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如何在經濟上牽制印度

如何在經濟上牽制印度

發布時間:2023-07-25 14:53:03

❶ 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靠的是什麼在拉動經濟

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除了依靠本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密集型產業拉動經濟增長以外,還有就是依靠對國外科技公司的強取豪奪來充盈自己的GDP。

一、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除了這些印度本身就有的因素以外,印度的經濟能夠發展的這么快,最為重要的還是對國外企業的強取豪奪。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小米等中國製造企業在當地就屢次收到了印度政府開出來的罰單,而且不僅要對相應的財政支付進行處罰,還要追溯某些兩個國家的公司不一樣的處理辦法的差異。這也就意味著印度不僅靠著自己的因素發展,而且還靠著掠奪國外大型企業的財富發展,今年我國的許多企業在海外的工廠已經被印度政府搜颳了一遍。

❷ 我國首富怎樣才能幹掉印度首富

在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中,中國似乎已經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代名詞,以至於前不久巴西總統盧拉在誇耀今年第三季度本國經濟增長實績時用的說法就是「巴西經濟增長實現了中國速度」。和平年代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必然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富裕個人和家庭數量增多,無論是位於富裕群體中下層的百萬美元資產家庭,還是高踞財富金字塔塔尖的億萬富豪,中國的數量都出現了明顯增長,甚至這場仍未過去的全球性經濟金融危機也未能打斷其增長態勢。11月19日,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表報告,稱2008年末中國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數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美(近400萬戶)、日兩國,領先於德國和英國;《福布斯》(Forbes)富豪榜更顯示2009年中國億萬富豪人數從24名增至79名,中國富豪榜前100名資產凈值由上年的894億美元增至1700億美元,接近翻番。上述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情理之中,畢竟中國今年便將躍居世界GDP次席;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市場金融資產總體規模仍將繼續膨脹,富裕個人和家庭絕對數目仍將繼續增多。波士頓咨詢公司這份報告對此也作了樂觀的預計:未來五年內中國財富市場年均增速將達到17.2%,至2013年達到7.6萬億美元;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數量預計將從2008年的41.7萬戶增加到2013年的78.8萬戶,年均增幅為13.6%。

盡管如此,且不提中國高收入、資產高凈值人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種種非法手段攫取財富的(重慶「打黑」中落馬的黑幫大亨及其官員保護傘們就是典型),即使他們完全是依靠合法手段致富,居民和地區收入、財富分化嚴重失衡也必然從根本上削弱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為這樣的經濟必然無時不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擾。看看那些被迫掏空三代人積蓄購房的「房奴」們在日常消費中如何不得不力求撙節,而中國富豪榜上又有多少房地產大亨,看看某企業家所說:「房地產好似人肉,吃過人肉再吃別的肉就沒味了」,我們就不難明白這一點。我們目前之所以不得不天天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掛在嘴上,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嚴重失衡;高收入群體中相當一部分人普遍依賴灰色收入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我們貫徹落實「增加財富收入」路線而不是下大力氣提高勞動收入份額,收入分配失衡問題還會更加糟糕。與此同時,中國區域發展落差已經達到新中國經濟奠基以來最嚴重地步,這一點也在財富分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上文所述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就稱半數以上的百萬美元資產家庭集中在6個主要地區,即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和山東,每個地區都擁有超過2萬戶百萬美元資產家庭。鄧小平晚年警告「發展起來之後分配的問題更大」,[1]這句警告值得我們記取。

好在中國畢竟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收入分配失衡問題尚未達到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程度,這意味著由此而產生的經濟社會矛盾、解決收入分配失衡問題的難度相應也要小很多。中國經濟總量倍於印度,但億萬富豪人數直到2009年才超過印度,億萬富豪群體資產總值仍然少於印度,中國首富資產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據《福布斯》(Forbes)富豪榜顯示,2009年中國億萬富豪人數從24位增至79位,印度則從27位增至52位;中國富豪榜前100名資產凈值由上年的894億美元增至1700億美元,印度前100名富豪凈資產總和則有2760億美元,增幅逾50%;中國首富王傳福凈資產58億美元,印度首富、印度最大上市公司信實工業(Reliance Instries)老闆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凈資產則高達320億美元,是王傳福的5倍還多。我們不應因此而覺得這一點是中國不如印度之處,恰恰相反,這一點正是中國優於印度的地方,王傳福本人也應當為此而慶幸。「藏富於民」,「藏富於民」,這句話本身不錯,但所謂民營企業家、特別是財富金字塔塔尖上的超級富豪們的富裕與最廣大民眾的富裕,這完全是兩碼事,在某些人蓄意混淆這一點而某些人又糊里糊塗跟著起鬨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澄清這一點。

