度 社會 依然層次分明,高種姓依然統治著印度。
所以今天的印度對殖民統治 歷史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因為作為統治階級的高種姓本就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既得利益者。
而既然如此,他們又怎會自掘墳墓地徹底廢除種姓制度,允許印度 社會 階層流動來沖擊高種姓的利益呢?所以他們不僅沒有破除種姓制度的能力,更沒有廢除種姓制度的動力,印度也在種姓制度的愈演愈烈中更加涇渭分明。
在當前的印度,區分低種姓和高種姓的最明顯特徵就是膚色。作為外來征服者,無論雅利安人,突厥人還是歐洲人,在膚色上都比印度土著的尼格利陀人、達羅毗荼人等淺太多,而且外貌上都表現為高鼻樑的雅利安人特徵,這是身材較為矮小的印度土著絕對模仿不來的。
說難聽點,就算低種姓的土著把全身漂白都沒用,因為外貌方面即便全身整形也無法以假亂真。
而話又說回來,作為長期生活在底層的低種姓,哪來的錢去冒充高種姓?
印度高種姓之所以對種姓制度如此推崇,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種姓制度的洗腦讓人口龐大的低種姓徹底失去了反抗意識,從來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覺悟,他們只能通過逆來順受換取在下一個輪回里成為高種姓,從來不思考高種姓名額從來都很少。他們唯一敢逆反的,就是渴望通過皈依佛教等方式擺脫低種姓或賤民身份,但在印度這樣一個以印度教為主的國家,這種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而因為高低種姓之間的鴻溝如此明顯,所以二者的生活環境也是井水不犯河水,除非高種姓男子找低種姓女孩尋花問柳。這意味著低種姓根本就不熟悉高種姓的生活環境,而賤民則連低種性的生活環境也接觸不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混跡於高種姓之間的低種姓即便在外表上偽裝得無可挑剔,也會因缺乏所謂的氣質而原形畢露。說難聽點,不用你開口,走兩步就知道你是什麼人。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習慣了安於現狀的低種姓從本性上是沒有動力和勇氣去冒充高種姓的。畢竟生活不是冒險,就像古代的平民冒充朝廷大員一樣,成與不成都難免遭受到統治階級的瘋狂報復。
畢竟這是讓統治階級顏面掃地的事情,而國家機器更是統治階級的工具。
所以,暴力才是低種姓翻身做主的唯一途徑,投機取巧只會讓低種姓屍骨不存。
不過,能和高種姓呼吸同樣的空氣已經是最大的恩賜了,要啥自行車?恆水老白乾它不可口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膚色是阻礙低種姓人假冒高種姓人的最大桎梏,因為低種姓人和高種姓的膚色差距實在太過於巨大了。
一般不太了解印度的人,都會以為印度人皮膚都是棕色的,但實際狀況卻與大家認為的不太一樣。
在印度,除了棕色皮膚的人之外,還有著一個白色皮膚的群體。
這些白色皮膚的人就是印度的高種姓人,他們與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不一樣,天生皮膚白皙,如果和棕色皮膚的人站在一起,會顯得格外突出。
而他們的皮膚之所以會和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不同,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祖先並非印度「本地人」。
白皮膚人的祖先是4000多年前入侵到印度的雅利安人,他們在進入印度之後,很快征服了印度地區,給原本以棕色皮膚人種為主的的印度強行施加了他們創建的種姓制度,用種姓制度把他們自己和印度當地人劃分開了幾個階層。
其中,高種姓和平民是他們這些外來的雅利安人,而主要從事傭人工作的低種姓人和高種姓人碰都不想碰的賤民則是那些被他們征服的印度當地人。
在膚色有著巨大差距的情況下,那些皮膚特別棕或者偏黑的低種姓人、賤民想假冒成高種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他們混在高種姓人中,第一眼就會被人認出來是低種姓人,就像美國黑人跑到白人社區會很快被認出來一樣,除非他們能把自己的皮膚漂白或者弄淡一點。
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例外,這些例外就是白棕混血的混血兒。
根據印度的種姓制度規定,高種姓男子和平民男子是可以把低種姓女子娶進門的,在他們和低種姓女子混血生下孩子後,他們的孩子也會擁有他們的種姓身份。
這時候倒不好用膚色來區分他們的種姓了。
不過對於這些白棕混血的人,印度人也有一些方法來區分他們。
這方法還是看膚色。
雖然這些混血的人皮膚有可能是棕色的,但是因為有著雅利安人血統的融入,卻也總比那些純種印度人白上許多。
他們和印度的低種姓人的區別就如同奧巴馬和純種黑人的對比一樣,一個因為混血黑得發黃,一個血脈純粹、黑得像炭。
如果不看膚色的話,印度人可以用家族姓氏來辨認一個人到底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在印度,有著一整套規矩區分人姓氏的差別,雖然其他國家的人僅看姓氏看不出來,但是印度人卻能通過姓氏一眼辨認人姓氏的高低貴賤。
另外,語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區分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
