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做菜為什麼那麼愛放香料
印度人都愛做菜的時候放些香料,這個香料亂七八糟的,我們看懂到底是什麼,有一些是我們也會用到的,比如孜然粉這些東西,但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們真不知道到底是干什麼的,只不過他們做菜的時候就喜歡放這個,無論是做什麼菜呀是炒的還是燉的,還是什麼其他類型的都放。
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鄉愁到底是為什麼呢,但一個印度人土生土長的印度人絕對知道每一個香料本身到底是干什麼的,雖然那些東西平平掛掛的從外觀上來看基本都差不多,但是他們自己能記住啊。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對印度這種飲食文化事業太大的抨擊,接受不了他就不去吃就好了呀,又沒有誰強令大家必須要吃印度人做出來這些東西。
『貳』 印度人吃香料太多好不好
好。
印度人愛吃香料跟當地的氣候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所決定的,印度的人們認為香料是健康的食物。許多香料確實對人們的身體有好處,印度人吃香料太多是好的。
印度人(Indian)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13億,有100多個民族。
『叄』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把食物做成黃不拉幾的
一說起印度的飲食,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盤盤,一碗碗黃呼呼的東西。在大家眼中,印度的食物好像全都是黃的,看起來讓人莫名有一種惡心感。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並且還常年受到中東及西洋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那裡的飲食也隨著地區和宗教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還受到地理氣候等差異的影響,導致印度南北口味的差異也特別大。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在烹飪菜餚的時候,他們很喜歡加入一種黃色的香料,這那就是姜黃,這是在印度最常見的調味品,這個香料會把食物給做成黃黃的東西。姜黃的外表就很像我們中國的生薑,並且味道也很相似,只不過他們的姜黃是呈一種黃橙色,並且他們一般都是把姜黃磨成粉末。
『肆』 為什麼印度人愛用洋蔥做調料
飲食習慣:
印度人對洋蔥情有獨鍾這與印度人傳統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在中國飲食習慣上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但是在印度卻不同,他們在飲食有「無咖喱不成席」的俗語,在他們日常的餐桌上面,咖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飲食,而在「咖喱」調味組合之中,洋蔥則是這道調味品的靈魂,讓幾乎所有的印度人都為之痴迷,若缺了洋蔥這個主角,咖喱這一調味組合就名存實亡了,所以洋蔥如今成為了印度全民飲食中的最愛。
2、口味投緣:
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這個國家常年高溫,特別是在炎炎夏季,氣溫有時高達40多度是經常性的事情,天氣炎熱導致人的胃口會非常的差,吃不下飯只想喝水,但是這樣下去會嚴重損害自已的身體健康,也難以讓人承受高強度的工作,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在蔬菜界有「蔬菜皇後」之稱的洋蔥就在印度非常受歡迎,因為據科學研究表明,洋蔥入脾胃、肝經,能刺激人的食慾,幫助人體消化。
3、抗菌能力超強 :
讓印度人對洋蔥情有獨鍾還有一個原因是洋蔥的抗菌能力,上面提到印度是一個常年處於高溫的國家,這樣的環境很容易生長細菌,同時食物也極易容易變質,這時候讓印度喜歡食用的洋蔥就排上了大用場,因為洋蔥所含有的硫化物能殺死多種細菌,它的殺菌防腐作用可以讓食用它的人吃起來更放心更安全。
4、洋蔥的營養豐富:
洋蔥中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它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很高,除此之外它還有兩種特殊的營養物質,名叫槲皮素和前列腺素A ,這兩種特殊營養物質,令洋蔥具有了很多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健康功效,可以預防癌症 ,維護人體的心血管健康 ,正因為洋蔥對人體有這么多好處,洋蔥「皇後」其實早已是國際飲食中的大牌明星, 深受多個國家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伍』 印度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瑪莎拉
瑪莎拉粉是印度人比較喜歡的一種口味,和我們中國人大多數喜歡麻辣一個道理,瑪莎拉粉是一種調料。
網路上盛傳這么一種說法——印度食物皆糊糊。
印度人的確做什麼菜都要磨成糊糊狀,不是黃糊糊就是爛糊糊,不是稠糊糊就是辣糊糊。而且,在印度,無論是高檔餐廳里的豐盛佳餚,還是街頭平民百姓的簡單小吃,都有這個特點。
印度人的糊糊食物。攝影/petrrgoskov,來源/圖蟲創意
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因為印度人太愛吃香料了,而糊狀是最易於把香料均勻、全面、徹底地與各種菜融合起來的形式。
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印度菜就一定離不開香料,沒有香料就不是正統的印度菜。而在香料中,混合香料瑪莎拉 (Garam Masala) 是絕對的主角,可以說,它堪稱印度 美食 的靈魂,
卷餅蘸糊糊。來源/網路
無瑪莎拉不歡的印度人
印度完全是一個香料的國度。
香料在印度擁有漫長古老的 歷史 ,它們被應用到香薰、精油、茶飲等各個方面。目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產地,全球70%的香料來自印度。一般印首派慎度家庭常用的香料大概多達30—40種,並根據自己的喜好、家鄉口味、當地物產以及個人喜好自行搭配。
印度每個母親都會有自己獨特配置的香料配方,當小孩長大離家後,都會留著媽媽印度菜香料的味道,回到家後,會要求嘗嘗媽媽煮的家常印度菜。「媽媽的味道,就是香料的味道。」
在印度家庭,新媳婦嫁進家門的第一天,婆婆通常會讓媳婦准備一道名為「Semolina halva」的簡單甜點來測試媳婦的廚藝,這道甜點,也需要加入豆蔻等香料。
印度當地集市上的傳統香料和乾果。攝影/Curioso Photography,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因此,印度菜與香料的結合,令印度的飲食文化與家庭文化緊緊連結而密不可分。而瑪莎拉,就是印度香料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
所謂瑪莎拉,如果直接從字面上翻譯,指的是溫熱的香辛料,包含肉桂、肉豆蔻、黑胡椒、小豆蔻及姜,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十三香。每個廚師都有其獨門配方,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致做法為各種香料經烘烤、冷卻後,再磨成粉,嘗起來口味相當的「沖」,有一種香辛料的刺鼻感。烹調食物時,灑上一點瑪莎拉,就能夠大幅提升食物的香氣和口感。
大家在 美食 視頻中看到的印度街頭小吃攤,甭管人家的製作環境、製作方法有多麼不衛生,只要灑上瑪莎拉,就能夠蓋住其它食材的味道,把一道看起來下不去口的小吃,變成味道很香的人間美味。當然,這只是印度人心目中的人間美味,中國人基本上是難以接受的。也正因為瑪莎拉有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所以它堪稱是印度小吃販子手中必備的「法寶神器」。
瑪莎拉咖喱蝦。來源/網路
瑪莎拉在印度的泛濫,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三餐離不開瑪莎拉只是常規操作。印度人吃冰棍要加瑪莎拉,烤紅薯要加瑪莎拉,吃芝士要加瑪莎拉,甚至在吃水果的時候,都會撒點瑪莎拉。有些中國人去印度 旅遊 ,在街頭買水果時,小販們不但會幫你把水果削皮切塊,還會貼心的在水果上撒上自己調配的瑪莎拉。
印度街頭小吃。攝影/小魚,來源/圖蟲創意羨亂
不僅僅是吃,喝的東西也逃不開。者敬喝白開水加瑪莎拉只是入門,印度人喝鮮榨水果汁會加瑪莎拉,喝椰子汁會加瑪莎拉,喝可口可樂會加瑪莎拉,喝咖啡會加瑪莎拉,喝奶茶還是會加瑪莎拉。
在印度的街角、火車站等人口稠密處,你經常會看見瑪莎拉茶茶店。想想瑪莎拉茶那個味道,該有多麼的酸爽!
印度瑪莎拉香料茶。攝影/Alexander,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也就是說,印度人無論吃喝,都要加瑪莎拉。有人說印度人愛瑪莎拉,就像四川人愛辣椒一樣。其實,這兩者不能類比,四川人再愛吃辣椒,會往咖啡里放辣椒嗎?