印度超級富豪資產多於中國之所以值得慶幸,還有一點是因為他們的資產市值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國內股市表現強勁:截至11月末,今年孟買敏感指數(Sensex)累計已上漲75%;而在資本項目開放度和金融服務市場開放度均明顯高於中國的印度,之所以出現經濟增長實績不如中國而資本市場表現強於中國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外國組合投資大規模湧入該國股市,有估算認為今年這個數字已達150億美元。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大量投機性熱錢湧入和資產市場泡沫已經在巴西和印度造成了越來越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在開放資本項目和金融服務市場的條件下,假如外部條件變化導致資本流動大規模逆轉的話,這些資本流動高度自由的新興市場經濟會發生什麼?既然這種調整可望重創美國競爭對手,卻讓美國金融業如同1994—1995墨西哥危機、1997—1998東亞危機那樣攫取豐厚收益,難道我們還能指望華盛頓決策者們坐懷不亂?作為發展中國家,不能指望山姆大叔不轉嫁危機,只能指望自己讓山姆大叔轉嫁不了危機。

❸ 過早去工業化,製造業不發達的印度,靠什麼支撐龐大的基建投入


摘要: 之前幾期節目我們分析了印度經濟增長所面臨的國內挑戰,這期節目, 咱們從全球角度分析印度經濟增長所面臨的挑戰。 全球趨勢給發展帶來的挑戰雖然不一定是印度獨有的,但卻直接影響到印度的經濟目標。包括去工業化、信息技術和服務業帶動的增長頂峰,出口增長的下降,世界經濟增長停滯等等,這些全球趨勢都極大地加劇了印度的問題。

從 歷史 上看,製造業為各國從農業經濟為主的結構轉型提供了平台。無論是東亞經濟體,還是發達的西方經濟體,他們的發展軌跡都涉及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工業化。

這些國家都曾經將發展重點放在製造業上,從生產簡單產品做起,逐步升級技術到生產更先進的產品。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收入越高,這種產業與收入的關系推動各經濟體吸收大量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人,隨著他們勞動技能的提高,產業也在隨之升級。 所有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軌跡都表明,製造業在產值和就業中所佔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國家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時達到頂峰,然後下降。

但近年來,這一趨勢明顯減弱,隨著國家在經歷整個工業化周期之前成為服務業佔主導的服務型經濟體。 發展經濟學家羅德里克將這種流產的工業化軌跡描述為"過早的去工業化"。 在貿易自由化浪潮和生產鏈全球化的推動下,製造業多年來一直在出現某些結構性的變化,傳統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快速增長這一路徑的有效性受到質疑。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去工業化進程似乎要早得多;印度也未能倖免這些長期全球趨勢的影響。 這種趨勢加劇了印度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的降低,這也是印度國內政策造成的必然結果,比如對國內某些小企業主導的落後產業的保護、廣泛的工業許可證制度和限制用工人數的勞工條例,此外基礎設施和技術工人的短缺對製造業不斷減少也推波助瀾。

在印度,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停滯在16%左右。 在2008-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之後,2014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不到13%,下降速度很快。目前,印度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倒退到了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

然而,製造業創造的就業份額在2002年就達到了13%的峰值,下降幅度比產值比重下降幅度還要大。更糟糕的是, 印度開始去工業化的時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而當年西方經濟體製造業開始下降時的收入水平是9000美元至11000美元。