在印度有兩種語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種就是印度本土演化出來的印地語,是印度人的母語。
第二種則是英國人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帶到印度的英語,在印度,英語是印度人使用第二多的語言,大概有5000多萬人能精通使用英語、2億多人能簡單說一些英語。
雖然說低種姓人和賤民也可以學習英語,但是因為大多數低種姓人和賤民沒上過學、沒有渠道學習英語,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印度低種姓人是不懂說英語的。
而高種姓人就不一樣了,一般高種姓人因為生活比較富裕,所以在受教育充足的情況下,英語水平都非常不錯、基本都會說英語。
這時候,是否會說英語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辨認一個人種姓高低的方法。
前段時間印度的電影《起跑線》就談到了這種狀況,說是印度的下層人士如果想要融入上流圈子裡,必須要掌握英語,如果不掌握英語,無論再怎麼有錢,都會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被人看不起。
雖然那部電影里並沒有明確說到英語是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的鴻溝,但現實中道理卻是差不多的。
畢竟印度人一直以會說英語為豪,身為高種姓人不會說英語,那豈不是跟低種姓差不多?
種姓制度其實並不是只有印度一個國家存在,就是在它相鄰的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地方,都還存在。不同的是,雖然這幾個國家都存在這種制度,但只有印度這一個秀兒將其發揚到最「風光」的地步。種姓制度最早源於印度教中,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 歷史 了。種姓制度主要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些等級,其實就是按照「原人」的身體進行分類的,從上到下,從尊貴到卑賤。
在這四個種姓制度中,屬首陀羅最為低等。他們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非雅利安人。所以,他們只能從事如伺候用餐,做飯這樣的傭人工作,或者是其他的工匠工作。雖然還是人口最多的種姓,但他們卻被看作是最低賤的存在。
與這第四個等級中的種姓相比,其他的種姓享受的待遇是一個比一個好。
吠舍沒有政治特權,但卻可以從事商業,地位相對較高。而剎帝利則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享有各種征稅的特權。而婆羅門,則是最貴重的存在,有各方面的特權,主要掌管和從事教育,並且相當於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可以說,這三個種姓的生活,都比最後一個好太多了。但事實上,這都是在印度內部進行劃分的,在外國人以及旁觀者看來,這些印度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他們的容貌相似,如果不說其他,就單獨的調換一下服飾和打扮,那低種姓的人可以冒充高種姓的人嗎?
其實,這只是在我們的眼中看來,這些人是沒有區別的,但在他們當地人的眼中,這些差別很明顯,大多時候,只需要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
低種姓的人,從事的都是苦力活,時常要在外頭接受日頭的照射,就單單是從膚色來看。低種姓的人,與高種姓的人,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再者,因為高種姓人群占據了教育等方面的極大優勢,所以,高種姓的人,在文化程度和語言能力方面,與低種姓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樣的差別也導致了低種姓者與高種姓者的不同。
因為長期以來,這種種姓制度一直紮根在大多數印度人的心中。所以,低種姓這一般不會挑戰這種所謂的種姓高低制度。對照前段時間發生的,一場低種姓男子進入高種姓的婚禮被趕出並受到了非人的折磨,我們大概可以明白,想要挑戰這種權威,是非常難的事情。
印度的種姓制度,其實質就是種族歧視制度。只不過 歷史 上的雅利安人為了統治,把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通過宗教宿命論,美化了這種種族歧視制度。
(印度的高種姓人)
當然因為印度人在其 歷史 上,認可了種性制度,也就沒有人種大融合的基礎。所以才保住了印度各民族間人種的純潔性,尤其是高種性的雅利安民族。
真因為這樣,在等級分明的印度,低種姓人是不可能冒充高種姓人的。
(
印度的低種性人)
首先從人種的角度上來看,身為低種姓人的南亞原居民們,她們的皮膚都是黑麻色的,因為溫度的原因鼻子也是扁扁的,並且個子也不高。而來自西亞的雅麗安高種姓人剛好跟她們反一反,因為有了這種涇渭分明的人種差別,就決定了感觀上的冒充是不可能的。
還有印度的高種性人從古至今都處在 社會 的頂層,她們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支配著寬裕的財富,當然從氣質上來講,肯定跟低種性人是不同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幹活的手和不幹活的手能一樣嗎?
