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底層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窮困悲慘嗎
雖然印度經濟發展的確很快,尤其是印度的服務業和科技發展更是蒸蒸日上,但是財富卻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不僅如此,還有印度的許多公司是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此投資設廠,所以真正富裕的人僅僅是一小部分,印度的窮苦人民佔了絕大多數,他們大多無家可歸,因此只能到處流浪,所以印度的臟落差也就可見一斑了。
印度的底層人民在生活上已經夠窮困了,在階級上還要被壓迫,印度種姓制度和種姓沖突仍舊彌漫在整個社會,賤民從事的永遠是最骯臟、最危險、最辛苦的工作,不僅如此,印度人覺得,賤民碰過的水他們不喝,不能接觸賤民,賤民的影子也不能落在他們身上,印度的窮人天生標記為下等人,但他們本身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所以他們不選擇反抗,也不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他們只能安於此狀。
Ⅱ 看最真實的印度生活是什麼樣的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近現代的印度卻早已經失去了以往的輝煌,榮光不在。在的媒體上看到的關於印度的信息大都是負面的,各種臟亂差。人口眾多並且各種基礎設施也不好。其實這是媒體營造的一種擬態環境,真實的印度往往跟新聞上的信息還是有出入的。
三哥
Ⅲ 印度,無人能渡
Paul Salopek,
《國家地理》最能走的撰稿人。
2013年初,
開啟原計劃為期七年的徒步之旅,
(※因疫情影響,時間或將延長)
他將步行3.4萬公里,
穿越四大洲。
Paul Salopek於2018年底到達印度,
開始一場長達3900公里的徒步之旅。
而他卻說,
徒步7年以來,
在地球任何地方遇到的環境問題,
都無法與印度水資源危機相提並論。
撰文:Paul Salopek
印度,拉賈斯坦邦,
我們在烈日下踏過塔爾沙漠,
汗流浹背,
我們又臟又黑,
當地人誤以為我們是流浪藝人、
於是問了我們一個可笑的問題:
「你們會變魔術嗎?」
但答案是,是的,我們有「魔力」,
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有,
魔力就藏在水裡。
沙漠之邦拉賈斯坦,女人們費力地從一口井中打起珍貴的水。
攝影:JOHN STANMEYER
海洋約佔地球面積71%;
而人體水分佔比約70%。
水分在人體和地球的比例,
似乎達成某種奇妙暗合。
我們誕生在充滿水的星球上,
是依賴水的動物。
一對夫婦躺在西孟加拉邦提斯塔河岸的木船上,這是當地一項新婚習俗。
攝影:JOHN STANMEYER
水,
它無處不在,有時卻又無跡可尋。
海洋佔地球總水量97%;
極地和冰川鎖住了大約2%的水;
只有佔比1%的液態淡水可供人類賴以為生,
但即使是這1%,
我們仍然在大肆浪費——
我眼前的這個國家,印度,
正是如此。
我徒步已7年,
在地球任何地方遇到的環境問題,
都無法與印度水資源危機相提並論。
印度工廠沿著亞穆納河(Yamuna,恆河最長支流)傾倒化學廢物,已形成「泡沫冰山」。
攝影:GIULIO DI STURCO
印度,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13億人的家園。
印度(India),
發源於希臘語「indos」;
衍生自波斯語「hind」;
產生自梵文「sindhu」——
意為河流。
一個以「水」命名的國家,
居然存在世界最嚴峻的水資源問題。
如今,
印度70%淡水資源受到污染。
約6億人活在污濁水源狀態中;
今年年底,
21座印度大城市的地下水即將耗盡;
(包括新德里、班加羅爾、孟買、海得拉巴等)
到2030年,
40%的人口無法獲取充足飲用水。
※數據來源於印度國家研究院(NITI Aayog)
印度薩加爾島(Sagar),恆河與孟加拉灣相連的地方,被認為是神聖的禮拜場所,而成群的流浪狗正與海灘上的垃圾為伴。
攝影:PETE MCBRIDE
我在印度北部沖積平原已徒步一年半,也曾在一條又一條河流上劃獨木舟漂行。該國有成百上千河流,而每一條河流,按印度教的說法,它們都是神聖的,甚至被奉為神明。
可這些「神聖的河」真實現狀如何呢?