一份由亞洲開發銀行出版的工作報告顯示,當就業達到峰值的時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的速度會遠遠快於製造業占總產值的比重達達到峰值後下降的速度。 研究表明,在他們發展的任何階段,不僅是製造業就業比重達到峰值的時間點更早,而且各國對工業的投入也在減少。這可能會抑制印度和非洲等國製造業帶動的快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前景。

製造業所帶來的就業減少,這一趨勢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是通過機械化實現了重復性的自動化生產,包括機器人的使用。 機械化設備價格的不斷下降,以及招募和留住熟練勞動力的困難,使得用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趨勢變得越來越嚴重,這種趨勢現在也被帶到了印度。據估計,印度主要 汽車 製造商已經用自動化實現了近30%的生產活動。

自動化取代人工的趨勢突顯,讓政策需要將注意力從印度傳統的產業政策上轉移,傳統產業政策主要圍繞財政和其他資本激勵措施展開,而這些政策往往是以忽視勞動力成本為代價。 在這方面,工會在2016-17年度預算中宣布了一個預算項目,用於補貼僱主向雇員養老金計劃繳納的8.33%的繳款,這顯然對解決印度巨大的就業壓力會有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建築業現在可能是印度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僱主,它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它僱傭的勞動力所佔的比重從2004-2005年的5.6%上升到2009-2010年的11.3%,而同期製造業的份額則從12.2%下降到11.4%。此外,盡管整個經濟體的就業彈性從0.44下降到0.01,建築業的就業彈性系數,也就是經濟產值的單位變動所對應的就業變化,卻從0.78增長到1.54。

不過,這一增長的背後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資。與製造業不同的是,建築業,尤其是建築勞動力市場,通過大量的非正規分包商網路,主要處於一種非正規的運作方式。這有助於僱主規避許多法律法規的義務,這種半地下狀態的操作,除了逃稅,還擺脫束縛,提高了建築企業的競爭力。

由於印度長期以來的基礎設施短缺,印度學者們認為,建築業在未來很可能會持續增長,從而成為今後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 不過, 一個過早去工業化,製造業不發達的印度,靠什麼來支撐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呢? 對此,人們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❹ 印度殖民經濟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紀末16世紀初。1600年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按著荷蘭、法國也先後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發了印英普拉西戰役,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佔領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傳統棉紡織品憑借織工的技藝、低廉的工資行銷歐洲,帶回了源源不斷的金銀。但工業革命後,英國紡織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很快扭轉了局勢,擊敗了印度本土棉紗布匹,造成了印度傳統紡織業的破產、印度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徹底淪為一個原材料出口國。殖民者在通過地主作為中間人向農民征稅的扎明達爾(Zamindar)制度不但沒有提供合適的激勵,還造就了大批揮霍財富的地主,印度農業水平方面日益滯後。出口經濟以茶、麻加工為代表的主要工業部門都掌握在英國資本家手中,產品也出口英國。印度本土資本則重建了新式的棉紡織業,鐵路網也快速擴張,但二者都高度依賴英國進口的機器、技術;工業對機械製造業的需求沒能催發近代印度本土機械工業的萌芽。

❺ 要搞垮印度只需這里出招,為什麼中國忍而未發

印度突然指使軍隊大張旗鼓越界進入中國領土阻撓中國修路的舉動使得本來波瀾不驚的中印邊界再度風雲四起,也讓中印關系之間突然出現了更多更復雜的不穩定性。中國多次嚴厲批駁印度的蠻橫行徑,並要求印度立即從中國領土上撤軍,避免事態惡化。然而印度不僅不肯撤軍,還反咬一口要求中國「從不丹領土撤退」,印度專家妄稱中國在洞朗地區的修路行動將對印度西里古里走廊構成封鎖之勢,「印度的安全將不能得到保障」。

資料圖:迪戈加西亞島美軍基地是印度向印度洋方向擴展的潛在戰略壁壘

總結而言,中國在戰略層面上的對手是美國,而不是印度,印度和中國真不是一個量級上的玩家,如果說中國和美國之間展開的是一場真正的重量級拳擊比賽的話,那麼印度充其量就是一個在旁邊添油加醋的跳樑小丑,中國可能會對印度的行為有所回應,但中國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印度那裡。中國的戰略定位比印度要高,以至於印度以為中國不理自己是「怕了」。然而有道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大志,中國的戰略胸襟印度或許永遠也不會懂。

