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哪些古代文獻可以研究印度歷史

哪些古代文獻可以研究印度歷史

發布時間:2022-02-28 16:17:12

❶ 玄奘大師所著,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和佛教典籍的作品是哪一部

《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游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游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游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有同名電視劇《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親身經歷和傳聞得知的一百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城邦,包括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亞地區、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地的情況。書中各國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後為序:卷一所述從阿耆尼國到迦畢試國,即從中國新疆經蘇聯中亞抵達阿富汗;卷二為印度總述,並記載了從濫波國到健馱羅國,即從阿富汗
該書對研究古代中亞及南亞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玄奘的記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如關於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賦役等狀況;關於傑出的梵文文法學家波尼尼;關於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毗盧擇迦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該書都提供了很寶貴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幾次著名的結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學者的活動等,更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難得資料。該書也是中亞和南亞考古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考古學家曾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發掘和鑒定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歷史遺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遺址,就是據該書提供的線索發掘和復原的。所以說《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和佛教典籍的重要作品。

❷ 印度歷史的史前時期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復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動物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畫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飼養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種植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❸ 印度的簡要歷史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❹ 古印度史學的發展

公元7世紀以前,印度沒有真正的歷史著作。7世紀以後,印度史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宮廷史學、殖民主義史學和唯物主義史學3個階段。

史學的萌芽
印度史學最初是以「伊蒂哈瑟」的形式存在於口頭文學之中。梵文ITIH凴SA(伊蒂哈瑟),意為「曾經如此」、「從前發生過」,引申為傳說、古事,即專指與印度教傳統有關的往事。被稱為聖書的 4部吠陀約形成於公元前第2千紀中葉至前第1千紀上半葉,是部落詩人為祭祀祖先和神祇編成的口頭文學,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傳說和英雄傳奇,以後世代相傳,到很晚才有文字記載。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約形成於公元前5~前3世紀,也講述了很多部落戰爭和贊頌英雄事跡的故事。印度古代歷史傳說主要是靠誦詩人保存下來的。在他們的口傳作品中,往往把神話、古事同英雄和國王的家譜交織在一起,後來由於部落戰爭的頻繁和王權的擴大,國王家譜日漸佔有重要地位。公元4世紀開始編纂的《往世書》是印度古代文學的匯集,正本共18部,據傳有40萬頌,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傳說、英雄和國王的家譜,反映了毗濕奴派婆羅門的世界觀,歷代統治者將其視為取得王權的法律依據,每逢盛典命人誦讀。

宮廷史學 公元7世紀起,宮廷歷史著作開始出現。史學的重點從部族轉移到王國,國王代替了英雄,誦詩人讓位於宮廷詩人。7~12世紀,這些宮廷詩人多是受過教育的婆羅門,他們編寫了不少歌頌國王和重要大臣的傳記。1149年,卡爾哈那寫了一部《克什米爾史》,上起神話時代,下迄12世紀,是一部繼承古代印度史學傳統,特別是佛教傳統的歷史著作。13世紀,北印度被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征服後,宮廷詩人大多是穆斯林。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大多是用波斯文寫的。但也有人用梵文編寫蘇丹傳記。12、13世紀西印度耆那教大師也曾用梵文編寫了一些宗教歷史著作。

殖民主義史學 18世紀中葉,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以後,一些語言學家如W.瓊斯、C.威爾金斯等人從事梵文研究和翻譯工作,發現了梵文與歐洲文字的關系,創立了印度學(或稱東方學)。他們從語言和種族出發研究印度的歷史。1818年J.米爾寫成了《印度史》一書,該書大肆宣揚雅利安種族論,稱外來種族給印度帶來了高度文化;站在殖民者的立場,描述英國對印度的征服,論證殖民統治的優越性,評論英國統治印度的措施,為殖民當局獻計獻策。此書一出版,米爾立即受到英國統治者的賞識,進入印度部任公文審核官,不久又升任主管。其所著之《印度史》被當作培訓東印度公司任職人員的教材,向他們灌輸殖民主義歷史觀。米爾的《印度史》問世標志著殖民主義史學在印度的創立。此後,英國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印度歷史的機構,如1834年在倫敦成立的皇家亞洲學會,1862年成立了印度考古調查局,1881年成立的巴利文本學會,1899年成立的印度歷史檔案局等。出版了不少殖民主義史學著作。