(印度高種姓人娶親時的模樣)
印度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不光
體貌氣質不同,階級的壓迫和歧視也是很嚴重的,包括現在也是一樣。
印度斯坦時報上個星期報道過這樣一個新聞,在12月1日印度中央邦阿加.馬爾瓦地區,有一位低種性男子在迎娶新娘時,因為騎了一匹馬,就遭受了高種姓人的毆打。事情是這樣的,那位叫達爾曼德拉的低種姓新郎,騎馬打算迎娶莫哈拉村的新娘。當達爾曼德拉來到莫哈拉村時,一位叫拉吉普特的高種姓男子,認為低種姓的賤民是不能騎馬的。為此拉吉普特聯合高種姓族人,毆打了達爾曼德拉和他的迎親隊伍,造成了多人受傷。為此事,印度議會還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也不知道最後是怎麼處理的。
總的來講,
印度低種性人不是不敢冒充高種姓人,因為印度膽子大的騙子也是有的。但問題是一個黑呼呼的底種姓騙子,怎麼去向別人證明自己的皮膚是不黑的呢?還有低種姓的人要是敢欺騙高種性的人,一不小心在印度可是要被滅口的。
低種姓印度人想要冒充高種姓根本不可能,因為種姓已經深入到整個印度 社會 ,印度老百姓只要一聽對方的姓名就能自動識別出他的種姓。
(看好了,南印度泰米爾人的婆羅門女性)
有些人以為分辨種姓是靠膚色,皮膚越白種姓越高,皮膚黑就是低種姓,實際上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謬論。印度總理莫迪膚色很白了,但他其實是吠舍種姓。而南印度的泰米爾人皮膚都很黑,依然有很多黑膚色的婆羅門祭司。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皮膚白就是高種姓。
種姓是可以直接從「姓」裡面體現出來的,由父系一路傳下去不可更改。只要你明白對方的姓氏是什麼含義,就能知道他的種姓。比如聖雄甘地的姓氏就是「菜販」的意思,甘地就是吠舍階層。而印度街頭巷尾的「庫馬爾」姓氏則是剎帝利。如果名字中有經書典籍,學問之類的含義,那就是婆羅門種姓。如果名字中是財富,經商,農業相關,那就是吠舍種姓。姓氏作為宗族和種姓的標志是難以更改的,低種姓人姓名一出來就被人知道了根底,完全沒有冒充的機會。
(印度的普羅大眾)
如果一個低種姓印度人亂改了自己的姓名,說自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那麼旁人只要問一問他家鄉的情況,他的生活方式就能知道真假。比如「你兄弟家結婚用的什麼儀式」。沒有過高種姓生活的人根本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很容易露餡。
如果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種姓,只能進行梵化,也就是召集和你一個種群的人,按高種姓方式生活,然後找個諸如「我祖先其實是婆羅門/剎帝利,只不過後來破落了」之類的理由,然後得到印度教法學家的承認,就可以和整個家族,父老鄉親一起變成高種姓了。
如果能夠成功變成錫克教徒,也可以避免種姓制度的限制,但這基本上不可能,因為錫克教徒被默認為剎帝利種姓,門檻很高。很多印度人為了逃避種姓制度的困擾,乾脆移居海外。
(錫克人)
當然啦,冒充高種姓的下場是很可憐的,一旦被人發現,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輕則一頓痛打,重則以死謝罪。冒認者會被認為挑戰了高種姓的權威和尊嚴,不會有好下場。
一般區分印度低種姓和高種姓,只要看他們的膚色就可以了,雖然准確率不是百分之百,但基本上也差不到哪裡去,最高種姓婆羅門一定是膚白貌美那種,一般低種姓的人膚色就屬於比較黑的。
但這些膚色比較黑的人卻是印度的原住民達羅毗茶人,奈何自己戰鬥力不強,只能被統治。
大家都知道印度雖然曾經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它的 歷史 其實也是一個被不斷殖民的 歷史 ,統治印度的人一撥又一撥,大概在公元2000年前,一群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翻山越嶺來到印度,然後成為這一片土地的主人,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發明了種姓制度。
