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印度古城毀滅之謎
考古學家始自1922年的發掘表明,約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曾有一座繁華的城市突然在瞬間被摧毀了。它的遺址被命名為「摩亨佐達羅」,這在印度語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但當代不少學者都以為不如稱它「核死丘」更適宜些。
持續多年的發掘,使掩埋在厚厚土層下的史前文明古城廢墟重見天日。在這里,考察人員找到了此地發生過多次猛烈爆炸的證據。爆炸中心1平方公里半徑內所有建築物都成了齏粉。距中心較遠處,發現了許多人骨架。從骨架擺放的姿勢可以看出,死亡的災難是突然降臨的;人們對此毫無察覺。這些骨骼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與廣島、長崎核襲擊死難者相比的輻射線含量。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驚奇地發現:這座古城焚燒後的瓦礫場,看上去極像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地面上還殘留著遭受沖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
聯繫到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對5000年前史實的生動描述,後人對「核死丘」的遭遇也就可以領悟一二了:
「空中響起轟鳴,接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沖天而起,比太陽耀眼的火光把天割成兩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
「這是一枚彈丸,卻擁有整個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熱的煙霧與火焰,明亮如一千顆太陽;緩緩升起,光彩奪目……」
「可怕的灼熱使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類等統統燙死;死亡者燒得如焚焦的樹干,毛發和指甲脫落了。盤旋的鳥兒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
難怪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認為這部印度古代敘事詩中記載的分明是史前人類遭受核襲擊的情形。
考古學家在西亞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谷地也曾發現過類似南亞「核死丘」的遺跡。考古學家在這里一層層地挖下去,發現了約8000年的史前文明。在最底下的一層,挖出了類似熔合玻璃的東西。科學家最初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直到後來美國在內華達州核試爆場留下了與這種完全相同的熔合玻璃的遺物。而這種「核熔玻璃」,人們已在恆河上游、德肯原始森林裡以及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灘等地陸續發現了好多。在這些地方都分布著一些焦地廢墟。有的廢墟大塊大塊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有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連建築物內的石制傢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而造成岩石熔化需要達20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自然界中的火山噴發或森林大火均不能產生達到這種高溫的熱能,惟有原子彈爆炸才能提供如此條件。
地球上這類史前「核死丘」的發現,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對此,科學家們爭論不休。
B. 古代印度有哪些著名的古城或古建築
泰姬陵是莫卧兒王朝一位王後的陵墓
佛教建築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桿,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桿,四面正中均設門,門高10米,門立柱間用插榫法橫排三條石坊,斷面呈橄欖形。門上布滿浮雕,輪窣上裝飾圓雕,題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兩種。舉行宗教儀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長方形,縱端為半圓形,半圓形的中間有一窣堵波。除入口處外,沿內牆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種石窟稱為精舍,以一個方廳為柱心,三面鑿出幾間方形小室,供僧侶靜修之用,第四面為入口,沒有門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鄰並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廟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於公元2世紀,14世紀重建。塔為金剛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個高大的方錐體,四角有四座式樣相同的小塔,襯托出主體的雕佛。塔身輪廓為弦形,由下至上逐漸收縮,表面布滿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築隨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石窟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婆羅門教建築
從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式和規格都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採用樑柱和疊式結構。其外形從台基到塔頂連成一個整體,布滿雕刻,建築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體量不大,有一間神堂和一間門廳,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於高台基上。門廳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為密檐式方錐形頂,最上端是一個扁球形寶頂。神堂上面是一個方錐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線柔和,塔頂也是扁球形寶頂,神堂是一間聖殿,四方正方位開門,整個廟宇象徵婆羅門教濕婆、毗濕奴、梵天三位一體神。最傑出的是科納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規模龐大,通常以神堂為主體,還有僧舍、旅驛、浴室、馬廄等。周圍是長方形圍牆,神堂頂上,每邊圍牆中央的大門頂上都有高聳的方錐形塔,造型挺拔、簡潔,雖滿布雕刻,仍保持單純幾何體的輪廓。典型的例於是馬村拉大寺。
