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信仰佛教只吃素,究竟是如何保證自身的健康
印度人信仰佛教只吃素,但卻可以保證自身的健康,這是因為他們攝入的營養都很均衡,只要營養攝入均衡了,即使吃素也是沒有關系的,依然是可以很健康的,那麼如何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呢?那就是要多吃青菜,適當的吃水果,偶爾可以吃一些粗糧,每天可以吃一些豆製品,主食也一定要吃,這樣無論是脂肪、還是蛋白質、還是膳食纖維或者維生素等等,都可以得到補充,他們可能要比吃肉的人還要健康。
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吃池塘里的魚,但是他們不吃恆河裡面的魚是因為恆河比較臟,恆河是印度的聖河,人們在祈禱的時候會往裡面丟很多東西,所以印度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只要有信仰就會吃素,但是印度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同信仰的人是不可以結合在一起的。
② 根據我們的吠陀說,婆羅門(素食主義者)可以吃雞蛋嗎
婆羅門是印度教中最高種姓。婆羅門是印度教牧師的種姓,負責教導和維護神聖的知識。
婆羅門出現在古普塔帝國時期的歷史記錄中,該帝國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6世紀統治。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在那之前不存在。吠陀早期的著作並沒有提供太多的歷史細節,甚至在諸如「這個宗教傳統中的祭司是誰?」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重要問題上也是如此。
盡管如此,婆羅門種姓與祭司職責之間的傳統聯系依然強大。婆羅門研究宗教文本,如吠陀經和普拉納斯,並教導其他種姓的成員關於聖書。他們還舉行寺廟儀式,主持婚禮和其他重要場合。
禁止婆羅門的活動 包括製造武器,屠宰動物,製造或銷售毒葯,誘捕野生動物以及其他與死亡有關的工作。婆羅門是素食主義者,與印度教的輪回信仰保持一致。然而,有些人消費奶製品或魚類,特別是在產量稀缺的山區或沙漠地區。從最高到最低的六個適當的活動是教學,研究吠陀經,提供祭祀儀式,為他人舉行儀式,送禮物和接受禮物。
③ 印度教克利須那派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印度教克利須那派(即國際克利須那意識協會)是印度教的一個教派,拜克利須那為最高的神靈。印度教信奉許多神祗,其中三個主神為婆羅賀摩(創造之神)、濕婆(毀滅之劉)、和毗瑟拿(守護之神)。毗瑟拿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化身,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克利須那。本世紀30年代,印度教克利須那派的一位弟子決心將克利須那的教義傳播到西方。他被取名為普拉布巴巴,1965年來到美國,在紐約城開創了印度教克利須那派。
克利須那派同大多印度教教派一樣,認為我們是整個宇宙意識的一部分,故又是神靈的組成部分;克利須那派也相信化身的學說。然而,克利須那派的教義卻認為,克利須那與猶太教的神、基督教的神和伊斯蘭教的真主同是一位上帝。其它宗教只是尚未意識到上帝的真名叫克利須那。人必須通過克利須那才能得救。鑒於克利須那與他的名同是一回事,口裡吟頌他的名就是在體驗他、感受他和向他獻祭。
普拉布巴巴的追隨者們遂每天在印度教的諸神靈面前吟頌和跳舞,他們實行由普拉布巴巴所制定的靈修崇拜的64個事項。他們穿著特別的藏紅花禮服,男人們頭上剃得精光,只留一根小辮子。克利須那派的教派都是素食者,他們十分看重食物,因為在其心目中,每頓飯都是與克利須那神靈相交的渠道。
克利須那派的教徒頻繁出現在機場和其它公眾場所,向行人乞討或賣書、賣花,他們是最近25年來移居美國的許多印度教教派團體之一。
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印度教教派的策源地——印度——仍處於可怖的貧窮之中。印度因著人口過多、政府官中管理失誤、百姓沒有文化且罹受飢餓與患難,而面臨一發不可收拾的種種問題。怪就怪在這些給印度人民帶來無軍災難的宗教竟然出口到美國。在以往的幾個世紀中,美國人民在基督教至大至深的影響下經歷了繁榮和興盛。
④ 為什麼印度人吃素不吃肉嗎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
(4)印度哪個教素食擴展閱讀:
印度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以蒙古利亞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種族遷入印度的第三波。他們膚色淺黃,臉龐扁平,眼睛細小,胡須和體毛稀少。
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的一支古民族,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⑤ 印度奇葩的宗教飲食觀:下等人吃肉、上等人吃素
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後,階層開始產生,不同階層的人享有不同種類的食物成了當時的慣例,決定他們食譜的並不完全是收入水平,更主要的的是社會地位。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的雅利安人,他們把印度變成了種姓社會,制定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規則,其中肉食和素食的差別就是一個重要標准。印度種姓中地位最高的婆羅門階層認為食素是高尚品德的標志,因此在印度,曹劌的那句「肉食者鄙」倒是至理名言。印度的第二個階層剎帝利階層倒是可以吃肉,他們可以食用符合他們種姓特點的鹿肉等食物。在印度能夠公開大快朵頤食用肉類的種姓,是排行在後的吠舍和首陀羅,他們為痛快吃肉付出的代價是形象受損。幾乎所有的印度民間故事中都有一個貪財蠢笨的首陀羅財主土豪,他們在故事中註定是被智慧貧窮的婆羅門捉弄和劫富濟貧的對象。
▲世界上最嚴格的素食者耆那教信徒
在喬達摩·悉達多時代,最狂熱的素食者是佛教的競爭對手——耆那教信徒,他們的祖師大雄認為奶製品和蛋類也是肉食,身為修行者也要慈悲為懷避免食用。後世的耆那教信徒更是發展為「只要是有葉子的植物也有靈性,吃它們等於吃肉」的理論。耆那教教徒的食譜上甚至禁止食用胡蘿卜和大頭菜,他們認為不少小動物也靠這些植物根莖生存,所以不能和小動物搶吃的。
耆那教信徒對物質的要求最低,他們在飲食上如此,在衣物需要上也奉行極簡主義。在今天的印度、尼泊爾看到的僅有抹布大小衣服遮羞的修行者大多是他們的信徒。由於衣食上的極端主義,耆那教徒基本上淡出了印度文化的圈子。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