在這個制度中,每一個種之間堅決不可以逾越。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但高種姓的女子絕對不可以嫁給低種姓的男子,否則就會被家人榮譽謀殺。
其實在印度劃分是哪個種姓,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看你的姓氏。
每一個種姓都有差不多固定的姓氏,人家一聽你的名字就知道你是屬於哪個種姓的,而且一般高種姓在當地都比較有聲望,住在富人區,一打聽你的家族就知道了。
另外兩個種姓之間的差距越大,雙方接受的教育和生存環境都相差越大。
比如在四大種姓之外的第五大種姓達利特,他們的境遇是非常慘的。都是在農村生活,而且他們世世代代都只能從事像掏糞這種在印度教中認為十分骯臟的工作,影子也不能落到別人的身上,活兒都是他們乾的,但是沒有人感謝他們,反而他們連喝水都要到村子外邊兒自己去找。
如果一個家庭條件不錯的印度家庭雇傭人,雇一個人完全可以忙的過來,但他同時要僱傭好幾個,因為不同種姓的人就算給別人打工,也只做她分內的事情,像打掃廁所這種「不潔」的工作,剎帝利和吠舍是不會去乾的,總的來說 ,就是掃大街的看不上掃廁所的。
說到這里就必須要說不同種姓之間的工作了。
最高種姓婆羅門一般是從事宗教領袖的工作,比如祭司,主要是宣傳宗教經典。第二懂得差地利是統治階層和戰士,一般是在政府部門和軍隊中工作,有義務保護婆羅門。第三個是吠舍,就是一般的白皮膚雅利安人,從事的是農工商業,而第四等的首陀羅沒有土地,一般只能做僕人,是服務於他人的種姓。
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生存環境都不太一樣,加上膚色原因,整個人的氣質和言談舉止以及生活習慣都是不同的,也有少部分低種姓人通過努力找一份比較不錯的工作,但是在高種姓林立的公司經常會受到排擠,還有人因此而自殺,所以一個低種姓的人想要冒充高種姓,只能是一時而已,不可能隱藏一輩子。
印度種姓的劃分主要根據人種作為標準的。 處於種姓最高端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都是雅利安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和歐洲的日耳曼人同宗同源,都屬白種人。雖然雅利安人在從歐洲向印度遷徙的過程中,和其他民族有通婚現象,但基本保持了本民族原有的特徵,特別是皮膚白晰這一點並沒有明顯改變。
而處於第三等的吠舍和第四等的首陀羅,及第五等的賤民達利特,都是印度原土著人的後裔,他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皮膚黑,而且五官特徵和白種人相去甚遠,應該是有色人種。所以,低種姓者想冒充高種姓者,首先要想辦法把自己全身弄白了再說。
當然,低種姓者即使把皮膚外表漂白也不管用。高種姓從小就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長大後從事的是宗教祭祀、高級公務員或學術研究者等非常體面的工作,他們的舉止和氣質既有與生俱來的高貴,也有後天的不斷學習和環境的熏陶所形成的得體與莊重。而低種姓者受教育程度一般較低或是文盲,他們從事的都是低端的體力勞動,當然談不上有什麼高貴典雅的氣質。所以,即使穿上光鮮亮麗的衣服,皮膚想辦法弄白,和高種姓的人站在一起,從舉止和談吐上也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來。
印度人很重視種姓的劃分,高種姓者時刻都注意和低種姓之間的區別,因此,數千年來刻意和低種姓者保持距離。高種姓一般不和低種姓通婚,特別是高種姓女子絕少有嫁給低種姓的,這就保證了高種姓人的血統的純正,便於種姓的區分。
其實,印度不僅高低種姓之間有嚴格的界限,三個低種姓之間同樣區別明顯。吠舍這個階層的人一般比較聰明,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一般從事手工業、商業和農業,他們的收入和生活狀況還算可以。而首陀羅一般從事更為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連做婆羅門和剎帝利僕人的資格都沒有。當然,相對於達利特賤民,首陀羅還算好一些的,賤民從事的都是清理廁所和下水道的工作,連使用的物品和穿戴的服裝都是破損不堪的,因為在高種姓的人看來,賤民是不配用完整器具的。正是因為賤民在高種姓人眼裡太卑賤了,所以嚴禁他們和高種姓者接觸,哪怕是影子和高種姓人的影子重合,賤民也將受到懲罰!