中部寺廟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內為僧舍或聖物庫。院子中央寬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間舉行宗教儀式的柱廳,它的兩側和前方,對稱地簇擁著3個或5個神堂。神堂平面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獨立,塔身輪廓為柔和的曲線,有幾道尖棱直通相輪寶頂。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幾座獨立的神堂和柱廳殿聯為一體。
伊斯蘭建築
崇拜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時,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和城堡。這此建築的形式和規格雖受中亞、波斯的影響,但已具有了獨立的特徵。穹頂有了很大的改進,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頂為中心作集中式構圖,四角則是體形相似的小穹頂襯托。立面設有尖券的龕,牆體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裝飾。廣泛使用大面積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築輪廓飽滿,色彩明朗,裝飾華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建築: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建築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石窟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摩亨約.達路考古遺址
摩亨約.達路考古遺址 ——史前被毀滅的印度古城
摩亨約.達路位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內,拉爾卡納縣城南20公里處,距卡拉奇約500公里,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城市遺址之一。這座遺址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古代印度歷史的看法,從此,印度河河谷文明被公認為古代世界主要文明之一,並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提並論。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22年,一支由約翰.馬歇爾率領的考古隊在印度河谷下游一個名叫摩亨約.達路的土丘挖掘一座佛塔的廢墟。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發現挖掘出的一些古代石雕遠比佛教的時代更為古老。經過十年的挖掘,一座被塵土掩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城遺址破土而出。這時人們才想到,這里與哈拉帕發現的遺物屬於同一類型、同一文化的物品,便將其稱之為哈拉帕——摩亨約.達路文明,或曰印度河谷文明,並開始發掘哈拉帕古城的遺址。 考古學家在印度河谷地區共發現了5座古代城市,其中最大的兩座是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境內的摩亨約。達路和位於旁遮普省的哈拉帕。這兩個城市每座約有居民5萬多人,其他三個城市人口略少。 最使挖掘者們震驚的是,這兩座古城實在是太古老了,它們最初的建設始於公元前 2500 年,幾乎像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一樣古老,比人們原來所了解的古印度文明向前推進了整整1000年。 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不但城市的年代異常古老,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兩座城市在建造之前,似乎就已經作了非常細致的設計。不論是公共建築、住宅、街道、商業區還是倉庫,都規劃得極有條理。 摩亨約.達路可謂上古時代城市設計的最佳典範,整座城市布局合理、規范,極端重視條理、秩序和計劃,頗具現代化城市特徵。每個城市都分為幾個區,每個區都有牆圍繞著。全城是四方網格設計的整齊街道,寬闊的街道呈棋盤式布局向四面伸延。兩條南北向和三條東西向大路縱橫交錯,四周築有城牆、塔樓、壕溝,均用燒制磚石砌成。人們居住的房屋設計風格基本相同,均是中間有天井的四合院結構。樓梯直接通往樓上或屋頂,窗戶上裝有活動的木格窗。
C. 從德里到新德里,作為印度八朝古都的德里有什麼魅力
從德里到新德里,作為印度八朝古都的德里有什麼魅力?印度德里是一個大家不太了解的地方,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朋友們就能夠知道德里的魅力了,下面內容請參考:
三、印度德里文化交錯,讓人們看到文化之間交融的魅力:
新德里和舊德里在文化方面,非常的豐富多彩,這里包括了印度古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還有亞洲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遺跡,因此文化交錯,帶來一種文化魅力。D. 揭秘印度古城瞬間消失之謎 印度古城為什麼滅絕
其實和中國的天啟大爆炸很類是。
而這件事被稱為死丘事件,它與中國1626的明朝首都北京的天啟大爆炸以及1908年的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並列為世界三大最難解開的自然之謎。
事情發生在3600多年前的古印度摩亨佐達羅城,這個地方是1922年的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發現的,由於整座城滿是骷髏骨,景象慘烈,所以稱為死丘。
從一直發掘來看,摩亨佐達羅城此前應該是非常繁榮,不僅佔地面積廣,而且各種設施設備齊全,從各項數據看來,這座古城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文明水平,不過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巴納爾隨著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那就是死去的骷髏骨都保持著正在街上行走或者是正在做日常生活的姿態。
似乎有一股神秘力量在人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瞬間毀滅了整個城市,從現場看上去極像是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爆炸後的場景。地面上還殘留著遭受沖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
更巧合的是,考古學家緊接著在死丘的骷髏里發現了廣島,長崎相同的輻射含量。
這聽起來根本無法解釋,因為那可是3000多年前啊,哪裡來的原子彈?可不是原子彈的話,哪裡來的核輻射?