所以說,瑪莎拉是印度 美食 的靈魂。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瑪莎拉
印度人不是一開始就對瑪莎拉情有獨鍾的。
事實上,印度現在的飲食習慣並非土生土長。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前,古印度人吃什麼菜,目前已不可考,但當雅利安人從波斯 (伊朗) 進入印度大陸後,也一起把中東飲食習慣帶到印度。在沒有冰箱的上古時期,中東地區的人為了保存食物,就在食物上放辛香料以延緩變質期。因此,印度飲食也就跟著雅利安人一起改變了口味,各種辛香料混雜於食物中。直到現在,很多印度家庭也買不起電冰箱,瑪莎拉還能繼續發揮它保存食物的特殊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菜現在經常用的辣椒,是16世紀才由葡萄牙人從美洲帶到印度以及亞洲的。
西方殖民者從新大陸帶來的香料不止辣椒,外來的多種多樣香料加上本土香料,讓印度人發現,在食物上只添加一種香料,口味太單一,為什麼不把多種香料混合起來呢?果然,混合香料,也就是瑪莎拉真的產生出了特殊香味。瑪莎拉常用香料超過五種,有時甚至達十種或更多。辣椒、黑芥末籽、孜然、姜黃、葫蘆巴、姜、大蒜、小豆蔻、丁香、香菜、肉桂等香料,就能組合出不同風味。在印度,有很多賣瑪莎拉的店鋪門口通常都會有一塊木板,上面寫著瑪莎拉的配方,少的幾十種,多達幾百種。
瑪莎拉的美味在印度快速傳播開來後,成為印度人的「國粹」。現在,每個印度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祖傳瑪莎拉,而且傳媳不傳女。由於每個女人在嫁人後都會成為兒媳婦,所以每一個印度女人都是一位香料調配大師。
出嫁的印度女性。來源/電影《摔跤吧!爸爸》截圖
印度人喜歡吃瑪莎拉,還有現實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湖南人喜歡吃辣椒,跟當地氣候溫熱潮濕有關系,人們需要吃一切祛除「濕氣」的食物。印度氣候比湖南更加濕熱,印度半島地處熱帶和北半球亞熱帶,印度全國都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高濕,溫度最高可超過50度,最低也有十幾二十度,使得印度人常年體表溫度很高,高溫就要多喝水,身體內「濕氣」就很重。
瑪莎拉裡面含有多種辛辣香料,比如辣椒和胡椒。把瑪莎拉加在食物和飲水裡,一方面可以促進食慾,一方面也可以「解熱散氣」。
印度沒有單一語言,方圓十公里的區域能聽到十種不同的語言及方言。同樣的,印度菜也有非常多的變化。然而,由於氣候同樣濕熱的原因,印度菜即使非常多元,也都離不開瑪莎拉。
印度街頭小吃。攝影/小魚,來源/圖蟲創意
由於有了瑪莎拉這個萬能調味品,印度人的家裡沒有醬油、辣醬、味精這些調料。
事實上,瑪莎拉不僅只是印度人的國民 美食 ,它在巴基斯坦及孟加拉都很流行,甚至會出現在中東料理中。
食用瑪莎拉時,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所謂的道地口味,而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香料,調配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才能輕松地享用 美食 。
瑪莎拉不等同於咖喱
很多人誤以為瑪莎拉就是咖喱,甚至稱呼瑪莎拉為「印度咖喱」,其實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咖哩源於泰米爾語kari,英國殖民時期被英語吸收,成為一個英語詞彙,並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它是一種煮熟的蔬菜、肉或海鮮,加上香料和鹽。咖喱主要有兩種類型——素食咖喱和非素食咖喱。素食咖喱由蔬菜和蘑菇、扁豆、煎餅等製成的咖喱組成,而非素食咖喱則由肉、雞、魚等製成的咖喱組成。一般說來,咖喱是油炸食品,烹調時需要大量的油,不過也有不需要經過油炸的咖喱。
在亞太地區,咖喱已成為主流的菜餚之一。到了日本,咖喱經過本土化改造成為日式咖喱,發明出了咖喱塊。在泰國,咖喱裡面加入了很多草本植物,讓咖喱變成綠、黃等顏色。泰國的咖喱也不像印度那樣偏糊狀,而是直接澆在飯菜上,類似咖喱醬模樣的配料。
