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米魯特事件印度土兵起義經過是什麼
印度自1849年淪為英國殖民地以來,英國殖民者對印度進行瘋狂的掠奪和剝削。它使印度農民生活極端貧困,農民大批餓死,田園荒蕪;它使印度著名紡織工業中心陷於荒涼,棉織工業被摧毀;它對封建主也採取剝奪政策,減少年金和土地,乃至喪失其特權;它對二十萬印度籍士兵實行種族歧視政策,稱他們為土兵。這樣,英國殖民者和印度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在印度全國醞釀起來。印度人民用荷花、薄餅作為准備起義的信號,在軍隊和農村廣泛地傳遞著。
此後,起義軍轉入游擊戰爭,有十五萬到二十萬人轉戰於印度中部和南部,頻頻打擊敵人,迫使英軍疲於奔命。最後,英國殖民者採取武裝鎮壓和收買封建主分化起義隊伍的反革命兩手,直到1859年底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這次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充分表現了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堅強決心,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貳』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有哪些
印度民族起義是指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對英國統治的一次民族起義,那麼你了解印度民族大起義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場由印度貴族階級發起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相當深遠,對印度具有重要的意義。此次起義由上層貴族階級引導下層士兵和人民群眾積極對抗英國殖民者,雖然由於領導階層缺乏正確的指揮思想,落後的抗擊對策導致這場起義的失敗,但印度人民的英勇奮戰仍然大大打擊了英國殖民者,迫使英國管理階層對印度做出一定妥協,同時也使帝國主義加宏嫌薯強了對印度殖民地的重視。由於封建制度長期統治留下的弊端,導致印度上層貴族具有軟弱性,最終與英國妥協的結果並沒有維護印度人民的利益,只保全了上層社會的利益,保留土地的所有權仍歸王族所有,起義也以領導階級解散起義軍收場。因此起義結果使印度人民群眾對統治階級有所不滿,造成國內一定的階級矛盾惡化。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還體現在了印度國內。通過這場大起義,印度的平民階層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對抗帝國主義的,人們的愛國情緒高漲,團結了平民階層的各種力量,獨立意識在人民心中發芽,革命思想的種子也已種下,為接下來更大更完善的民族獨立革命做了思想鋪墊。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還擴大到 國際 舞台上,放慢了殖民國家吞噬亞洲封建半封建國家的腳步,使亞洲其他國家有了喘息的時間,也給亞洲受壓迫的國家和人民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結果
印度民族大起義結果是起義軍被英軍鎮壓,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
但這次起義對印度乃至亞洲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次起義時間長達6個月,雖然失敗,卻是印度人民新的開始。印度民族大起義結果雖然沒有把英國的殖民統治推翻,但也使得殖民者損失4000萬英鎊,英國的軍蔽者官、士兵大量在戰場上傷亡,同時打破了英國不可戰勝的神話,震驚了世界。這次起義迫使英國殖民者改變了對印度的管理政策,也因為這次大起義,使英國延緩了對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計劃。
這場起義是印度的轉折點,英國方面撤銷了在印度的公司,讓英國女王來直接管理印度,並下令與當地的封建王公和平相處、相互協調,英國方面也要尊重封建王公。英國方面加大了對士兵國籍的管理,加派英國國籍的士兵,對印度當地的通信設備、鐵路等設備進行完善。這促進了印度當地 資本主義 的發展,為印度徹底打敗英國殖民者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史學家稱起義可分為兩個階級,第一個階段是封建王公領導的,第二個是資產階級領導,但其本質都是印度領導者想恢復原有制度所發起的戰爭,這些人只想著自己的利益,沒有為人民著想。所以起義的勝利果實被統治階級攫取,百姓們的起義目的並未達到,底層人民的生活因為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壓迫,更加貧困。印度民族大起義結果註定失敗。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原因主要分為三點。
首先是英國人的大力打壓。當時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英國殖民者感到惶恐。在起義剛開始時英國政府認為必須要盡早把起義的勢頭壓下去。當時在英國軍隊中印度士兵佔了百分之八十,而這次起義中當地士兵充當著者寬主力軍的角色,致使英國方面從各地調動軍隊,打壓這次起義。雙方軍隊素質、裝備差距懸殊,這是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之一。然後是當時印度民族起義的領導主要為封建王公,還有起義的隊伍是當地印度士兵和農民群眾聯合起來的。針對這一現象,英國方面便採取對封建王公的拉攏政策,使得大多數王公忍受不住利益的誘惑,叛變起義。
最後也是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原因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沒有優秀的領導者,無法統一指揮士兵作戰。同時在戰略上也沒有突破,只是一味防守,使英國軍隊掌握了主動權。而起義軍中的士兵和人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局面,只是一味的抵制,不會智取。總而言之,此次起義在多個地區進行,沒有統一的領導者,又在英國方面的拉攏、分化下,最終印度沒有能夠將這些地區團結到一起。而且印度領導者只是想恢復以前封建制度,沒有考慮當時格局,沒有為人民著想。印度起義的領導者們各懷鬼胎,各自想著自己的利益,致使人民對領導者失望,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也就以失敗告終。
猜你喜歡:
1. 為什麼象頭神是印度的民族象徵
2. 2016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卷
3. 印度民族起義簡介
4.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
5. 2017中考歷史試卷解析
『叄』 鴉片戰爭英軍傷亡大概有多少
你好
第一次廈門之戰:1840年7月3日 清軍戰死9人,受傷16人.英軍無傷亡.
