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尼羅河
尼羅河
尼羅河縱貫非洲大陸東北部,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衣索比亞、蘇丹、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後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陸面積的九分之一,全長6650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3100立方米,為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最遠的源頭是蒲隆地東非湖區中的卡蓋拉河的發源地。該河北流,經過坦尚尼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從西邊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尼羅河幹流就源起該湖,稱維多利亞尼羅河。河流穿過基奧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後稱艾伯特尼羅河,該河與索巴特河匯合後,稱白尼羅河。另一條源出中央衣索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士穆匯合,然後在達邁爾以北接納最後一條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稱尼羅河。尼羅河由此向西北繞了一個S形,經過三個瀑布後注入納塞爾水庫。河水出水庫經埃及首都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後,分成若干支流,最後注入地中海東端。
尼羅河有定期氾濫的特點,在蘇丹北部通常5月即開始漲水,8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雖然洪水是有規律發生的,但是水量及漲潮的時間變化很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源來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亞高原提供的,其餘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亞馬孫河是全球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流域面積達南美洲的三分之一,亞馬孫河共有一萬五千條支流,分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流域面積幾乎大如澳洲。主流河水很深,整條河有一半可容巨輪航行。遠洋巨輪由大西洋經河口溯流而上,可航至秘魯的伊基托斯。通航河道河面寬廣,不能同時看到兩岸。 此河橫貫南美洲,發源於秘魯安第斯山脈。水從冰川融匯而成的湖泊流出,洶涌奔流,在東面山坡上沖刷出氣勢磅磚的峽谷。由於沖出大量沙泥,河水渾濁,恍如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故稱為白水河。還有一些支流流經沼澤,沖出腐植質,水色較深,稱為黑水河。隨著地勢漸趨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流至山下廣闊的亞馬孫盆地。 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大半位於巴西,面積約為印度的兩倍,海拔不超過二百公尺。圖中藍色為幹流和主要支流,綠色為一般支流。從中不難看出亞馬孫河水系的龐大。
以亞馬孫河為主幹的亞馬孫水系是一個龐大的水系,其河網密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亞馬孫河的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亞馬孫河上游為烏卡亞利河(長2560公里)和馬臘尼翁河(長1600公里),它們分別發源於秘魯南部和西部的安第斯山西科迪勒拉東坡。兩河穿越崇山峻嶺後,在瑙塔附近匯合,始稱亞馬孫河。自此向東,流貫於亞馬孫平原,至馬瑙斯為中遊河段(2240公里);馬瑙斯以下至河口為下游(1600公里),最後在馬臘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從烏卡亞利河源頭算起,全長6400公里以上。沿途接納源自安第斯山東坡、蓋亞那高原南部、巴西高原西部與北部大大小小的支流,其中長度在1500公里以上的大支流有17條之多,如南岸的茹魯瓦、普魯斯、馬代臘、塔帕若斯、興古、托坎廷斯等河,北岸的普圖馬約、雅普臘、內格羅等河,都是源遠流長的大河。亞馬孫水系流域面積達705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大陸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范圍之廣,為世界各大河所遠遠不及。
亞馬孫河流域地跨赤道,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並有安第斯山冰雪融水補給,水源供應充足。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較小,加以南、北流域雨季錯開,主流水量在不同時期得到補償,變化幅度和緩,洪水期與枯水期平均流量比率為五比一,體現了赤道型水系的特點。主流洪水期大致始於10至11月,次年3至6月進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後逐漸減退,至9月最低。個別年份因雨季變動而使南北支流洪水同時發生,主流便出現特大洪峰,如奧比杜斯附近曾記錄到每秒280000的流量。由於中、下游平原地勢低,河流比降微緩,流速較慢,一到洪水季節河水宣洩不暢,水位平均上漲幅度9米多,洪泛寬度25至80公里,河口地區可達240公里,呈現一片汪洋,因此亞馬孫河素有「河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