印度法卡魯巴德(Farukkhabad),印度北方邦中部城市,臨恆河右岸。
攝影:CALEB CAIN MARCUS
印度河:眾河之河
印度河,
發源於青藏高原;
巨大、柔軟、奔流不息;
流域覆蓋100萬平方公里以上;
古文明養育者;
印巴兩國數百萬農民生命線。
船夫常年載著人和食物渡過印度河支流比亞斯河(Beas River),如今日益萎縮。
攝影:JOHN STANMEYER
一名25歲的比亞斯河船夫
攝影:JOHN STANMEYER
我在旁遮普邦尋找印度河(旁遮普意為「五河之地」,指印度河五大支流: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薩特萊傑河在此交匯),但在錯綜復雜的工業農場中我很快迷路, 所謂五大支流的交匯地, 簡直成了一座看不出所以然的迷宮,難道印度河壯觀的水體居然消失了?
旁遮普邦的巴廷達,一家經營了43年的煤電廠於2017年關閉,為灌溉提供電力需求的同時,巴廷達常年被煤灰覆蓋。
攝影:JOHN STANMEYER
後來,我終於醒悟。我們已身處印度河之中! 在我們連續數周的尋找中,印度河一直在我們身旁。只不過,它的水流經改道、放流、 開渠、分散,化成數不清運河、管道、堰壩、溝渠。人力強行將浩瀚水體分割成毛細血管般復雜, 古老且龐大的印度河本體早已破碎、改變了。
旁遮普邦59歲木匠雷沙姆,雙手因關節炎而變形,醫生說這可能是長期接觸被化學污染的水導致。
攝影:JOHN STANMEYER
貝特瓦河:采沙工
向東行走數月,
經過中央邦和北方邦,
在貝特瓦河緩慢的棕色水流旁,
我遇見了 采沙工。
他們衣著襤褸、身形瘦削,
用鐵鏟和挖掘機挖掘河床,
且大多數采沙作業都違法。
人們用重型機械在河床上挖沙
攝影:JOHN STANMEYER
印度沙土利潤豐厚,
促進建築業乃至黑市交易的繁榮;
同時也破壞水生生境、干擾水文。
(※聯合國一項研究計算得出,人類對建築沙土的需求日益增長,達每年400億噸,此數字是全球河流沉積物自然補充總量的兩倍)
印度某村莊婦女頭頂磚頭,她們每天要用頭頂運送200份磚頭,每份重32公斤。
攝影:JOHN STANMEYER
貝特瓦河被洗劫得 只剩基岩,
雨季更加難以預測,
洪水泛濫愈發失去規律。
人們挖掘出千萬個小池塘,
用來積雨,以灌溉乾涸土地。
在炎熱季節,印度哈里瓦附近恆河的一條支流乾涸。
攝影:GIULIO DI STURCO
但當地政府一項戲劇性的嘗試:把整條肯河引入貝特瓦河,以補充其貧瘠的水流。(肯河,Ken River,印度中部地區主要河流之一)此外,印度已預留20億美元以實施這一富有爭議的計劃:印度打算將30條主要河流通過1.5萬公里長混凝土水渠聯通,緩解水危機。但此項目的進行要建立在別的地方被淹沒的基礎之上。比如一旦項目實施,附近的老虎自然保護區就會被淹。
恆河:印度聖河
我經過瓦拉納西的恆河岸邊,
印度教最神聖的城市正籠罩於磚灰之中。
無數工人用大錘擊打老城牆面,
為了一項城市美化計劃,
古老的建築夷為平地,
居民被驅逐和補償。
瓦拉納西舊城住宅、寺廟和窄巷因市政美化項目被拆,該工程旨在讓朝聖者和遊客更容易前往恆河。
攝影:JOHN STANMEYER
人們用渾濁河水洗去罪惡,
但河流的糞便細菌已超標3000倍。
一名男子在恆河洗滌罪惡,但附近河水中混雜金盞花、塑料垃圾和排泄物。
攝影:JOHN STANMEYER
印度教大壺節,每3年一次。在恆河與亞穆納河交匯處,成千上萬不分晝夜橫跨於臨時橋梁之上。
攝影:JOHN STANMEYER
我們被准許拍下這一幕,逝者將在亞穆納河岸被火化,骨灰流入恆河。
攝影:JOHN STANMEYER
多年來,恆河流量不斷減少。環保人士將大部分責任歸咎於肆意開采。加之地下水的過度抽取,使泛濫平原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恆河幹流上的灌溉站、水電大壩和引水堰加起來有300多個,再算上所有的支流,這一數字已接近1000。
化學品從印度坎普爾的一家製革廠溢出,湧入恆河。
攝影:GIULIO DI STURCO
大大小小的水壩和水堰進一步分流了恆河的水量。此外,氣候正在變化,能夠補給水量的季風雨越來越難以預測。恆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困境,多屆政府對此束手無策。
戈西河連續幾年爆發洪水(戈西河是中國、尼泊爾和印度北部河流,在印度比哈爾邦東北部注入恆河),人們的家園被毀,糧食被淹,有人因嚴重營養不良患上了肝腹水,與此同時還要重建家園,災區民眾到了崩潰的邊緣。
「以前我釣的魚比胳膊還長,
現在能找到比手指長的魚就很幸運了。」
Devi是當地一名35年經驗老漁民,
她深知現在抓的「小魚渣」遠不夠吃,
只適合放在魚缸里「看」。
一個無家可歸的男孩在德里的亞穆納河中釣魚,亞穆納河是恆河最長支流。
攝影:GIULIO DI STURCO
「我們的河正在乾涸,
我們的魚再也不能回來了。」
Devi疲憊而無奈的聳了聳肩。
2018年,一隻極度瀕危的恆河豚在比拉特納加爾被漁民捕殺。
攝影:BHIM GHIMIRE, AFP/GETTY