因此,關於死丘事件歷來都是科學界備受爭議的話題之一,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科學家專門趕赴印度對死丘考察。
但是關於摩亨佐達羅城怎樣毀滅,以及死丘事件如何產生的?由於年代久遠,加上記載又少,也只能靠遺跡留下的東西進行研究。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都說不清楚,科學家們只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猜測。
其中有四種說法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1:核彈爆炸說
其實關於摩亨佐達羅城死丘事件的記載,最早可以在古印度史詩《摩柯婆羅多》里找到,里頭就有對那場大爆炸的描述。
『空中響起轟鳴,跟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有一股火柱沖上天超過了太陽,幾乎將整個天都割開了一半,房屋,街道同所有生物,都被這些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掉』
其實在印度歷史中,一直都流傳著遠古時代發生過一次奇特大爆炸的傳說,許多耀眼的光芒,無煙的大火,紫白色的極光,銀色的雲,奇異的夕陽,黑夜中的白晝等描述。這與核爆炸何等的類似,所以很多人猜測,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並非像想像中的那樣一直向前發展著,很有可能是有周期性的,即在不同的時期,地球上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文明,可能3600多年前的古印度文明已經懂的運用核力量了,只不過由於戰爭,最終被自己創造的高科技毀滅了,最後留下小部分成為了亞當與夏娃。幾千年後的今天,人類又周而復始的開始運用核力量。
當然,這終歸只是歷史文獻的記載,很有可能存在誇大的成分。從科學角度來說,在沒有找到確實的證據之前,都不能證明死丘事件的起因,最多是能證明3600年前的古印度,的確是發生了這么一件事。
所以關於這一說法,很多人並不完全認可。
2:黑色閃電說
前蘇聯一些科學研究過之後,認為摩亨佐達羅城的毀滅,並是來自核爆炸,他們認為是一種黑閃電的天文現象造成的,黑色閃電,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自然現象。它是由大氣層里經過太陽輻射,宇宙射線和電場之後形成的活躍微粒,這些微粒在電磁場的反應下,又會聚在一起,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變成了一個又大又細的球,這些球又分冷球和亮球,冷球由於不會發光,反而調轉發暗,只有在白天才能看的到,所以科學家稱為黑色閃電,而亮球就會發光。
這些黑閃電出現的時候,它本身無雷,會在天空自由移動,之後在地面停留,突然又會快速移動,一時亮,一時暗。
科學家認為,形成黑閃電的大氣條件會產生很多有毒氣體,摩亨佐達羅城的人首先是被這些有毒氣體給毒死,之後發生爆炸,但一個黑色閃電爆炸,其它的黑閃電也跟著接連爆炸,溫度可達到15000度,而爆炸產生的沖擊波便把整個摩亨佐達羅城給毀滅了。
這些黑閃電是極為罕見的自然現象,是否真的存在,難以判斷。
3:外星人入侵說
這個說法相信比較普遍了,一些英國學者認為,在當時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古城上空突然爆炸,造成了這場災難。不少人也堅信,摩亨佐達羅城的毀滅和外星人有關。
當然,這個說法至今都沒有任何跡象可以證明。
4:戰爭衰落說
摩亨佐達羅城文明持續了千餘年,公元前1750年前後突然衰落,那個時期印度河泛濫,農業收成銳減,人們四處逃散,古城被遺棄,所以也有人認為,摩亨佐達羅城的毀滅,其實人為的。
因為《懼利吠陀》一書中有提到,雅利安人從歐洲進入南亞時,與當時的印度居民和土著發生了沖突,戰爭和殺戮導致了這座古城消亡。
其實關於摩亨佐達羅城死丘事件的說法遠不止這四個,說法眾多,但都沒有確實的理論支持,也沒有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人類的歷史中存在著比現在的文明程度更高的史前文明,你會感到恐懼擔憂?還是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呢?
如今越來越多的事跡在向我們表明著,人類的歷史並非一直朝前發展,很有可能是周期性的。在不同的時期,存在著不同的文明,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並不是地球歷史中最具智慧的生物。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E. 印度古城摩亨佐-達羅是什麼
摩亨佐-達羅是人類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遺址,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在它重現於世人面前的年代,人們以為它只是一片無足輕重的墳地。但是,當人們清除了障礙物,還原其本來面目以後,驚訝得說不出話來。4000年前能有這樣漂亮雄偉的城市嗎?
