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曾有駐印軍
抗日戰爭時期,應英美兩國要求,中國國民政府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同英軍共同對抗日軍。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因多重原因,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2. 第五軍後來轉向印度還剩下多少人
到印度的是新22師和5軍軍部和直屬部隊,96師和200師都回國了
隨杜聿明進入野人山的直屬部隊應在一萬人上下,另外有新22師的7000人(已有2000人戰斗損失),而倖存者在3000人左右,其中新22師倖存不足2000人。也就是說,杜聿明所部在野人山行軍中的非戰斗損失有1.3-1.4萬,直屬隊損失尤為重。杜聿明一路整體損失(包含戰斗、撤退)在80%以上
3. 二戰美國再印度訓練了多少中國兵
最後人數大約為10萬。當時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後,第66軍之新編第38師4000餘人和遠征軍長官部600餘人,第5軍之新編第22師和軍部約4500餘人去了印度。後來又空運去大約3.4萬人(駝峰航線的回程飛機)。1944年初,中國政府將在國內新編成的新編第30師空運印度編入新1軍序列,後在4月又將第54軍第14、第50師空運印度,並於1944年5月1日下令將中國駐印軍編成新編第1、第6兩個軍共5個師。人數為10萬人。
4. 印度聖雄甘地後代簡介
1、尼赫魯的兒子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一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和左翼國會領袖。
1889年11月出生在阿拉哈巴德。1905年,他去英國學習。他獲得自然科學榮譽學位,後來學習法律。早在哈羅讀書時,他就對英國人民的專制主義感到憤慨,並樹立了一個反英救國的野心。在他的自傳中,他寫道,他夢想著「用一把劍來保衛和解放印度」。
2、尼赫魯去世一年多後,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成為印度歷史上首位女總理,成為國大黨領袖和總理。
甘地1917年11月生於阿拉哈巴德,早年在瑞士和牛津大學學習,學習政治、歷史、人類學等,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21歲加入獨立運動,加入國民大會黨。1942年,她打破了傳統習俗,嫁給了法魯茲·甘地,一位信奉火教的帕西教徒。婚後不久,兩人因參與反英斗爭而被捕入獄。
印度獨立後,英迪拉經常陪同父親參加外交活動,訪問美國、中國、蘇聯、法國等國,出席英聯邦總理會議,並出席萬隆會議。
3、甘地的次子桑傑在1980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他的長子拉吉夫·甘地是印度航空公司的飛行員。
4、拉吉夫·甘地死後,他的妻子索尼婭·甘地不由自主地捲入了印度的政治圈。他於1998年成為國民大會黨主席,並在2004年印度大選中獲勝。她本應該是首相,但她拒絕了。拉吉夫·甘地和索尼婭有兒子拉胡爾·甘地和女兒普里揚卡·甘地。
(4)印度有多少遠征軍後代擴展閱讀;
尼赫魯·甘地家族有尼赫魯、英迪拉和拉吉夫三位總理,他們長期統治著印度獨立後的政治。
尼赫魯·甘地家族的名字也是聖雄甘地的功勞,當時尼赫魯出生在印度北部的婆羅門,而唯一的女兒印地拉嫁給了異教徒的拜火者。後代永遠都是賤民,所以聖雄甘地給他們起了甘地的姓。
然而,尼赫魯·甘地家族也是一個悲劇頻發的家族。英迪拉和他的兒子拉吉夫相繼遇刺,而拉吉夫的弟弟桑傑在飛機失事中喪生。拉吉夫34歲的兒子拉胡爾·甘地當選為印度人民代表大會成員。像他的祖父母一樣,他開始致力於印度政治。
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祖先是克什米爾富有的婆羅門,他們一直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家族中有許多聖賢精通梵文、法律和印度教。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自傳中說,他的祖先在18世紀初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來到富裕的平原追求名利」。
當時,一位名叫拉吉·考爾的學者受到皇帝的寵愛,進入德里宮廷,搬進了皇帝授予的位於德里運河岸邊的新房。人們叫它考爾尼赫魯,意思是運河邊的考爾,家族的名字就是從這里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甘地家族
5. 歷史上有中國駐印軍嗎具體是怎麼回事有沒有這方面的資料或小說可供參考
有中國駐印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抗日戰爭與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一個整體。根據中英兩國簽定的共同防禦滇緬公路的軍事協定,為援助在緬甸作戰的盟軍英國軍隊,保障滇緬路暢通無阻,外援物資能順利地到達中國的大後方,國民政府決定派遣一支遠征部隊入緬作戰。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後在1944年反攻中強度伊洛瓦底江,攻戰臘戌、密支那等緬甸重鎮,重創日軍。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可查看相關書籍《軍碑一九四二》、《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長篇小說《榕家寨》描寫的就是中國駐印軍。
另有一些描寫中國遠征軍的小說《中國遠征軍》、《我的團長我的團》、《虎出南亞》、《遠征》、《中國血》、《鐵血遠征》等,可供參考。
6. 近代,在印度駐軍的是誰
中國駐印軍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進入緬甸作戰失利後,在進入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的基礎上成立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為反攻緬北、協同中國遠征軍打通中印公路、殲滅日軍第18師團立下了赫赫戰功。代表人物,孫立人,史迪威 ,羅卓英,鄭洞國(繼任), 邱清泉,廖耀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