印度咖喱和米飯菜餚。攝影/Joshua Resnick,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與咖喱不同,瑪莎拉一詞源於烏爾都語,是一種紅色的香料混合物,用來給菜餚添加更多的味道。咖喱可以辣,也可以不辣,怎麼調配完全根據個人的口味,而瑪莎拉無一例外都有些辣。根據辣的程度,瑪莎拉又可以分為重口味和淡口味兩種,黃色、紅色屬於重口味,綠色、白色屬於淡口味。其中重口味的瑪莎拉,如果不是印度人,會難以下咽。因為它有那麼一絲絲的臭味,它進入嘴裡的時候,會讓你感覺到咸臭咸臭,令人心理不適。對中國人來說,瑪莎拉做的菜口味太偏重,因為裡面含有姜黃粉,看起來黃黃的,汁又很粘稠,不是很容易讓人接受。
可以說,為了增加咖喱的味道,可以在咖喱中加入瑪莎拉,咖喱加了瑪莎拉就變得辛辣了。但是反過來,你不會看見有人往瑪莎拉里加咖喱。
如果中國人想嘗一嘗印度這個 美食 靈魂,不必去印度,自己就可以網購做好的瑪莎拉。通常,你會有三種選擇,第一種,當然是自己買各種單一香料回來組合,例如姜蒜、丁香、香菜籽、茴香等,煮一道菜大概會用到十種左右的香料;第二種就是買混合好的瑪莎拉粉,頂多再加上油、優格、辣椒等;第三種最省事,就是買全都混合好了的瑪莎拉粉,只要再加入肉類就好,但也因為這樣購買時要留意辣度。辣度怎麼看呢?在包裝袋的最下面會有辣椒顯示,一根辣椒是微辣,兩根辣椒是中辣,三根辣椒就是超辣了!
製作瑪莎拉的原料香菜籽。攝影/牛犇,來源/圖蟲創意
雖然市面上就能買到配好的混合香料瑪莎拉,但如果能自己做也是樂趣十足,還能自己調出喜歡的風味。更棒的是,不管是肉類料理還是蔬食,都能一展其風采。它的做法也很簡單,我們可以准備1大匙孜然粉、1½小匙香菜籽粉、1½小匙小豆蔻粉、1½小匙黑胡椒粉、1小匙肉桂粉、半匙丁香粉、半匙肉豆蔻粉這些材料,把它們倒入碗中混合均勻,將完成的香料置於密封容器中,保存於陰涼乾燥處即可。
不過,印度瑪莎拉味道很強,我們在吃飯時,用量不需要太多。而且,瑪莎拉和咖哩粉不同,沒有使用著色性香料,只要加入少許就可以增添香味。
如果有機會,大家還是親自去印度嘗嘗瑪莎拉吧!
參考資料:
1、陳愛玲《辛香料風味學:辛料、香料、調味料!圖解香氣搭配的全方位應用指南。
END
他們除了會做那吃,別的也不會呀,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呀,
『陸』 印度做飯為什麼放那麼多調料
印度做飯各種顏色的調料分別是調節味道的粉末,由各種香料,食材研製而成的粉末。各種顏色的調料分別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故而顏色不一。主要調料以咖喱為主,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咖喱,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止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
印度人飲食口味的基本特點是淡而清滑。他們喜吃的主食是印度烙餅和咖喱米飯;喜食的肉類是雞鴨和魚蝦;喜愛的蔬菜是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所喜歡的飲料是紅茶、咖啡、冷開水等。無論做飯或做菜,印度人絕不用醬油或醬類調料,而總是離不開咖喱。常用的咖喱粉可達二十餘種。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
『柒』 印度美食為何形似「奧利給」除了貧窮之外,還有什麼原因
印度,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總人口可達13.24億,但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不到,但卻養活了和我們一樣多的人口。不僅如此,印度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還可以向周圍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量出口稻米,成為糧食凈出口國。
四、人文原因:因為印度相對來說比較貧窮,自然也就不能像我們一樣,幾乎天天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所以說,印度會選擇用大量的香料來維護食材本身的味道,自然也就出現我們看到的那種“奧利給”形狀了。
對於印度美食形狀像“奧利給”,你了解到了么?
『捌』 印度的「香料」憑什麼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
因為他們的地域最適合種植這些,他們靠著這些進出口,相比於其他地方當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