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文字和西藏文字怎麼這么像

印度文字和西藏文字怎麼這么像

發布時間:2023-08-07 03:43:13

1. 藏語和印度語一樣嗎

不是,兩種語言完全是兩回事。 藏語屬於漢藏語系,印地語屬於印歐語系,兩個語種完全是兩家。 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兩種語言文字都採用梵文字母書寫。

2. 西藏文怎麼與印度問那麼像

藏文其實是在藏王 松贊干布時期 松贊干布派遣愛臣
圖彌散不扎 到印度去學習 經過七年他回來後 在拉薩北郊潛心研究 根據印度文 再結合藏語(當時還是有藏語)和向雄文 創造出來的

3. 藏文、梵文、印度本土語言有什麼區別

藏文就是吐蕃藏族人的語言文字,梵文就是最早印度藏傳佛教盛興時多用於經文的文字,現在很多藏族學生考研究生或者博士的宗教學科,就會考梵文,是宗教方面的,多用於經文,印度本土語言就很簡單咯,他們自己的語言嘛。

4. 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西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聯系

清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採取限制政策。康熙時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隱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師,使已經衰微的佛教一時又吳現出活躍的氣象。雍正雖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佛道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親制《揀魔辨異錄》、《御選語錄》,提供不問宗派異同,都應念佛,對近世佛教有重要影響。乾隆時刊行《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譬大藏全咒》,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清末以來,楊文會、歐陽競無等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研究的推動下,創辦刻經處、佛學院、佛學會等,為佛教義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中國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佛學思想曾是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諦閑、圓瑛、太虛、弘一等也都奮起從事振興、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產生了新的氣象。

藏 傳 佛 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
歷史 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者自7世紀至838年朗達瑪禁佛約200餘年。後者開始之年頗多異說,依仲敦巴之說,當始於978年,至今已達千年。
前弘期 開始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並為她們帶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傳說當時曾請印度人俱薩羅、尼泊爾人向達爾及漢人大天壽和尚譯出少量經典,但未建立僧伽。據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其時唐僧往還印度,多取道吐蕃,有的人還曾受到文尬以主的禮遇。至赤德祖贊時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修建了不少寺廟,漢地佛教隨之傳入。同時,因西域動亂及大食東侵,於闐及中亞等地的僧徒也大批流入吐蕃,赤德祖贊都予以收容。他還曾派人至岡底斯山迎請印度密教學者佛密和佛寂,二人辭謝未來。晚年,他又派大臣桑希等四人去漢地取回大量經典並帶回漢僧一人。赤德祖贊死後,崇奉本教的貴族大臣掌權,發動第一次禁佛運動,驅逐漢、尼泊爾等地僧徒,拆毀寺廟。至贊普赤松德贊年長親政,才又興復佛教。赤松德贊時從印度請來寂護和蓮花生,營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請譯師翻譯經典。還曾召集佛教徒與本教徒乾地辯論以滅本興佛;又舉行漢僧與印僧的辯論以統一信仰。赤松德贊後又歷牟尼贊普、賽那累赤德松贊兩代,至熱巴巾赤祖德贊在位時,請印、藏高僧審定譯名,編輯梵藏辭匯,校訂已譯經典,編定三大譯經目錄。據迦登目錄所載,在此以前譯出的小乘、大乘、顯、密的經、律、論、注共有700多種。他又規定「七戶養僧」,任命僧人缽闡布為大相,委以軍政大權。最後,反佛大臣謀殺了赤祖德贊,擁立其兄朗達瑪嗣位,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內流傳。經過此次禁佛運動,至100多年(838~978)後,佛教才從多康地區重新傳入西藏,開始了後弘期。
後弘期 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喇嘛一詞,藏語意為「上師」。密教中尊師如佛,以上師居首而倡「四皈依」,有別於前期佛教之「三皈依」。這一時期中藏傳佛教的特點,一為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盛行起來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一為以密教傳承為主形成各種教派。傳譯工作至13世紀初基本結束。200多年中,不僅印度許多顯密兼通的高僧到西藏傳法譯經,西藏也有大量僧人前往印度、尼泊爾學法,以後成為著名的譯師。雙方有名可考的譯師達300餘人。這些譯籍以後都收入甘珠爾和丹珠爾中。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爾有1055部,丹珠爾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爾有1114部,丹珠爾有3559部,共4673部。日本以北京版為主影印的《西藏大藏經》收入甘珠爾1055部,丹珠爾4907部,共5962部。漢藏兩種文字的大藏經相較互有短長。漢文大藏經中經藏有四「阿含」、《大涅盤經》、《大集經》等,律藏有《十誦律》、《四分律》、《彌沙塞律》等,論藏有《大智度信紙》、《大毗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等重要典籍為藏譯所無。而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中,譯有大量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論、疏釋以及中觀、因明、聲明、醫葯、歷算、工巧等論著為漢譯所缺。另外,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數量也很龐大,但都未入藏藏文大藏經的蒙古文譯本,始於元成宗時(1295~1307),至明神宗時(1573~1619)完成甘珠爾的翻譯,至清初章嘉呼圖克圖又完成了丹珠爾的翻譯。藏文大藏經的滿文譯本完成於清乾隆(1736~1795)末年。
藏傳佛教的各派,是在後弘期中逐漸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只有佛本之爭,佛教內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後弘期中因傳承的不同產生若干教派,較大的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較小的有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派。本教雖為西藏原有宗教,但在後弘期中漸與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為佛教的一個派別。