❻ 英國是怎樣對印度實施統治的

英國用強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後,對印度封建土邦實行了兼並政策。兼並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還提出所謂「權力喪失論」,即不承認沒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權,王公死後其政治經濟特權被剝奪,其領地被兼並。同時,英國殖民者還以清查免稅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資格為由,剝奪了新並土邦內的封建領主領地和各種免稅土地。這就引起印度封建勢力上下層的普遍不安,激起他們的不滿,其中有些人,特別是那些被兼並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參加並領導了後來的反英大起義。

英國殖民者在征服和統治印度的過程中,徵募了一支印度僱傭軍,即所謂的士兵「西帕依」。英國殖民者利用24萬印度士兵統治著兩億印度人民,同時利用4萬英籍軍官控制著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來自傾家盪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到軍隊中賣命。在英印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英國人在軍隊里以主子的身份對待印籍士兵,高級軍官都由他們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國軍官任意苛扣他們的軍餉,不尊重他們的民族風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須,除掉種姓印記,嚴重傷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國殖民者全面佔領印度後,印籍士兵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加劇了,他們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權,如減免家中的捐稅,戰時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統治當局違反僱傭條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戰,給他們增加了負傷和陣亡的機會,引起印籍士兵的極大反感和強烈不滿。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嚴重傷害。殖民當局發給印籍士兵的子彈是用塗著豬油、牛脂的厚紙包裝的,在使用子彈時,必須用牙咬破子彈的厚紙皮。由於伊斯蘭教禁食豬肉,而印度教則禁食牛肉,新子彈的使用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憤慨。因此,這些不滿英國人欺凌和歧視,有組織、有武裝的印度士兵,便成為民族大起義的先鋒和發難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終於爆發了反英大起義。起義者殺死都城內大部分殖民官吏,燒毀東印度公司辦事機關。倖免一死的英國人都逃出了德里,許多英國人把自己的臉孔塗黑,穿上印度服裝。不少人死於天氣炎熱和途中的艱苦,許多被附近村民所殺。起義者控制了德里市區,在紅堡上升起了莫卧爾王朝的綠旗,將「權力超不出宮牆范圍」、「像家兔一樣聽其自然地繁殖著」的82歲的莫卧爾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復莫卧爾帝國,號召全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在皇帝的旗幟下,進行反英聖戰,同時設立軍政管理委員會,發布各項法令。

席捲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義,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殖民當局不甘失敗,開始調兵遣將,鎮壓起義。

英軍圍攻的矛頭首先對准起義軍首都德里。英軍是從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進攻德里的。英印總督坎寧命令當時在西姆拉的英軍總司令恩遜,從旁遮普調集軍隊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軍在作好充分准備之後,分兵五路,向德里發動總攻。

在猛烈的炮火轟擊下,有兩路英軍從城牆缺口沖進城內,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經過6天6夜的反復爭奪,英軍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擊斃,2人負傷。19日深夜,起義軍在給攻城英軍造成重大傷亡後,在巴克特汗率領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後,英軍縱兵3天,燒殺搶掠,屍體枕藉,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經過這場浩劫,德里變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沒有接受起義軍的隨軍突圍勸告,被英軍俘獲,三位王子王孫當即被砍下腦袋。英軍上尉翰德遜殺死王孫後,立刻捧了一掬熱騰騰的鮮血喝了下去,喝完後喪心病狂的說:「如果我不喝他們的血,那我就會發瘋。」隨後,他將王孫的頭顱送給皇帝,說:「這是公司送給你的賀禮,久違了。」皇帝看見自己年輕的兒子和孫子的頭顱,令人驚異地剋制住自己,把頭轉過去說道:「感謝真主!帖木兒的子孫沒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許多王孫被關押在獄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撻,不到幾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兒子,有一天,蓬頭垢面,騎著馬出現在德里附近的森林裡,翰德遜到處追捕他,這位王子從此不知去向,杳無音信。許多王孫、公主離開德里,成為到處流浪的乞兒。一位公主為了活命,下嫁給一個伊斯蘭教的廚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當了女傭工。皇帝、皇後和太子被押往緬甸囚禁,後來死於仰光獄中。

