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別稱是什麼
印度又稱孔雀之國、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
孔雀之國
藍孔雀屬於印度特有,又名印度孔雀,因此,印度素有「孔雀之國」的稱譽。自古以來,印度人就喜愛孔雀,其圖案在神廟建築和器皿上多有所見。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為「國鳥」,同神牛、老虎等動物一樣受到重點保護。
在印度民間,關於孔雀的傳說和故事很多。傳說印度神話中的戰神室健陀(即大乘佛教中的「護法神」韋馱)曾乘孔雀,執弓箭,斗魔軍;耆那教教祖大雄也把孔雀選為坐騎;「天神之王」因陀羅還封孔雀為鳥王。最著名的莫過於公元前4世紀印度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孔雀王朝」,其第三代帝王阿育王(佛教徒稱之為「無憂王」)統治時期曾是印度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
1609年起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據點,1757年開始向內陸擴張領土,多數印度邦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但是就必須服從東印度公司的絕對權威.1858年英國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印度也逐漸成為英國在全球最重要的ZM地之一,被稱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國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稱號.
⑵ 印度在古代叫什麼
印度古代叫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do"或"shindo"),直至今日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夏文明古代對印度地區的稱呼之一,見於《史記·大宛傳》。
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s。
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印度的相關歷史簡介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 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南亞國家)
⑶ 印度全稱是什麼印度和印尼是一個國家嗎
1、印度全稱印度共和國。
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1]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2、印度和印尼不是一個國家。
印尼全稱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
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3)印度的別稱是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混也。
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7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
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⑷ 古代把印度稱為什麼
古代把印度稱為天竺。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⑸ 印度的別稱是什麼
印度有"孔雀之國』的別稱,中國古代也稱為「天竺」。西遊記的唐僧取經,就是去天竺,即今天的印度。
⑹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⑺ 印度都有哪些別稱
印度=阿三
印度=天竺
印度=孔雀之國
印度=婆羅多
印度=身毒
……
⑻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印 度古代襲罩叫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 國 南方一拍消鬧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 夏文明古代對印 度地區的稱呼之一,見於《史記·大宛傳》。唐初將印 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 國對印橋激 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 斯語訛為Hindhu,古希 臘語更轉為Ins。其後中 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 度等,皆同音異譯。
⑼ 印度國家的別稱是什麼
印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混也。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漢語拼音:qiāngdú),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希臘語變為νδ(In),龜茲語Ind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