❺ 印度的歷史簡述

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這個條目是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區和尼泊爾。1947年後,印度的領土僅包括今印度共和國部分。
古代史
吠陀文化(公元前3000年 到 前600年)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前600年前後)
孔雀王朝(前322年 到 前185年)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
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
拉其普特時期(7 到 8世紀)
伊斯蘭時期(11世紀 到 16世紀)
近現代史
殖民地時期
包括: 英屬印度、法屬印度、葡屬印度
印巴分治
印度共和國
印度歷史的史料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這段時期的可靠史料 往世書
極度匱乏。相對而言,伊斯蘭教時期的史料就非常豐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編年史和邸報,可供歷史學家查閱研究;一些統治者的傳記也是十分寶貴的文獻(如著名的巴卑爾回憶錄)。不那麼可靠的史料,還包括此一時期到過印度的外國人的游記等等。關於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則有許多政府檔案可以利用。 搜尋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學的主要困難。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視對於歷史的記載;印度人沒有構造起一種有效的保存重大歷史事件的制度。11世紀到過印度的穆斯林學者比魯尼(Al-Biruni)評論說:「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要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是代之以講故事。」阿爾-伯拉尼的話是非常接近於事實的。在印度不存在類似其他國家的相對可靠的官方史書,卻存在著大量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許多歷史事件就混在這些東西裡面流傳下來。所以關於古印度歷史的史料,必須從各種來源中搜集,有時甚至要到文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去考證古代印度的歷史事件。 常見的史料包括:
印度本地的歷史文獻
各種王朝世系表。這是一種常見體裁,但是大多數印度王表的可靠性與可考性都不高。許多這種表是夾在哲學和文學作品的段落中。往世書和史詩都經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訶婆羅多的附篇訶利世系裡詳細地追述了日種王朝和月種王朝的系譜)。考慮到往世書的實際創作時間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裡麵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當作可靠的歷史記載。 編年史。最著名的此類作品是完成於12世紀的《諸王流派》(或譯為《王河》),這是一本克什米爾的王朝史,以克什米爾地區的歷史為中心。此書可能是由作者(迦爾訶那)根據王室檔案編輯而成的,對於12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的記載堪稱信史;但是它對更古老時期的記載的可靠性很低,比如它竟把克什米爾諸王的世繫上溯到前20世紀。 一些介於史實和傳說之間的歷史故事,如吠羅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贊等等。它們具有演義性質,但是仍然反應了一些歷史事件。

❻ 有哪些介紹印度史的書籍值得推薦

赫爾曼·庫爾克的《印度史》,提供了在傳統的英國-印度視角之外的觀點,王立新老師翻譯的非常棒。而且就一篇論文來看,他應該是知道自新編劍橋印度史開始的新印度史學的歷史地理學轉向的,所以我在這里更加推薦一些。

❼ 印度教的考古研究的文獻有哪些

基本文獻史料:具有連續性,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例如隋唐五代的史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鑒》《冊府元龜》《太平廣記》等等,這些材料在歷史紀事上,都按年月日,分門別類,逐一編次,沒有任何一年是沒有紀事的。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軌跡十分清晰,因而是連續的,整體的,每部材料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全面考察,這些材料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風俗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記載,綜合性是很強的。考古文獻史料:具有真實性,片段性,研究性。考古出來的畢竟都是實物,是非常真實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只能反映出某個特定時間或時代的特徵或特點,文物中,除了本身有文字的,大多都需要研究才能知道它所處的時代或時間。例如周紹良教授編輯的《唐代墓誌銘匯編》,這些材料全都來自於真實出土的墓碑等,但墓誌所記載的僅僅只有一人或二人,只能反映墓主個人的情況或某些時代特點,即使全部看完也不能對唐時期進行把握,這些墓誌只有深入研究後,才能發揮它們對歷史研究的幫助。沒有基本文獻的幫忙,即使想一百年,也很難想出,考古文物的歷史地位和價值,甚至連這個是什麼時代的東西都不知道。

❽ 古印度歷史文獻《吠陀》分為哪幾部

《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聖典,它有4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最古老,反映的史料價值也最高。

❾ 印度的歷史的資料(長一點)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
比莫貝卡特石窟
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復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時代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考古學家的估計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訥爾默達人化石是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次大陸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年代早於訥爾默達人,該石器遺址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時代大約為200萬年前。希瓦利克遺址中包含大量獸骨化石,但沒有人類化石伴隨出土。在晚於希瓦利克遺址的地質年代發現的人類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學界的意見,印度的舊石器文化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開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文化
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廣泛研究被作為印度早期舊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於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於拉瓦爾品第(現屬巴基斯坦)一
拉瓦爾品第
帶,但實際在傑盧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發現。該文化最早的舊石器發現於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稱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間冰期台地上發現的較前梭安石器為進步的石器稱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層台地上發現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現了用勒瓦婁哇技術處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遺跡亦發現於第三間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單面的礫石工具,以砍砸器為代表性器物,以後逐漸出現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馬德拉斯文化廣泛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區域,以馬德拉斯附近發現的手斧為典型。馬德拉斯文化的遺址,按照雨期和間雨期分為若干層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後期開始利用石片,原料也從石英石轉為玄武岩。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為先進,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時代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
拉賈斯坦邦
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動物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畫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新石器時代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
阿富汗文化
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飼養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金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種植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2古代時期編輯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 到 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
祭司國王像
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
摩亨佐·達羅谷倉遺址
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前600年前後)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
印度十六雄國分布圖
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前600年 到 前200年)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
亞歷山大帝國
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 到 前185年)
阿育王孔雀王朝時期地圖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
笈多王朝的領土范圍
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傳說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後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後)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閱讀全文

與哪些古代文獻可以研究印度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都是用什麼手機好 瀏覽:296
如何看待中國反腐 瀏覽:736
為什麼中國姓 瀏覽:663
義大利燉牛腩怎麼弄 瀏覽:863
越南第一印象是什麼 瀏覽:982
義大利聯盟叫什麼名字 瀏覽:993
英國身高怎麼看 瀏覽:695
義大利打疫苗需要什麼證 瀏覽:6
中國孔府在哪裡 瀏覽:123
美國對中國捐助了什麼 瀏覽:993
為什麼義大利差點戰敗希臘 瀏覽:516
中國鋁業怎麼讀 瀏覽:24
越南的豬肉怎麼做 瀏覽:180
中國多少窮人最多 瀏覽:31
沒有昆侖銀行伊朗怎麼收款 瀏覽:212
中國第一所學校是怎麼產生的 瀏覽:576
中國哪個省變成內陸省 瀏覽:964
中國城建第十局怎麼樣 瀏覽:854
印度吃什麼菜好吃 瀏覽:289
中國領土從東到西多少公里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