第一次定海之戰:1840年7月5日
清軍戰死13人,受傷13人,英軍無傷亡.其中清軍參戰兵力1540人,定海總兵張朝發受傷而亡,定海知縣姚懷祥自盡.
大角 沙角之戰:1841年1月7日
英軍採用正面炮擊,陸軍側麵包抄戰術,清軍戰死277人,重傷而死5人,受傷462人,英軍受傷38人,副將陳連升,佐領裕隆(滿族)戰死.
虎門之戰:清軍總兵力11000名,清軍250人戰死,100餘人受傷,總兵關天培戰死,游擊麥廷章亦亡.英軍5人受傷.
廣州內河之戰,1841年2月27日--1841年3月18日,其中烏涌之戰清軍參戰兵力1600人,總兵祥福(滿族)以下446人陣亡,英軍共受傷8人.
廣州之戰:1841年5月18日--5月25日
清軍總兵力20000人(用於進攻力量不多),清軍數座炮台被毀,戰船43隻,火筏32隻被擊毀,英軍死亡9人,受傷68人.
三元里之戰:1841年5月29日--1841年5月31日 英軍死亡5--7人,受傷23--42人.
第二次廈門之戰,清軍總兵力5680人,1841年8月26日,清軍陣亡40餘人(廈門島南岸)和33人(鼓浪嶼)受傷37人(士兵因石壁堅固傷亡較小),總兵江繼芸,副將凌志(滿族)戰死.英軍戰死
1人,受傷16人.
第二次定海之戰:清軍總兵力5600人,1841年10月1日,清軍總兵葛雲飛 鄭國鴻(回族)
王錫朋戰死.英軍戰死2人,受傷27人.
鎮海之戰:清軍總兵力4000人,1841年10月9日,清總督裕謙投水而死,損失以百計,英軍傷亡數字有兩說,一說戰死16人,傷數人,另一說英軍戰死3人,受傷16人.清軍總兵謝朝恩也戰死.
浙東反攻之戰:1842年3月10日--3月17日,清軍總兵力31000人,但用於進攻的兵力不多.寧波方向,英軍陣亡1人,鎮海方向無傷亡.3月15日,英軍進攻慈溪,清軍將領朱貴,伊星阿(滿族)戰死,英軍戰死3人,受傷一說22人,另一說15人,清軍共戰死340餘人,雇勇200餘,受傷200名.
乍浦之戰:1842年5月18日,清軍總兵力7000人,英軍在天尊廟傷亡最重,陸軍中校湯林森以下9人陣亡,55人受傷.清軍副都統長喜(滿族),佐領隆福(滿族)戰死,清軍八旗兵陣亡273名,殉難7名,因傷身故6名,失蹤1名.
吳淞之戰:清軍總兵力4700名,1842年6月8日,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陣亡,英軍戰死2人,受傷25人.