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有緬甸擺庄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制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明隆慶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三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於這些地區的傣族中。
經典內容和南傳巴利語系三藏相同,但編次稍有差別。三藏典籍有巴利語的傣語譯音本及注釋本和部分重要經典的傣語譯本,還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經典注釋外,還有天文、歷算、醫葯、歷史、詩歌、傳說及佛經故事等。
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庄、多列、左祗四派、又可細分為八個支派。傣族男童達到入學年齡必須出家為僧,在寺院中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時再還俗。個別被認為優秀的,可繼續留寺深造,並按僧階逐步升為正式僧侶。僧階大體可分帕(沙彌)、都(比丘)、祜巴(都統長老)、沙密(沙門統長老)、僧伽羅闍(僧王、僧主長老,這一僧階長期來虛職無人)、帕召祜(闡教長老)、松迪(僧正長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等八級。或在帕之前增帕諾(行童)一級,在都之後增都龍(僧都)一級則為十級。自五級以上晉升十分嚴格,最後兩級在整個西雙版納地區只分別授與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個,成為地區最高宗教領袖。

綜觀道教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帝王貴族統治者的支持,躋身社會上層,這是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唐朝皇族與老子攀親,自稱李耳之後裔,政治上給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這是第二個發展時期.北宋真宗開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藉以掩蓋北方強鄰壓境造成的恥辱,這是道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圖成仙,道教受到重視,並干預政治,參加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這是道教發展的第四個時期.
本文章僅以最簡易的行文方式,總結論述道教的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礎的理論與相關知識,使那些對於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個最直接的了解,對於復雜的學術性理論與論述,本文沒有太多的講解,如果您對於道教有深刻的興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資料充實自己的知識.

5. 西藏文怎麼與印度問那麼像

藏文是根據梵文造出來的,就象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是根據漢字筆畫造出來一樣。

6. 藏語和印度語有什麼關系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個人覺得節奏 語調很像 兩地又有地緣關系 語言上不可能沒有一點來往互通吧 除此以外兩地文化以及人的長相覺得有些相近 這一點讓我直覺上又多了一份假想

網上查到 藏語屬於漢藏語系 印度語屬於印歐語系 我覺得這是用大漢和歐洲大陸強分了這兩者的關系 使我更加覺得有關系

解析:

根據藏族史籍記載,吞彌·桑布扎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650)時七賢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曾奉命帶領16名藏族青年,攜許多黃金,途經異國的奇禽猛獸禁區,克服熱帶氣候的不適,堅持前往天竺,拜師訪空銷友,受業於天智獅子和婆羅門利敬,學習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學。

吞彌·桑布扎在天竺學業期滿返藏後,根據藏語實際,從梵文的26個母音中挑出(i)(u)(e)(o)4個創制了符號式的藏文母音字母。又從梵文34個輔音字母中,取掉了5個反體字和5個重疊字,又在輔音字母中補充了母音「啊」字,補充了梵語迦、哈、稼、夏、恰、阿(音譯斗蔽游)等6個字,制定出4個母音字母及30個輔音字母的文字。又根據梵文蘭查字體創制藏文正楷體,又根據烏爾都字體創制草書體,被藏族人民奉為「字聖」。

藏文史料記載,吞彌·桑布扎創制藏文後,即獻藏文頌詞一首給吐蕃王松贊干布。他很高興,贊賞不止。為了帶動全臣民們學習文字,贊普首先拜他為師,在瑪如宮閉門不與外界接觸,潛心專習藏文聲明學與其它文化三年之久,松贊干布十分崇敬吞彌·桑布扎,但有些大臣則認為贊普不應該如此敬重他,於是吞彌·桑布扎反言道:「在雪域並悄之地,除我外還有誰是首位宿學造字?」從而說服了某些大引導的不滿情緒,使在全藏區上下掀起學習藏語文之 *** 。

所以應該說,藏語與古印度語,特別是古梵語,有較大的聯系.

7. 藏語與梵文的區別

藏語與梵文的區別:

1、分寫方式不同:

梵文採用詞式分寫,詞間空格;而藏文則採用音節分寫,音節間加點號,沒有採用詞式分寫。

2、語族不同:

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3、用語,地區不同:

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性質的專門用語。 梵語是古代印度的標准書面語;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5個地區。

(7)印度文字和西藏文字怎麼這么像擴展閱讀

藏文書寫習慣:

藏文書寫習慣為從左向右。字體分兩大類,即「有頭字」和「無頭字」,是根據字體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頭字相當於楷書,常用於印刷、雕刻、正規文書等,無頭字相當於行書,主要用於手寫。無頭字又可細分為「粗通」(tshugs-thung),意為「筆畫短促」;

「粗仁」tshugs-rin),意為「筆畫長」;「珠雜」(vbru-tsa),是一種筆畫轉折處稜角突出的行書字體。還有一種書寫迅速、筆畫簡化的草寫體,藏文叫「丘」(vkhyug),適合速記,其形體與印刷體差別甚大。衛藏地區盛行無頭字,安多地區盛行有頭字。

梵文拼寫規則: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母音a音,輔音與其它母音拼寫的時候,將母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母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母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一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一起。

閱讀全文

與印度文字和西藏文字怎麼這么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考級的泡泡音樂在哪裡 瀏覽:945
印度版羊頭怎麼吃 瀏覽:237
義大利面條為什麼冷水冷卻 瀏覽:281
在英國什麼顏色表示結婚 瀏覽:260
印度卵巢早衰怎麼治療效果好 瀏覽:988
在越南開個小型酒店要多少錢 瀏覽:614
月光集市到中國哪裡好 瀏覽:390
中國平安車險在哪裡買 瀏覽:5
印尼盾最大多少人 瀏覽:472
伊朗健美為什麼這么牛 瀏覽:790
英國讀博士怎麼選 瀏覽:910
在美國印度菜和中國菜哪個受歡迎 瀏覽:202
中國哪裡的煙最香 瀏覽:835
印度人為什麼會有鼻炎 瀏覽:923
你對中國哲學有哪些了解和認識 瀏覽:446
有哪些國家對中國疫情有幫助 瀏覽:45
印尼傘兵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397
印尼到柬埔寨要多少錢 瀏覽:306
如何看待中國女孩入籍日本 瀏覽:55
英國王室宴是什麼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