那天我們踏過印度塔爾沙漠,烈日當頭,我們又臟又黑。當地人誤以為我們是流浪藝人,於是向我們詢問可笑的問題:
「你們會變魔術嗎?」
「會有魔術表演嗎?」
魔術表演?當然有——
只是這種魔術,
我們稱之為「河流大消失」。
購買環球少年地理幼兒版精選集(全6冊)
Ⅳ 印度現在的人口狀況如何以及人民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印度現在還有約15萬諾馬茲人,他們駕著大篷車,有的從事放牧,有的做小買賣,有的當鐵匠,有的演雜技、歌舞、木偶戲和馴蛇,過著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現在歐洲不少吉卜賽人還經常回到印度西部地區尋根。
Ⅳ 天生的流浪民族,吉普賽人的如今的生活是怎樣的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大多數吉普賽人都已經不用再流浪了,他們已經擁有了正常的生活。吉普賽人來自於印度旁遮普,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們不得不在10世紀時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好在人類文明一直在進步,吉普賽人也慢慢開始受到了重視。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一些人們開始注意到了吉普賽人的悲慘處境。不論是這些好心人,還是吉普賽人自己,也開始追求屬於他們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近年來,許多吉普賽人的生活都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Ⅵ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靠什麼養活13億多人
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口已經突破14億大關,目前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雖然我國地大物博,各種資源也比較的充足,但想養活這14億人的壓力也非常的大。但根據相關專家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印度人口很可能將會超過我國。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靠什麼來養活13億多人?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5點原因。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靠什麼來養活13億多人?專家:五點原因。正是因為專家所分析的這5種原因,他們才能夠負擔得起規模如此龐大的人口,並且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還有餘力向外國出口糧食來賺取外匯,這一點是很多經濟發達的國家都做不到的。但其實他們在人口不斷增多的同時,也隨時面臨著可以預見的危機,糧食雖然可以充足的供應,但因為經濟不怎麼發達,所以想要負擔如此之多的人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還不能對於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的話,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勢必會將全部的經濟壓垮。
Ⅶ 印度到底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
很多人都好奇,印度只擁有我國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怎麼能夠養活十三億多的人口的?
然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將高科技與農業結合到一起。政府非常重視在農業方面的技術發展,希望通過農業技術來使得印度農業更加高產,並且通過高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農業種植方面的效率和回報率。原本印度在科技方面已經實行大力發展,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可以說現代科技對於印度農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也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