莫卧爾帝國至此在英殖民統治的鐵蹄下宣告滅亡,淵遠流長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劃上了休止符。

❼ 印度的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什麼

印度的經濟主要靠部分工業產業拉動增長,例如,軟體、電子、醫葯等領域。

近幾年,印度經濟發展迅速,發展速度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所以印度方面也普遍的保持樂觀態度,認為自己國家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那麼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什麼產業來拉動的呢?


綜上所述。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少部分工業產業來拉動。由於國內財富差距不斷拉大,所以無法形成足夠的消費人群,這就使得印度經濟的抗壓能力比較差。除了靠部分工業拉動經濟之外,前幾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後推力,也給到印度一定的幫助。

❽ 美國為何對飛速發展的印度高抬貴手,不但沒有圍堵還極力拉攏印度

美國對於印度的經濟快速發展不以為然,不但不圍堵還積極的拉攏印度,這裡面是有原因的。從根本上來說,在這個世界上,誰能動搖影響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哪不管是誰美國都不會放過將會嚴厲打壓和遏制。而印度自從獨立至今,都沒有能力影響到美國的利益,雙方相安無事。而且還因為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在英屬印度很少插手。而且在印度獨立之後無論是過去的國大黨,還是現在莫迪執政的人民黨,都沒有引狼入室,請美國人提供金錢幫助維持政權。

二、在冷戰時期,美國的主要目標就是打壓遏制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的全球戰略發生調整變化。美國雖然當時能夠與不同價值觀的國家進行經濟方面合作,但是美國對外仍然有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外交。這時候,美國發現南亞的印度是一個地區大國,又因為在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在美國面前毫無競爭力,更是談不上什麼威脅。

所以美國根據全球戰略的調整,印度符合美國價值觀要求,拉攏印度來打壓遏制亞洲新興大國,符合美國全球霸權戰略利益。印度成為美日西方的「寵兒」,而繼承了蘇聯利益的俄羅斯,繼續需要印度的軍火市場,仍然維持著傳統盟友關系。所以印度的國際環境才會變得這么好,僅美俄兩國就爭相與印度示好,以期在印度多爭取自己的利益。

三、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從心裡還是看不起印度。冷戰結束,美國的戰略對手主要是俄羅斯,後來是中俄兩國,對於印度不屑一顧。美國自從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之後,對於一切可能挑戰美國的國家都視為對手,而且下手打壓毫不留情。冷戰時期的蘇聯就是美國的主要對手,是美國打壓圍堵的對象。蘇聯全盛時代經濟總量曾經達到了美國的70%,被認為有可能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所以美國以意識形態為借口,利用一切手段來遏制蘇聯。

❾ 制約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眾多,氣候乾旱,常有水旱災害發生,資源過度開采,印度板塊周圍多地震

❿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經濟上牽制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什麼蕉最好吃 瀏覽:961
美國怎麼制裁中國官 瀏覽:395
印尼西亞什麼時候熱 瀏覽:16
什麼牌子手機在印度賣得好 瀏覽:158
中國人都去睡覺了嗎英文怎麼說 瀏覽:973
印尼人說什麼話 瀏覽:747
緬甸人口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143
印度一天吃多少大米 瀏覽:473
英國10塊錢能買什麼 瀏覽:608
中國峽谷有哪些 瀏覽:232
印尼藤子是什麼樣 瀏覽:845
印度人吃的雞肉是什麼雞 瀏覽:263
越南中國進口什麼 瀏覽:77
怎麼去印尼承包項目 瀏覽:149
英國火車都有什麼 瀏覽:885
印度紅茶和綠茶哪個好 瀏覽:393
越南語水位怎麼說 瀏覽:49
98印尼事件中國為什麼 瀏覽:186
印度什麼車適合女性開 瀏覽:923
印尼的郵編怎麼查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