基於外表特徵的顯著不同,和制度的嚴格限制,低種姓者根本沒辦法冒充高種姓。一個低種姓即使皮膚白些,各方面條件也不錯,冒充成了高種姓,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冒充畢竟不是真的,會有不少破綻,一旦被發現,將受到嚴厲的懲罰。況且,冒充高種姓並不能得到相應的工作和待遇。既然如此,印度實際上並沒有低種姓冒充高種姓的,他們犯不著干這種愚蠢之事。
印度的種姓制度恐怕是世界上不多見的一種種族和民族歧視制度了。同一個國家的人,被分為三六九等,如此落後和保守,竟然也學習西方推行民主制度,並且西方還把印度冠之以發展中國家民主自由的典範,確實讓人難以想像呀!
Ⅳ 印度尼西亞音樂
印尼的民族音樂珍品-甘美蘭音樂
一談到印尼音樂,人們就往往會想到《寶貝》、《星星索》、《梭羅河》、《莎里楠蒂》等歌曲。這些印尼歌曲的確是以優美的旋律、徐緩的節奏和獨特的風味,將人們帶進了夢幻般美麗的南洋風光中。
但是印尼音樂中歷史最悠久,最有特點,並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卻是甘美蘭。甘美蘭是印尼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族樂隊,它所演奏的音樂也稱為甘美蘭。甘美蘭樂隊及其音樂大約在15世紀時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它深深植根於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據本世紀廿年代統計,當時僅在爪哇島上就有二萬個甘美蘭樂隊。
甘美蘭樂隊的樂器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波南」、「沙隆」、「根德爾」、「干邦」和掌握節奏的敲擊樂器:「根當」、「剛」和「克農」。以及其他管弦樂器:「蘇鈴」、「拉巴布」、「格渣比」等。
甘美蘭音樂大都採用有半音和無半音的兩種五聲音階,但它的律制(即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與12平均律不同,有點接近五平均律,初聽時不很習慣。演奏甘美蘭時還要遵循一種稱為帕台特的調式,它與印度的拉格相類似,表現不同的情緒要採用不同的帕台特。甘美蘭樂隊中還有少量的歌唱家。
甘美蘭是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並加上人聲構成的多聲音樂。它既不是齊奏,也非歐洲式的和聲,對位。它的音樂織體復雜交錯,演奏時還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奏。甘美蘭音樂的核心旋律約有4000首,現在常用的有1000首。
甘美蘭音樂十分豐富,它是印尼的藝術瑰寶。音色十分多樣:清脆的竹板和響亮的金屬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聲和柔和的笛聲,威嚴的鑼聲與纖細的女聲齊唱……這些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們能在音響的調色板上描繪出多種多樣的色調和變化。此外甘美蘭樂隊演奏時力度變化也很大,有人認為就音量變化的幅度而言,甘美蘭樂隊並不亞於現代管弦樂隊。有時,音樂就像暴風驟雨突然襲來,震憾了大地,但往往又在轉瞬之間變為輕輕撫擊,纖細溫柔,十分寧靜。
印尼的甘美蘭音樂遍布全國各地,它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常為舞蹈、戲劇、皮影戲伴奏,並在幕間休息時單獨演奏,過去還常在各種宗教儀式,迎送貴賓及舉行火葬時演奏。各地的甘美蘭也有不同的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島甘美蘭音樂充滿生活氣息,活潑,歡快。而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由於宮廷的影響,顯得典雅,文靜。
1989年在法國世界博覽會上,印尼的甘美蘭音樂使人耳目一新,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對此印象很深,他從中汲取靈感,進行了新的創作。
荷蘭的民族音樂學家孔斯特和當代美國民族音樂學家胡德都對甘美蘭進行了徹底、深刻的研究,寫出了專著。現在甘美蘭音樂已成為世界民族音樂中最主要的類型之一。美國的胡德還將甘美蘭音樂引入美國大學音樂系的課堂,讓學生們親自參予演奏另一種文化的音樂,進一步從感性上理解、把握這種風格。據說現在美國各大學中有120套甘美蘭音樂隊。其他國家如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德國、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馬來西亞、也都有甘美蘭樂隊,在亞洲地區日本的甘美蘭樂隊最多,約有18套。總之,當代世界各國最熟悉的東方音樂就是印尼的甘美蘭,這是毫無疑問的。
推薦五首印尼民歌----莎里楠蒂,寶貝,星星索,梭羅河,衷心贊美.
五首歌下載地址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D3%A1%C4%E1%C3%F1%B8%E8+&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