摩亨佐-達羅頂部已經盪然無存,只有城基、房基保存完好,其中的街道、水渠歷歷可見。城址呈長方形,佔地7.77平方千米,估計居民約有3.5萬人。城牆、公共建築和部分路面、上下水道,都用煅燒的磚製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磚城,摩亨佐一達羅以此有別於同時代世界各地常見的土城、石城。僅此一斑,便可窺到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發達程度。
摩亨佐-達羅文明大約維持了1000年。約在前3000年左右,俾路支的部落民族開始跨越沙漠,向東遷移,去尋找更為理想的家園,最後終於在富饒的印度河平原定居了下來,發展灌溉農業,養羊植棉,於是在前2500年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遠近聞名,遠古的巴比倫人叫它「信杜」。到了前1500年,摩亨佐一達羅等城市突然人煙絕跡,連遺址也被忘卻了。一個燦爛的文明竟然突然間中斷了,消失了,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用銅和銀製成的雕像、首飾及用具,有色彩鮮艷、繪著圓周圖案的紅色陶器,有淺浮雕、篆有動物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金屬、陶、石、象牙印章,有貝殼尺、石質砝碼等度量衡工具。有載重很大的船,還有各種農具和棉花、胡麻、豌豆、椰棗、甜瓜、麥等作物的殘留物。古城廢墟下掩埋著許多人獸的骸骨,屋裡、街頭雜陳著男女老少的遺骨,有的一處竟有十多具。遺骨上留有斧砍刀劈的痕跡,有的四肢蜷曲呈痛苦抽搐狀。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此昌盛的文明背後掩藏著怎樣的悲慘仇殺呢?這是否與摩亨佐一達羅古城文明的突然中斷有關系呢?
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帶有文字元號,不少銅器、陶器上也刻有象形銘文。如果能夠破解這些文字,或許古城的秘密就可大白於天下。可惜至今也沒有人能讀懂這些文字,只能對古城的消失做出種種互相矛盾的揣測。
持「人禍」觀點的人認為,由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和荒淫無度使得當地居民內部階級矛盾激化,自相火並。也可能是外族入侵,殺人毀城,使城市變成廢墟。被掘出的那麼多殘肢畸骸,就被認為是毀滅的證據。然而,征服者為什麼會舍棄如此漂亮的城市和富庶的印度河平原?還有摩亨佐一達羅周圍廣大地區的文明也隨之同時消失,竟然長達幾個世紀無人問津,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些疑問得不到解釋,使人禍之說難以具有說服力。
於是有人從自然災害的方面來找原因,似乎更有說服力。他們認為,前1700年前後,地球有過一個地震活躍期,歷史上許多城市都是在這個時期被毀滅了。印度河諸城被大地震毀滅後,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氣候惡劣,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洪水頻繁,蝗蚊成災,瘟疫盛行,土地再也不能耕作,草場難以繼續放牧,倖存者很難養活自己,再也沒有力量重建家園,只好背井離鄉,遷徙到遠方,另覓家園。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似乎很多。摩亨佐一達羅古城的頹敗破落,城基地面碎石累累,排水管道扭曲變形,都依稀可見猝不及防的災變情景。
摩亨佐-達羅的大浴池遺址還有一部分人也持天災說,但是與上述不同的是,他們認為摩亨佐一達羅毀於「球形閃電」。證據是遺址中有大量燒熔的石塊,整個城市有焚燒的痕跡。據科學家說,「球形閃電」是這樣形成的:由於宇宙射線和電磁場的作用,大氣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躍的威力。這些微粒會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一顆顆極其危險的「球形閃電」。這種「球形閃電」聚集到一起,超過一定數量,放溢出毒氣,使古城中的居民中毒。如果這時候有一顆「球形閃電」積聚到極限了,就會引起爆炸。更加可怕的是,爆炸產生連鎖反應,會引發所有的「球形閃電」的大爆炸,沖擊波瞬間就會到達地面,產生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威力,摧毀一切建築物和生物。並且,大爆炸過後,產生的有毒氣體和化學輻射,將繼續在所到之處肆虐,將所毀之處徹底變成不毛之地。這樣就可以解釋印度河平原上的城市同時毀滅的謎團了。而且,這一假說還能夠從古時代的文學作品裡得到驗證。公元初流傳於世的印度古史詩中寫道:「一個令人目眩的天雷和無煙的大火,緊跟著驚天動地的爆炸。爆炸引起的高溫使得水沸騰了,水中的魚熟了。」
不過,「球形閃電」實在是太玄了,古今中外史書上還沒有哪個城市是毀於「球形閃電」的記載。現代科學史上也沒有這類記錄。據說,「球形閃電」爆炸的幾率微乎其微。1910年在紐約、1984年在蘇聯都出現過這種閃電,大地灼亮,部分電路遭到破壞,但未引發更大規模的破壞。若要毀滅摩亨佐一達羅,至少要有3000多顆「球形閃電」同時爆炸,而要摧毀印度河流域文明,那麼「球形閃電」的數量該數不勝數了。所以,「球形閃電」說也是存在很多疑點的。
怎麼解釋摩亨佐一達羅古城為何突然人煙絕跡的問題,還需要人們不懈的努力,也許這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