鎮江之戰:清軍八旗兵1600人,綠營兵2700人,英軍增派援軍,共計20000人,1842年7月21日--22日,為英軍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役,死亡39人,130人受傷,失蹤3人.清軍傷亡如下表:
部別 戰死 受傷 失蹤
京口八旗 170 161 24
青州八旗 55 65 24
鎮江綠營 3 6 17
湖北綠營 7 8 3
四川綠營 3
河南綠營 1 1
江西綠營 23
『肆』 印度民族起義的過程是怎樣的
1857年5月10日,北印軍隊的3個西帕依團在德里東北60公里的密拉特城起義。這次暴動成為孟加拉軍隊抗英起義的信號。起義的各團開到德里,在那裡同警備部隊的起義部分會合。他們得到了首都居民和郊區農民的支持,起義很快遍及了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廣大地區,發展成為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德里、坎普爾和勒克瑙成為起義的重要中心,都建立了領導起義的政府。
起義者宣布恢復大莫卧兒王朝政權,殺死英國的軍政官吏、軍官和民族叛徒,奪取武器、彈葯和裝備倉庫,攻佔各個要塞、設防區和居民點。英國人逃往比較安定的南方。殖民者在遭受第一次突然打擊後,驚魂稍定,便開始了鎮壓。1857年6月初,殖民者主力從旁遮普向德里發動了第一次進攻。在巴赫特汗領導下,首都的英勇保衛戰持續了4個多月。西帕依炮手錶現出了出色的本領,其射擊技術勝過英國人,起義軍採取的戰術是實施突然的翼側突襲,圍殲小股敵人,進行夜間出擊和設置埋伏等。但是,英國人終於佔領了這座城市。
在圍攻德里的同時,討伐者從加爾各答沿恆河河谷開始了第2次進攻。他們進抵勒克瑙,但未能攻克,因為奧德省起義領袖艾哈邁德沙赫指揮的5萬多西帕依和義勇軍守衛該城。討伐軍被迫撤退。1858年3月初,英軍4.5萬人再度進逼勒克瑙,3月14日開始圍攻,19日佔領。隨著英軍勝利而來的是駭人聽聞的獸行,對起義軍及其家屬的大批槍殺。盡管如此,起義軍仍然繼續戰斗。
殖民者又分兩路討伐:一路從馬德拉斯向班達,一路從孟買向瓜寥爾。佔西成為起義的中心,印度民族英雄拉克希米·拜依王後在那裡領導起義。盡管守軍英勇奮戰,該城仍於1858年4月被英軍攻佔。退到熱帶叢林的起義軍在莫拉維·艾哈邁德和丹地耶·多比的領導下展開了游擊戰爭,一直堅持到1859年5月。
『伍』 二戰各國士兵陣亡人數
二戰各國軍人陣亡統計 (不計傷俘、不計平民)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人(國軍135萬,其餘為共軍陣亡)。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人。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人。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20,000 比利時: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人。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投降止): 60,000 日本: 1,850,000 人。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陸』 鴉片戰爭英國有多少人
第一次定海之戰(1840年7月5日)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為攻打定海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戰役。這場戰事最終以定海陷落英軍獲勝而告終,定海總兵張朝發,知縣姚懷祥等先後殉職。定海之戰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佔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軍隊第一次佔領中國領土的戰斗。清軍投入戰船21艘,船炮170位,兵丁940名。岸上兵丁600名,炮20位。英軍投入白人兵2300人,印度兵650人。損失:清軍戰死14人,受傷13人。英軍無傷亡。
沙角大角之戰(1841 年1月 7日)
英軍乘清欽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的時機,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進攻。守將陳連升率軍堅決抵抗,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炮台陷落。清軍總兵力8000人,沙角大角兩炮台共計炮91位,英軍登陸兵力1461人。損失:清軍戰死277人,受重傷而死5人,受傷462。英軍無死亡,受傷38人。
虎門之戰(1841年2月26日)
英國艦隊向廣東虎門進逼。清軍提督關天培向總督琦善請求增兵,琦善不允。23 日英艦向虎門一帶進攻。關天培率領所屬部隊固守橫擋、永安、靖遠、鎮遠各炮台。25 日英軍從橫擋登陸,次日攻破各炮台,關天培在靖遠炮台率兵抵抗,負傷數十處,仍與英軍搏鬥,英勇戰死。虎門陷落後,英軍侵入珠江。清軍一線兵勇8500人,炮377位。全部兵力1萬余,炮450位以上。英軍登陸兵力約2000人。損失:清軍死傷500人,被俘1300人。英軍5名士兵輕傷。
黃埔烏涌之戰(1841年2月27日)
2月26日,英國侵略軍攻陷虎門,2月27日,英軍戰艦加略普號、先鋒號、阿里耶打號、硫磺號、摩底士底號及汽船復仇神號、馬達加斯號共七艘,溯珠江水道而上,於當日中午到達頭道灘,向烏涌炮台發動猛烈的攻勢,最後沈占鱉、洪達科及湖南鎮軍祥福所部的大部分官兵均壯烈犧牲。清軍投入廣東廣西兵700人,湖南兵900人。47門岸炮,10門船炮。英軍登陸兵力180人。損失:僅湖南兵就戰死31名軍官,415名士兵。英軍1人戰死,8人受傷。
廣州之戰(1841年3月21日至25日)
英軍佔領虎門要塞後,溯江而上,連陷烏涌等炮台,兵臨廣州城下。清軍投入陸師2。5萬人,算上水師和後勤人員為4萬。戰船100餘只,炮200餘位。英軍投入3200人,其中陸軍2223人。損失:清軍陣亡1000餘人,受傷3000餘人,損失火炮182位。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